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吴茂华

[原创] 心灵的旗帜(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04: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闻石8071


    许多年了,我仍然在想。

   我看过多少小说?因为,我也是写小说的。

   “时光的定格”——我用这个短语,我想说的是《黑骏马》——

    那么异质而优美的文字在当时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一首散文诗写成的中篇小说,或者一篇中篇小说的容量给我长久留下的就是一首散文诗的意蕴。

    王蒙在评价《北方的河》,说已经写到顶了,恐怕今后无人再超越“河”的文字了。

    我珍藏着原发作品的《十月》。我觉得《黑骏马》的格调要在《北方的河》之上。

    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再等多少年还能回头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15: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市召开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参加了顾吾书社的互动。听到不少发言!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6: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收到一本《中篇小说选刊》84年6期


上面有《北方的河》

有《棋王》

有《神鞭》


还有李宽定,张一弓,何士光的代表作——那时一个怎样的年代啊!?
发表于 2012-5-27 2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张承志,但未深读,茂华老师真是深入其中三味,是文学人啊
发表于 2012-5-28 12: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姐姐 于 2012-5-28 12:56 编辑

见到帖子题目多日了,自觉不能触碰 ,没资格去读去评这样圣洁的文字。
文学的圣徒,不能轻易地走近,我怕自己不小心被感染了这种偏执狂的毛病,以飞蛾扑火式的姿态去追随。自以为自己脱俗,实际上自己始终无法脱俗,跟尘世作无力地抗争,更多的时候在退让与讲和。
“经过时间的煎熬,张承志重又成为读者们的焦点,其作品将超越时空,正在一步一步走向经典。”——我衷心祈愿吴茂华先生,也能经过时间的煎熬,成为读者们的焦点,让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有洛阳纸贵的一天,成为街谈巷议的饽饽。还文学和您这虔诚的圣徒一个公道!
时间 ,上天,你们会成全我的愿望吗?
发表于 2012-5-28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吕恩谊是不甘心的。最后,为了解决张的住房,三舅把自己住的房子让给张承志了,自己由大的换成了小的!吕当时是张的领导,我看到了吕说到让房子给张时的那份坦然,他的夫人好像也十分理解,毫无怨言。”
——这样的精神境界,人格之高贵,现在哪里寻觅?
致敬!高尚的人总在我们的前头,隐身前行,悄然引路!
发表于 2012-5-28 12: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吴茂华

我说的喜欢这儿的氛围,就是指你说的这种“斗”。畅所欲言中也不妨幽上一默,大家都能理解 ...
闻石8071 发表于 2012-5-18 12:50



    喜欢你们这样的“斗”的友情,幸福着你们的幸福,快乐着你们的快乐。
   问好闻石先生
发表于 2012-5-29 0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云姐姐


    我说的这个是亲身经历,亲口听吕恩谊老先生说的,既鲜为人知,也不足为外人道。
发表于 2012-5-29 07: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云姐姐


    坛里的热闹是文友们共同营造的氛围,谢谢云姐姐的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6: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报业史上的文学副刊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那时是没有固定篇幅的“补白”,后来逐渐在正张上划出一个版面,到“五四”时期蓬勃发展,一直到1980年代。副刊不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的发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胡适、瞿秋白……都曾在副刊上发表大量文章。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鲁迅的《阿Q正传》等,都是发在文学副刊上的。新中国,各报文学副刊担负着薪尽火传的神圣使命,与文学期刊相辅相成是重要的文学园地。

可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的开始,存在了百年之久的报纸副刊伴随着经济大潮,一方面是副刊扩版,一方面是文学副刊的衰退与灭亡。通过世纪末的阵痛,副刊内容突破了传统纯文学的框架,延伸到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汽车、房产等领域;副刊的大众倾向日甚,尤其是周末版、星期刊、周刊突出了社会性,强调了可读性和娱乐性,副刊变得异彩缤纷。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这一现代报纸的突出特点,在这种“大副刊格局”,就像一种病毒,各个报刊盲目效仿。

其实,文学副刊在这个大格局中,应该做得更具文学的品质。但是绝大多数报纸副刊却丢掉了这种品质。2000年,《十月》文学杂志老编辑田珍颖说:“一个社会的构成特别复杂,有些成分要不断地变动,社会才能显出活力;另外一些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指人类社会日积月累的那些成果,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文学就属于这一类。所以,文学副刊需要坚守,需要留够它的社会位置,不要丢失了,若干年后又回过头来找。”(《专家学者评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刊登于2000年4月17日《光明日报》)范敬宜说,报纸的改革和创新还是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好的传统的东西必须保留并发展,不能一概地迎合世俗品味的改变。

文学副刊,特别是地市报的文学副刊应该抓住自己的长处,团结作家,发现新人,打造一方的文学天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文学副刊办成报纸的精神圣地、文学殿堂、情感家园。这一切均离不开文学的品质。



品质就是一种眼光



品质是什么?是一种眼光,一种长远的,不是短浅的眼光。

一张报纸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总编辑的眼光,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一张报纸,它的文艺周刊直到现在还坚守着,这就是《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现在任的总编辑张建星把文学的品质与孙犁作为《天津日报》品牌。2002年做了30年副刊编辑的孙犁去世后,天津报业大楼前立起了孙犁的像。《齐鲁晚报》承办了两次中国小说学会的小说排行榜的评选,这张报纸的《青未了》副刊终始不失文学的品质。

《沧州日报》抓住小小说这张王牌不放。1995年《沧州日报》成功举办了全国小小说大奖赛。王蒙、蒋子龙、王必胜等担任了评委,王蒙在开全国政协会期抽晚上的时间前往沧州参加颁奖会。并发表了长时间的讲话。从那时起,《沧州日报》就把小小说作为文学副刊的主要品种,13年来发表了大量的优秀小小说。一篇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三篇获《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被各种选刊选发200余篇。

改版后,《沧州日报》的副刊形成以镇海吼(文学)、生活、文化等组成的大格局。为了保持文学副刊的文学品质,把文学副刊划为专刊部,13年没有更换文学编辑。苦苦坚守着文学的品质。

一个副刊作品的好坏,取决于编辑的眼光。2007年从这张报纸走出去的作家李浩,他的短篇小说《将军的部队》荣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为了引起轰动效应《沧州日报》文学副刊用了近一版的篇幅对李浩创作轨迹进行了评论式的报道,其实这之前也就是2004年,他的这个短篇在《新华文摘》一转发,《沧州日报》就破天荒地用整版配评论刊发;蔡楠、祝相宽、吕宏友的处女作都是发在《沧州日报》,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也就出自《沧州日报》。蔡楠荣获全国小小说最高奖——小小说金麻雀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祝相宽与吕宏友的诗歌经常发表在《诗刊》等,今年祝相宽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品质就是一种力量



品质是什么?是一种力量,一种团结作家,发现新人的带动力。

作为报纸的文学副刊,自他诞生起,就努力锻造着这种力量。解放后,我国报纸继承历史优良传统,继续创办了一些影响很大或至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当代优秀文学副刊,为我国报纸副刊历史宝库不断提供经典范例。翻阅这些优秀文学副刊,都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不同风格和种种吸引人、感动人的力量。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报纸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这种转换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报纸市场的大竞争,为了争夺市场和读者,各家报纸真可谓使尽了手段,除了在发行、广告等各方面花样百出外,在出版上扩充版面,在内容上包罗万象,以求最大量地吸引读者。

版面的扩充刺激了当代报纸副刊大规模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新时期里,许多报纸把自己的副刊确实办成了“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确立品位、彰显学识、陶冶情操、探索未知的精神与文化的制高点。”但也不可否认,有些报纸的副刊格调低俗,专一迎合大众中的浅薄。从较短的时间来看,这种低俗的格调,浅薄的品位虽然可吸引一定量的读者,但毕竟是饮鸩止渴,君不见1980年代泛起的“地摊文学”,风行了几年,就一蹶不振了。

在多年的文学副刊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副刊所具有的这种魅力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动力。从1995年开始,《沧州日报》文学副刊就实施着一个大的文学行动,大小活动与比赛接连不断。并形成体系。全国性的两次大赛是营造氛围,扩张地市报的力量,为沧州作者走向全国搭建平台。然后就是“点将台”点沧州的省级作协会员,发照片,发作品,最后搞一个集会。再之后就是处女作比赛发现有潜力的作者。最近,刚刚结束了“御河老酒杯”沧州80后文学作品大赛。打造了一支遍及沧州各县市的作者队伍。有活动不但活跃了版面,保持了文学的品质,也培植了沧州日报文学副刊的后劲。13年共举办大大小小三十多次活动,赞助全部用于作者,一等奖都定为1000元。由于这个副刊有自己的影响,许多企事业单位也愿意出资赞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经济的促动力。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是与大刊名名家联姻。“亚龙杯”全国小小说大奖赛联合了《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聘请王蒙、蒋子龙等做评委,“黄河杯”全国小小说南北擂台赛与《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联办,聘请铁凝、吴泰昌、马津海等做评委;“力豪杯”首届沧州博客作品大奖赛与《小说选刊》联合举办了,《十月》文学杂志副主编获得特别奖,到位领奖并对获奖者进行文学讲座。这些都会形成一种感召力。



品质就是一种创新



品质是什么?品质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引入时代元素的独有的个性。

沧州日报的副刊文学品质一坚持就是13年,除了每年一变的版式,作品也注入着时代的元素,努力选发那里引领人们精神的作品。

2006博客作为一个记录时代的新事物,火了起来。《沧州日报》发现了博客里的文学品质,很快地引入新的元素开办了一个“博客T台”栏目,一时沧州喜欢文学的纷纷开博。为了把这些人引领到文学上来,沧州日报与小说选刊联办沧州博客作品比赛,比赛完“博客T台”栏目依旧开办,这次活动发现了许多文学新人,与具有文学品质的博客,十月文学杂志副主编宁肯来到颁奖会说,沧州日报的纸媒与网络联姻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而且办得很成功。

一张报纸和一个人一样,他的创新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自己不断地修炼,才能成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格。创新就是要办出与从不同的文学副刊,就是要引领一方土地上的文学队伍。报纸副刊应该成为一个地方的“第二文联”。文学编辑要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学旗帜。

报纸文学副刊最大忌讳就是千人一面,尤其是地市党报,由于稿源面较窄,信息渠道不畅,再就是稿费很底,名家的稿子不会来,如果不注重培养本地作家,与打造名牌副刊很难体现个性特色。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地市党报尤其应该提倡张扬自己的个性,我们格外注重培养本土作家,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本土稿源。

《沧州日报》经过13年的打造已不为稿源发愁,一个名牌的版面,一支高水平的沧州作者队伍。而是为稿子发不出去发愁。

在《新民晚报》王蒙说,“笔会”和“夜光杯”60年走下来不容易,尤其是在商业化泛滥的情况下还能良性地生存和发展更属不易,这样好的副刊就要一直办下去,有人写,有人看,还要让人有收获。

田珍颖说的话今天应验了,没有坚守文学副刊的,特别地市报纸,再想找回来是很难的,因为作者队伍不是一时半会培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5 22:05 , Processed in 0.02231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