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天涯倦客

[转贴]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必杀刘瑾

  【祸福由命】

  回到家中的刘瑾见到了满脸怒气的张彩,听到了他的责问:

  “这件事为什么不先商量一下?”

  “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办成了足可百世流芳!还商量什么?”

  然而张彩皱起了眉头:

  “我总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问题。”

  可是有什么问题,他一时也说不出来,于是他向刘瑾提出了另一个警告:

  “杨一清这个人不简单,你要小心。”

  “我已经教训过他了,不用担心。”

  张彩看着自信的刘瑾,轻蔑地笑了:

  “我与他同朝为官十余年,深知此人权谋老到,工于心计,且为人刚正,绝不可能加入我们,你教训他又有何用?”

  刘瑾愤怒了,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这种蔑视的态度。

  “我已经把他削职为民,即使有心作乱,又能如何?!”

  可他等来的,却是张彩更为激烈的反应:

  “杨一清此人,要么丝毫不动,要么就把他整死,其胸怀大志,若放任不管,必成大患!”

  刘瑾终于爆发,他拍着桌子吼道:

  “为何当年他要推举你为三边总制?!我还没问你呢!你好自为之吧!”

  张彩愣住了,他坐回了椅子,呆呆地看着刘瑾离去的背影,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祸福各由天命,就这么着吧!

  【微光】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宁夏。

  “真的下定决心了吗?”

  “周东如此胡来,我们已经没有活路了,绝不能束手待毙,就这样吧!”

  “那就好,何指挥,现在动手吧!”

  正德五年五月,镇江。

  土财主杨一清正坐在大堂看书,屋外斜阳夕照,微风习习,这种清闲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一年,但所有的平静都将在今天被打破。

  屋外突然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杨一清立刻抬起头,紧张地向外望去。

  他看见了一个急匆匆走进来的人,而此人身上穿着的飞鱼服也已告知了他的身份——锦衣卫。

  在那年头,锦衣卫上门,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事,杨一清立刻站了起来,脑海中紧张地思考着应对的方法。

  可这位锦衣卫看来是见过世面的,他没有给杨一清思考的时间,也不废话,直接走到杨一清的面前,严厉地高喊一声:

  “上谕,杨一清听旨!”

  杨一清慌忙跪倒,等待着判决的到来。

  “钦命!杨一清,起复三边总制!”

  魂都走了一半的杨一清定下了神,脑袋是保住了,还成了二品大员。

  而宣旨的锦衣卫此刻已经变了一副嘴脸,满面春风地向杨一清鞠躬:

  “杨大人,恭喜官复原职,如有不敬,请多包涵。”

  要知道,干特务工作、专横跋扈的锦衣卫有时也是很讲礼貌的,至少在高级别的领导面前总是如此。

  杨一清拍拍身上的尘土,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任命隐含的意义。

  李东阳,我们约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他转进内室,准备收拾行装。

  可是笑脸相迎的锦衣卫却突然站了出来,拦住了他的去路。

  “杨大人,就不用收拾行李了,即刻出发吧,军情十分紧急!”

  杨一清呆住了:

  “军情!?”

  “是的,杨大人,安化王叛乱了。”

  安化王朱寘鐇,外系藩王,世代镇守宁夏,这个人其实并不起眼,因为他祖宗的运气不好,当年只摊到了这么一片地方,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连水都少得可怜。

  树挪死,人挪活,待在这鬼地方,天天吃沙子,他早就想换块地方,可谁也不肯跟他换,他也想到北京去,但朱厚照先生虽然爱玩,却还不傻,亏本的买卖是不做的。

  急于改变命运的朱寘鐇不能选择读书,只能选择造反,可他的实力太差,造反就是自寻死路。关键时刻一个人帮了他的忙,给他送来了生力军,这个人就是刘瑾。

  刘瑾又犯了老毛病,由于文化水平低,他总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整理军屯虽然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却根本实行不了。要知道,那些占据土地的可不是一般土财主,他们都是手上有兵有枪的军事地主。

  这种人我们现在称之为军阀,接到指令的地方官只有几个打板子的衙役,又没有武松那样的厉害都头,除非是喝多了神志不清,否则谁也不敢去摸这个老虎屁股。

  地是收不回来了,但是按照规定整顿土地后,应该多收上来的粮食却是一颗也不能少。百般无奈之下,官员们只好拣软柿子捏。

  军阀欺负我们,我们就欺负小兵。就这样,那莫名其妙多出来的公粮压在了苦大兵的身上。

  而大理寺的周东就是欺负士兵的官员中,最为狠毒的一个,他不但责骂士兵,还打士兵们的老婆。

  这就太过分了,宁夏都指挥使何锦义愤填膺,准备反抗,正好朱寘鐇也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发动了叛乱。

  由于这件事情是刘瑾挑起来的,加上刘瑾本身名声也不好,他们便顺水推舟,充分使用资源,定下了自己的造反理由——杀死刘瑾,为民除害(这个口号倒没错)。

  事情出来后,刘瑾急得不行,毕竟事情是他闹出来的,责任很大,人家还指明要他的脑袋,他立刻派人封锁消息,并找来李东阳、杨廷和商量。

  李东阳和杨廷和先对事情的发生表示了同情和震惊,然后明确告诉刘瑾,要想平定宁夏叛乱,只要一个人出马就可以了。

  不用说,这个人只能是杨一清。

  “那就是他了,快派人去叫他即刻上任!”关键时刻,啥恩怨也顾不上了。

  杨一清就此结束了闭关修炼,重新出山。

  按照明代规定,但凡军队出征必须有一个监军,而这次担任监军的人叫做张永。

  张永成为了杨一清的监军,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个天才的主意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为此我还专门在史料中找过,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刘瑾将在这对黄金搭档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黄泉之路。

  张永,保定人,原先是“八虎”之一,此人脾气暴躁,而且专横跋扈,有时候比刘瑾还要嚣张。

  但张永还是比较有良心的,他觉得刘瑾干的事情太过分了,经常会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这种非我族类,刘瑾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他决定安排张永去南京养老。可惜这事干得不利落,被张永知道了。

  下面发生的事情就很能体现他的性格了,张永先生二话不说,做了会儿热身运动就进了宫,直接找到朱厚照,表达了他的观点:刘瑾这个人不地道,想要坑我,大哥你看着办吧。

  朱厚照一听这话,便拿出了黑社会老大的气势,叫刘瑾马上进宫和张永谈判,刘瑾得到消息,连忙赶到,也不管旁边的张永,开始为自己辩解。

  刘瑾说得唾沫横飞,朱厚照听得聚精会神,但他们都没发现,张永兄正在卷袖子。

  当刘瑾刚说到情绪激动的时候,突然一记拳头落在了他的脸上,耳边还传来几句真人配音——“打不死你!”

  要知道,张永兄没有读过多少书,自然也不喜欢读书人的解决方法,他索性拿出了当混混时的处世哲学——打。

  他脾气不好,也不管朱厚照在不在场,抡起拳头来就打,打起来就不停,可要说刘瑾也不愧是在道上混过的,反应十分快,挨了一下后,连忙护住了要害部位,开始反击。

  朱厚照虽然喜欢玩,可看见这两位兄台竟然在自己的地盘开打,也实在是不给面子,立马大喝一声:住手!

  老大的话还是要听的,两位怒发冲冠的小弟停了手,却握紧了拳头,怒视着对方。

  朱厚照看到两个手下矛盾太深,便叫来了“八虎”中的谷大用,摆了一桌酒席,让两个人同时参加,算是往事一笔勾销(这一幕在黑社会电影中经常出现)。

  两人迫于无奈,吃了一顿不得已的饭,说了一些不得已的话,什么你好我好大家好,叫几声哥哥,流几滴眼泪,然后紧握拳头告别,明枪暗箭,涛声依旧。

  没办法,感情破裂了。

  怀着刻骨的仇恨,张永踏上了前往宁夏的道路。在那里,他将找到一个同路人,一个为自己报仇雪恨的帮手。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探】

  杨一清并不喜欢张永。

  他知道这个人也是“八虎”之一,是刘瑾的同党。所以他先期出发,日夜兼程,只是不想和这位仁兄打交道。

  可是当他赶到宁夏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叛乱竟然已经被平定了!

  原来他的老部下仇钺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兵打了过去,朱寘鐇也真是太差,完全不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

  杨一清没事做了,他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等待着张永的到来,他知道自己迟早要面对这个人的。

  不久之后,张永的先锋军进了城,但张永还在路上,杨一清实在闲得无聊,只好上街散步,然而就在他闲逛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他看见张永的部队分成数股,正在城内四处贴告示,而告示的内容竟然是颁布军令,严禁抢劫。很明显,士兵们也确实遵守了这个规定。

  这件事情十分的有趣。

  这是杨一清的第一个感觉,这个臭名昭著的太监为什么要发安民告示,严肃军纪呢?他开始对张永产生了好奇。

  应该见一见这个太监。

  很快,他就如愿见到了张永,出人意料的是,张永完全没有架子,对他也十分客气,杨一清很是吃惊,随即有了这样一个念头:此人是可以争取的。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收回了这个念头。

  很快,他们谈到了这次叛乱,此时,张永突然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大声说道:

  “这都是刘瑾这个混蛋搞出来的,国家就坏在他的手里!”

  然后他转过了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杨一清。

  话说到这份上,老兄你也表个态吧。

  然而杨一清没有表态,他只是不慌不忙地拿起了茶杯,低头不语,独自喝起茶来。

  初次会面,就发此狂言,此人不可轻信。

  张永没有等到回应,失望地走了,但临走时仍向杨一清行礼告别。

  看着张永消失在门外,杨一清立刻收起了微笑的送别面孔,皱紧了眉头,他意识到,眼前似乎已经出现了一个机会,或是陷阱。

  正当杨一清迟疑不定的时候,他的随从告诉了他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

  原来张永进城时,给他的左右随从发了一百两银子,这笔钱每人都可以拿,只是有一个条件——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再拿老百姓一分钱。

  这件被随从们引为笑谈的事情,却真正触动了杨一清,他开始认识到,张永可能确实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好人。

  而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张永又来拜访杨一清了,这次他不是空手来的,手里还拿着几张告示。

  他一点也不客气,怒气冲冲地把告示往桌上狠狠地一甩,径自坐了下来。

  “你看看吧!”

  从张永进来到坐下,杨一清一直端坐着纹丝不动,几十年的阅历让他变得深沉稳重。

  他瞥了一眼告示,便放下了:

  “这是朱寘鐇的反叛文书,我早已经看过了。”

  然而杨一清的平淡口气激起了张永的不满:

  “他之所以反叛,只是因为刘瑾,上面列举的刘瑾罪状,句句是实!你也十分清楚,刘瑾此人,实在是罪恶滔天!”

  杨一清终于站了起来,他慢慢地踱到张永的面前,突然冷笑一声:

  “那么张公公,你又能如何呢?”

  张永愣住了,他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朱寘鐇的告示就是证据,只要拿回去向皇上告状,说明他造反的原因,刘瑾罪责必定难逃!”

  杨一清又笑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张公公,你还是想清楚的好。”

  “杨先生,难道你以为我会怕他吗?”

  杨一清看着愤怒的张永,顿住了笑容,他把手指向地图上京城的方向,做了一个动作。

  他画出了一条直线,在宁夏和北京之间。

  张永明白了,他在宁夏,刘瑾在北京,他离皇帝很远,刘瑾离皇帝很近,他是告不倒刘瑾的。

  他抬头看着杨一清,会意地点点头。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会谈,张永又一次失意而去。

  但是张永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已经在杨一清的心中播下了火种,他已下定了决心。

  【杀机】

  杨一清已经连续几晚睡不好觉了。

  他一直在苦苦思考着对策,现在的局势十分明了,张永确实对刘瑾不满,而朱寘的告示无疑也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但问题在于,张永不一定会听自己的话,去和刘瑾玩命,更重要的是,即使张永答应了,又怎样才能说服皇帝,除掉刘瑾呢?

  事到如今,只有用最后一招了。

  正德五年(1510)七月,宁夏。

  杨一清将所有的犯人交给了张永,并亲自押送出境,他将在省界为张永饯行,并就此分手,返回驻地。

  最后的宴会将在晚上举行,最后的机会也将在此时出现。

  杨一清发出了邀请,张永欣然赴宴,经过两个多月的接触,他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双方按照常例,喝酒聊天,一直闹到很晚,此时,杨一清突然做了个手势,让其他人都退了出去。

  张永看见了这个手势,却装作不知道,他已经预感到,杨一清要和他说一些极为重要的话。看似若无其事的外表下,他的手已经紧紧地握住了衣襟。

  杨一清十分紧张,经过两个多月的试探和交往,事情到了这一步,虽然很多事还没有计划完备,但机不可失,今晚已是最后的机会。

  摊牌的时候到了,亮牌吧!

  “张公公,我有话要跟你说。”

  慢慢来,暂时不要急。

  “这次多亏了您的帮助,叛乱才能平定,如今外部藩王作乱已经平息,可是朝廷的内贼才是社稷江山的大患啊。”

  张永浑身一震,他很清楚这个“大患”是谁,只是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沉默了两个月的人,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此事,看来还是知识分子厉害,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人命。

  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了,但还不能大意,要干,也要让他说出口!

  “杨先生,你说的是谁?”

  好样的,不愧是“八虎”中人,真是精明到了极点,但事到如今,已经没办法回头了,小心,千万小心,不能让他抓住把柄。

  杨一清用手指蘸了酒水,摊开自己的手掌,一笔一画地写下了一个字——“瑾”。

  既然已经图穷匕见了,索性就摊开讲吧!

  “杨先生,这个人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他的同党遍布朝野,不容易对付吧。”

  看着疑惑的张永,杨一清自信地笑了:

  “这件事天下人都做不成,但张公公可以做,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皇上必定召见,到时将朱寘造反的缘由告知皇上,刘瑾必死无疑!”

  但张永仍然犹豫不决。

  已经动心了,再加上一句就成了,这个诱惑他绝对无法拒绝!

  “刘瑾一死,宫中大权必然全归您所有,斩杀此奸恶之徒,除旧布新,铲除奸党,公公必能名留千古!”

  至此,张永终于把账算明白了,这笔生意有风险,但做成了就前途无量。他决定冒这个险,但行动之前,他还有最后一个疑惑。

  “如果皇上不信我的话,那该怎么办?”

  没错,这就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所在——怎样说服皇帝?但没有关系,对于这个难题,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别人的话,皇上是不会相信的,但张公公你是唯一例外的人,皇上一定会信你。万一到时情况紧急,皇上不信,请张公公一定记住,决不可后退,必须以死相争!”

  “公公切记,皇上一旦同意,则立刻派兵行动,绝对不可迟疑,如按此行事,大事必成!”

  杨一清终于说完了,他静静地等待着张永的回答。

  在一阵令人难以忍受的寂静后,枯坐沉思的张永突然站了起来,发出了一声怒吼:

  “豁出去了!我干!这条命老子不要了!”

  此时,京城的刘瑾正洋洋自得,他没有想到,叛乱竟然如此快就被平定,当然了,在报功的奏折上,只有他的名字。而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打算顺便走个后门,给自己的哥哥封个官,就给他个都督同知吧。

  可惜的是,他哥哥没福气当官,干了两天就死了。

  刘瑾十分悲痛,他决定为哥哥办一个规模宏大的葬礼,安排文武百官都来参加,为自己的哥哥送葬。

  这一举动用俗话来讲,就是死了还要再威风一把!

  为了保证葬礼顺利进行,刘瑾反复考虑了举行仪式的日期,终于选定了一个他理想中的黄道吉日:正德五年八月十五日。

  这确实是一个黄道吉日,但并不适合出丧,而是除奸!

  这之后的日子,刘瑾和他的部下日夜劳碌,为葬礼的顺利举行做好了准备,只等待着约定日子的到来。

  八月十五日,晴。

  天气是如此的适宜,刘瑾正感叹着上天的眷顾,一群骑马的人却已来到了德胜门。

  张永到了,他从宁夏出发,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京城,在这个关键的日子。

  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疑虑和顾忌,因为就在密谋后的那个清晨,临走时,杨一清向他交出了所有的底牌。

  “杨先生,我此去即使能够说服皇上,你有把握一定能致刘瑾于死地吗?”

  这意思很明白,我豁出命去干,但你也要把你的后台说清楚,万一你是皮包公司,个体经营,兄弟我就算牺牲了也是无济于事的。

  杨一清笑了:

  “张公公尽管放心,刘瑾一旦失势,到时自然有人找你,十日内必杀刘瑾!”

  张永松了口气,拍马准备走人,杨一清却拦住了他。

  “张公公准备如何向皇上告状?”

  “朱寘的反叛告示足够了。”

  杨一清却摇了摇头,从自己的衣袖里拿出一份文书:

  “那个是不行的,用我这个吧。”

  张永好奇地打开了文书,一看之下不禁目瞪口呆。这份文书上不但列明了刘瑾的所有罪状,还有各种证据列举,细细一数,竟然有十七条!而且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他倒抽一口凉气,看着泰然自若的杨一清,不再多言,收好了文书,掉转马头就此上路。

  娘的,读书人真是惹不起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宴(晚饭)】

  张永准备进城,闻讯赶来的一帮人却拦住了他,原来刘瑾得知此事,十分慌张,对危险即将到来的预感帮助了他,他立刻下令,张永改日入城,今天的葬礼如期举行。

  可他太小看张永了,对这些阻拦者,张永的答复非常简单明了——马鞭。

  “刘瑾老子都不放在眼里,你们算是什么东西,竟敢挡路!?”

  张公公一边打一边骂,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进了城。没人再敢上前阻拦。

  刘瑾听说之后,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垂头丧气地告诉手下人,葬礼延期举行,改在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

  其实刘瑾大可不必铺张浪费,他也就只能混到八月十五了,为节约起见,他的丧事可以和他兄弟一起办。

  张永将捷报上奏给了皇帝,朱厚照十分高兴,立刻吩咐手下准备酒宴,晚上他要请张永吃饭,当然了,刘瑾也要在一旁作陪。

  张永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没有去找朱老大闲聊,却回到了自己的住处,静静地坐在床上,闭目养神,等待着夜晚的来临。

  今晚,就是今晚,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

  一股不祥的预感缠绕着刘瑾,他虽然文化不高,却也是个聪明人,张永早不来迟不来,偏偏今天来,一定有问题。

  但他能干什么呢?

  向皇帝告状?还是派人暗算?

  刘瑾想了很久,对这两个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自己的准备,他相信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

  然后他自信十足地去参加了晚宴。

  较量正式拉开序幕。

  晚宴开始,由朱厚照宣读嘉奖令,他表扬了张永无私为国的精神,夸奖了他的显赫战功,当然,他也不忘夸奖刘瑾先生的后勤工作做得好。

  两边夸完,话也说完了,开始干正事——吃饭。

  朱厚照只管喝酒,刘瑾心神不宁地看着张永,张永却不看他,只顾着低头大吃。

  不久更为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众人歌舞升平,你来我往,很快就有人不省人事,张永似乎情绪很高,也喝了很多酒,而刘瑾却滴酒不沾,他似乎对宴会没有任何兴趣,只是死死盯着张永。

  宴会进行到深夜,朱厚照还没有尽兴,这位仁兄还要接着喝酒作乐,张永似乎也很高兴,陪着朱厚照喝,刘瑾不喝酒,却也不走。

  这正是他的策略,只要看住张永,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就能暂时控制局势。

  但很快刘瑾就发现,自己不能不走了。

  我明天还要去送葬啊!

  看这样子,一时半会儿是散不了了,总不能一直待在这里,陪着这二位兄弟玩通宵吧。

  于是他终于起身告辞,征得朱厚照的同意后,刘瑾看着喝得烂醉的张永,放心地离开了这里。

  但在走之前,他吩咐手下办了一件事情:加派兵力,全城宵禁,严禁任何部队调动!

  这就是刘瑾的万全之策,堵住张永的嘴,看住张永的兵,过两天,就收拾张永本人。

  可是刘瑾失算了,他不知道,其实在这场混乱的酒宴上,张永也一直暗中注视着他。因为在这个夜晚,有一场真正的好戏,从他离开宴会的那一刻起,才刚刚开演。

  张永等待了很久,当他发现刘瑾不吃不喝,只是呆呆看着自己时,就已经明白了这位老兄的打算——今天跟你耗上了。

  那就耗吧,看看到底谁怕谁!

  在酒宴上行为失态的他,终于麻痹了刘瑾的神经,当他看见刘瑾走出大门后,那醉眼惺忪的神态立刻荡然无存,所有的智慧和勇气一瞬间都回到了他的身上。

  动手的机会到了!

  “陛下,我有机密奏报!”

  拼死一搏!

  喝得七荤八素的朱厚照被这声大喊吓了一跳,他好奇地看着跪倒在地的张永,打开了那封杨一清起草的文书。

  文书上的罪名大致包括企图谋反、私养武士、私藏兵器、激起兵变等等,反正是哪条死得快往哪条上靠。

  看见朱厚照认真地看着文书,跪在下面的张永顿时感到一阵狂喜,如此罪名,还怕整不倒你!

  可他等了很久,却一直没有任何回音。

  张永纳闷地抬起头,发现那封文书已经被放在一旁,朱厚照的手中又端起了酒杯。

  朱厚照发现张永看着自己,便笑了笑,说了几句话,也算给了张永一个答复。

  这是一个载入史书的答复,也是一个让张永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答复。

  “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说,接着喝酒吧!”

  事前,张永已经对朱厚照的反应预想了很久,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答复!

  张永怀疑自己听错了,可当他看见自斟自饮的朱厚照时,才确知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处境!

  话已经说出口了,宫中到处都是刘瑾的耳目,明天一早,这番话就会传到刘瑾的耳朵里,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所!

  怎么办?!怎么办?!

  张永终于慌乱了,他浑身都开始颤抖,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他想起了半个月前密谋时听到的那句话。

  “决不可后退!以死相争!”

  都到这份儿上了,拼了吧!

  他突然脱掉帽子,用力向朱厚照磕头,大声说道:

  “今日一别,臣再也见不到皇上,望陛下保重!”

  朱厚照终于收起了玩闹的面容,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你到底想说什么?”

  “刘瑾有罪!”

  “有何罪?”

  “夺取大明天下!”

  好了,话已经说到头了,这就够了。

  然而张永又一次吃惊了,因为他听到了这样一句回答:

  “天下任他去夺!”

  这下彻底完了,这世上竟然有如此没有心肝的人啊!

  张永绝望了,一切看来已经不可挽回,一个连江山社稷都不放在心上的人,还有什么是不可割舍的呢?

  不!还有一样东西!

  霎时,浑身所有的血液都冲进了张永的大脑,有一个回答,可以挽救所有的一切!

  “天下归了刘瑾,陛下准备去哪里?!”

  朱厚照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他这才意识到了一样自己决不能不要的东西——性命。

  刘瑾夺了天下,自己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玩了五年、整日都没有正经的朱厚照终于现出了原形,他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杀气:

  “去抓他,现在就去!”

  其实那天晚上,刘瑾并没有回家,他就近睡在了内值房,为的也是能够随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

  应该说,他的这一举措还是收到了一定效果——起码方便了抓他的人。

  正当他睡得安稳之时,忽然听见外面喧嚣一片,他立刻起身,大声责问道:

  “谁在吵闹?”

  刘公公确实威风,外面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一个声音回答道:

  “有旨意!刘瑾速接!”

  刘瑾这才穿好衣服,不慌不忙地打开了门。

  然后他看见了面带笑容的张永。

  第二天,权倾天下的刘瑾被抄家,共计抄出白银五百多万两,奇珍异宝文人书画不计其数,连朱厚照也闻讯特意赶来,一开眼界。

  但朱厚照并未因为刘瑾贪污的事实而愤怒,恰恰相反,过了一个晚上,他倒是有点同情刘瑾了,毕竟这个人伺候了他这么久,又没有谋反的行动,就这么关进牢里,实在有点不够意思。

  于是他特意下令,给在牢中的刘瑾送几件衣服。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张永开始忐忑不安起来,万一刘瑾死鱼翻身,自己就完了。

  可是只过了一天,他就彻底的放心了,因为有一个人如约前来拜会了他——李东阳。

  张永总算知道了杨一清的厉害,他不但说动了自己,料定了皇帝的犹豫与对策,还安排了最后的杀招。

  李东阳办事很有效率,他告诉张永,其实要解决刘瑾,方法十分简单。

  第二天,六部六科(吏、兵、礼、工、刑、户)、十三道御史(全国十三布政司)同时上书,众口一辞弹劾刘瑾,罪名共计十九条,内容包括贪污受贿、教育司法腐败、控制言论等等,瞬息之间,朱厚照的办公桌被铺天盖地的纸张淹没。

  更为致命的是,有关部门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新审查了刘瑾的家,他们极其意外地发现了上千副盔甲武器(上次是疏忽了),同时还发现,原来在刘瑾经常使用的一把扇子的背后,有暗藏的兵器(上次也疏忽了),这么看来刘瑾应该是一个绝世武林高手,随时准备亲自刺杀皇帝陛下,过一把荆轲的瘾。

  看着满桌的文书和罪状,还有那把扇子,朱厚照断绝了所有的慈念:

  “狗奴才,你真的要造反啊!”

  可是刘瑾就是刘瑾,即使是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做出了令人惊讶的行动。

  刑部按照朱厚照的指示,召集众官会审,刘瑾上堂之后,不但不行礼,反而看着周围的官员们冷笑,突然大喝一声:

  “你们这些人,都是我推举的,现在竟然敢审我?!”

  这句话一出口,周围的官员们顿时鸦雀无声,连坐在堂上的刑部尚书(司法部部长)都不敢出声。

  刘瑾这下子来劲了,他轻蔑地看着周围的官员,又发出了一句狂言:

  “满朝文武,何人敢审我?!”

  刘瑾兄,以后说话前还是先想想的好。

  话音刚落,一个人就走了上去,站在刘瑾面前大吼一声:

  “我敢!”

  还没等刘瑾反应过来,他又一挥手,叫来两个手下:

  “扇他耳光!”

  刘瑾就这么结结实实地挨了两下,被打得眼冒金星,本来火冒三丈的他睁眼一看,立刻没有了言语。

  因为这个人确实敢打他,此人名叫蔡震,官虽然不大,却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驸马。

  而且这位驸马等级实在太高,他的老婆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女儿,朱祁镇是朱厚照的曾祖父,朱厚照该怎么称呼老先生,这个辈份大家自己去算。

  这就没啥说的了,刘瑾收起了嚣张的势头,老老实实地被蔡震审了一回。

  经过会审(其实也就他一个人审),最后得出结论:

  刘瑾,欲行不轨,谋反罪名成立。

  朱厚照批示处理意见:凌迟。

  刘瑾先生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以前有很多人骂他杀千刀的,现在终于实现了,据说还不止,因为凌迟的标准刀数是三千多刀,刘兄弟不但还了本,还付了利息。

  我一直认为凌迟是中国历史上最不人道、最黑暗的刑罚,但用在曾害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的刘瑾身上,我认为并不为过。

  因为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

  此后,刘瑾的同党也一一得到清算,足智多谋的张彩先生也很不幸,陪着刘瑾先生去了阴曹地府,继续去当他的谋士。朝堂上下的刘党一扫而空。

  一个月后,杨一清被调入中央,担任户部尚书,之后不久又接任吏部尚书,成为朝中的重量级人物。焦芳等人被赶出内阁,刘忠、梁储成为新的内阁大臣。

  经过殊死拼争,正直的力量终于占据了上风,大明王朝再次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

  李东阳终于解脱了,他挨了太多的骂,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太久。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所有人都指责他的动摇,没有人理会他的痛苦。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李东阳完成了他的事业,实现了他的心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与刘健和谢迁相比,他付出了更多,他的一切行为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

  李东阳,难为你了,真是难为你了。

  正德七年(1512),李东阳申请退休,获得批准,他的位置由杨廷和接替。

  四年后,他于家乡安然去世,年七十。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

  【玩是最重要的】

  其实对于朱厚照而言,刘瑾先生是死是活倒也不怎么重要,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玩伴而已,找谁玩不是玩啊?

  之后不久,他就挑上了一个叫钱宁的人,关于这个人,就不说什么了,他身世不详,是一路拍马屁拍上来的,大家只要记住他是个坏人就行了。

  刘瑾是个老头子,除了百依百顺之外,也没有什么长处,钱宁可就不同了,他那时年纪还不老,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什么新鲜就玩什么。

  在他的帮助下,朱厚照玩得是相当的厉害,野史上对这位仁兄的记载很多,也有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说了,毕竟此文是以正史为主体的,不敢随便误人子弟,而对于朱厚照兄这么一位有性格的兄弟,还是很有必要把他的传奇事迹传扬一下的。

  以下事件大都为朱厚照先生的真人真事,请诸位批判吸收,慎勿模仿,出了事本人付不起责任。

  首先说说那个闻名中外的“豹房”,一般人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产生类似儿童不宜之类的感觉,事实上,这个豹房,也确实是有点儿童不宜。

  先说明,豹房,并不是包房,而是朱厚照修的一座宫殿,就在西华门附近,这位老兄每天就泡在这里,所谓三千佳丽云集的后宫也不去,那么豹房里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够吸引这位老兄呢?

  因为这座豹房里不但养了很多朱厚照从全国各地找来的美女和乐工,还是他的野生动物园,里面养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最多的是豹子。

  为什么养豹子呢,要知道这可是朱厚照先生经过千挑万选,反复试验才决定的,他经常把野兽养在地牢里,然后把肉吊在竹竿上,让野兽来咬,久而久之,许多野兽也被他玩残了。通过仔细观察和科学实践,他发现只有豹子的积极性最高,扑咬动作最凶狠,所以他最喜欢养豹子。

  有这么个好地方,可以玩音乐、玩人、玩动物,朱厚照自然不愿离开了。

  再说说这个女人问题,他在这方面,名声是很不好的(或者说是很好)。经多方史料反映,朱厚照先生确有可能是逛过妓院的。当然,他是换掉那套上班的黄色制服才去的,而且他也确实比较守规矩,据说从来没有赖过账。

  而对于“家花不如野花香”这个法则,朱厚照也是颇有心得,他有他的皇后,也有数不清的妃嫔宫女,可奇怪的是,朱厚照对这些似乎并不满意。对此,我也比较纳闷,可能是那几年入宫的妃嫔素质不好,或者说是朱厚照厌倦了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于是他做出了一些让理学家们瞠目,老头子们叹气,甚至是他的祖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不喜欢年方二八、刚选入宫的少女,却喜欢结过婚的女人,汉族的看厌了,就挑少数民族的。总之,跟别人不一样就是了。

  比如当时的延绥总兵马昂,他因为在任时候出了点事,官被免了,这位仁兄是个比较无耻的人,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妹妹送进了宫,这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问题在于他的这个妹妹是结过婚的,而且丈夫还健在!

  朱厚照非但不感到有什么问题,反而照单全收,十分高兴。

  没过多久,他又找来了马昂:

  “听说你的小老婆很漂亮?”

  马昂大喜(确实无耻):

  “皇上喜欢就好。”

  于是马昂的小老婆进了宫,这件事情被杨廷和知道了,据说气得差点用头去撞墙。

  看来杨先生的心理素质还是太差,因为下面发生的事情才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久之后,杨廷和听到了一个传闻:有一个孕妇被朱厚照召进了宫。

  他定了定神,然后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一定是谣传,一定是谣传!

  可当他来到朱厚照的面前,看见这位小祖宗漫不经心地点头时,他彻底崩溃了。

  这算是哪门子事儿啊!孕妇进宫,要是真生下个孩子来,那可怎么办?算谁的?想想这位大爷一向干事情没谱,他自己又不喜欢后宫那些有名分的女人,现在也没有孩子,万一心血来潮,把这个孩子收归己有,没准儿到时候大明王朝就会由这个来历不明的孩子来继承!这可怎么得了!

  杨廷和越想越怕,只得吩咐手下人日夜盯紧这位小祖宗,生怕他干出更加过分的事情。

  还好,在女人方面,这位大爷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杨廷和没高兴多久,因为精力充沛的朱厚照真的干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

  有一天,他专门叫人弄来了一只老虎,本想自己制服它,想了想又没胆子干,于是他朝钱宁挥了挥手,让他代劳一下。

  钱宁快疯了。

  他虽然一直带着朱厚照玩,可也没想到他真的玩得那么过分,连老虎都玩!

  要知道,老弟我混碗饭吃也不容易,拍马屁陪着玩,那也是为了讨生活,现在竟然要豁出性命去逗老虎!不干!打死也不干!

  他摇了摇头。

  朱厚照看见了,他又向钱宁挥手,钱宁接着摇头。

  钱宁不够意思,老虎却很够意思,它对朱厚照的挥手做出了友好的反应——猛扑过来。

  朱厚照也立刻做出了反应——逃跑,但他自然是跑不过老虎的,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武官站了出来,挡住了老虎,众人这才上前,控制住了老虎。

  这要放在一般人身上,估计吓得不轻,可站在一边的朱厚照却毫不慌张,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自己就够了,不用你们。”

  这次杨廷和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因为他再也承受不住更多的刺激。

  这就是朱厚照先生的私生活,从以上种种表现来看,我们似乎可以给他定上一个荒淫无耻的帽子,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结论未必是正确的。

  如果仔细分析这位先生的举动,就能发现,在他的种种反常行为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独特的动机。

  这种动机的名字叫反叛。

  朱厚照不是一个适合做皇帝的人,因为皇帝这份工作,是个苦差事,要想干好,必须日以继夜地干活,必须学会对付大臣、太监和自己身边的亲人,要守太多的规矩,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做。

  朱厚照做不到,因为他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他就如同现在所谓的反叛一代,你越让他干什么,他越不干,他不残暴,不杀戮,做出种种怪异的行为,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所以朱厚照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这才是那种种历史怪状背后的真相,朱厚照,不过是一个投错了胎、找错了工作的可怜人。

  朱厚照穷尽自己的一生去争,想要的无非是四个字——自由自在。

  他一直在努力。

  【夜奔】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甲辰,夜。

  朱厚照努力控制住自己颤抖的双手,他很少这么紧张,因为很快,他将要做一件极为冒险刺激的事情,人们都将被他蒙在鼓里,包括那些不开窍的老头子。

  一个武官来到他的身边,提醒他准备出发,这个陪同者的名字叫做江彬,他就是当年那个为朱厚照挡住老虎的人。今晚的这件事情,正是他提议的。

  在夜幕中,朱厚照纵马飞奔,冲出德胜门。

  一场伟大的冒险即将开始,再也无人能够阻拦我!

  朱厚照对老头子们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这些古板的人总是阻拦他的行动,也不让他自由活动,然而他也明白,治理国家不能离开这些人,所以他一直在妥协与反叛之间摇摆。

  但他之所以下定决心,要私自跑出来,却与一个人的离去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杨廷和。

  正德九年(1514),杨廷和的父亲去世了,他是个孝子,所以请求回家守孝。但出人意料的是,朱厚照竟然不放他走。

  朱厚照和杨廷和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奇特的关系,他很反感杨廷和,因为他经常会管着自己,但他更尊重杨廷和,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杨廷和不但是他的老师,还是一个得力的助手,每当他不知道如何办理国家大事的时候,都会哀叹:

  “如果杨先生在就没有问题了。”

  但杨廷和实在是一个孝子,他坚持一定要回家守孝三年,朱厚照不得已同意了。

  杨廷和的离去让朱厚照失去了最后一个束缚,之后的日子他经常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到京城附近闲逛,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终于,在这个夜晚,他决定去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以证明他的勇气。

  他选择的目的地是关外。

  第二天一早,内阁大臣梁储、蒋冕准备进宫见朱厚照,被告知皇帝今日不办公,但很快他们就得到了宫中的可靠消息:皇帝昨天晚上已经跑了!

  跑了?!

  梁储的脑筋彻底乱了,他呆呆地看着蒋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皇帝也会跑?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片刻,他终于反应过来,猛拍了同样呆住的蒋冕一巴掌,大喊一声:

  “愣着干什么!快吩咐备马,我们马上去追!”

  祖宗!你可千万别出事,有啥意外,剐了我也承担不起啊!

  这两个老头子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叫上几个随从,快马加鞭去追朱厚照。

  那边急得要死,这边朱厚照却是心情愉快,一路高歌,他终于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很快,他们到达了北京郊区的昌平,在这里,朱厚照停了下来,发布了一道命令。

  他的这道命令是发给居庸关巡守御史张钦的,意思只有一个:开关放我出去。

  这位张钦实在不是个普通人,他接到命令后,不予回复,却找到了守关大将孙玺,问他对这道命令的看法。

  孙玺同样无可奈何。

  “既然皇上发话,那就开门让他出去吧。”

  张钦听后沉默不语,孙玺松了口气,正准备去照办时,却听到了一声响亮的喝斥:

  “绝对不行!”

  此时的张钦突然换了一副凶狠的面孔,抓住了孙玺的衣襟:

  “老兄你还不明白吗,我俩的性命就快保不住了!如果不开关,就是抗命,要杀头,开了关,万一碰上蒙古兵,再搞出个土木之变,我和你要被千刀万剐!”

  孙玺的汗立马就下来了。

  “那你说该怎办啊?”

  张钦坚定地答复道:

  “绝不开关!死就死,死而不朽!”

  事到如今,就照你说的办吧。

  在昌平的朱厚照等到花儿也谢了,也没有等到开关的答复,他派人去找孙玺,孙玺装糊涂,回复说御史(张钦)在这里,我不敢走开。他无可奈何,去找张钦,张钦就当不知道,什么答复也不给他。

  朱厚照没办法了,只能叫镇守太监刘嵩,刘嵩倒是很听话,趁人不备就抽了个空子想偷偷去接,他顺利到了关口无人阻拦,正暗自庆幸,却看见门口坐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把亮闪闪的剑。

  “张钦兄,你还没休息啊?”

  张钦笑了,他扬了扬手里的剑,只说了一句话:

  “回去!出关者格杀勿论!”

  朱厚照百般无奈,又派出了一个使者,以他的名义向张钦传达旨意:皇帝下令,立即开关放行!

  张钦也很直接,他拔出了剑,指着使者大吼:

  “这是假的(此诈也)!”

  听到使者的哭诉,朱厚照也只有苦笑着叹气了,他不过是喜欢玩,不要人管,可守门的这位仁兄却真是不要命。

  正在此时,上气不接下气的梁储和蒋冕终于赶到了,上下打量一下朱厚照,看看这位仁兄身上没有少啥部件,这才放了心。于是又是下跪,又是磕头,说我们两个老家伙再也折腾不起了,大哥您就跟我们回去吧。

  前有围堵,后有追兵,朱厚照感觉不好玩了,他闷闷不乐地答应了。

  所有的人都彻底解脱了,守关的回去守关,办公的回去办公,玩的回去接着玩。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奔】

  梁储和蒋冕都是由李东阳推荐的,也算是历经宦海,阅历丰富了,一般的主他们都能伺候得了,但这回他们就只有自认倒霉了,因为要论捣乱闹事,朱厚照先生实在可以说是五百年难得一遇的混世魔王。

  这二位兄弟毕竟年纪大,经验多,他们估计到朱厚照不会就这么罢休,派人紧盯着他,可几天过去了,这位顽童倒也没什么行动。他们这才稍微放松了点。

  其实朱厚照这几天不闹事,只是因为他在等待着一个消息。

  很快,江彬带来了他想要的讯息——张钦出关巡视了。

  就在那个夜晚,他又一次骑马冲出了德胜门。

  第二天,蒋冕进宫,正准备去见皇帝,却看见一个人影朝自己飞奔过来,他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梁储。

  这老头也顾不上他,只是一边跑一边气喘吁吁地喊:

  “又跑了,又跑了!”

  真是倒了血霉,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个主。啥也别说了,兄弟一起去追吧。

  抱着上辈子欠过朱厚照的钱的觉悟,梁储和蒋冕再次发动了追击。可是这一次,他们没有追上。

  朱厚照吃一堑长一智,到了居庸关,并没有贸然行动,却躲在民房里,确定张钦不在关卡里,这才一举冲了出去,为防止有人追来,他还特意安排贴身太监谷大用守住关口,不允许任何人追来。

  张钦和大臣们事后赶来,却只能望关兴叹。

  至此,朱厚照斗智斗勇,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功越狱。

  这是一次历史上有名的出奔,其闻名程度足可与当年伍子胥出奔相比,在很多人看来,这充分反映了朱厚照的昏庸无能、不务正业、吃饱了没事干等等,总之一句话,他是个不可救药的昏君。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他躲避了张钦。

  怎样才能出关?答案很简单,杀掉张钦就能出关。

  其实以他的权力,杀掉一个御史十分简单,而曾驱逐大臣、杀掉太监的他也早已意识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躲避。

  为什么?

  因为他是明白事理的,他知道张钦没有错,追他的梁储、蒋冕也没有错,错的只是他自己而已。

  他懂得做皇帝的规则,并且也基本接受这个规则,但他实在无法按照这个规则去做,他只想自由自在地玩。

  于是他选择了钻空子,和大臣们捉迷藏。

  【关外】

  一望无垠的平原,萧瑟肃杀的天空,耳边不断传来呼啸的风声,陌生的环境和景物提醒着他,这里已经是居庸关外,是蒙古士兵经常出没的地方,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方。

  然而朱厚照兴奋了,因为这正是他所要的,一个埋藏在他心底多年的愿望将在这里实现。

  事实上,朱厚照之所以如此执著,锲而不舍地坚持出居庸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做一件事,见一个人。

  这个人在《明史》中的称谓叫小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

  【小王子】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小王子兄弟的丰功伟绩,不用报户口,列一下他干过的事就行了:

  正德六年(1511)三月,小王子率部五万人入侵河套,击败边军而去。

  十月,小王子率部六万入侵陕西,抢夺人口牲畜万余。

  十二月,小王子率部五万人进攻宣府,杀守备赵瑛、都指挥王继。

  正德七年(1512)五月,小王子率部进攻大同,攻陷白羊口,守军难以抵挡,抢劫财物离去。

  正德九年(1514)九月,小王子率部五万进攻宣府,攻破怀安、蔚州、纵横百里,肆意抢掠,无人可挡。

  郑重声明,这只是随便摘出来的,在历史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只是出现个一两次,可这位兄弟出镜率实在不是一般的高,每年他都要露好几次脸,不是抢人就是抢东西,再不就是杀某某指挥,某某守将,实在是威风得紧。

  这位小王子是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呢?那还要从也先说起。

  也先自从在土木堡占了便宜,在北京吃了亏后,势力大不如前,最终被手下杀死,他死后,瓦剌的实力消退,而另一个部落鞑靼却不断壮大。

  小王子就是鞑靼部落最为卓越的人才,一位优异的军事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蒙古军队不断入侵明朝边境,把当时的明朝名将打了个遍(王守仁还没出来),从未逢敌手。

  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正德十年(1515)八月,小王子竟然发动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边境,他兴致还不错,竟敢在明军地盘上连营过夜,长度达到七十多里!他一路走,一路抢,一路杀,未遇抵抗,而明军只能坚壁清野,龟缩不出。

  如果仔细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明军倒也不是没打过胜仗,不过这胜仗有点问题。

  比如正德七年八月,平定安化王叛乱的名将仇钺曾经打过一个祝捷报告,大意是,小王子近日带大军攻击沙河边境,我带着军队进行了顽强反击,一举击溃敌军。

  如此胜利,实在值得庆贺,接下来我们看看战果——斩首三级。

  最后报损失——死亡二十余人,伤者不计其数,被抢走马匹一百四十匹。

  接到报告后,朝中的一个大臣立刻做出了真实的现场还原:一小群蒙古兵来抢马,成功抢走了马,还杀了很多人,仇钺避过风头,解决了几个落单没跑掉的人。

  从此,这个小王子就成为了大臣最为头疼的人物,说起这位大哥没人不摇头叹气,只有一个人例外。

  朱厚照和他的父亲朱祐樘不同,朱祐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惹事,而朱厚照则恰恰相反,他最喜欢的就是无事生非,无风起浪,还爱舞枪弄棍,热衷于军事。听说有这么个劲敌,他十分高兴,一直就想出去和这位仁兄较量一下。

  可大臣们一想到土木堡这三个字,就断然、坚决以及决然地否定了他的提议。

  但他血液中那难以言喻的兴奋是不可抑制的,天王老子,也要去斗上一斗!

  于是,在手下的帮助下,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出居庸关。

  【劲敌】

  朱厚照知道敌人就在身边,但他并不害怕,却还有着期待,期待着敌人的出现,特别是那个让人谈虎色变的小王子。

  在这种情绪的鼓舞下,他一路快马赶到了边防重镇宣府,可他在宣府闹了几天后才发现,这里竟然十分太平,蒙古人也不见踪影。

  于是他决定再一次前进,前进到真正的军事前线——阳和。

  阳和就这样成为了他的新驻地,他就此成为了边境的临时最高指挥官。

  不久之后,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书信,信中让他好好守卫城池,安心练兵,落款很长——“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王勋纳闷了,他虽然读书不多,官员级别多少还是知道的,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个玩意儿?他连忙去看最近的朝廷公文,可找来找去也没弄清楚这官是咋回事。

  他又翻来覆去地看这封信,口气很大,也不像是开玩笑,后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这封号就是皇帝大人自己的。

  原来朱厚照先生还是十分认真负责的,他认为作为一个军事主帅,没有一个称号毕竟是不行的,所以他就给自己封了这么一个官,还规定了工资和福利,反正是自己发给自己,也不费事儿。

  边境的将领们被他这么一搞,都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希望他早点走人,可朱厚照却打定了主意,住下就不动了。

  一定要等到那个人,一定。

  他最终没有失望。

  正德十二年十月,大同总兵王勋接到边关急报,蒙古鞑靼小王子率军进攻,人数五万。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他连忙急报皇帝大人,希望他早点走人,自己死了也无所谓,万一皇帝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全家都要遭殃了。

  然而朱厚照告诉他,自己不走。

  不但不走,他还指示王勋,必须立刻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击鞑靼军。

  王勋接到命令,只是苦笑,他认为,这位不懂军事也没有上过战场的皇帝是在瞎指挥,自己这么点兵力,能守住就不错了,还主动进攻?

  他叹了口气,还是率部出发了,皇帝的命令你能不听吗?据说临走时还预订了棺材,安置了子女问题。在他看来,这次是凶多吉少。

  阳和的朱厚照却正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他盼望已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他听到小王子来到的消息后,当即命令王勋迎击,江彬提出反对,虽然这位仁兄着实不是个好人,却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他认为,以王勋的兵力是无法进攻的。

  朱厚照没有理会他,而是继续着他的命令: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

  “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率军驻守阳和、平虏、威武。”

  “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此令!”

  江彬目瞪口呆,此刻,那个嬉戏玩闹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

  朱厚照没有理会旁边的江彬,发布命令后,他挥了挥手,赶走了所有的人。

  在遇到那个人之前,必须充分休息,养精蓄锐。

  百里之外,率军入侵的小王子似乎也感到了什么,他一反常态,舍弃了以往的进军路线,改行向南,向王勋的驻扎地前进,在那里,他将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朱厚照敏锐地感觉到了对手的变化,他立即调整了部署: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离开驻地,火速前往增援王勋。”

  “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即日启程,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进攻。”

  “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动兵,驻守阳和,不得作战。”

  然后他闭上了眼睛,开始了漫长的沉默。

  江彬在一边站着,丝毫不敢吱声,但在退下之前,他还是忍不住咕噜了一句:这样的兵力还是不够的。

  看似已经睡着的朱厚照突然睁开眼睛,他笑了:

  “不要着急,现在才刚刚开始。”

  王勋感觉自己快要完蛋了,他刚刚得知,小王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朝自己开了过来,就自己手下这么点兵,不被人砍死也被人踩死了。谁让自己干了这么一份工作呢?看来只能是为国捐躯了。

  然而就在此时,他突然得知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已经率军前来增援自己,大喜过望之下,他下令全军动员,务必英勇抗敌,与鞑靼军决一死战,坚持到援军到来。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

  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小王子率军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明军的主力(至少他认为如此),十分高兴,毕竟带五万人出来不容易,不捞够本钱也实在不好意思回去。二话不说就发动了进攻。

  王勋十分勇猛,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多,为了不让对方看出破绽,一出手就竭尽全力去打,发动全军冲锋,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也确实迷惑了小王子,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没有敢于立刻发动总攻,给了王勋活命的时间。

  双方在应州城外五里寨激战,打了整整一天,到了黄昏,小王子发现自己上当了。

  对方转来转去就那么些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这么久,他十分愤怒,但已经快到夜晚,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出现,他命令部队包围明军,等到第二天,再把王勋大卸八块。

  然而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天,大雾。

  王勋乐坏了,他借着这个机会,坚持好汉不吃眼前亏的真理,溜进了应州城,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等到大雾散开,他才发现,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竟然超越了蒙古军,也跑到了自己这边。

  小王子气得不行,明军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越打越多起来,他失去了耐心,开始集结部队,准备攻城。可还没等他准备好,麻烦又来了。

  城内的守军似乎比他们还不耐烦,竟然主动出城发动攻击,小王子急忙迎敌,而他很快就发现,城内军队的自信是有原因的。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终于率部赶到了,来得正是时候,王勋得知后立刻下令前后夹击鞑靼军,到了现在,他终于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

  不过很可惜,只不过是曙光而已,因为他的敌人是五万精锐蒙古骑兵,而统帅是卓越的军事将领小王子。

  小王子的名声不是白得的,他没有被这种气势吓倒,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敌军兵力仍然不足。

  他冷静地发布命令,将军队分成两部,分别应敌,并保持相当距离,防止敌军再次合流。

  他的这几招获得了奇效,一贯投机取巧的王勋再也没能忽悠过去,反复冲击之后,他们再次被分割包围。

  王勋终于无计可施了,想来想去再也没啥指望了。

  也就在此时,朱厚照叫来了江彬。

  “立刻集合军队,出征作战!”

  江彬疑惑地看着他,没有说话,但他的问题是很明显的:

  哪里还有军队呢?

  朱厚照知道他的疑问,直接说出了答案:

  “我之前已暗中命令张永、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会战,他们已经按时到达。”

  江彬终于明白了,在那些日子里,朱厚照到底在等待些什么。

  朱厚照站了起来,他一改往日的调笑,满面杀气,大声对还在发呆的江彬说道:

  “该轮到我了,出兵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谜团】

  综合看来,朱厚照的策略是这样的,首先派出少量部队吸引敌军前来会战,之后采用添油战术不断增加兵力,拖住敌军,并集结大股部队,进行最后的决战。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成功了。

  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包围圈内的王勋也算是久经战阵了,可他这次也被折腾得够呛,从绝望到希望再到失望,一日三变,不厌其烦。事到如今,援军也到了,接应也到了,仍然无济于事,他扳着指头数,也没有发现还有哪支部队能来救他。

  当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为这位皇帝陛下是个不靠谱的人。

  天亮了,蒙古兵发动了总攻,王勋率部拼死抵抗,但仍然难以退敌,就在他即将支持不住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蒙古兵突然开始溃退!

  朱厚照终于赶到了,他实在很够意思,命令部队日夜不停地向应州发动奔袭,正好看到王勋被人围着打,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发起冲锋,蒙古军没有防备,又一次被打散,三路大军就此会合。

  朱厚照见好就收,没有发动追击,而是命令全军就地扎营,现在他手上已经有了五六万人马,足以和对手好好较量一番,他相信,那个敌人是不会就此退走的。

  小王子算是被彻底打闷了,先打王勋,没打下来,还多打出了两支部队,现在又冒出了这么个大家伙,派头不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

  无论如何,不能就这么算数,就看看这个新来的有什么本事!

  从当时的史料分析,小王子确有可能并不知道与他对阵者的身份,但无论如何,他仍然集结了自己的所有兵力,准备与这位神秘的对手决一雌雄。

  第二天,仍然是大雾笼罩,小王子抓紧时间,布好阵形,准备发动最后的冲击。不久之后,雾渐渐散去,他这才惊奇地发现,明军列着整齐的队形,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等待着他。

  朱厚照十分紧张,虽然自小他就曾向往过金戈铁马的生活,也听过那些伟大祖先的传奇故事,但当剽悍的蒙古骑兵真正出现在他的面前,叫嚣声不绝于耳,闪亮的刀锋映成一片反光,晃花了他的眼睛时,他这才清晰地意识到,打仗实在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了,难道要缩着头退回去?

  这不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时刻吗?他用力握紧了手。横扫天下,纵横无敌!先祖曾经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可以?

  尚武的精神在他的身体里复苏,勇气又回到了他的身上,在所有士兵的注视下,他拔出了佩剑,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

  “冲锋!”

  战斗就此开始。

  看见明军出人意料地发动了进攻,小王子也拼了老命,他发起了总攻令,总计十万余人在应州城外反复厮杀,你来我往,据史料记载,双方来回交战百余合,相持不下。

  事实证明,朱厚照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在战乱之中,他保持了镇定,还在阵中来回纵马狂奔,鼓舞士气。他这一无畏的举动大大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士兵们英勇奋战,向蒙古军发动了无数次潮水般的攻击。

  战争就这样进行了一天,双方也不讲什么策略诡计了,就是拿刀互砍,谁更能玩命谁就能赢!就这么折腾到了下午,看着无数如狼似虎、浑似打了兴奋剂的明军,蒙古军队顶不住了,小王子也撑不住了,他本来只是想来抢点东西就算数,却碰上了这么个冤家,结果赔了大本钱,无奈之下,只能发出那道丢人的命令:

  “退兵!退兵!”

  朱厚照不读书,也不讲什么战争礼仪,看到蒙古兵退却,他便下令全军追击,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路赶到了朔州,突然又起了雾,只能打道回府。

  这是一场没有详写的战争,并非我偷懒,实在是史料记载太少,因为朱厚照兄是偷偷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文人也很少,他自己是半文盲,江彬、张永、王勋都是比他还粗的粗人,总不能指望他们吧。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的战果,史书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然后还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历史——“我亲手杀了一个!”仅此而已。

  我之前曾多次对史书上的记载提出过质疑,但这次我却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记载的的确确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个违背了常识的结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换在今天,那就是十个师,别说打仗,就是搞个军事演习,也经常死那么十来个人,即使双方拿的都是板砖,互拍几下也不止这个数。

  事实上,双方是真刀真枪地互砍,而且是足足砍了一天,参战的双方既不是慈悲为怀的和尚,也不是练过气功的义和团,而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高级货,至少蒙古人那里肯定是没有普及的。

  再谈谈朱厚照讲的那句话——“我亲手杀了一个!”这句话经常被后人拿来嘲笑他吹牛,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说的很有可能是实话。

  要知道,朱厚照先生在战场上是很显眼的,很多人无时无刻都在盯着他,众目睽睽之下,他又是贵为皇帝,当众扯谎是很掉价的,而且要吹牛也不用说只杀了一个,随口说说十几个,几十个不也就出来了吗?

  然而朱厚照坚持了他的说法:“我亲手杀了一个!”

  只有一个。

  所以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而据记载,这场应州之战蒙古军总共才死了十六个人,这样看来,朱厚照运气很好,因为他手下的五万人一共才杀了十五个人。按照这个几率,他买彩票是肯定能够抽到一等奖的。

  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也被人为抹黑了。

  抹黑他的人我们不好猜测,却也不难猜测。

  可笑的是,抹黑的证据竟然是如此的确凿,甚至连史书的记载者也留下了破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原来只是死了十六个人,赫赫有名的小王子就“不敢深入”,这样看来,他真是名不符实,虚有其表。

  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被故意忽视的应州之战本就不显眼,但这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是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谁曾忆,万军丛中,纵横驰奔,所向披靡!

  只记下,豹房后宫,昏庸无道,荒淫无耻!

  残阳如血,大风卷起了黄色的帅旗,注视着敌人仓皇退走的方向,得意地调转马头,班师回朝。

  那一刻无上的光辉和荣耀,你知道,也只有你知道。

  【激化】

  仗也打完了,瘾也过完了,朱厚照却还不打算回去,他还没有玩够,足足在外边晃荡了几个月才回去,到了正德十三年正月,他又准备出去了,可这次出了点问题,他的祖母去世了,不得已回家待了几天。

  可没过多久,他就强忍悲痛,擦干眼泪(如果有的话),再次出去旅游,就这样,从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到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一年之中,他出巡四次,行程上千里,最后回到京城。

  这中途,他还突发奇想,正式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本着娱乐到底的精神,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朱寿。

  当然了,这个名字刚出来的时候是引起过混乱的,慢慢地大家也习惯了,认定了朱寿就是朱厚照,反正名字就是个符号,你叫朱头三我们大家也认了,只要别再继续改来改去就行。

  大臣和皇帝之间的这场斗争就这么不断地维持着,双方你进我退,尽量不撕破脸,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可是到了这年二月二十五日,平衡被打破了。

  这一天,朱厚照突然下诏书,表示自己北方玩腻了,想去南方玩,可他没有想到,这道诏书竟然成了导火线。

  大臣们已经忍无可忍了,杨廷和率先发难,主动上书,要求他休息两天,不要再出去了。

  可是朱厚照的心已经玩野了,北方这片地方他不愿意待了,想去江南一带转转,因此对此置之不理。

  可是大臣们忍耐已久的愤怒开始井喷了,很快,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六部高级官员,甚至地方驻京官吏也纷纷上书,要求不要出行。一天到晚,朱厚照的耳边不断响起的只有相同的两个字:

  “不行!不行!”

  还有很多官员也趁机会攻击他的其他行为,比如出外旅游、擅自出战等等,话说得十分难听,甚至连亡国灭种之类的话都说出了口。

  朱厚照真的生气了。

  竟然如此嚣张,你们要造反吗!?

  他的耐心到头了。

  三月二十日,雷霆之怒终于爆发。

  这一天,午门外密密麻麻地跪了一百零七个人,这些人都是上书劝诫的大臣,朱厚照特意把他们挑了出来,给了他们一个光荣的任务——罚跪。

  具体实行方法是,这一百多人白天起来不用上班,就跪在这里,跪满六个时辰(十二个小时)下班。起止日期:自即日起五天内有效。

  附注:成功跪完可领取惊喜纪念品——廷杖三十。

  这是一次十分严重的政治事件,上书的大臣们被狠狠地打了一顿,后经统计被打死者有十余人,但他们却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因为当朱厚照看到那些受伤的大臣后,他犹豫了,他明白这些人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当众表示,不再去南方游玩了。

  这次旅游风波就此停息,大臣们被打了屁股,受了皮肉之苦,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朱厚照出了气,却留下了恶名。

  所以这一次争斗,没有真正的获益者。

  出现这样悲惨的一幕,要怪就只能怪朱厚照先生早生了几百年,要知道,他如果晚点投胎,那可就风光了去了,可以大大方方地去旅游,也没有那么多的文官来管他,历史上还能留个好名声。

  到那个时候,也不用叫什么南游了,这名字太土,应该叫微服私访,叫下江南,也不用偷偷摸摸地一个人去,可以带上太监、宫女、侍卫、大臣,如果有雅兴,还可以带和尚,沿路探访民情,惩治贪官,或者是带个上千人,一路吃过去,反正不用自己出钱,也没什么人反对。

  根据一般剧情规律,通常走到半路上还能遇见几个美女,你来我往,你情我愿,留下一段风流天子的佳话。就此传扬千古,万人羡慕。

  唉,谁让你生的不是时候呢?朱厚照先生,你认命吧。

  就这么闹来闹去,到了六月,大家却都不闹了,因为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宁王叛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仇恨】

  一百一十九年前,宁王朱权遇到了前来拜会他的燕王朱棣,由于一时大意,这位所有皇子中最为善战的仁兄上了哥哥的当,被绑票到了北京,帮着打天下靖难。

  为了让宁王卖命,朱棣还许诺,一旦成功取得天下,就来个中分,大家一人一半。

  当然了,事后他很自然地把这件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了,宁王没有计较,只是要求去杭州,过几天舒服日子,他不许。宁王还是不计较,希望能去武昌,他不许。

  最后他下令宁王去南昌。宁王没有反抗,没有非议,收拾东西乖乖地去了。

  宁王不是没有脾气的,只是他十分清楚,发脾气或是抗议没有任何用处,因为他没有讲条件的实力。

  但他的愤怒是无法平息的,他嘱咐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自己曾经受过的耻辱。

  仇恨的种子代代相传,终于在这个时刻开花结果,而将其化为果实的那个人,叫做朱宸濠。

  朱宸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作为宁王的子孙,他继承了祖先的仇恨和好勇斗狠的性格,同时也看透了朱厚照不是一个安心做皇帝的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量,他决定采取行动。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没兵。

  因为燕王朱棣本人是造反起家,特别防备藩王们起兵造反。所以他当皇帝的时候实行了大裁军,当然了,裁的都是藩王的护卫。

  到了朱宸濠这里,几乎就是个光杆司令,一批下人亲军,还有一堆破枪烂刀,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抓个小偷都还够呛,想要造反?那也真是太逗了。

  请示招兵也不可能,那相当于是在额头上写明“造反”两个字,无奈之下,他想起了中华文化中一条古老的智慧法则——走后门。

  他的第一个后门就是刘瑾,送了一大堆钱后,请求恢复护卫,刘公公大笔一挥,给他批了。朱宸濠高兴得不行。

  可惜过了没多久,刘公公就被剐了,接任的人没收过好处不买账,大笔一挥,又把他的护卫给裁了。

  朱宸濠连眼泪都哭不出来,这钱算是白送了,他一边咒骂那些收钱不办事的恶人,一边继续筹钱送礼。这次他的目标是钱宁。

  钱宁和清廉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不共戴天,他二话不说就收下了,还明白地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兄弟你只管开口。

  在他的帮助下,宁王的护卫再次建立,他又有了招兵的指标。可他发现,光凭这些兵还不够,思前虑后,他居然产生了一个天才的构想——招聘。

  他招聘的范围主要包括:强盗、小偷、水贼、流氓地痞、社会闲散人员等等,反正一句话——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而且学历不限,性别不限、年龄不限,能闹事就行。

  这些被招聘来的各犯罪团伙头目的名字也很有特点,比如什么凌十一、吴十三,和当年的贫农朱八八,走私犯张九四一对比,就知道这都是些什么货色。

  这种兵匪一体的模式也决定了他手下部队的作战方式——边打边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由于长期从事特殊职业,他们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

  甭管怎么七拼八凑,反正人是凑得差不多了,就这么着吧。

  除了兵力外,朱宸濠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关系,要想好好地成功地造反,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网,于是他利用当时的江西驻京衙门(相当于江西省驻京办事处)结交了很多大臣,并且广拉关系,四处请人吃吃喝喝,声势很大。

  朝中大臣对他的这一举动都有所察觉,也有人上书报警,但奇怪的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却对此不闻不问。

  原因很简单,杨廷和收了朱宸濠的钱。

  请诸位不要吃惊,这在史料上是有记载的,朱宸濠先生花钱拉关系,对这位第一把手当然不会放过,好吃好住,搞好娱乐,杨廷和先生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当然了,杨廷和并不支持、也不知道朱宸濠决心造反,他认为这个人不过想拉拉关系而已。当时的物价已经涨了,可是工资没有涨,所以杨廷和兄似乎认为收点黑钱也不是啥新鲜事。

  生活是艰难的,工资是不够的,当时另一位重臣忠臣杨一清也干过额外创收的事情,不过他主要是帮人写字和墓志铭,再收人家的润笔费,也算是按劳取酬,生财有道。

  无论如何,朱宸濠靠着钱财铺路,打开了关系网,为自己即将开创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从当时的时局看,朱厚照本人不太愿意做皇帝,奸臣小人如钱宁、江彬等人也十分猖獗,文官集团似乎也对朱厚照失望了。

  而自己不但占据了地利,还有人在朝中接应,胜利应该很有把握。

  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决心打破和平的环境,决心用无数无辜百姓和士兵的性命去实现他的野心,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他确实有可能成功,只是要实现这个“成功”,还要加上一个假设条件:

  如果没有王守仁。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

  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即将上路赴任。

  整整三年,这是王守仁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三年,在这里,他获知了秘密的答案,也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他向这个给他一生最重要启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后一瞥,然后跨过重重山隘,走出了关口,重见天日。

  再起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匹敌。

  王所长变成了王县令,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干活了,可刚过了七个月,他就奉命去南京报到,成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没有坐热,他又被调到了北京,这次是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翻身了,这回彻底翻身了,短短六年,他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一晃成为了三品大员,实在是官场上的奇迹。

  可是官场上是不存在奇迹的,他能够在仕途上如此顺利,是因为有两个人在暗中支持他。

  这两人一个是杨一清,另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

  杨一清曾经见过王守仁,多年江湖打滚的经验告诉他,这个人是难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梁的,所以他对此人一直十分关注,刻意提拔。

  而另一个王琼就更有意思了,这个人名声很差,擅长拍马屁,拉关系,他和钱宁、江彬的关系都很好(钱宁和江彬是死对头),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耻。

  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所以在王琼那里,马屁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人品问题没有关系。

  王琼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并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而他每次提出建议,总是能够获得批准。

  因为管事的钱宁和江彬都是他的哥们,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一时间签字盖章的。

  而他第一次看到王守仁的时候,就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他充分运用了权力,破天荒地连续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会别人的嘲讽和猜测,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原来王琼任命他的时候,私下说是安排下基层锻炼,转转就行了,然而王守仁到地方一看,才发现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王守仁终于醒悟了,临走时王琼那老奸巨滑的面孔和奇怪的笑容立刻浮现在他的眼前。

  尚书大人,你真不够意思啊。

  但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

  可慢慢他才发觉,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

  王守仁看出了这一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解决这些人。

  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玩死,还不如起来拚一拚。

  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可怜的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后世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也会被他整死的。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江西的土匪们很快就要面对这位王大人了,真是一群苦命的人啊。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

  “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你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

  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说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了边,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就这样,土匪头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

  其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这一条如果推广使用,张献忠早就没命了)。

  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江西剿匪记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要知道大凡历史上干哲学这行的,一般都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智商要过剩,弱智白痴是禁止入内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须是吃饱了没事干(饭都吃不饱还搞啥哲学)。

  哲学有这么高的门槛,是因为它是世间一切科学的基础,如果你够厉害,理论上是什么学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钱学森先生曾经反复说,他之所以能够搞导弹卫星,不断出科研成果,是他长年累月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

  别人我不敢说,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这帮赣南土匪们正好为他提供了另一个机会——突破的机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

  经历了荒山野岭的荒凉,无人问津的落寞、曾经悟道的喜悦后,王守仁又一次来到了关口,在江西的两年,由于遍地土匪,他只能四处出差专职剿匪,没有时间去研究他的哲学。

  上天没有亏待王守仁,正是在这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两年中,王守仁逐渐找到了这样工具,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它。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众多的前辈,成为理学的圣贤。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辉煌武功,为后人敬仰。

  有了这件工具,他的哲学方为万人信服,远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后世的名臣徐阶、张居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

  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这个麻烦从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孙中山,历时几千年,骂了无数次,吵了无数次,始终无法解决。

  我也不能解决,但我可以解释。

  其实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就是这么个玩意,折腾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没停过。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

  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

  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2: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祥的预兆】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

  怀揣着这种理念,王守仁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考验。

  对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

  毫无疑问,这些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为一个藩王,却去和强盗打成一片,总不能理解为深入群众吧。

  知县拉关系是想升知府,侍郎拉关系是想当尚书,藩王拉关系是想……

  于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问题严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孙燧。

  孙燧,时任江西巡抚,浙江余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乡,也是他同朝为官最好的朋友。

  当时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赣南)巡抚,且主要任务就是剿匪,这么大的事情,他没法拍板当家,只能找孙燧。

  然而当他跑到巡抚衙门,找到孙燧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这件事情后,却只换来了一个奇怪的反应。

  孙燧是苦笑着听他说完的,然后他叹了一口气,只说了一句话:

  “兄台你现在才知道?”

  这下轮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史孙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决定提升他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孙燧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任命——派江西巡抚。

  江西,对当时的朝中官员来说,是一个死亡之地。

  就在几年前,江西巡抚王哲光荣上任,可没多久,他竟突然离奇死亡了,朝廷派董杰接替他的位置,才过了八个月,董杰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后任的两位巡抚还没干到一年,就自动收拾包裹回来了,宁可不做官,也不在那里住。

  其中奥妙朝廷的高级官员都心知肚明,却不出声。

  收了人家的钱,自然不好出声。

  可是江西不能没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孙燧有仇,竟然推荐了他。孙燧就这样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然而孙燧回答:“我去!”

  他叫来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后事,妻子吓得不行,问他是怎么回事。孙燧只是叹气说道:

  “这次我要死在那里了。”

  “既然如此,那咱不当这个官,不去还不行吗?”

  “国家有难,自应挺身而出,以死报国,怎能推辞!”孙燧义正言辞地这样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家人,告别妻子,带着两个书童,就此踏上不归路。

  到江西后,他却十分意外地受到了宁王的热烈欢迎,送钱送物不说,还时常上门探访,可谓热情之至。

  但孙燧拒绝了,他还了礼物,谢绝探访。这是因为他很明白,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给人家办事。而宁王要办的事情叫做谋反,现在收了东西,将来是要拿脑袋去还的。

  然而之后不久,他就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监视着自己,无论他干什么事情,宁王总是会预先知道,有时还会故意将他在某些秘密场合说过的话透露出来。甚至他的住处也时常有可疑人员出没。

  面对这一切,孙燧并没有屈服,他依然毫无畏惧地留在了这里。

  因为留在这里,是他的职责。

  看着这么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宁王十分头疼,无奈之下只能出暗招,他派人给孙燧送去了四件东西——枣、梨、姜、芥。

  看到这些东西的孙燧笑了,他知道了宁王的意思——早离疆界。

  之后的事情就出乎宁王的意料了,孙燧十分大方地吃掉了这些特殊的“礼品”,却一点也不动窝。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孙燧独自坚持了四年,而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个战友——王守仁。

  可这二位一合计,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胜算,说起来两人都是巡抚,却都是空架子,王守仁手上也没有兵,因为明代规定,巡抚并无兵权,需经过中央审批,方可动用,王大人平日手下只有几个民兵组织,抓扒手维持治安也还凑合,哪里能去打仗?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可组织也没办法,二位同乡又陷入了无言的彷徨中。

  孙燧和王守仁不知所措的时候,宁王却正干得起劲。

  【天才的悲剧】

  从宁王朱宸濠的行动来看,他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人生格言:谋反大业,人才为本。

  从史料分析,这位仁兄虽有野心,但智商并不很高,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他挂出高薪招聘的牌子,在社会上广泛招募人才。

  因此上门的人不少,可是经过面试,朱宸濠发现混吃混喝的居多,有才能的几乎没有,只有一个叫刘养正的还勉强凑和,便就此拍板,任命他为造反行动总助理。

  之后又有一个叫李士实的,先前做过侍郎,后来辞官回家,朱宸濠感觉他也不错,就一起招了回来,安排他再就业。

  但这两个人并不能让朱宸濠满意,他十分纳闷,人才都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都去考试做官了。

  朱宸濠同志生不逢时啊,要知道,人才这种稀缺资源,只有在朱元璋那天下大乱的年头,才会四处乱跑去混饭吃。太平盛世,谁肯提着脑袋跟你造反?还不如好好读书,混个功名,这才是真正的正道。

  再看看他手下这两个人才,一个刘养正,举人出身,进士考不上,仗着读了几本兵书就敢说自己熟读兵法,运筹帷幄,除了能侃啥用都没有。

  还有那个李士实,朝廷混不下去了,回家到宁王这里吃闲饭,据说除了点头举手同意,就没有干过什么事情。

  就是这么两个货,居然被他当作卧龙、凤雏养着,也算别有眼光。

  其实朱宸濠知道自己缺人才,但他也没有办法,正当他为此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已经在苏州找到一个真正的人才,若此人加入,大业必成。

  朱宸濠大喜,准备亲自派人去请这个人。

  说来惭愧,此人已经被我们丢到后台整整二十年了,现在是时候请出来了。

  伯虎兄,上场吧!

  二十年前,唐伯虎上京赶考,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好歹出了狱,他本想振作精神,回家过点平静的日子。可当他返乡后,才发现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

  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已经换了面孔,除了藐视还是藐视,他的书童下人也不再崇敬他,有时竟然还敢反客为主,大声训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还时常恶语相向。

  更让他痛苦的是,连在家门口看门的旺财看见他也是汪汪大叫,追着他来咬。

  这并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给朋友的书信,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读,他已经失去了做官的资格,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从千尺高台跌落下来,遭受无尽的歧视和侮辱,从此他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他只需要一样东西——醉生梦死的快乐。

  从此他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著名妓院流窜,由于他文采出众,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甚至许多人主动来找他,还愿意倒贴,也算是个奇迹。

  所谓风流才子的称号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传扬的,毕竟风流倜傥,纵意花丛是许多人所梦想的,但他们不知道,在唐伯虎那纵情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酸楚。

  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濠来到了他的身边,伸出了手——将他推向了更低谷。

  接到朱宸濠的邀请,唐伯虎一度十分高兴,就算当不了官,给王爷当个师爷倒也不错,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朱宸濠这个领导不太地道,他总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触,而且囤积了很多粮草、兵器,还经常看着全国地图唉声叹气,作义愤填膺握紧拳头状。

  怕不是要造反吧?

  逛妓院虽然名声不好,也就是玩玩而已,这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还是快点溜号吧。

  有饭吃、有妓院逛的唐伯虎没有朱重八那样的革命觉悟和革命需求,他不过是想混碗饭吃。

  问题是,你想走,就能走吗?

  让你看了那么多的机密,知道了内情,不把脑袋留下,怎么舍得让你走呢?

  四十九岁的唐伯虎面对着生命威胁,又一次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他决定学习前辈的经验——装疯。

  只有装疯,才能让朱宸濠相信,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话,即使说话也不会有人信。

  唐伯虎到底是才子,装疯也装得很有风格,比当年吃狗屎的袁凯厉害得多,因为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裸奔。

  真是舍得下本钱啊。

  从此,伯虎兄摒弃了传统观念,坚决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走,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经常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朱宸濠的面子算是给丢光了,他气急败坏,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终于虎口脱险的唐伯虎松了一口气,但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同时,他对人生也已经彻底绝望。

  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彻底堕落。

  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四年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远归于沉寂。

  有时,我也曾看过电视上那些以唐伯虎为原型的电视剧,看着他如何智斗奸臣,看着他如何娶得美人归,这些情节大都十分搞笑,但无论如何,每次我都笑不出来。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的,是那个真实的唐伯虎,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个怀才不遇的中年人,那个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

  只有那首桃花歌仍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01:31 , Processed in 0.02086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