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松飚

[原创] 一枚精准的导弹让午夜安静下来(外二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19: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牛伯一


    那你也在挑战常识了!哈哈。

  我多次读过赵字,好玩。好懂得一塌糊涂。还坚持经常打官司。

  在东营与邵风华见面,谈。时间关系,就没有找他。当然,他的诗歌没有交流的意义。后来去滨州找另外几个当地诗人,也谈起过他。大家都觉得好玩。“民间语文”也!
发表于 2011-11-3 19: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牛伯一


    那你也在挑战常识了!哈哈。

  我多次读过赵字,好玩。好懂得一塌糊涂。还坚持经 ...
吴茂华 发表于 2011-11-3 19:46


唉,你一定是对赵世平老师有偏见。
发表于 2011-11-3 1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牛伯一


    没有偏见!

   我还给他的八言诗通过照顾的角度加为精华。不过,他现在不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1: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松飚 于 2011-11-3 22:22 编辑

东扯西拉什么八言体啊?真是扯不清。俺有正事了,你们慢慢扯吧。拜拜
发表于 2011-11-3 23: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魂 于 2011-11-3 23:50 编辑

挑灯细看
昨日在路边捡来一句话 / 莫等闲 / 白了少年头 / 归来挑灯细看 / 原来是四十五年前 / 我在上小学路上 / 随意丢的 / 空悲切三个字 / 因为当时还不明白 / 便留在口袋里 / 今日翻出来 / 本想合在一起重新品味 / 不料那悲切二字 / 在情急时已经用了 / 只剩一个空字 /                           -------------曲有源

听了几位老师关于诗歌方面的精辟见解,真的受益匪浅,顿时感到皮袍下面的“小”被压榨得无处藏身。我觉得你们的坦诚而不失风范的争论对论坛有益,对读者有益。对文学的见解向来就是求同存异,尤其是诗歌,现代白话诗歌,流派纷呈,各派各家都有自己的套路招式,但语言越来越趋于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却成了现代新诗语言的特色。只不过诗歌乃心之声,有时诗人会让自己的心声不加雕琢地用最质朴的语言倾诉出来,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再如刘半农的《叫我如何让不想他》: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
  当然,也有些诗人在表情达意的时候不是那么直白或直接,往往比较委婉蕴藉,甚至令读者无法揣摩,古体诗中的一些《无题》诗,直至今日,人们也只是主观臆断,至于真相如何也只有泉下的作者知道了。现代新诗也有不少晦涩难懂的诗篇,其原因也许是现代人的感情越来越复杂,为了怕遭伤害,自我建立的围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因此诗人们很多真心话都被各种各样的文字遮掩起来,现代诗无可避免的也就越来越含蓄,甚至于流于晦涩而不可解,有人谓之“朦胧”,朦胧即美;有人谓之“创造”,创新即美。比如先锋诗派的海子的一些诗歌,很多是诗人当时心境加灵感的产物,别人要读懂确实不易,可能只有作者勉力诠释自圆其说了,呵呵。其实,如我一般的读者是打心眼的不愿意读费神伤神的晦涩之语的,有些“诗歌”,正如诗人栗色老马所说:破碎形象的偶然拼凑,甚至浮表地满足于浅层次的象征和繁冗的装饰,相当数量的词语不合常规,无节制地使空茫的意象充斥诗中,而使作品的可感性达于低点。 以我看来,那些只有诗人自己能明白的诗歌还是作为心情日志收藏较为妥当,如果呈现给读者,会误导诗歌发展方向,会祸害读者的。
    (注:以下文字皆引自《人物专访》栏目主编 专访栗色老马时老马刘福麟之语)
    诗歌并非俗文学,更不可能俗不可耐。诗歌的通俗化并不影响诗歌的本质。古往今来,诗歌越是通俗易懂,就越是广泛流传。诗歌通俗化的界定,来自于诗人自己对诗歌的内在本质的理解,对诗歌艺术形式的理解,对诗歌表现形式的理解。来自于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来自于诗人自我意识抒发的诗歌,更能沟通诗人与欣赏者,因为个体生命的特征本身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不是割裂的。尽管个体生命对社会的体验与感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美的事物与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这是诗歌的桥梁,是诗歌必然之路。因此我们不担心诗歌不被读懂,我们担心诗人不被读懂。
    唐诗的家喻户晓乃至盛传于今,是诗人更贴近于生活,更忠实于生存状态,更接近于通俗化,也就更被欣赏者所接受,所喜爱。如果不懂,如果也具有“反懂性”,那么,唐诗早就失传了。其实,流传的根本原因也不可能因为读者的“理性分析与解剖”,更不可能是唐诗的“说明和图解现实生活”。而是唐诗的艺术魅力与读者的普遍能“懂”,能欣赏,能产生共鸣,是唐诗艺术的感染力,是唐诗具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所以,读者认同与参与(流传的载体)才是繁荣的源泉。

    最后我对老牛说一句,你的文笔非常大气,非常精彩,但你的“诗歌,是文学创作金字塔尖上的明珠。不可能是随随便便,会说两句大白话的人就会写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懂,连文盲都能心领神会的东西又如何?难道那就是诗歌吗?可能吗?”这一见解,我不能苟同,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写过诗 只是能不能被人熟知 .能不能被人认同 而已,但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那就是诗, 诗也一直在我们身边 ,不用刻意去找寻 。
    诗也不需要谁赋予生存的基础 ,它与生命共存。
    诗歌是神圣的,但并不是每个诗人都是神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8: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复花魂

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范例印证,说得透彻、精辟、辩证,很有说服力。不知帖主是谁?赞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9: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花魂

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范例印证,说得透彻、精辟、辩证,很有说服力。不知帖主是谁?赞一个!
发表于 2011-11-4 09: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发表于 2011-11-4 1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风轻云淡


    问好版主!吾文友啸子常提到你,好久没读你的佳作了,期盼。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0: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花魂


    哈哈,隔雾看花,都不知道你们是谁啊!复笔时间短,投稿渠道狭窄,最近给《雨花》、《盐阜大众报》和《盐城晚报》分别投了小稿,不知会不会用。业余写作,能写就写,能发就发,不强求。谢谢你和啸子的关注和阅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17:50 , Processed in 0.01951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