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01|回复: 12

以“冬至散文”实例揭秘“文抄公”“创作”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1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闻石8071 于 2018-12-21 16:09 编辑

以冬至为例创作散文手法揭秘.jpg

   揭秘者言:
  2018年11月20日晚上散步到家,我以23分钟的速度“创作”完成一篇“节气散文”《年终岁末说冬至》。在没有告知“创作”手法的情况下发给一些文友看,居然受到广泛好评,认为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文笔优美。待我告知其手法后,众人皆笑,更有人说现在这样写文章的人多了去了。我说是啊,这是当下写作最为省事的办法之一。现将“创作”手法按步骤公之于众。
    第一步、确定文章标题主题后,先在网上输入“冬至的由来”(见左上图),关于冬至的来龙去脉便出现一大堆,择其优者剪切而粘贴之;
    第二步:网上输入“冬至的传说”(见右上图),又来一大堆,选短小精悍的用之即可;
    第三步:网上输入“冬至诗词”(见左下图),数百上千首诗词来了,择唐宋名家诗词而用之,肯定不会有错。
    第四步:加个貌似原创的尾巴,比如我是加了小时候外公教诲的故事,当然亦可在文中穿插个人感受或本地习俗或传说。说白了,意思很明确:即使盗人家的铃也要掩一下自己耳朵不是?
    说句老实话,我把此文“创作”完成后,自己都没有勇气从头到尾看一遍,里面有没有差错或添字漏字都不知道。从网上粘贴过来的资料,连打字的环节都省却了,即使有错,也不能怪我是不是?那是网上资料错了,与我何干?另外,此法适用于各种节气、各种游记、各种论文和几乎所有文章。不过,盗亦有道,也是有技术含量的,请注意以下两点:
    注意事项一:所谓“原创”部分,既可用于结尾,也可用于开头,还可穿插于文中,标题也可以随便改,只要能灵活掌握和运用,便可同时投给多家报刊,甚至稍加变化后,今年投过,明年再投,后年……因为这类文章即使再过一万年也不过时!
    注意事项二:更为懒惰的作者也有更为懒惰的办法,直接搜索“冬至美文”(见右下图),拿过来直接用,连改都不用改都行。此法有风险,使用当谨慎,因为其手段低劣,最容易被人所识破。不过,脸皮特别有厚度的作者例外。


我的“原创”范文如下:

年终岁末说冬至

    据史料记载,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当然,冬至的种种传说,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比如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再比如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承至今,自然会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词吟诵的对象。你只需在网上输入“冬至诗词”几个字,瞬间就会出现数百首诗词,其中著名的的范成大(宋)的《满江红•冬至》: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当然,苏轼(宋)的《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也脍炙人口: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至于杜甫(唐)的《冬至》则更是流传千古: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我对冬至的记忆,完全是小时候受外公的教诲和影响。外公虽然目不识丁,但仅仅靠听大鼓书,居然也成了满腹经纶之人,除了谈古论今,谈天说地之外,对农事、节气、气候的知识,真的是很丰富。比如对冬至,他就告诉我们从这天起开始数九了,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叫做 “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后来长大了,我有文化了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是啊,冬至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发表于 2018-12-21 15: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刘老师的自省精神,给你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6: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8-12-21 15:52
敬佩刘老师的自省精神,给你点赞

不是自省,我是头一次写这种东西,意在揭露文坛的一种丑恶。
发表于 2018-12-21 16:48: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来,看到这篇文章,就内容谈点儿看法。其中的资料,是公众皆知,引用没有什么。真正有学问,不是平时能写写文章,或临时拼凑。比如祭祀的神坛,有什么严格要求?类似于,“七月流火”,很多人认为是写盛夏。节气的知识,博大精深。涉及到天文,历法,物候,等等。仅历法中国就有多种,天干地支是其中一种。星图的知识,一般说的是四野,《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野”。
发表于 2018-12-21 17: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古为今用。像刘老这样自省的不多。敬佩精辟!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9: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春华 发表于 2018-12-21 17:32
长见识了,古为今用。像刘老这样自省的不多。敬佩精辟!

又是自省,好像我是资深“文抄公”是的,我是在以模仿的手法揭秘“文抄公”的行径好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9: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纳兰容容 发表于 2018-12-21 16:48
今天刚来,看到这篇文章,就内容谈点儿看法。其中的资料,是公众皆知,引用没有什么。真正有学问,不是平时 ...

90%以上的内容从网络上弄下来拼凑而成的文章,居然也能叫“引用”?我倒是想请问一下,什么行为才可以称之为剽窃或抄袭呢?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2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文章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而拼凑、抄袭和剽窃却是品德问题,不可原谅。
发表于 2018-12-21 22:2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纳兰容容 于 2018-12-21 22:46 编辑
闻石8071 发表于 2018-12-21 19:52
90%以上的内容从网络上弄下来拼凑而成的文章,居然也能叫“引用”?我倒是想请问一下,什么行为才可以称 ...


您是第一次写这种类型,心情可以理解。此文中的知识,确实是类似共享。打眼一过,没啥新鲜的。类似于李白、杜甫的诗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仅“立春”的知识,就够丰富了。不要说二十四节气。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些先秦时代的作品,常写现代文的人,有几个读过?更不要说甲骨文的演变。
发表于 2018-12-22 06:42: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闻石先生的观点,剽窃和偷盗没什么两样!你偷了别人一件衣服,只是换了换扣子,难道就不算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9 21:44 , Processed in 0.0244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