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田 发表于 2023-3-12 10:15:58

醉里挑灯飞花令·新生《我的那些签赠本》

                                                 我的那些签赠本
                                                作者:邵玉田


       我书房里的藏书,相当一部分是文友的文集,而且本本都是作者亲笔签了名的签赠本。
       这些签赠本,是在我退休后写作二十年内收到的最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除了一部分本地作者,亲自登门将书送到我手上,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北京散文年会、省市作协活动以及一次次笔会的现场,当面赠送、或是会后通过邮寄快递过来的。千里迢迢,跨越千山万水;漫长岁月,日渐“聚沙成塔”,就像清代郑燮的《咏雪》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但恰恰不是那个“飞入梅花都不见”,如今整整齐齐摆放在我家中的书柜里,已累积了数百本之多。
       退休养老,居室总共才七十来平米,然而,有了这些签赠本,丝毫不觉得简陋憋屈。这些签赠本,既有文学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个人文集,也有书法、国画、摄影、收藏等诸多艺术类的作品专集。这些签赠本,聚集在一起,像一片安宁的湖。所谓“静水成像才清晰。”当我静坐“湖畔”,就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癸卯兔年,早春二月,生命生长和思想酝酿的时节,我正襟危坐,捧着签赠本之其一,摩挲在手,若吟若哦,此呼彼应,心生感慨。这一刻,我就像与一位作者朋友在面对面地交流,伴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让我犹如捕捉到了春的讯息,继而张开双臂,去迎接春天的到来。
       其实,用签赠本的阅读,打开“春天的序曲”。这样的生活习惯,已经坚持了许多年。
       幽微精妙,秘响旁通。我只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一个安静无言的观察者;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我和作者,心有灵犀,都在这些签赠本的每一页的文字中隐藏着;我虽未敢自许,倒是心怀敬重。一篇篇作品,五光十色,我一读再读都难以穷尽其趣。 
       这些签赠本,文字真诚而质朴,写透生活的纷纭复杂与人物的多样性格,书中有对旧人旧事的回忆、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赏析,以及日常生活中、旅游途中的所见所感。作者娓娓道来,用平凡且温暖的文字将生活琐事和绵长回忆,烙在了纸上,让我们感受到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或许书中没有大道理,菜花一样的小文章,同样会让身边的光阴,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理解一篇好的作品,并非就是一次性完成。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对于文学又多了一份深情的挚爱,从而坚定了未来的目标与方向,追随着召唤,在不断地漫游和追寻中进行心灵的历练与提升。
       之前,总觉得生活太难太累了。之后,喜欢上文学,才体会到:不慌不忙的叙述,安安静静的写作,像挑夫用泥泞凝结的布鞋,踩出了一条曲里拐弯的故事线,万千曲折方可汇成心灵的史诗。
       我的那些签赠本告诉我:我愿意只做一名窗子里外的观察与记录者,让留在文字里的芬芳永远盛放。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夏春华 发表于 2023-4-8 11:31:25

只做一名窗子里外的观察与记录者,让留在文字里的芬芳永远盛放。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3-6-25 10:58:30

本帖最后由 闻石8071 于 2023-6-25 11:02 编辑

签赠书我也收到过一些,但几乎从来不看,有的连翻都不曾翻过。原因有二:送书的大都是朋友,其作品我在报刊上大多读到过,结集成书,有何必要再重读一遍?我的阅读对书很挑剔,非经典不读,即使是一流作家,他的二流作品,我也不会读;二是相当一部分是有自诩“文人”者自费出书所送,我反感自费出书不说,其中有相当一些书,其文章连发表都不曾发表过,或者刻薄地说,连发表水平也未达到,居然还好意思出书,且到处硬塞给别人,其出书目的本身就令人无语,有何阅读价值?唉,原本神圣的书,在自费出版的热潮中已经被毁得让人讨厌无比了!

顾林 发表于 2023-6-28 11:35:18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3-6-25 10:58
签赠书我也收到过一些,但几乎从来不看,有的连翻都不曾翻过。原因有二:送书的大都是朋友,其作品我在报刊 ...

::lol:lol: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醉里挑灯飞花令·新生《我的那些签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