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73|回复: 3

[转贴] 网事如风——论诗的别趣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0 10: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芙蓉花开

在诗美学的殿堂里有一种特异的审美现象,谓之“别趣”。
  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①非关理也,倒不然——诗有不理之理嘛;说诗有别趣,确是不错的。
  因此,谢榛在《四溟诗话》里也指出:“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②别趣之类,与其说是对正统严肃诗学的冲击,不如说是对诗歌诶学的丰富和补充。为什么非要板起面孔作诗呢?豪放、婉约、典雅、俊逸,固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诙谐、幽默、滑稽、俏皮,亦能给人以愉悦之感。为什么非要板起面孔做诗呢?
  诗的“别趣”,我国古代诗论中有“奇趣”、“理趣”、“风趣”、“意趣”等诸种提法。
  先说理趣。我曾与一业余作者戏言:诗人最不讲理。最典型的莫如李白。他在《将进酒》里劈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说的跟真的一样。黄河之水怎么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呢?难怪一位领导干部大为恼火:“李白尽是胡扯,黄河不是发源于巴颜咯拉山嘛!”但人们还是相信李白所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诗,有“讲理”的。即用诗的语言去议论、去说明某种情理、道理或哲理。
这类诗,古人谓之“理趣”诗。宋人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云:“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包氏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是“理趣浑然”。说理,要说得有趣,避免空乏、枯燥,且“理”和“趣”要自然胶合,浑然一体,而非硬贴上去的两张皮,这就构成理趣诗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即言此而意彼,深入而浅出,理隐而趣显,读来轻松愉悦,耐人寻思,思有所得,进而产生某种精神上的快感,得到某种哲理的启智。
因此,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认为,富于理趣的诗,“贵浑浑灏灏,元气结成,乍读之不见其佳,久而味之,骨干开张,意趣盎然,斯为上乘。”这是不错的。
  唐代王之涣的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是大气磅礴的写景诗,末两句形象地说明了要得到新的收获,当须更加努力奋斗的道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道出了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充满着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由于当时理学盛行的关系,宋代的理趣诗比较多。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就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启发人们要看事物的本质,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朱熹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的是读书的两种境界:开始觉得费力,后来工夫用到,便觉灵活自如。这类理趣诗,相比之下,较之那些抽象空泛、枯燥乏味的说教论理诗,要耐读的多。
 再看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添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很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粗看是写景,实则有借景喻理:上山不易,下山也有难啊,故莫“错喜欢”,因为那山总是一岭接一岭,一峰连一峰,那障碍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所以切不可盲目沾沾自喜,停滞不前。爬山若此,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事业的进程中,不也是这样么?诗,平白如话,意丰辞浅,理趣盎然,实为难得。
  须指出,理趣诗首先是诗,因而诗中的“理”,也是脱离不了形象思维的,亦即或寓理于形,或融理于景,或寄理于物,或置理于事——这“理”总是伴随着形象的。
  ——象杨万里上诗中的“理”就是和“山”、“岭”、“下岭”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象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理”,就是和“山”、“水”、“柳”、“花”、“村”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否则,没有形象,诗趣遍无所依托,诗理便成说教。这是诗之大忌。
  再说奇趣。苏东坡有一条诗美学原则,谓之:“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③
  这里的“奇趣”,通俗点说,就是诗人由奇思、奇想、奇事、奇情而引起的趣味。这是一种异于一般的特别的审美现象。
  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说:“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使听众相信他们原来不相信的事情。”
  《庄子·秋水》篇里记有庄子和惠子在濠梁观鱼的一段毒化,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段对话在哲学史家眼里,也许是庄子搞诡辩的典型例证,但在诗人看来,却可以另作别论了。
  因为诗人有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因而总是爱主观主义些。
  因为诗人每爱玩弄手腕,诱使读者去相信他笔下新奇的怪诞的甚至荒唐的东西。——奇趣就是这样产生的。
  屈原在从鄂渚放逐到溆浦的途中,大发奇想:“驾青虬兮身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看,这里屈原的想法是多么的新奇有趣?然而联想到他当时的政治遭遇,我们又会觉得他的此番奇想是在情理之中,不如此,就不能表现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
  ——这就是诗之妻趣的魅力。
君不见,在诗中常常人心可以腾飞,死人可以复生,晴天可以霹雳,怒发可以冲冠......
  君不见,在诗中常常人欣喜,山河扬眉欢笑,人悲哀,风云凝愁叹息;惜别时蜡烛可垂泪,兴至时星星亦媚眼......
  这般情景,尺寸难以计算,仪器无法测量,但谁不是深信不疑的呢?
  ——这就是苏东坡所谓的“反常”而又“合道”。
  古来,谁人真的见过花会溅泪,鸣会惊心?但在“感时”和“恨别”那样的特定情势下,杜甫偏偏就是那样感受的,那样写的,我们也会相信那是真实的,一点不假。
古来,谁人真看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但想到鲁迅和鲁迅的精神,臧克家明明就是那样认为的,我们也明明相信就是那样的,一点不假。
  这些诗是诗人写得怪,读者不以为怪,诗人以“奇趣”入诗,读者从“奇趣”会意。
  由此见出,诗之奇趣首先表现在它的“反常”上:即在内容上违反人们习以为常的所谓常理常事;然而又每每“合道”——合乎艺术之道——不合乎生活逻辑,却合乎感情逻辑。
  这两点必须照顾到,“合道”而不“反常”,诗必平板拘泥,落入俗套;“反常”而不“合道”,为趋新斗尖强求奇,必是故弄玄虚。故,清人何绍基说:“诗贵奇趣,却不是说怪话;正须得至理,理至处,发以仄经,乃成奇趣。”④(《写汪菊士论诗》)
  为此,诗人们常常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以创造诗的奇趣,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借助夸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借助暗喻;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借助移觉等等。这些诗句,依然合于诗之理。是因为诗的奇趣有“理外之理”(宋代方中通语)。
 至于风趣,则更是为读者所倍加欣赏的一种趣味。它滑稽幽默,而不庸俗无聊;平易近人,而不索然乏味。近代文学家林纾说:风趣者,“见地高,精神完,于文字境界中绰然有余,故能在不经意处涉笔成趣。”(见林纾的《春觉斋论文》)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就是一首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小诗。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的本意是写作者在应考进士之前,想问一下张籍,自己的文章主考大人是否满意。可诗中却通篇写的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从“洞房”到“红烛”,从“昨夜”到“待晓”,都不离新婚,然而,聪明的读者是能于此煞有介事地谈笑风生中,深解其中真意的。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从小离家,垂老方归,其间多少情思!可回到家乡了,天真的儿童却不能相识,竟然“笑问”又称“客”......真是风趣至极。可作品正是在这种滑稽而风趣的生活画面中,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切而又陌生,喜悦而又感伤的复杂心情。燕以均有一首《咏七夕》:“相看只隔一条河,鹊不填桥不敢过。作到神仙还怕水,算来有巧也无多。”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讽刺性也很强。故袁枚评:“燕以均年虽老,而诗极风趣。”⑤(《随园诗话》)
 当代诗人流沙河堪称幽默大师。他的许多诗是风趣美的典范。请看他写于文革中的《故园六咏》中的《焚书》一首:
  留你留不得,
  藏你藏不住,
  今宵送你进火炉,
  永别了,
  契诃夫!

  夹鼻眼镜山羊胡,
  你在笑,我在哭,
  灰飞烟灭光明尽,
  永别了,
  契诃夫!
  读完这首诗,真个叫人哭笑不得。诗的主题是严肃的——鞭挞焚烧文明的那场浩劫,但主题的表达却是诙谐有趣的。诗人调动了细节描写(“夹鼻眼镜山羊胡”)、对比(“你在笑,我在哭”)反复、暗喻(“永别了,契诃夫”)等诸种艺术手段,造成了一种幽默诙谐而又极富讽刺意味的氛围,进而把读者诱入这个典型的氛围之中,先让你发笑,再让你笑后有所思,思而有所得。再看《芳邻》一诗。这首诗的前两节写邻居以前如何“待我极亲热”,最近造反当了官,和我“交情竟断绝”,其中用“春色”、“秋色”作喻,来描写脸色的变化,就有几分风趣。而最后一节则更为滑稽:
  他家小狗太糊涂,
  依旧对我摇尾又舌舔,
  我说不要这样做了,
  它却听不懂,
  语言有隔阂。
  这真是神来之笔。诗人他于结尾处一下子抓住了“小狗”这个可恶而又可爱的特殊形象,出人意外地投闭成趣,巧妙地讽刺了十年浩劫中那些“不如狗”的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非大手笔所能致。
  最后说意趣。诗趣美固然是呈多元格局的。但说来说去,当以意趣为上。
  这是因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⑥(《姜斋诗话》)
  这是因为,“诗以意为主,以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作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千人,唤之不动。”⑦(《随园诗话》上)
  意趣,通常谓之意境。意,乃审美主体之意识,之精绪,之思想;境,乃审美客体之景观,之物象,之画面。
  主客化一,情景交融,便生意趣。
  诗有意趣,便有活力,便有精神,便有魂灵。
  反之,则如枯木死灰,如行尸走肉,毫无半点诗美可言。
“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因为诗人唰地一下子泼出一片盎然春意:红杏怒放,芳香四溢,枝头蜂蝶翩翩起舞,是活脱脱有声有色,是真切切有情有趣。
  晚唐诗人任翻,一日游天台巾子峰,曾题诗寺壁。云:“绝顶新秋生业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罢行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可他人已改。这使任翻大为钦佩。(《唐才子传》)⑧
  我们单从字面上打量,“一”改为“半”,很难说哪个字高下,若从意趣美上去体悟,就大不一样了,就会发现一字之易委实妙不可言:其一是改得真实,因为前峰遮月不可能映照“一江水”,这是其次,有时诗可不必泥实;其二,最是改得意境优美,这“半江水”月光明晃晃,那“半江水”山影暗幽幽,明暗变化不一,色调错落有致,同是明月朗照,却给人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感。因而画面极富立体感。难怪后来有人在任翻题诗处又题一诗云:“任翻题后无人胜,寂寞空山二百年。”
  意趣美之于诗,应以“意”、“趣”浑成,寓趣于意,从趣见意为上乘,不可偏趣舍“意”,否则便走上极端,走上极端便失去诗美。
  唐人张打油,有一首咏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也有形象,也有趣,但因为无“情”无“意”,终无审美价值,所以读后只能聊人一笑了之。
  说诗有“别趣”,也许有人认为会削弱诗歌的思想性,尤其是会冲淡政治诗的严肃内容,这是一种误解。
  杜牧有一首名诗《赤壁》末两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人许彦周评道: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真是开玩笑。我们说,老婆都被人掠走了,那江山不就完了吗?还要诗人饶舌么?
  还是杜牧高明。他于小风趣中完成了大主题。比较,许氏就有点不怎么懂诗了。
  辛弃疾罢官后写了一首《西江月》: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这好象写了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而实则正传出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声,一个平生抱定“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爱国志士,现在落得出了醉、游、睡之外,没有什么事可干,那趣语中流露的不分明是一腔悲愤么?
  政治诗的主题可以是严肃庄重的,在表现形式上不妨是有趣的。古人有“寓庄于谐”之说,有趣决不等于不严肃。列宁肯定过的《开会迷》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多半是写重大政治内容的,但其中却不乏妙趣横生的艺术描写,这也是大家知道的。在讽刺诗中,“别趣”则尤应摆到重要位置上,这是自不待说的。

发表于 2018-10-20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诗同样也一种风格各异与不断创新的东西。晚上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7:5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网友的文章,我觉得有意思,所以转贴过来。一组有六篇。
发表于 2018-10-21 23:4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内容丰富,举例众多。个人觉得,天赋对写作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9 01:16 , Processed in 0.01504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