zhang52 发表于 2022-2-2 13:56:36

朋友的朋友

本帖最后由 zhang52 于 2022-2-2 14:06 编辑



图片左面的是孙叔叔

    虎年来到,又一个新年开始了。准备发个帖子,这也是注册“醉里挑灯”发的第一个帖子。

    注册进醉里挑灯,是因为被“闻石8071”的帖子吸引,他写到我也熟悉的一位长辈的名字:孙世修。我问他时,他告诉我很熟,那就是朋友的朋友了!

    那这第一帖就说说我印象中的这位长辈吧:记得那也是个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他因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山东与父母过节,那时他还没有结婚,与我家同住一个职工宿舍院儿。

    那天上午,老爸与我说,准备中午请一位叔叔来家吃饺子,不一会儿叔叔就来了,中等身材,围着条毛线围脖,高高的鼻梁,一看就像文化人。

    这已是六十多年前的事儿,记不得他吃饺子的模样和吃了多少个,但他的名字和给我讲的故事我却至今记得;名字,原因他的名字与那时在电台里给小朋友讲故事的“孙敬修”只一字之差;而那个故事,则是学龄前的我第一次听到个似懂非懂的名词“逃婚”。

    孙叔叔带点山东腔和很有厚度和磁性的声音说,从前有个地主老财,他有一个儿子,老财在儿子还在上学时就给他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姑娘,逼他结婚。这好像是在学校放假时的事儿。他说,当时老财的儿子接触到很多新事物,渴望学习,渴望接触进步思想,在拒绝不成的情况下就离家出走,参加了革命。很快全国解放,他去了北京,因为那时很多单位都缺少有文化的人,他进了邮电部的报社工作。

    我那时还没上小学,觉得“逼婚”这词怪怪的,更重要的是我老爸是因“饥寒交迫”参加的革命,老爸常说“是共产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因为那时如还留在村里可能就饿死了。而孙叔叔讲的故事却是不缺吃喝的地主老财家,因家里给儿子介绍个不喜欢的姑娘并逼他结婚而离开家,确实有点难理解。

    孙叔叔走后,老爸告诉我,叔叔讲的就是他自己。到底是文化人,用故事来讲述自己的身世。

    我老爸是贫雇农出身,小时沾村里亲戚是私塾先生的光学了两年私塾,认识点字。抗战时参加革命,靠着那几个字,竟然还在解放区一个人办过一份不定期的小报。老爸说,就是看人家的报纸怎么写照着写呗。

    北京一解放老爸就调进北京,进了人民邮电报,他那种经历,自然渴望知识,对有文化的人爱之敬之,知道孙叔叔上学多,当然很喜欢,而且同在编辑部工作。

    孙叔叔要求进步,想入党,那个年代,谁愿意介绍一个地主出身的人入党?这可是要有些担当精神的。老爸在那个报社工作到文革前离开,这期间,我只听说他介绍过两个人入党,一个资本家出身,一个就是地主出身的孙叔叔。估计老爸觉得他俩都很有才气和能力,事实证明也如此,后来他们都成为报社的领导。可能因这些原因吧,无论走到哪里,老爸在世时他们都没断了联系。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2-2-3 08:22:52

文风质朴,故事感人,足见作者对孙老充满感情。

zhang52 发表于 2022-2-3 09:55:23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2-2-3 08:22
文风质朴,故事感人,足见作者对孙老充满感情。

谢谢您的鼓励。没写过帖子,文笔笨拙,让您和大家见笑了。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22-2-3 21:22:51

很值得敬佩的老一辈们:handshake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2-2-4 07:47:06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22-2-3 21:22
很值得敬佩的老一辈们

昨天报社的一位领导告诉我,他前天下午去看望了90高龄的孙士修社长,身体非常健康,让我感觉很欣慰。

zhang52 发表于 2022-2-5 10:19:40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2-2-4 07:47
昨天报社的一位领导告诉我,他前天下午去看望了90高龄的孙士修社长,身体非常健康,让我感觉很欣慰。

真真的好消息。孙叔叔是个心胸宽阔的人,长寿之人。

zhang52 发表于 2022-2-5 10:23:13

本帖最后由 zhang52 于 2022-2-5 17:42 编辑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2-2-3 08:22
文风质朴,故事感人,足见作者对孙老充满感情。

照片中间的应该是领导李素风,左面是孙叔叔,右面是我老爸,是不是一脸苏北人的样儿?我老爸一直有点农民范,其实是农民身上特有的淳朴憨厚。

zhang52 发表于 2022-2-6 08:41:24

天涯倦客 发表于 2022-2-3 21:22
很值得敬佩的老一辈们

是的,他们那代人往往做事杰出,做人低调,很令人敬佩.

admin 发表于 2022-2-6 09:41:01

那时的人讲奉献。

zhang52 发表于 2022-2-6 11:48:45

admin 发表于 2022-2-6 09:41
那时的人讲奉献。

是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当年已成为社会风气,似乎一直影响到50后,再后来,尤其是到文革后出生的人思想中就淡化了许多。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朋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