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12|回复: 6

醉里飞花令.时间 80后的村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3 23:3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后村庄的一天,从社场开始。
        社场,是80年代社员们农忙时的打谷场,闲时堆放草垛,勤劳的妇女男人们也会到社场上打理出一小块菜地,种上瓜果时蔬。一年当中除了麦稻二季打谷晒粮,公社干部还会让放映员到乡下来,放上几场露天电影。
       “春眠不觉晓,”可不是吗。天怎么亮的这么快呢,觉总是不够睡的。姆妈的一声:“大丫头,起来上学校啦。”睁开双眼,穿好衣裳。跨出门槛,看看社场方向的南北中心路。
        我家住在集民点上,社场在门前小河的斜对面。窄长的泥土路上,是否有学生向我们这进发。春天刚到,茅草初生,薄雾弥漫,实在不放心,让大人帮忙看着。
        刷牙洗脸,萝卜干就粥,喝上两碗。挂上黄帆布书包,结伴出发,必须要在上课铃响之前赶到学校。五六岁的孩子也有压力的,因为昨晚作业没完成,如果再迟到,那是双重罪。
        那时候的幼儿班只有语文(汉语拼音),算术(数数)两样。位桌凳子都是家长在开学前带到学校,用毛笔写上学生的名字。学校距离我家有六七百米远,到达学校前最危险的是一座木桥,我们不大敢走。刮风下雨天大人们会在桥两头看着,或抱或搀。小风天我们会爬着过桥,风雨天就不敢了,等待大人来带。
        放中学和放晚学的时候都要站队点名,按村庄里不同的生产队进行站队,队长由最高年级,四年级的学生担任。(念完四年级,就要转到西北方向供销社那里念五六年级)校长经常会说:“看队里差不差人”,“路上要一个接一个,不要插队,掉队”等等的话。队长站第一个,副队长一般站最后一个。
        80年代初,我们这是没有电的,吃水也是到小河边手提担挑地往水缸里储蓄。遇上干旱,插秧前的河水“小潮”,还会用盆或桶接雨水存着吃。晚间照明用的是“洋油灯”,走晚路,有事情会提一盏带灯罩的马灯,蜡烛也是后来的事了。有人要问,那时间怎么看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开始上小学了,口袋里能装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或纸币,那是奢望。一元二元五元十元的大票子,那也是在80年代的中期以后才看到过的。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七十分向上,作业和背书完成的不好,念书我还是喜欢的。我喜欢玩,玩到天黑上煤油灯,吃完晚饭才会想到做作业。放学后把精力都玩掉了,晚上八九点钟,看见煤油灯就瞌睡。实在熬不住了,先睡吧,明早“受刑”。
        与村庄近距离接触的是在周末和节假日。那个时候的自行车,只有干部和老师才会有。一般家庭不敢想,也没有。出村进镇的方式,是步行十几里的坑洼泥土路。家里有急事或过年过节才舍得花上几毛钱,坐上一回“客班船”。
        村子四面环水,圩坝相连,出村的唯一一座桥梁在西北角供销社和粮站所在的地方。东西南北圩上座落数个闸口,这些闸口内的河流是串联的。这些河流向西流进射阳河;向南流进马泥沟;向东流进串场河,通榆河,然后通向黄海;向北看风,河水向西的流进射阳河,河水向东的流进串场河,通榆河。这些大河蜿蜒流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也像亲戚,在很多节点也是互通的。
        一年当中去看老牛耕田的时间挺多的,因为我们小孩子喜欢看放牛的人唱牛歌。听的不少,只听学上一句:“阿拉舅奶奶……”。牛的脾气其实挺好的,放牛的唱一曲,它自己就去吃草了;放牛的换一曲,它自己又去喝水了;放牛的又换一曲,它便开始耕田了。我们看不得放牛的人用鞭子抽牛,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孩子也怕。牛是通人心的,我们看它,它也看我们。它淌眼泪,我们也掉眼泪。牛是吃苦耐劳的楷模,它发脾气的时候很少,发脾气的一半原因是我们用红领巾在牛棚外,晃啊晃啊的。
        农忙来了,意味着暑假也不远了。父辈们会提前到河边码头上用磨刀石把镰刀磨好,母亲们则是在制作捆绑麦把的“腰扣”。而我们关心的是他们去合作社能买几斤鱼肉回来,因为每年看见鱼肉多的日子,非春节和两季农忙莫属了。收割麦稻的时候,我们会下田抱把,捆把,拾麦穗,拾稻穗。再大点会扛把到田头。割麦稻我们人小也割不快,于是大人们也很少要我们割。当麦把堆放到田头小河边,再用队里仅有的两条“鸭哨子”(朋友们可能不大懂,说一叶扁舟你们就明白了。大小差不多,区别不是用木头做的船,而是用水泥造的,然后是敞篷。)运到社场打谷。当然船也是队上十来二十户人家轮流用,因为船是大集体后期集体买的,再后来社员们各家出资买了条6吨水泥船。麦把进场摊开,先吹晒,然后用绳子套住圆柱体的“石滚子”两边的耳朵,人工拉压多遍,此乃八十年代的打谷。有的人家会用生产队里的手扶拖拉机拖着“滚子”压谷,一般人家是舍不得的。没有电灯自来水的村庄,对拖拉机能用多少油,要花多少钱,最初的那几年社员们更多的还是选择人工。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梳稻机”,“脱粒机”才先后登场。前提是一些人家通电了,用上电灯了,可以在自己家门口梳稻,脱粒了。渐渐地社场上不再打谷,机械化缓解了纯劳力的疲惫。外出务工的人也多了起来,留守在家的大人们换工帮忙,一起脱粒梳稻。收音机,唱片机开始零星出现。电视机是伴着“万元户”的口号,相近出现的,一个村里有几台,是数得过来的。几个队的人都拥过来看,不少自带凳子。面对百十号人的围观,电视机早在晚饭后就搬到门口的大场上,放在八仙桌上供着。只听大人们吆五喝六的谈论着《射雕英雄传》,而我们压根就听不懂。我们感兴趣的是,电视里面的人打起来没有,飞上天了吗?运气好的时候,我们能坐在前面泥地上。人多,去晚了只能站在凳子上或爬上树,远远的看着。其实是看不清的,只听到剧中人物对话和刀响,大人呼叫,我们也跟着高兴,只想着自己哪天也能“浑身武功,飞天入地,刀枪不入,走南闯北”……
        70年代中前期出生的人,不少都有书生气,念过高中的人也不少。我们看着他们天天写笔记,背书,学习,看书,得奖状。他们也很少和我们玩,我们想到他们家看看他们在干嘛,大多数时候是被赶出来了,好像那个房间装满了秘密。再看到他们时,多数在田里干活,撒化肥、拔草、打农药、“脱钵”、拿棉花、栽秧、挖墒沟等等”。他们比我们强,种田手艺学得一半有余,就是不大爱说话。后来他们考上初中,高中,把户口也迁出去了。再有的选择上了中专,这意味着早些工作,帮家里作一些分担,因为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当中去乡镇,县城念书的一学期只回来一两次。再有的上了大学后,就再也没回来。从念书考出去,花钱买了“国家户口”就再也没回来。人是回来了,但不是农民了,户口早就迁走了,从念初中高中起就不是农村里的常住人口。“后来我想通了,他们那么勤劳的干农活,他们那么刻苦的学习,却为什么不爱说话呢?!”
        我想是穷怕了;尽快地离开这鬼地方;当下农村里不大容易看见70后的身影;以便他们在文笔下写的都是些农村童年的往事。
       而80年代的农村孩子,干农活不精。如果问他们烧饭,却是基本都会。比如我上小学就是学校里的临时“火头军”了。把米饭煮糊了怎么办?锅膛里面洒把盐或饭锅头上放把葱,糊味即消。老师校长们吃得香喷喷的,还夸我饭烧的不丑。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是自由的,计划生育抓的正紧,一个孩子的家庭较多,两个孩子的少数,和以前一家三四个,四五个,五六个,七八个的局面大有不同,在吃饭问题上是进步了,在农田工作上也只是充当“搭把手”的角色。在农忙放假后,多数会安排我们在家里煮饭烧菜,因为机械化慢慢地跟进了农村。原始的种田方式日渐远去,儿时牛耕人拉的场面,已经变为记忆中的经典。
        世界固然好看,故乡不可湮没。村庄是地方的生命;故乡是文学的主题;乡愁是连接祖辈和个体生命开始的思绪。一代农村人有一代农村人的责任。在中国村庄的发展历史中,几百年的村庄很多,数千年的村庄不少。它们存在的时长,超过了很多历史上的朝代。

发表于 2019-4-4 06:55: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八O后的村庄,真是改革开放初春下生:产权从巨变到适宜的时间节点,值得用文字记录和纪念。
发表于 2019-4-4 09: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慧妮 于 2019-4-4 09:16 编辑

我记得那时候的脱粒机是用柴油的吧?不是用电的,好像借着拖拉机的动力脱粒,具体怎么操作不记得了。梳稻机应该是脱粒机后面好久好久了,刚出现的梳稻机是用脚踩的,也不用电。
发表于 2019-4-4 09:2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9-4-4 09:14
我记得那时候的脱粒机是用柴油的吧?不是用电的,好像借着拖拉机的动力脱粒,具体怎么操作不记得了。梳稻机 ...

一场粒脱下来只看见眼睛,鼻孔都是黑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9:47: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9-4-4 09:14
我记得那时候的脱粒机是用柴油的吧?不是用电的,好像借着拖拉机的动力脱粒,具体怎么操作不记得了。梳稻机 ...

每个队,每个村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我们队是后有脱粒机的,一个队先只有一台。请问一个生产队大家排队脱粒,梳稻机一两台互借使用,那有没有农户家要排队到天黑,或早上麻花亮脱粒梳稻?请注意,这时候的脱粒梳稻的场景已经换到自家门口,而不是早期在社场上打谷,那么和电及电灯有没用关系。
发表于 2019-4-13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湮没的过去,在笔端重现。
发表于 2019-4-17 08: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庄以一个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永远写不完的情和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8 23:27 , Processed in 0.01550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