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32|回复: 4

又到芒种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2 10: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大官人 于 2019-6-2 20:16 编辑

      又到芒种了。
      每年在这个时候,村庄像漂浮在麦浪上的岛屿,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的清香,翠绿色的田野在骄阳的炙烤下一夜间染上浅黄色。
      布谷鸟守时而至,清晨,村庄上的人们在睡梦中还没起床,布谷鸟就在门前屋后的树头上一个劲地鸣叫,音腔圆润,清脆悦耳,酷似在向人们提示,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
      在文人雅士的笔下,芒种季节有“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诗情画意,还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悠然自得。而庄户人他们面对的芒种季节,不是单纯的丰收喜悦,更多负载的是割麦插秧紧张忙碌的辛劳,还要担忧着天气变化对麦子收储带来的不利。
      老家有句谚语:黄金落地,老少弯腰,收麦可是件赶时间的农活,下茬的水稻秧苗等在夏至前要栽插完毕,还要和老天爷抢太阳,要赶在晴好天气,把麦子晒干堆放到屋里才能安心,万一碰到阴雨,麦子就会霉烂变质,全家人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
      割麦前几天,村庄上每家每户就都开始准备了,他们拿出已经闲置了大半年的镰刀,放在水里浸泡几个时辰后在磨刀石上来回细磨,直到镰刀两面锃亮,再用手指轻轻地刮一下刀口,感觉到刀口上有锋锐才算是磨好。
      开镰那天,一家人清早就吃好饭,坐在田头等麦芒上露水吹干就开始动刀了,每人一个麦行,割麦是低头农活,干起来比较费力,所以大家很少说话,只有镰刀割断麦秆发出的沙沙声不时飘荡在耳边,中午时分,火辣辣的阳光下,偶尔有一丝风也是燥热的,汗水浸湿了衣衫,手脚不停地忙了半天下来,此时已是又渴又累,浑身疲倦,但每个人心里都在默默地为自己打气加油,忍着点吧,吃苦几天就没事了。
       麦子割下后,要在地里打捆成粗细一致的麦把子,还要搬运到自家场头,堆放起来等待脱粒,挑麦把子这类繁重农活大多都是有家里的男人去做。
       村庄上大多数人家麦把子都搬运到场头了,大家就开始忙着脱粒了。为了抢好天气,不论从村庄的那户人家开始,一户接一户,大家轮流帮忙,日夜不停直到庄上人家全部脱粒结束为止。脱粒是个流水线作业,最脏最累的要数“喂斗子”和“出麦”这两个岗位。 “喂斗子”就是将麦把子塞进脱粒机进料口,高速旋转的轧辊搅动起机肚里的麦仁外壳以及粉碎的麦芒从进料口反喷出来,呛得“喂斗子”的人睁不开眼睛,喘不过气。“出麦”的人更是要斜立在机身旁,用木铣不停地伸进脱粒机的底盘出麦口把麦子掏出来,一般都是自家人顶在这两个岗位上,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去请别人帮忙。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几包好烟和一些汽水或者棒冰,脱粒中途休息时候拿出来招待大伙。一些经济不好的人家也会就地取材,烧煮一大锅竹叶茶,倒上半碗白糖,放在场边,谁口渴了,喝上一大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也不会在意什么。
      脱粒过后,还要摊放在场地上翻晒,趁着刮风,扬出碎秸秆,装进化肥袋整齐地堆放进仓,一家老小才能坐下来,舒展一下紧绷的神经,或者到村头小街的扣三爹肉铺上买回几斤猪肉,做顿红烧肉给家人加补营养,再美美的睡个懒觉,驱解一下连日的疲劳。
      不知道是谁说起的,危害水稻的虫子会躲避在麦秆根部产卵,只有焚烧麦秆才能断绝水稻后期的虫害,这种说法有无科学根据,没有人去考证过。庄稼人从来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于是乎,脱粒机隆隆声刚停息,每家每户不约而同的到田头引燃麦秆,一时间,烟雾四起,天色一片昏暗,空气中的焦糊味令人窒息,一些老人和小孩大白天都躲在屋里不敢出门。为了净化环境,这几年地方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力度,焚烧秸秆的恶习才得以制止。
       前些日子回老家,碰到村庄的前任老领导春江二爹,无意中闲聊起过去农忙中发生的那些陈年旧事,他告诉我说,现在农忙都使用机械化,基本不用人工去收割和脱粒,水稻也不用去育苗栽插了,直接播种上水,过去从麦子收割到水稻下地,半个月的农活,现在几天就完事。
       芒种虽已不再像过去那般忙碌,但芒种依然是个收获的季节,它承载的不仅是庄稼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还有对往昔的一缕怀念。
                                                                                                         作者: 许世闻   
发表于 2019-6-2 17:2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 17:2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斜阳 于 2019-6-3 15:29 编辑

       借作者文篇一隅,谈点个人想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目前农村的耕作、收获方式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变化无论如何演绎,农民对土地的珍爱,以及对于丰收的渴望,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转型期,土地的效能将会退化,尤其近些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使得城市原有结构发生了迅猛变化。城镇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本应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城镇繁荣度,但是由于我们工业化基础薄弱,造成了大量富余人员失业,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治安环境恶化,房价居高不下,医疗水平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依照我们的现有能力,短时间是无法解决,也解决不了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中国农业化地位应该永远处在国民经济的顶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十四亿人要吃饭,离开了农村,农民,那就是死路!借用一位伟人的话就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0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斜阳老师
发表于 2019-6-3 14:2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还有近十亿农民吧?十四亿人的吃饭不可能是小事,耕地的红线,国家肯定会坚守的,种地的人在科学机械化的过程中,是有一个从小农经济向新农村建设的角色变换过程,科学在进步,农村人的好日子也是会一天天更好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9 12:47 , Processed in 0.02115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