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17|回复: 3

醉里飞花令·征途《三里桥之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5 11: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里桥之别

                                                                   作者:邵玉田

      1968 年1 1月1日,无锡市三里桥的运河边停满了驳船。驳岸上红旗如林,彩旗飘舞。路口、房上、船上挂满了一条条红底白字的大幅标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来”“扎根一辈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午,她的母校——无锡市九中和四中,第一批插队苏北的知识青年将从这里乘船出发。
      这一天中午,她们家的桌上从来是不轻易看到荤腥的,今天却摆上了鱼、肉。一家人围坐一起,只少了她哥哥一人,因为他早在  1963 年就下放苏北某农场了。饭桌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都抢着往她碗里夹菜。她母亲承受不了这样难熬的沉默,来回于锅上、桌上,不知所措地做着自己也弄不清要做的事情。这时候,她似乎表现得格外坚强,她的心事完全放在了如何与家人的离别上。反正上午已经把自己的行李和一只木箱送过去了,也看好了下午集中的地点,就不想让家里人再去送她了。再说妹妹和弟弟还幼小,下午要上学;爸爸平时不苟言谈,她也不想让他去送自己,去了也没多少什么话说,到时反而弄得心里不好受;自己与母亲最贴心,父亲脾气不好,哥哥又不在家,那些艰难的日子都是母亲与她有商有量地过来的,况且母亲身体一直不好,让不让她去送,自己心里十分矛盾。因此,事后她回想起离开家的那一顿饭,无论如何也记不清自己是怎么样才吃完的。
      最后,她还是决定让母亲去送她一段路。不过,她没有让母亲把她送到三里桥的集中地,到了河边的渡口她就让母亲回去了。母亲她也没有坚持和她一起过河,因为母女俩的心是相通的,都不愿等到离别的那一刻。
      渡船到了北岸,许多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里人已早早来到这里。大家见了,马上就围过来相互招呼着,没有了以往孩提时的那种热烈,但同一种命运把他们的心拴到了一起,人人都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尤其是经过了那阵子“百分之十三点五”(留城比例)的争吵,现在变成了“一片红”。那种人为造成的矛盾和隔阂,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折腾过程,又以人为的方式纠正过来了。你我所享受的政策是平等的,大家都一样,原先那种复杂的心情现在已变得单纯了。所谓的“百分之十三点五”,起初是学校宣布并也经过了同学们民主评议的,评定的标准也非常之明确,为在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是谁谁也不会让步,于是在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政策又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很有可能,那一年全国“一片红”就是这样形成的。最终老师又要求,原来那些评定出来的“百分之十三点五”的学生,要主动打报告带好头,这样她反而比其他人先一批下去了。这就是政策的魔力,也是做人的无奈。1968,一个不由人主宰自己,一切听命于天的年代。何况她出身于普通工人的家庭,才年过十九,还是一个没有走出学校门的学生。
       相隔了这么多年,回过头再去看那场全国性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不是就真的“一片红”?百分之百都下去了?肯定不是!因为社会不是真空。但她只是一个平民的孩子,只能跟着大潮走,任它漂流。
      有什么样的情景比亲人离别更感动人?这时候,有成千上万的亲人离别,这样一个悲壮场面,可能你一辈子也只能看到一次。这人山人海中却寻觅不出几张笑脸。一个个的人圈,一家十几口或二十几口人簇拥着一个“宝贝”——即将要奔赴广阔天地的知识青年,在低声地绵绵细语,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有的则是数目相对一人,饮泣无声,不断地以手拭泪。很显然与布置这样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异常热烈的场面,气氛有点不太协调。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大声嚷嚷并忙碌着,他们在指挥船工们把那些行李、箱笼搬到驳船上去。离别的这一刻,大人们和即将出远门的孩子都有讲不完的话,而内容则是单调的。此时,看不出有谁去发挥情感,说话比任何时候都格外的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知道那怕有一句不适当的话,都会溅起不必要的情绪波动。那样,彼此的心里会更加不好受。
      在这样的场面里,她在暗自庆幸,觉得自己不让父母到这里来的明智。然而,她忽然又觉得十分后悔了。这个时候,同学们身边都围着那么多的亲人。甚至不少同学不仅全家乃至所有的亲戚都出动了,她这才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凄惘。一股热泪涌出,她一边拭泪一边在漫无目的地寻觅------突然,她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 影,父亲在远远地注视着她。于是她想奔跑过去,而偏巧在这时候老师开始点名了。紧接着,按照事先编好的名册又组织大家依次上船。多么想跑过去和父亲说一句话,哪怕再叫他一声爸!但已来不及了。就在上船进舱前的那一刻,她又本能地回过头去,看到父亲仍默默地站在那里,脸上一副木然的表情。她再也控制不住了,抽泣起来,差一点就放声大哭。她没有想到,平时父亲言笑不多,就连她回家告诉学校决定了她插队去苏北的事,他也没吭一声。今天竟一个人偷偷跑过来以这样的方式来送她,让她知道了父亲对亲生女儿的情感,明白此时父亲心中的苦楚是什么。
      汽笛声响了,岸上的锣鼓声、鞭炮声也随之而响声大作。坐在驳船船舱里长凳上的离别人,一下子都拥到了船帮一尺见方的一扇扇玻璃窗前,在寻找岸上的亲人;而岸上成千上万的送别人,看着驳船慢慢地离去,却无法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
发表于 2019-2-25 15: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陌生的时代,一群热血的青年,邵老师此文一改往日文风,让人泪目
发表于 2019-2-25 19:4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年那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27 0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前的小孩真的是少了这堂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11:49 , Processed in 0.01682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