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77|回复: 0

[转贴] 【诗词入门】讲座三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11: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文:

        工于炼意


    诗词的创作,既然要求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和立意要高,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工于炼意”。
   
    所谓炼意,就是指作者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从千变万化的感情活动中,经过观察体验,反复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提炼出一个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主题,作为贯穿诗篇的思想和感情。

    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比其他文学体裁要更加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它必须选取和提炼最能反映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抓住由此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通过最有艺术表现力的形式来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即使是短小的抒情诗,也能着重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受、体验和认识,表现作者由某一生活场景或某一事物、人物、景物的触发所产生的情思,从而透过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有些纯抒情的作品,看起来彷佛就是一幅画,但重要的是,那幅画在我们的心中所引起的感情。许多咏物诗也是这样,托物言志,含蓄地或者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写作这些作品时就要炼意。否则,仅凭一点粗浅的感觉,是绝对写不出好的诗词来的。

    那么,如何炼意呢?当然首先要能够正确地反映生活,思想情感健康向上,然,仅如此仍是不够的。这方面,古人提出了三个要领:即“贵约”、“贵新”、“贵深”。


贵 约

    贵约,就是要简明集中。
        
    首先,立意要简明集中。这就要求做到一诗一意,防止“二意两出”。一首诗,只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才能集中全诗文字把主题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文心雕龙·镕铸》篇里说:“二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好像一个手指上又长出一根手指。二意两出,使全篇失去中心,失去统帅,写起来就会东拉西扯。正像列夫·托尔斯泰说的:“艺术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先应当有一个焦点。就是说,应当有这样一个点,所有的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

    立意,一定要单一明确。明人魏禧在《日录论文》中说:“作文者,能于将作删意。”作诗之前,你可能有许多想法、许多情绪的激动,但在你动笔时,却只能从其中挑选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感受最深的一点,把那些浮浅的、一般的想法统统撇掉,这是立意的要诀。一首诗本来很短,要把一个意思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已经不容易,若再总想面面俱到,那就什么也说不清楚,更别说鲜明生动地感染别人了。

    贵约,不仅对立意如此要求,对诗的内容也要求简练。诗的篇幅短,字数有限,故而,要更加集中、概括地反映主题。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内容,可说是对复杂事件进行集中、概括而达到精炼、生动的典范。仅用八句五十六个字,就将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全貌都展现了出来。贵约,就是用一句话代替多句话,用一件事代表多件事。


贵 新

    贵新,是指要有新意。
        
    首先,立意要新。求新就要创造,“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脱世俗之见”。换句话说,诗中所表现的思想、见解、情感,应该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世俗庸俗的看法,给人一种新鲜感。


    立意要新,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应的产物。丰富、纷繁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新陈代谢,各个时代各个诗人又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想见解。所以,过去诗人的创作,既表现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又呈现他们本人的个性特点,所有成功的诗作,从不雷同。清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人物、新事物、新思想随时随地涌现,创作,也应该反映新的生活、事物、思想,抒发新的激情。


    宋代诗人陆游写过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是咏梅的能手,这首咏物词,托物言志,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格和高尚情操。他笔下的梅花,和他以前及同时代文人所写的,意境颇异其趣,其中隐喻诗人在黑暗环境中孤芳自赏,不甘同流合污和至死不变的坚贞爱国之心。历代认为是首好词,广为传诵。1961年12月,毛泽东也写了《卜算子·咏梅 》,同样托物言志,自序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题材相同,而立意全新: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现了一种坚贞不屈、英勇顽强和谦逊自处、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及广阔胸怀。可见,同样的题材,立意全新,是完全能在对事物新的理解、新的感受之下而达到的。只要抒发个人的真实情感,就不会与古人雷同,脱陈去俗,锐意创新并不难。当然,新要新的正确,新的有理。



贵 深

    贵深,就是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的底蕴。言理是至理,发人深思;言情是至情,感人至深;即使咏物写景,也要形象鲜明,使印象铭刻脑中。


    王之涣《登鹳雀楼》是一首写景而寄寓哲理的诗,把理、景、情、事融为一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运用浅显而朴素的语言,说明了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事无止境,希望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因景悟理,言寄深远,发人深思。


    深刻,不是轻易所能达到的,即使古代大诗人,也不能每首诗都言出至理,抒出至情,写出优美达到极致的景色。但他们的名篇佳作,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感情激荡和神似极致的景物。我们要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力求自己的创作立意深刻,感情深厚。


小结:
    诗词的创作,要工于炼意——即要从纷繁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中寻找、捕捉、提炼出一个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主题。那么炼意的首要,乃求新的同时更要深刻感人、至情至理。

       (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03:33 , Processed in 0.01806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