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7|回复: 0

[转贴] 【诗词入门】讲座二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6 15: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文:

      

词和词调     

        
        什么是词?其实,词也是诗,是诗的别体,诗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最早的词,本来指的是歌词,是一种配合乐器可以唱的诗歌。它渊源于西汉乐府,奠基于隋唐,成熟于两宋,成为独擅文坛的群花魁首,明清两代繁衍不衰。迄于现代,仍然名家辈出,有不少为群众所喜爱的词作流传,证明这种艺术形式仍有生命力。

一、词的别名

    “词”是通行的名称,此外,它还有几个别名。了解这几个别名的因由,对于认识这一诗体的起源和特点,都是有必要的。

    词的最早名称,称作“曲子词”、“曲词”。曲指的是乐曲,词指的是文辞。在唐代最早使用这个名称,准确地显示了这一诗体的性质。如清刘熙载《艺概》所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而这本是不可分的。曲子词直接起源于唐代民间曲辞,现存敦煌石窟的民间曲辞,称“敦煌曲子词”,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作品五百余首。由于它们来自民间,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感情真挚,语言朴素清新,用韵比较自由,但求谐口适耳,并不要求格律,甚至同一词调的字数也可以不同,为表达意义而加用衬字。这样的曲子词在唐代非常流行,于是,有些文人也利用通行的曲子来填词,敦煌曲子词中就有少量的文人作品。由此可见,词,即是民间的形式比较自由、内容比较生动的配乐歌唱的歌词。

    “乐府”,或曰“近体乐府”,是文人给词这一诗体的又一称谓。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利用这一艺术形式,于是便由民间歌词一跃而成为一种新的诗体,他们提高了这一诗体的艺术品位。有的诗和词甚至很难截然分清,如李白的《清平调》、白居易的《花非花》,于历代的诗选中收录,词选中也收录。因为它们都是配乐曲歌唱的乐府,所以诗选把它们列入“乐府”一类;又因为它们与汉、魏、南北朝乐府不同,又称为“近体乐府”,以区别于古乐府。宋代几个大词人都把自己的词集名为“乐府”,如苏轼的《东坡乐府》、贺铸的《东山寓声乐府》。

    南宋时,还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宁宗庆元年间编订的词合集即题名为《草堂诗余》;后来宋人词集有二十七部题名“诗余”。这个称谓,明确地承认词是诗体之一种,是诗的余脉。这时文人的词已深受近体律诗的影响,形成了与近体律绝格律相关联而又有所不同的又一种诗歌体裁。

    许多文人既写诗又填词。为了突出他们的词作是合乐的歌词,以示与不合乐的诗作有别,便题名自己的词为“歌曲”、“琴趣”、“乐章”等。如姜夔的词集称《白石道人歌曲》、欧阳修的词集称《醉翁琴趣外篇》、柳永的词集称《乐章集》等等。这些别名突出了这一诗体的歌词性质。后来屡经社会动乱,曲调失传,照原来的格式填词已不能歌唱,这些名称就无人再用。

    “长短句”,是词的又一别名。句子长短不齐,是词的形式上的特点,宋代有的词人就以此来题名自己的词集。如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这里需要说明:句式长短不齐是指词的大多数而言,也有少数词的句式是整齐的,所以,不能说长短句是词的根本特点。就长短句而言,自从文人填词,也失去了原来民间歌辞的那种自由活泼的形式。

    从以上几个别名的因由,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词这一诗体的特点了:它是乐歌歌词,由民间曲辞发展而来,形式本来是自由活泼的,文人把它移植进文学殿堂,一方面增强了它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又把它格律化了。

    由于要按照既有的曲调填词,每一个曲调各有不同的字数,每句又各有固定的字数,每个字又规定了平仄声,所以表面看来,词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而实际上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二、词调和词牌

    虽说词是格律诗的一种,但它又和近体诗不同。律诗的格式不过四种,而词的格式,却有一两千种之多。如此,先要明白词调和词牌。

    词调,就是每一首词都有与其相配合的乐调;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唱的每一首歌之中与歌词相配合的曲子。这些词调有的采自民间,有的来自外域,有的是乐工和歌女创制的,也有的是文人创作的。总之,词调越来越多,如同我们现在流行成千上万的歌曲,歌词不同,配合的曲调也不同。有些曲调很流行,后人就利用这个曲调填制新的文辞,这个曲调就成为一种格式。

    传下来的词调总共有多少格式呢?清代万树编的《词律》,收集了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徐本立编《词律拾遗》,又增加了四百九十多个,清代的《钦定词谱》则共收二千三百零六个。

    这么多的词调,为了运用方便,总得给它们起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即词调的名称。一般说来,一个词调有一个词调的名称,但是有时一个词牌名称有几种格式,这是由于它们是一种格式的变体;也有时一个格式有几个词牌名称,这是由于各家的叫法不同。

    那么,这些词牌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本来是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教坊是唐代设立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从民间、外域或边疆采集、引进一些乐曲,其中的一部分配制歌词,后来沿袭下来,仍用原来教坊词牌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浪淘沙》、《蝶恋花》等等。

    唐教坊乐曲中,有一部分是大型歌舞剧曲,称大曲,它由许多乐曲组成,不易全部演唱,常常只取一段或几段演唱,后来演化为相对独立的词调。这类词牌的名称,或标以“摘遍”,如《薄媚摘遍》、《泛清波摘遍》,指分别摘取唐大曲《薄媚》、《泛清波》中的一遍;或标以“歌头”,如《水调歌头》,摘取大曲《水调》的歌头部分。

2、 取本调歌中的几个字定名,即按某一词调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从其中摘取几个字作为词牌名称。这种情况为数不少。如《忆秦娥》,相传为李白首创,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就定名为《忆秦娥》,又名《秦楼月》。也有的词牌原来已有名称,后来的人用这个词牌的格式填的词更为流行,便摘取后者中的几字改了名,如《忆江南》,原名《谢秋娘》,白居易据此格式填词,有“能不忆江南”句,故改名《忆江南》。

3、 最初创制时,概括本词内容或取其内容相近的诗句和故事而定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的是词牌的名称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黄莺儿》咏的是黄莺,《更漏子》咏的是夜,《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鹊桥仙》取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沁园春》借用沁水公主园林故事,《水龙吟》取李白诗句,《风入松》借用古琴曲名等等。这都是指创制时而言。

    后来文人们用原有词牌填词,如果咏原来的内容,就在词牌下面注明“本意”二字,说明词牌同时也是题目而不另有题目。但是,绝大多数的词,只是套用原来的词调格式,并不用“本意”,如《贺新郎》与新郎和结婚毫不相干。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做法是在词牌之下写出题目,如《蝶恋花 · 答李淑一》,这里的“蝶恋花”是词牌名称,“答李淑一”是在词牌之下写出的题目,它和原来词牌名称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没有联系。



小结:
1、词也是格律诗的一个体裁。
2、现代有些诗词爱好者在填词时,也效仿古人,不为其作品标出题目(起名),这样做是不对的(指非本意)。如果所选词牌与所咏词的内容一致(即本意),可以这样做;若不是词牌本意,则应标注题目。

      (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9 16:33 , Processed in 0.01260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