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诗,才是好诗?
题记:在各位面前,我很冒昧的写下这篇文字。因为我不是诗人,也不是一位专业的诗评者,只是“诗歌里的一个孩童”,甚至连“孩童”都不是,而是诗歌大门外的一个“读者”。今天,我就以这么一个“读者”的身份,在此发一些个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些见解,望各位勿笑,为谢!
诗无达诂,众说纷纭。我知道这个讨论不会达成一致的结论。但,如今毕竟还有很多人喜欢着诗歌,学习着诗歌,关注着诗歌,但愿这个小小讨论会引来更多人关注诗歌,这也就达到本次讨论的目的了。
感谢所有关心或参与此次讨论的朋友,希望各位能继续关注醉里,关注文学,关注诗歌!谢谢!
什么诗,才是好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一些观点如下:
好诗,可让不写诗的人看了也激动,好诗,能让读者读了有好的感觉,有一种共鸣、感动、震撼和力量。
好诗,总能给读者带去一些东西,好诗,应该能让读者和作者有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
好诗,应该是朴素真挚、简单透明的,清新向上、揭示人性的,引人入胜、给人启发的。
好诗,绝不是很多人都能写出来的,但绝对是很多人都能读懂的。
好诗,在于能否让读者理解你的表达,你的思想,你的观念和情感,而不能让读者的思维和认识被阻隔在你极度跳跃的文字表面。好诗,不应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神经病患者们的呓语。
在诗歌界,潜在这么一个观点——“越是多数人读不懂的诗,就越是好诗! ”
如今有不少人看了很多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诗歌,感觉都很朦胧,于是便错误的认为“好诗,应该是朦胧的”。我想,这应该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导。国外的诗,在外国人眼里应该是看得懂的,只是到了我们这里,受了翻译水平的限制,才会这样。打个比方,如果让外国人来翻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知道会翻译成什么样子,于是,他们也会觉得朦胧而费解。但是,他们不会轻易象我们一样去追随国外的东西而失去了自我民族的诗歌风格。
中国的现代诗歌,不过一百年的历史。这些以白话文写就的新诗,理应比中国的古诗词更容易让人看懂,可事实上呢?创作那些很“玄”、很“边缘”、很“朦胧”的诗的诗人们,不要以为读者就感觉不到你诗歌的好坏,毕竟这些读者们多多少少也受过些中国五千年诗词文化的熏染。如今很多写诗的人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为了想象而想象,为了跳跃而跳跃,为了诗而诗,“为赋新词强说愁”,“语不惊人死不休”……于是,那些文字思想“玄而混乱”的诗,便铺天盖地,这些诗,弄得很多读者一个个成了“丈二”,一个个远离诗歌。各位真正爱好诗歌的人们啊,我们确实应该“救救中国的现代诗歌”了!
我们承认,中国的新诗历程不及西方,还在起步、摸索、试验的阶段。所以,在如今诗歌多元化的时代,探索写诗的人多了,好诗的“标准问题”也就出来。对此“标准”,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的看法自然不一。我始终认为,好的诗,首先是容易让更多的人看得懂,然后被其打动,这就是有感觉有共鸣的好诗;相反,无论其语言、形式如何优美,意象、想象如何丰富,但读者对其毫无感觉的话,它就不是一首好诗。所以,好诗,并没有什么“标准”,如果一定要有什么“标准”的话,那也就是一种“感觉”,但绝不是“读不懂”。
或许有人会说“你读不懂,就不要瞎说”。是的,我和“那多数人”一样,是读不懂那些“玄诗”、“朦胧诗”,但我们能够轻松读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国的很多古诗词流传至今,不正因为这些诗词都是老百姓看得懂的吗?我想,要是那些古代诗人、词人看到如今这些“玄诗”的话,怕也一定会晕的!如今的诗歌,在脱离大众,这实在是我们这个“诗歌王国”的悲哀。 诗歌,要含而不露,讲究含蓄美,但绝不能含蓄到晦涩难懂。当下有很多诗歌,不管你怎么读,都难以理解。诗歌,不一定要一看就懂,但若是让一个普通读者读了十几遍也不懂的话,那么,这首诗,绝不属于平民百姓。平民诗人白居易,写诗总要让老婆婆听懂,这说明古代诗人同样抵制着诗歌的晦涩难懂。
某报刊发表过这么一首诗——《下班》:“晚上十一点多/在开始安静下来的城市里/人行道上的下班者显得特别多/她们都特别匆忙/匆匆拐进大厦入口”。这首所谓的诗,你认为还是诗吗?真不知道这报刊的编辑是如何当的?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的“诗言志”,理应呈现出真实的“自我”,方有可能打动人。古代的很多诗词,总能让我们置身于一幅幅极其清晰的图画意境里,感受着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个性。正因源于老百姓的古诗词简单、通俗,才流传千古。诗歌,从来都属于老百姓的,我们哪个不是平民百姓?如果那些诗看了让人感觉象是猜谜语一样的费解,象走进迷宫一样的晕头转向,那么,你真的需要考虑考虑自己是否还是平民百姓了。
诗歌,也是长在土壤里的禾苗,广大的老百姓便是这土壤。诗歌,来源于百姓,理应服务于百姓;诗歌,来源于生活,理应服务于生活。写诗的人,应学会运用一些哲学理念,来洞悉、捕获、揭示、表达人类丰富、细腻、复杂、矛盾的各种情感,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清新透明的语言文字表述成诗,达到一种诗言心志,传递思想的目的。如此写就的诗,便是好诗。
或许有的诗人会说,“诗歌是高深的艺术,高雅的文化,是意识流的东西,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些文化人会看懂。” 我想问: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就应该比小说、散文、戏曲要高深吗?你的诗歌,难道只是给那些文化高的人看的吗?文化高的人,是否就真的能看懂你的诗呢? 读诗,是需要讲究回味,但也不能曲高和寡。不错,每个人的诗,总有相对的读者群。但我知道,越能吸引与诗有共鸣的人,就越是好诗。我不是推崇古诗,我也很喜欢新诗,但如今的新诗确实越发难懂,这也是很多读者逃避冷漠现代诗歌的原因之一。
我们为何说《再别康桥》是大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之作?“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想这首诗的好,不仅仅是因为这诗的清新明快、鲜明生动、节奏轻柔、想象丰富吧,更因诗中的各种情绪能轻易拨动起读者的心弦,让人看得懂的缘故。对比一下当前的颓废诗风,这种清新、明快、真挚、易懂的风格,是否更容易吸引人打动人呢?
徐志摩诗歌里的情感,总是那么的真挚浓郁。每一句,都是他真实生活的反映,每一句,都是他真挚情感的流露,每一句,都是他心灵深处的声音。所以,他的诗,总能震动起读者的心弦,与之共鸣。
我们再来看看,某语文教材中的《奶奶好丑》这首诗:“奶奶好丑/浑身刮瘦/黄黄一双眼/如腌了两坛子酸菜/酸甜苦辣——满肚/两颗门牙硬硬/脸皮干皱/是一块风风雨雨搓不烂的布/手上筋鼓鼓/小小两只脚/一步一摇一摇一步”“八十多岁的老婆婆/手也舞,脚也舞/两根骨头在抖/奶奶好丑”。这一句句诗,象雕刻刀一样,一道道刻画出奶奶生动而感人的形象。这也是一首朴实、清新、真挚、匀称的好诗。
这样的好诗,相比如今铺天盖地的玄诗,真的不多!但我们坚信,在中国的诗歌之路上,会越来越多!
总之,我觉得写诗,要了解我们老百姓目前的文化水平和理解接受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些能让更多人读懂、能雅俗共赏的好诗来。
我还是一个“诗歌里的孩童”,没什么诗评理论,所以我有“无知者无畏”、“满瓶不动半瓶摇”的勇气,真诚的说一些自己的肤浅感受,各位朋友,尽可以给予指正,谢谢!
后补:文学,于如今特别时期的我来说,算是奢侈之趣,但,我会一生爱之!当下的我,偶尔用来记录一些东西,充其量也只是个“文学边缘的人”。对于诗歌,我一直在起步学习的阶段,今日完作此文,也只是以一个读者对现代诗歌的一些普遍现象的粗浅感受。在醉里众多诗人、作家、老师面前,确实汗颜,万望各位勿笑之,甚谢!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