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天涯倦客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风!大风!】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布置好了,却无法实行。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

  没风!

  朱元璋再有本事,也拿老天爷没办法,他看着郭兴,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他对朱元璋说:那就等吧。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么,朱元璋只能组织他的部队拼死抵抗。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东北风起!

  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无法脱离,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一时间,杀声震天。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突然士兵慌乱的跑进来,大喊道:大事不好!

  陈友谅心知不妙,不等士兵说完,立刻出舱察看。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

  恐怖的红色!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映成了红色。

  无力回天了!

  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陈友谅明白,他已经完了。

  火光、鲜血与天空映成令人恐惧的红色,这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

  在这片可怕的红色中,数十万人手持刀剑,拼死厮杀,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也谈不上有多大仇恨,但此刻,他们就是不同戴天的仇人,死神牢牢抓住了每一个人,士兵的惨叫声和哀号声让人闻之胆寒。

  这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但他也绝对不能回江洲了。

  这场赌局一旦开始,无论你赢或是输,都不能走,赌局会继续进行,直到其中一个人输掉一切,才会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的最后一击!白色旗舰】

  陈友谅召集了他的将领们,用发红的眼睛看着他们,他已经不能再输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责怪他的将领们,因为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同舟共济了。

  “虽然我们今天战败,但胜利仍然属于我们!”

  将领们惊奇的看着他,难道还有什么取胜的方法不成?

  “是的,我们还有办法!”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旗舰上,将领们十分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胜利,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将领们说,陈友谅已经兵败,他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一定能够消灭他(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

  徐达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提醒朱元璋,陈友谅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旦他要狗急跳墙,我们也要小心对付,千万不可大意。

  朱元璋转过他那张兴奋的脸,看着徐达,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

  “我知道。”

  第四天。

  陈友谅的自信来自他的情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全歼朱元璋的舰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采用最后的方法,杀掉朱元璋!

  他已经通过情报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了白色,只要集中所有的兵力攻打白色战舰,杀了朱元璋,就能获胜!

  但当他一到达战场,顿时目瞪口呆,一夜之间,朱元璋军队的很多战舰都被刷成了白色,再也认不出哪个是旗舰。

  还没等他楞完神,朱元璋已经命令军队发动了总攻,在前两天战果的鼓励下,朱元璋军异常勇猛,大量使用分船战术,利用陈友谅巨舰运动不灵活的特点,连续击沉陈友谅军多艘战舰。此战从清晨打倒晚上,陈友谅的军队终于不支,全面退却。

  鄱阳湖大战到此结束了第一阶段,陈友谅惨败,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的失败】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告诉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获得一切,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守了三个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

  难道我错了?

  不,不可能,这只是意外,我不会错的!

  但是之后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陈友谅在西岸等待了很久,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也没有等到任何机会,相反,他的士兵却是不断的减少,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做出了决定:逃跑!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宽阔的湖面,一统天下的梦想和雄心壮志就这样破灭,来时的庞大舰队和六十万军队,如今只剩下败卒残兵,这对于枭雄陈友谅而言,其实并不算什么。兵没有可以再招,舰船可以再造,让他不理解的是,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我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会背叛我?

  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

  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就类似金庸小说里的星宿派,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

  当然,失败后的陈友谅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毫无价值,至少他的脑袋还是很值钱的。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陈友谅率领军队希望能够撤退,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但此时的陈友谅不是原来的陈友谅了,他拚死作战,损失惨重,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

  此时他才松了一口气,但朱元璋不会放过他。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对他早已深恶痛绝,必置之于死地,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

  陈友谅闻讯,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也就在此时,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此结束了!

  不对,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做错了吗?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陈友谅的尸体抢回,并带回了武昌。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山,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猪(朱)见糠(康),喜洋洋”,所以陈友谅才失败。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

  朱元璋并没有放过陈友谅的后代陈理,即使他根本不可能给朱元璋带来任何威胁。斩草固然是重要的,顺便除个根也是必须的。

  至元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亲自赶往陈理所在地,陈友谅的最后地盘武昌督战,主帅张定边不愧是抓住时机的老手,眼看形势不妙,就带着陈理投降了。

  朱元璋终于战胜了这个中国大地上他最头疼的敌人,陈友谅。

  “天下足定矣!”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却又敢作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有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他已经成为了地主,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提到,此文是希望在轻松之中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我们也要探讨,这样才能对明朝有一个理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讨论之后还有很多。

  当然了,还是用我的叙述方式,我相信再深刻、抽象的规律和制度分析都是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的。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要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文章的名字应当是《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当然了,这样的文章大家有无兴趣看,那是要打个问号的,所以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主是怎样炼成的】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占据了一块地盘,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饭。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怎么养活三万人呢,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但问题在于,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抢光了,吃什么呢?

  地主(这两字要读重音)家也没余粮啊!

  这个时候,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而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了,他就必须召集农民,将地分给他们,然后向他们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你也不可能到一群饥饿的农民面前要求他们为商人争取权利。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友谅的名是传言中来的不同,他的这个小名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看来这次再没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事实证明,艰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会更多。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要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区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与元朝政府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至正二十二年,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杀害他,被告发,朱元璋将其二人处死,至元二十三年,正在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处理及时,将叛乱镇压。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张士诚了。

  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户。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懵了。朱元璋却一点也不懵,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象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对于朱元璋来说,火药已经埋藏在他的心里,就看何时爆发了。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元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春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为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在临出发前,朱元璋反复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后不可以随便杀戮,因为杀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么用呢(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这话不是说给徐达听的,是说给常遇春听的。

  这位老兄,自九华山后,恶习一直不改,攻城之后必行杀戮,朱元璋多次严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敛。

  大军出发了,朱元璋坐在营帐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万大军,并交给徐达和常遇春指挥,这两位名将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们相约分兵进攻杭州和湖州,并很快攻下。

  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江攻击战】

  平江号称第一坚城,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诚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其坚固,是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墙者瞬间就会被射成刺猬。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守备数年。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拼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看来几百年的李云龙并不是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做出了军事部署,他将自己的名将们充分调动起来,分配了任务,具体如下:

  徐达攻葑门,常遇春攻虎丘,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

  眼花了吧,还有呢!

  他嫌这些人不够,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

  数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的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元二十七年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的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身上招呼。

  实在是苦啊,这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士诚的结局】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决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喝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这是个怎样的人啊!

  要彻底的打败他,要彻底的征服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

  “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做不成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但他仍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意志坚强,反抗元的暴虐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自己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

  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复仇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强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并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送去了厚礼。

  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如果这一行为还不能让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们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朝政府曾经非常高兴的做了一回拳击比赛的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三个人都倒下,然后自己上去宣布胜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这场比赛是一场淘汰赛,而最后胜利的奖品是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血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的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

  让我们看一下双方的选手,现在我们先欢迎元朝选手,元顺帝出场!

  下面请元顺帝用一句话表达他现在的心情。

  元顺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说了,希望对方选手下手轻点,我怕疼。

  现在请朱元璋选手说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选手哪里去了。

  喔,我们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们就不打扰了。

  现在比赛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赛选手背景介绍】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对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权,蒙古强大起源于十二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入全盛时期。

  要说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蒙古的强大是自铁木真之后才开始,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蒙古人的战斗力一直相当的强,他们是天生的战士。

  这个强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因为自身的分裂。而当铁木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其可怕的破环力和战争能力就如狂风暴雨宣泄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相对落后的民族征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如西晋和北宋的灭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成为征服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并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

  在那些人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只是凭借着所谓的勇猛作战,怎么可能在军事谋略上胜过长期受到系统军事理论训练的文化先进民族的军官们。

  事实证明,他们可能是错的。

  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脱离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蒙古的军事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南宋那些无用的官僚机构,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

  机动,这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进,他们天才的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达300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只有最精锐的南宋军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但战争中,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打到欧洲,一直都来这一套,他们的屠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值得一说。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并不是放纵军纪造成的,他们的屠城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注意这一特点)。

  屠城是为了让对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们一般会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但他们缺德之处在于,不投降他们必然会屠城,但是投降的他们也并不放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保障后方的需要,他们认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后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杀光才安心(盖蒙古兵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过欧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们认为无端出来这么些恐怖的家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太多,上帝用鞭子来教训自己,所以他们称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

  这一荣誉称号的授予在欧洲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给了匈奴王阿提拉。

  历史学家们给了蒙古军队的这种屠杀行为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国家恐怖主义。

  蒙古军队似乎也有某些人相当爱好行为艺术,其具体表现为西亚战役中,将被杀死的人脑袋砍下来,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们也是颇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达后,他们将最高领袖哈里发关在一座装满金银珠宝的房子里,让他活活饿死。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却是用最残酷的方式——屠杀!

  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此处我们要列举几个数字。

  这些数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灭金国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剩下87万户,下降89%。

  蒙古灭南宋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

  这么看来,蒙古对南宋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后来会说到。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吟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内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他们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无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宝祐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强呢?

  他们决心找出答案。

  虽然南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激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开。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找到答案。

  这个人叫文天祥。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义】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绝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这样东西叫做道义!

  道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但文天祥软硬不吃。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内心的写照: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文天祥拒绝了他!

  忽必烈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他实在无法了,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干什么,自己说吧。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的对行刑的人说:

  我的事结束了。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国家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带诏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们介绍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绍他的伟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作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我们在前面说过,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是有着很深刻的联系的,文天祥的行为与后来明朝众多的正臣及东林党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揭示这种隐秘的联系及其产生原因。

  而元朝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他们不了解自己统治下的这些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却作为一个楷模,成为了被统治者的精神偶像。

  这样的统治是不会牢固的。

  蒙古贵族们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他们不接受汉化,不与汉人通婚(梦想娶赵敏的人就放弃吧),他们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成共识。加上时不时又出来几个贵族叫嚣着把汉人都赶走,拿农田去养牛羊,幸好当时的丞相脱脱阻止,这个愚蠢的主意才没有得以实现。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脱脱不是后来的那个脱脱,这个元初的脱脱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为他的建议,元朝军队在攻陷很多城市后,没有大肆屠杀当地居民,而是不断向农耕文明发展,此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另外说两句,看元朝史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们的名字经常重复,动不动就是帖木尔,脱脱等,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纸头皆挂帖木尔,抬眼望去尽脱脱。〗

  玩笑而已。

  在元朝的大家庭里,家长对家庭成员似乎没有什么感情,看中了什么就抢什么,仿佛这个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双方越看对方越不顺眼,既然过不拢,就分家吧。

  可问题是这个家里干活的都是家庭成员,离开了他们,这些蒙古贵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让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这些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他们除了欺负家里那些手无寸铁的下人外,并无其他本事。

  而等到这些下人们拿起了平时干活的菜刀和锄头反抗时,曾经的统治者就将手足无措。

  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阿速军,这支部队即使在强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立下大功。当起义爆发时,他们被派去镇压,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这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这样败退的,退回去后还反复强调自己是遭遇数倍于自己的起义军才败退的。

  就是这样的军队素质,才使得元朝军队在起义初期显得不堪一击。

  但随着起义的扩大,元朝统治者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里复苏过来,他们重新整编了部队,战斗力也直线上升,先后镇压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起义。

  只要跨上马,我们仍然是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丰富作战经验和军事才能的将领。

  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叫做扩廓帖木尔。

  他还有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扩廓帖木尔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我们就称呼他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尔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在察罕被杀后,他承担起了守护元朝的使命,并成为了明朝的主要敌人。

  这个名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5 14:02 , Processed in 0.01067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