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70|回复: 17

[原创] 亲历一个时代的终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8 10: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献给汶川地震灾区——
亲历一个时代的终结
吴光辉
  在那个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法承受的悲伤时刻,国旗低垂,哀笛长鸣。对着汶川大地震数万遇难同胞的亡灵,13亿中国人在这里同时定格,垂手伫立,低头落泪。我将右手放在胸前,低首沉想:这又岂止是哀悼和祈祷?分明还是一个民族在隆重举行告别一个时代的仪式。而对这个仪式,我们无法凝视,因为我们的双眼都饱含着泪水。在这个时刻,我们唯有沉思,我联想起让我永生难忘的显现在抗震救灾中的一双又一双手,也使我联想起仅仅在半月之前,马英九看到柏扬那只僵冷的右手到死还紧紧握着一支钢笔时说的那句“一个时代的终结”的话来。   这些天,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那一幅幅、那一件件、一桩桩手的画面、手的故事、手的对话,令我们整个民族流泪,令整个世界动容,这不正是逆向佐证了柏扬先生一生不遗余力抨击的“酱缸主义”?在汶川大地震的危难时刻,我们看到的在生死关头绽放出人性光辉的数不清的手的动人表情,也恰好诠释了《丑陋的中国人》的续篇。难道不正是这样吗?灾难发生时,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一下子不知所措,女教师为了拯救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教室,用她那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可当她最后一次冲进教室后,楼房完全垮塌了,她用自己的双手把自己的青春永远地定格在了20岁。这是一双柔弱纤细却义无反顾的手;在阴阳两界,两位年已八旬的老人,一方被深埋地下,一方用血肉模糊的手奋力挖掘之后,将他们那皸裂枯槁而鲜血淋淋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是两只相濡以沫而心心相映的手;当解放军官兵掀开震塌的绵阳市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早已变得僵硬的双手还紧紧地拉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这是一双大爱无疆而舍生忘死的手;当危难关头在沉重的楼板压迫下已经昏迷多时的老父亲,突然听到女儿的那声“爸爸”穿越生死、动人心魄的呼喊,艰难地从废墟的缝隙之间伸出一只沾满灰垢的手。这是一只渴望亲情、渴望生命的手;在地震发生后,村支书带着村干部在余震中进山救助村民,来不及抢救他的年仅17岁儿子,使他的儿子被砸断了双臂之后因失血过多而死,他紧紧地抱着儿子那两只麻木僵直的断手,丧子之痛使他撕心裂肺。这是一双悲痛欲绝、公而忘私的手;一个只有九岁的小女孩,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挤压在六层高楼的废墟下,四周是一片漆黑,她用一只小手颤抖地打着手电,另一只小手同样颤抖地捧着课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以此排解她心中的恐惧。这是一双弱小无助而又坚韧不拔的手;在生死关头,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卫着婴儿,在她死去时双膝跪地,上身匍匐,两只受伤的手苦苦地支撑着地面,她想让自己的双手变成两道钢梁,能够掩护她的心肝宝贝,临死之前在手机上留下了她的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一双母爱如山、坚定刚毅的手……面对这一双又一双手,面对这一切又一切情,难道你还会看到柏扬先生在《非人也》中说的 “盖中国五千年来铸成的大酱缸,把侠义情操和同情心都酱死啦,酱成了冷漠、忌猜、残忍、无情”的那句名言所描写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吗?   “不认真,不敬业,悠悠忽忽,吊儿郎当地混,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特征。他们在人性上形成的畸形心理,令人泪流满面。”这是当年柏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今天我们也泪流满面,可是原因却不是柏扬先生批评的国人那时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而是正好恰恰相反。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每一天都被那些数不清的手去拯救许许多多的生命的恸人瞬间而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是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刻,地动山摇,天昏地暗,而他临危不惧,让他的四个学生躲在课桌下面,自己却弓着身体,张开双臂,用两只手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随着雷鸣般的震响,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木棍、水泥纷纷地坠落到他的头上、背上,他的双手被砸断了三根手指骨,热血顿时奔涌而出,染红了课桌,也染红了课本。他咬紧牙关,仍然用只剩下七只手指的双手拼命地支撑着课桌。就这样在他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学生得以生存,而他张开守护双手的身躯却慢慢地变冷、慢慢地僵直。一直到第二天的深夜,当搜救人员从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了、都情不自禁地落泪了,只见他的后脑已经被楼板砸得凹了下去,可他的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的双手,还是那样无私无畏地张开着、支撑着。一直到将他的遗体抬到担架上,他的双手还是保持着救人的动作。人们永远会记住他那张开双手的姿势。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铸成了一尊世上最为完美的道德塑像。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他的妻子悲痛欲绝,慢慢地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慢慢地仔细地将他脸上的每一滴血痕都轻轻地拭去,慢慢地仔细地将他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轻轻拭去,慢慢地仔细地为他梳理灰垢蓬乱、血迹斑斑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当她轻揉到丈夫的双手,看到丈夫的双手只剩下七根手指时,终于强忍不住恸哭失声……   亲眼看到这些,亲耳听到这些,我不时地拭着泪水。我不得不联想起柏扬先生的“酱缸主义”,不得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进行沉思。柏扬当年认为,在中国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里产生了“酱缸”:“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浑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酱缸特产》)而且浸泡在“酱缸”中的中国人民和民族,渐渐沾染上“酱缸主义”产生的后遗症,“曰权势崇拜狂,曰牢不可破的自私,曰文字魔术和诈欺,曰僵尸迷恋,曰窝里斗、和稀泥,曰淡漠冷酷忌猜残忍,曰虚骄恍惚。”这就是柏扬当年所描绘的“丑陋的中国人”。而今天面对我们民族五千年来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向百姓志哀的半旗,面对汶川大地震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所表出来的主流精神,我们恐怕可以这样自豪地向世人宣布,柏扬先生批判的“酱缸时代”已经过去。就这个意义上说,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并非仅仅是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我们整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经过半个多世纪锤炼重铸的全新的民族精神的绝好机会。诚然,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中,“酱缸主义”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甚至比比皆是,然而这已不能构成我们这个时代整个民族的精神主流。作为“酱缸主义”的那个时代伴随着柏扬先生的去世而宣告终结。如果上苍能让柏扬先生的去世延迟半个月,他能看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出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精神,柏扬先生本人也肯定会自行宣布作为“酱缸主义”的一个时代的终结。    时至今日,每当我们读到“酱缸主义”所批评的“丑陋的中国人”时,我们恐怕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七斤、华老栓、华小栓、阿Q等等小人物。丑陋的中国人似乎就是这些底层的老百姓。而今面对着巨大的灾难,我们整个民族最为底层的群众却表现出了与“酱缸主义”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我们早已看不到闰土那只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手,早已看不到祥林嫂那双去庙里捐了门槛烧香拜佛的手,早已看不到华老栓那双捧着人血馍头的手,早已看不到阿Q 那只摸过小尼姑头皮的手,而看到的却是一双又一双让全世界荡气回肠的谱写生命颂歌的手。当一位英雄的手不得不被救援人员用电锯锯下来的时候,你的心头又会产生怎样的一份震撼和感动?在汶川县映秀镇垮塌的教学楼的一角,救援的群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不到三十岁的男老师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地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用电锯将他的两只手给锯掉,这样才把孩子们救了出来。你根本就不敢想象,当飞快运转的电锯那锋锐的刀锋锯向英雄双手的皮肉、骨骼时,会发出怎能样的撕心裂肺、令人窒息的声响?整个世界都在这时静音,整个世界都在这里沉默。我们只能听到那电锯切向英雄的双手时发出的尖啸。被锯下来的双手,鲜血早已凝固,因为英雄把自己的鲜血全部输给了未来;骨骼早已僵硬,因为英雄把自己的活力全部传给了希望。“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是英雄生前自己亲手创作的一首歌,而今天他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锯下了英雄的翅膀,送给孩子们飞翔。我想英雄自己也在飞翔,那可是他不死的灵魂啊。你看,五月的映秀山区,青草黄花之间到处是翩翩起舞的白色蝴蝶。我敢肯定,英雄已经变作那只没有手臂的白色蝴蝶,永远地飞翔在四川阿坝州的红叶枫林之巅了。   除了英雄老师被锯断双手时惨烈的情景让我们揪心而外,还有数不尽的手让世人永生难忘。那绵竹市德阳小学的废墟上那只早已死去可还紧紧地攥着一支铅笔的血迹斑斑的小手;那十四岁的少年四次把生的机会推给了同学,而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的那双舍己救人的手;那北川三岁半的小男孩左臂骨折被营救出来后躺在担架上,向救援的叔叔们敬礼的那只受伤孱弱的右手;还有那一批又一批准备赴死而连姓名都不愿留下的志愿者们,用炭素笔写着他们亲人的电话号码的一双又一双手臂……我想这所有的手不但是在危难之中向生命致敬,而且也是在和柏扬先生的“酱缸时代”挥手作别。
发表于 2008-5-28 13: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一场灾难让很多的平凡人变成了英雄,让更多的平凡在灾难面前挺起了胸膛。。。。。 天佑四川,祖国加油!
发表于 2008-5-28 14: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双又一双手臂,给世人一份又一份震撼和感动!首先,我被感动了!
发表于 2008-5-29 1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杨先生去了,中国人的“丑陋”也变成了大爱、真爱。有点“牵强”,但不无道理,更让人思考:人的灵魂,难道要一场场的“灾难”去拯救,去唤醒?! 我们平素不搞活动了,精神上的,否则别人会理解为运动。即便搞一些陶冶情操的活动,但话语的把持者却有自己的需求。大家都在向“前”看,都在行色匆匆,一切变得冷漠,还有些“丑陋”啊! 大师一个又一个地离我们去了,这也是“灾难”啊!“复制式生活疑似”的时代,民族的精英越来越少了!
发表于 2008-5-29 20: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我吓一跳,柏桦先生是写诗的。 是柏杨吧。 问好大勇!
发表于 2008-5-30 06: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的,是柏杨.谢谢茂华. 吴光辉先生文本上就有柏杨老师的大名,但我随手搞混淆了.我刚才将上面的帖子重新编辑了一下.向各位文友道歉.祝柏桦先生健康长寿,诗情不衰!大勇又及
发表于 2008-5-30 0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此篇,一遍又一遍的泪流满面,文中列举的很多例子早已熟知,但再读仍是止不住的一次又一次被感动,被震撼,望这样的泪水,这样的干净的泪水同时洗去世人心头的所有阴霾与肮脏。
    这次大灾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奋不顾身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不灭的希望之光!让我们振奋,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有面对一切磨难和未来的勇气!正如吴先生文中所说:“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并非仅仅是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我们整个民族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经过半个多世纪锤炼重铸的全新的民族精神的绝好机会。”
    但是也正如大勇老师在4楼的回帖中质问的那样:“人的灵魂,难道要一场场的“灾难”去拯救,去唤醒?!”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在平时,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中,在如何更好的提高国民素质这一问题上,是否该有些深刻的思考、认识和举措?使我们的国家永列世界文明、礼仪之邦的不败之地!
发表于 2008-6-1 22: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次听说吴光辉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他写的文章,立即深刻意识到他是个作家。此文有三点值得称道: 第一,视角独特。写汶川大地震的人很多,但多数内容空洞,人云亦云。而作者却另辟蹊径,去写一双双手。这个“手”既为人们所熟识,又极具表现力,因而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第二,内容丰富。全篇紧紧围绕“手”来做文章,一般的作者极容易被这“手”束缚住,而作者却洋洋洒洒,举出若干事例,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灾民面对死神时的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博爱的胸怀。并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文笔如一把刀,将文字深深铭刻到读者的心里。 第三,手法精湛。作者在描写、讴歌新时代中国人的优秀品质的时候,引用了柏杨的观点和言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主题。且标题巧妙,开头点题,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 关于柏杨,我一贯不喜欢他过于张扬的个性与过于偏激的观点。我觉得,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优秀的品性和劣根性,二者贯穿于各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只不过不同时代优缺点暴露的比例各不相同。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本民族的国民性,就像鲁迅那样既看到阿Q等人的麻木,又看到人力车夫的善良以及“中国的脊梁”,不要以偏盖全。所以我认为柏杨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同意他的“酱缸”论。因此我不觉得“一个时代已经结束”。这次地震所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辉,早已潜伏于国人的骨子里,在柏杨时代早已有之。比如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就表现出同仇敌忾的优良品质,但同时也出了不少汉奸;如今我们众志成城抗地震,但也有那么一小撮分子伺机乘机诈骗、偷窃,甚至干出贩卖儿童的勾当。
发表于 2008-6-1 23: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涯倦客 于 2008-5-30 08:26 发表
    读完此篇,一遍又一遍的泪流满面,文中列举的很多例子早已熟知,但再读仍是止不住的一次又一次被感动,被震撼,望这样的泪水,这样的干净的泪水同时洗去世人心头的所有阴霾与肮脏。
    这次大灾中所展现出来的 ...


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新问题的思考!
发表于 2008-6-4 06: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悔寻梦人 于 2008-6-1 22:39 发表
第一次听说吴光焰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他写的文章,立即深刻意识到他是个作家。此文有三点值得称道:
第一,视角独特。写汶川大地震的人很多,但多数内容空洞,人云亦云。而作者却另辟蹊径,去写一双双手。这个“手 ...

无悔的回帖对原文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和补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12 01:10 , Processed in 0.041965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