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3|回复: 6

【醉里飞花令·诚信】百里还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3 1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里还勺
孙成栋

       作为“锅碗瓢盆交响曲”里的一粒音符,勺子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用品。
       从小到大,我用过的、见过的勺子无数,可谓各式各样、林林总总,而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几乎没有。可那把不起眼甚至有些粗糙的来自海边的勺子,却在我的记忆里留存了近四十年,至今难以忘怀。
       事情要从我九岁那年叙起。
       那年月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家家户户屋顶上基本上“清一色”地盖着稻麦秸秆。初盖上去时,一片齐刷刷、黄灿灿,煞是好看,宛若一波波金色的浪潮在屋脊上绵延。可时间一长,在风雨的侵蚀和鸟雀的翻蹂下,那些“秸秆屋面”就会千疮百孔,轻则透风漏雨,重则被大风整个“卷铺盖”般掀掉。
       后来,听外地人说百余里外的黄海海滩上有一种红茅草,既结实、有韧性,又松软、熨帖,是盖房子的“上等材料”,可保屋面十几年不漏,而且用红茅草盖的屋子冬暖夏凉,简直是“自带天然空调”。于是,小村里有人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以一只木橹、一枝竹篙,“驾”着水泥船不远百里向海边进发。一番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后,终于割了一船红茅草回来,盖上房子果然不同凡响,令乡亲们惊羡不已,看来那个“传说”句句属实。
       渐渐地,“红茅草屋顶”在小村火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家将屋顶“更新换代”。我家也不例外。那面“秸秆屋顶”已风雨飘摇了好几年,父母早就想让它退出“历史舞台”了。
       于是,那年隆冬时节,正是农闲之际,父母安顿好老小后,赶在红茅草的最佳收割季,驾船出发了。
       十多天后,一个北风如刀、寒流似箭的黄昏,一条满载着红茅草的水泥船,安然停靠在我家的码头边。父母从船头吃力地跨上岸时,我们简直认不出来了:两人不仅廋了一大圈,皮肤也变得黝黑无比,仿佛涂了一层炭灰,脸上、手上还有道道被草叶划出的血痕,头发间隐隐可见暗红色的草屑……但他们的脸颊上却抑制不住地渗出疲惫而甜蜜的笑意,俨然完成了一件不一般的“大事”。
       也的确是件大事。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父母来说,让全家老幼住上风雨不侵、居安心宽的房子,是他们肩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对于从没出过远门特别是走过长途水路的他们而言,这趟海边割草之途,无异于一次艰苦的“长征”,对体力和精神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所幸,他们挺过来了。
       翌日,天刚蒙蒙亮,父母就早早起床,将船上的红茅草一捆捆地往岸上搬。约莫过了两个多时辰,院子的一角已堆起一座高高的“红茅草山”。父母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凝望着自己的劳动果实,随后又商量起“换屋顶”的具体事宜,轻声细语之间,欣慰与憧憬溢于言表。当天下午,父亲就与盖房的师傅取得联系,约定第二天就开工。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却出了件意外事。
       原来,约过盖房师傅后不久,见暮色渐渐笼罩下来,父亲就与母亲一起将装草船上的锅碗瓢盆等各样杂物取回家。到了厨房里,母亲突然发出一声惊叫。父亲“吓”了一跳,忙问怎么回事。“我们不小心将人家的勺子带回来了!”母亲的声音里充满了焦急、懊恼,又饱含着自责、愧疚,仿佛做了一件连自己都无法原谅的“天大臭事”。父亲上前一看,也一下子傻了眼:“这可怎么办!?”
       究竟是哪里“出了茬”?话要从在海边割红茅草的日子说起。
       当时,父母于傍晚时分抵达海滩一带后,将船停靠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边,就着手生火做饭。可兴许是因为海风猛烈,加之天空阴沉、空气湿度大的缘故,火柴怎么也擦不着。正当父母焦躁不已时,祸不单行,一场雨不期而至。父母手忙脚乱地扯出一块又旧又破的薄油布,准备将船舱里临时搭起的简易窝棚遮盖上,无奈风实在太大,试了十几次都没成功。更要命的是,窝棚的“骨架”——竹条又被狂风吹折,棚子整个塌了下来。一时间,雨水混着汗水从父母的头发间、脸庞上滂沱而下,而他们的身上早已湿透。那一刻,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荒凉的海滩上,连天的雨幕下,一片空旷旷、野茫茫,唯留一对孤苦无助的身影。
        “噢哟,船上有人!”突然,不远处隐约传来一声低沉的惊呼,与此同时,一盏昏黄的马灯轻晃着朝这边移过来。透过朦胧的光幔,父母的眼帘里出现一个踽踽而行的人影,待走近了看,原来是一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套着破靴的老汉。老人似乎见多了四面八方来此割草的人们,只看了父母一眼,就明白了八九分。“不用问,你们是头一次来这里割草。”老人的语气里饱蕴沧桑又透着慈祥,“这样吧,如果不嫌弃,就到我家来应个急吧,只有十几丈远。”
       正为窘境而一筹莫展的父母,听到老汉的话,仿佛落水人遇到了“救命的稻草”,又如挨冻者迎来了红彤彤的炭火,一时间眼睛发亮、喉头发哽,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搓着手,又带着几分愧意迟疑地摇头。老汉像是看出了父母的心思,抬脚爬上船来,像拉亲戚般地朝父亲伸出手,未给他们推辞的机会,就带领两人穿过风雨向他家走去。
       从一路上的交谈中得知,老汉的儿女都在外闯荡,他们老两口守着老屋,靠在海滩上拾掇泥螺、文蛤、小蟹、小鱼、小虾等潮间带的小“海货”维持生计。刚才,他不放心栓在一个草湾边的小木船,特地冒雨赶去查看,见没有被激浪冲走,随后又将栓绳加固了一下,心里才踏实下来。没想到,在这里遇到前来割草的一对“落难夫妇”。“你们西乡有不少人家来这里割草,有困难时,我只要知道了,总是尽可能提供方便。”老汉听罢父母的述说后,生怕他们不好意思麻烦自己,安慰道,“出门在外,谁没个困顿的时候呢,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一会儿,就到了老汉的家。看得出来,老汉的家境也很贫寒,一间低矮阴暗的草房里,除了一张木床、一只小桌、一个篾柜、一座土灶、一套锅碗瓢盆,以及割草、捕鱼捞虾的几样工具外,几无他物。老汉的老伴与他一样热心,见来了“客人”,连忙张罗着烧晚饭。看着满头银霜、满脸沟壑的两位老人,自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却忙着为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异乡人解难,父母的眼眶禁不住湿润起来。母亲赶忙去给老奶奶打下手,可被她轻柔却坚决地“挡”了回来,“一点家常小事,哪能让客人动手呢?”
       约莫一炷香的工夫,老奶奶将晚饭端上了桌。虽然简单,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却是倾其所有了。母亲一边吃着,一边掉着眼泪。父亲也满脸歉疚,仿佛筷子有千斤重。善解人意的老汉夫妇俩,见父母好像有“思想负担”,就笑着说:“我们的儿女和你们差不多大年纪,他们一年到头在外,如果不是有好心人相助,哪能‘吃得开’哦!”一边说着,老人还不往地往两人碗里夹菜。
        吃过晚饭,雨停了,可风依然一个劲地嘶吼。父母千恩万谢之后,向两位老人告辞,准备回船上休息。“你们没到海边来过,不知道这风的脾性,它们不仅如狼似虎,而且常常一刮就是一个冬天。”老汉边送父母到门口,边对他们说,“你们船上那个窝棚基本上‘废掉’了,根本挡不住风,生火做饭有困难,也不安全,你们干脆明天继续到我家来,别不过意,不就是多放两双筷子、多抓几把米的事情吗?”“今天晚上已经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哪还能再来搅扰!”父亲语气坚决而满怀感激地说,“爷爷奶奶的心意我们领了,可我们真的不能再来,你们的大恩大德,我全家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听父亲这样讲,老汉有些无奈,“实在不行,你们可以把炊具等东西拿到我家来,在屋里烧煮毕竟方便得多。”
       话说到这份上,父母的眼睛再次蒙上一层泪雾,深知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父亲转念一想,老人的话也颇有道理,特别是最后的建议,令他多少有些动心。在船上,睡觉尚可以勉强蜷缩在船窖里凑合几天,可烧煮的确不方便,弄不好还会燃着堆放在船舱的红茅草,引发火灾。想到这里,父亲与母亲对望了一眼并彼此点了点头,然后恳切地对老人说,“老爹,我们听您的,明天就将烧饭的用具等拿到您家来,还请多多关照。”老汉笑着说:“欢迎欢迎!”
       次日清晨,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父母就早早地起来了。风依旧狂叫着,仿佛欲将世界上的一切撕碎。母亲扯了一把从老家带来用作引火的麦秸秆,准备尝试着生火烧早饭,却发现秸秆已被昨天的雨浇透,摸在手上湿漉漉的。母亲叹了一口气,正手足无措时,远远地看见老汉朝这边走来。“别说是湿草,就是干草也点不着的,今天的风比昨天的还要大。”老汉边走边对父母说,“我就猜到你们拉不下脸,特地过来带你们上我家的。”“一大早上,没敢惊扰您和奶奶。”父亲的脸有些发烫。“没关系的,我们天不亮就起床了。割草可是个苦活计,总不能饿着肚子劳作吧。”老汉说着,一把端起一口铁锅,又让父母将其他几样东西一并带上,跟他走。
       盛情难却之下,父母只得“从命”。到了老汉家,母亲抓紧做早饭。没了大风的“阻碍”,一切都顺利无比,不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稠笃笃的白米粥就熬成了。父母“邀请”老汉夫妇一起吃粥,他们却说早饭早就煮好了,并且已经吃过。父母只得作罢,两人准备吃过早饭就去割草。可就在要盛粥时,母亲却蓦然发现:那天从老家出发时,走得匆忙,居然忘了带勺子!
       老奶奶见状,赶忙从自家锅里取出一把勺子,用水洗了一下递给母亲,“真是难为你们了,这是我家老头自制的勺子,当时制了一模一样的好几把,我们自己只留了一把,其余的都送给邻居了。这个勺子肯定没有你家的好用,将就着解个急吧!”母亲接过一看,那是一把用一块长条形厚竹板掏刻成的“纯手工勺”,前端比普通勺子浅些,又比一般铲子深些,虽然外观上有些“奇特”,却比较实用,可以盛饭盛粥“两栖”。“爹爹的手艺真不错,这个勺子无论到哪里都买不到,是‘无价之宝’呢!”母亲真诚地夸赞道,引得老汉一阵爽朗大笑。
       此后,接连多天,父母都抢抓时间拼命地割草。收工后,就到老汉家生火烧饭,少费了许多周折。一番起早贪黑的苦干后,红茅草终于将船装满,而北风也更加肆虐,裹挟着一股新起的寒潮气势汹汹、铺天盖地地袭来。父母想到,此时西乡的冬天里最寒冷的日子即将来到,得尽快将屋顶盖上红茅草。于是,两人匆匆告别老汉夫妇俩,心急火燎地往家赶。临行前,只管一股脑儿地将炊具往船上搬,却忘了盖着锅盖的铁锅里“藏”着一把勺子。
       此刻,面对这“忙中出错”带回的勺子,父母陷入前所未有的歉疚与煎熬之中: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怎么对得起那对老人,怎么经得住良心的谴责?!一时间,一把看似寻常的勺子,却如一座连绵的山峦,沉沉地压在父母的心头。尽管不是故意的,但无论怎么说,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人家的物品带回家,都是不对和不可原谅的!况且是一对古道热肠、将异乡有难者当作亲人的老人,他们只有一把勺子,现在“丢失”了,老人用什么盛饭盛粥呢?就算老人可以自己再制一把勺子或者向邻居借用,可老人发现勺子被我们带走,会怎样看待我们?以后还“敢”做好事吗?……
        “把勺子送回去!明天就送!”似乎并没有过多地犹豫和纠结,父亲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斩钉截铁地说。“可是,你都约好瓦匠师傅了。”母亲嗫嚅道。“我马上就跟瓦匠师傅打招呼,‘换屋顶’的事暂缓几天,等我送勺回来再开始。”父亲满脸严峻而又语意温润地对母亲说,“迟换屋顶最多一家人挨几日冻,可送勺子哪怕迟一分钟,都会给两位老人带来不便,甚至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影响西乡人的形象!”“我理解你的心情,也赞同你的决定。”母亲重重地点点头,“可路程那么远,而且新一波寒潮就要来临,你一个人去海边我实在不放心,就让我与你一同去吧!”“也好,那你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就出发。”父亲如释重负地说。
       第二天凌晨,一弯残月还未完全落下,一阵紧似一阵的北风伴着黎明前的暗色到处席卷。父母轻手轻脚地从床上爬起,用一块一直压在箱底、平常舍不得拿出来的呢子布,将那把勺子包得严严实实,又扛上头晚准备好的一蛇皮口袋土特产,拎着马灯摸索着登上船,向着海边进发。
       约莫两天后,当父母再一次出现在老汉夫妇眼前时,两位老人眼里闪烁起无比惊讶却又倍感欣慰的光芒。“小事一桩,一把不值一提的小勺子,何必放在心上。再说,昨天我又制了一把新勺子。”听父亲满脸惭愧地说明来意后,老汉连连摆手,风趣地说,“我就知道你们一定是无意中让这把勺子来了个‘西乡游’,这出‘西游记’也说明我们有缘分。”一席话,让我们一起开心地笑起来。“你看看,为了一把小勺子,竟这么兴师动众地又来了一趟,你们真是实诚人!”老奶奶的嗔怪里,隐含着一种别样的赞许。“哪里哪里,就应该这样做,在我们西乡,只有做实诚人,才会被别人当人。”母亲接过话头,“再说了,上辈人就是这样为我们放样子的,我们也得为下辈人当好标杆。”
       告别前,老人将那把勺子和那袋土特产一起“退回”父母手上。“我们已经有了新勺子,这把勺子就留给你们做个纪念吧。”面对一脸惊愕的父母,老汉一脸诚恳地说,“土特产你们也带回去,见人有困难,顺便帮一下,纯属分内事,用不着这么‘隆重’地感谢。”“无论如何,你们得收下,否则就是瞧不起我们西乡人。”父亲拉过老汉的手,久久不松开,“一点小心意,都是自家地里长的、自家灶上做的,又不是花钱买的。说不定过几年我们还会来割草,就算我们不来,也会有亲朋和乡亲们来这里,还指望你们照应呢。再说,你们是德高望重的长辈,理应接受我们的孝敬。你们如果欢迎我们、认我们,就收下这些来自西乡的‘孝心礼’吧!”
        在父母的再三恳求下,老人才勉强收下那袋东西,却又将家中晾晒的海边“土特产”前前后后拾了一大堆,“逼”着父母带回来。“本来,上次就想给你们带走的,可你们风风火火地要赶着回家,没来得及送到你们船上。”老汉乐呵呵地说,“回去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尝尝鲜,他们也许从来没品尝过海货的滋味呢。”父母的心海上再次澎湃起感动的浪花,并不住地打湿眼眶,却只能听从老人的安排……
       登船前,父母“神经过敏”般地特意检查了一下,看有没有将“不该带”的东西不小心带走。面对否定的答案,两人舒心地笑了,笑得云淡风轻,笑得春暖花开,笑得喜中带泪。船开了,父亲又仿佛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吩咐母亲翻看一下,有没有将那把老汉赠送的勺子带上。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父亲的眼中漾过一种深沉、绵厚而旷远的暖意,“这件礼物太‘贵重’了,值得我们一辈子珍藏!”
       船行途中,朔风更猛,寒流更盛,还下起了雨,船每前行一寸都分外艰难,可父母的心头格外轻松,臂膀格外有力,脚板格外坚实,信心也格外充足,因为他们坚信:这行船和做人一样,只要方向不偏、身子不歪、步子不停,不管艰难险阻有多激烈,也一定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往事如烟,随风飘散,却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刻骨铭心。多年来,父母极少将“诚信”两字挂在嘴边,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诚信课”,让我们体悟出诚信的分量与芬芳。这样的“诚信课”看似平平常常,却犹如淅淅沥沥的春雨,默默地、绵绵地、久久地滋润我们的心田,让它生长出一茬茬真善美、诚信义的禾苗。
        这把勺子,就是其中一本分量最重的“教材”……

发表于 2019-12-23 14:1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真情互动中可见信义重,人性美。
发表于 2019-12-23 15:4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海里西乡里,都有朴素的诚信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7:3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两位文友关注并置评!
发表于 2019-12-23 19: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淳朴的人们,不一样的温暖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21:1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林版主!
发表于 2019-12-25 17: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人的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8 18:26 , Processed in 0.0144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