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00|回复: 2

【范仲淹散文奖】征文 范堤烟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2 15:5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碧云天下 于 2017-3-12 16:04 编辑

【范仲淹散文奖】征文   范堤烟云


文/碧云天下


        范公堤,这座以盐命名的城市曾经的捍海古堰,一个以纪念历史名人,敬仰北宋名相,中国的最杰出士大夫精神领袖范仲淹功绩而命名的堤堰早已在这座小城成为不朽的传说。千年岁月已去矣,古堤依然屹立在黄海之滨的腹地,海潮的东退、岁月的侵蚀、历史的磨砺,残缺的范公堤却越发展示出悠悠的人文历史的魅力,彰显着浩博的古盐文化的浓缩。
        在国人心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们牢牢记住了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政治抱负、文辞秀美和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爱民的写照。而在盐阜大地上,更以一条千年百里“范公堤”和因堤而生的“范堤烟雨”名胜古景而让盐阜百姓小城民众感动在范仲淹的亲民劳心、救苦救难和大慈大悲。
        范公拦潮海堤位于苏北沿海,它北起阜宁,南至启东的吕四,全长约300公里。早在唐代(766年),当时的黜陡使李承受朝廷派遣巡视这里时,发现苏北沿海一带风暴潮严重威胁着盐场和农田的安全,便指令地方官员动员民众由阜宁至盐城修筑沿海防潮堤坝,抵住潮水内灌,保证了盐场和农田的丰收,故誉称此为“常丰堰”,至五代又延至东台以南。然历经数百年潮涌浪激,平时又缺发维修,到了北宋时常丰堰早已名存实亡,史书曾多次记载:“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灶亭”,失去了防潮能力。
       史载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受命为西溪(今东台市城西)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其荒远情景毕竟与范公江南故乡苏州大不同。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不免略觉惆怅。而盐仓监官虽属闲差,然范公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尽力去做:沿海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天圣元年(1023)秋潮为患肆虐,范公更目睹旧海堤倒塌严重,海潮倒灌所到之处盐田损毁,庄稼失收,庐舍漂浮,于是满怀“有益天下之心”急书朝庭,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一线,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以救万民之灾。时有人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亦有人担心筑堰成涝,时任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泰州知州张纶仍熟知水利,言道:“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筑堰挡潮,利多弊少。”于是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奏报朝庭,请求修筑捍海堰工程。天圣二年(1024年),宋仁宗得奏,下旨委派范仲淹任兴化县县令,率领来自上述四州的四万余民夫,奔赴海滨,修筑捍海堰。
     北宋天圣二年(1024),治堰工程浩浩荡荡,四万民夫脚挖肩担,然时值隆冬,却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民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百余人。有人趁机上报朝廷,反对修堰,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于是决定暂缓停工,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到泰州查勘实情。胡令仪系河南开封人,曾于北宋淳化、至道年间(990-997)任如皋县令,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史载当时的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民工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皇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后退,范公以身先士卒的榜样,临危不惧的信念给数万民夫添无穷的力量,大家发现范公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在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下, 朝庭官员经过察看,胡令仪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短暂停工的捍海治堰工程又全面复工。北宋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去世,范仲淹离任,回籍守丧。其间,范仲淹屡次给张纶写信,请张纶无论如何要将捍海堰修成,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独担其咎。天圣五年(1027),张纶负责捍海堰工程指挥,于当年秋再施工,第二年春完成,前后历时四载,天圣六年(1028)捍海堰全部筑成。堤长181里,脚宽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重新筑建的百余里的新海堤,在一望无际的滩涂上,雄伟宽阔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屹立于黄海大地,抵挡着海潮的涌进,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堰堤建成后,受益显著,“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当年秋收丰盛,三千户流民定居,渔盐船各业复苏兴旺,后人为表彰范仲淹修堤的功勋,将捍海堰誉称为“范公堤”,一直延续至今。
        范公堤自北宋筑成后,南宋时又筑通、泰、楚三州捍卫堰;元代续筑,自此范公堤贯通苏北苏中沿海,北起始阜宁庙湾场,南止通州吕四港,长700余里,阜宁境内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阜宁范公堤起始遗址处现存有纪念范仲淹的寺庙和石像等,是江苏著名文化古迹。
       《范堤烟云》仍盐城著名十景之一,古人晴日登堤东望,堤外有烟墩(烽火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救命墩)103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远近相接,时至今日,仍有头墩三墩旧地名在盐城城东处。古盐城仍称瓢城,明朝万历年间于盐城东门外建有范公祠,前筑一亭,叫景范亭。雨中登亭远望,烟柳苍茫,启人幽思,海雾沉沉,着实遥想。范公堤内曾遍植翠柳桃青,春日漫步,柳丝垂绿,桃蕊绽红。堤外芦蒿丛生,万倾滩涂,盐田星布,鹤舞鸟鸣,獐奔鹿藏,更有牧童结队,晨起夕归,短笛横吹,渔歌唱晚,即“范堤烟雨”也。明朝知县杨瑞云描写当时的情景为“草深沙脊在,鳄徒市尘环,我欲穷遗迹,徘徊烟树间”。清人高岑题盐城十景有《范堤烟雨》诗曰: “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 四围碧水空濛里,十里青芜杳霭中。 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范公堤所在地,即今天盐城的老通榆公路。东门外范公祠旧址,亦早已建成为东闸新村。
         潮起潮落,范公堤历经千年苍桑,只剩下阜宁的范公堤“头”和东台的西溪古镇及草堰界内一小段原址遗迹可寻。“宿鹭远投芳草地,仙鹤长鸣夕阳天”,范公堤虽是堤堰已不复遗址仅残存“范堤烟雨”已是传说,但这连绵百里中的残缺之美是有底蕴的、自然的,不矫饰。范公不会想到他当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为民壮举,今只剩得几处残垣,虽失其捍海功能,却增添了人文气息,成为了盐阜大地上盐文化的傲人资本。而今天我们寻古探幽范公堤,追思纪念范仲淹,要得就是范公那种“仼凭几起几落 坚守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要得就是范公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
发表于 2017-3-14 07:3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景,在八九十年的年画上见过
发表于 2017-3-20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堤烟云虽已消散,但范公精神却万古长存光照千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12:00 , Processed in 0.01673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