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12|回复: 14

被《中国散文评论》2008年第6期隆重推出——吴光輝评《中国散文之乡阜宁百篇美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8 17: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原生态描摹上彰显里下河水乡散文特色         

                          
    通过对乡村原生态意象的展现而形成特定乡土散文的区域特色,这恐怕是我们当今散文创作仍然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而《中国散文之乡阜宁百篇美文》,便是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努力。这个散文集从对苏北地区农村生活原生态的描摹上,彰显出里下河水乡的散文特色。这也是这本散文集能够赢得广大读者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篇美文》中的阜宁籍著名作家顾骧、朱金晨、梅汝恺、卞毓方等人的作品确实大气,确是阜宁作为中国散文之乡的领军人物,也是阜宁散文创作最高成果的杰出代表。而那些仍在本土生活的散文作家们的那些作品,则在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水乡气息,简直就像我们苏北的一句歇后语所言,屎克郎打哈气——满嘴土星味!这批作品所写的事情全都发生在苏北里下河水乡,这些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所发生的故事,虽然已经慢慢地逝去,或许会慢慢地让人们遗忘,可这些故事一直感动着这批土生土长的散文作者。他们不玩“抽象”,也不玩“现代”,而是扎扎实实地叙述着乡村发生的真实的原汁原味事情,不急不火地叙述着蕴含在故事里面的民间正道。在这方面表现最为出色的要首推周为龙的《乡村豆腐坊》和单国顺的《船》。《乡村豆腐坊》用作者的厚实的水乡生活功力,表现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农米三爹的平凡生活,写得就像米三爹所做出的老豆腐一般有滋有味:“进了腊月的门,米三爹就忙开了。豆腐开坊的那天,米三爹首先放了一挂小鞭,也是图个吉庆。随后就用三根毛竹杆接起来竖上天空,上面加个稻草把,晚上再把草把换成一盏马灯,村里人家见到稻草把和马灯,就知道米三爹的豆腐坊开张了,开始张罗着泡豆子,真正的忙年也就开始了。”读了这段文字之后我们就好像闻到了米三爹的豆腐香味。描写水乡原生态的琐事,完全是用“传统”的散文手法,更增添乡土散文所特有的本份实在的艺术特点。这个特点在整个散文集中随处可见。《船》的作者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写道:“一条亮亮的大河,弯曲着身子,静静地躺在平展的大平原上。河边有个庄子很大,很高,人们叫它许大庄。据说是古代渔民出海的避潮墩,后来曾经是一条街,被日本鬼子烧过。在我的童年的记忆里,它仅仅是一个庄子。我的外婆家就住在这个庄子上。那时我看了大河里漂浮着片片白帆。帆影近了,就可以看到船上船桅,船上的人,船上的狗。”作者描写水乡的事物就是这样传统、老式,不耍任何花枪,亦如文章里的那条白白亮亮的大河流淌得自然原始。
对水乡独特的原生态的散文意象的成功捕捉与表达,是《百篇美文》所彰显出的里下河水乡散文的又一特点。童为凯的《父亲的竹园》、孙立昕的《槐花蜜》、顾瑾的《金色池塘》、严红卫的《里下河里的飞鸟》等作品是其中的代表。童为凯的《父亲的竹园》就把里下河地区水乡常见的竹子,作为特有的乡村意象进行了别具匠心地营造。在散文整个结构布局上,作者强化了竹园这个中心意象。竹园也就成了整篇散文的一个焦点。各种乡村生活的故事也就随着这个焦点向四处扩散,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发生的事件都在丰富着竹园这个中心意象。这也正是为了衬托出“父亲”的人物品行的精神内核:“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竹园里的鸟出了一窝又一窝,父亲的腰一年比一年弓。”“就好象竹园里的鸟是自己养的一样。他只知道,鸟是通人性的,打鸟是丧良心的。”这样把“父亲”对自然之爱通过这个意象化成了伸手可触的具象。当然,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散文意象是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没有人工雕琢,更没有遭受污染。这里的散文意象与其他地方不同,总是无法离开水的渲染。《月是少年明》描写明月是“我抱膝坐在河边,呼吸暗香浮动的温润的空气。月亮缓缓地移动,柔波水一样沐浴着地上的我。”《里下河的飞鸟》描写“飞鸟”是“里下河是水乡的泽国,水是里下河的魂魄,船是地道的水鸟,常年伴着落霞齐飞。”《金色的池塘》描写池塘是“穿越一路金黄的菜花,便来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园,暖风吹皱一池春水,池塘上下,芦芽尖尖,蝌蚪点点,鱼儿群群。”《秋游马家荡》描写河荡是“这里港汊密集,苇滩无限,水面开阔,无遮无拦。船的近侧,漂着浮萍、菱角,不时扑楞着野鸭们小巧玲珑的身影。”也正这些水乡独具的意象表达,促使阜宁散文形成一种水乡特有的散文气蕴、一种水乡特有的散文风情。
   好散文的语境是一种平实无华的胸怀,是一种平静、宽容、温暖的态度,也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恬适。这里所说的“娓娓道来”,不仅仅是写法上的浅吟低唱,不是在于采用什么笔调去表述,而是作者的一种的胸襟,一种生活态度。不伪饰,不渲染,不悲观,而是平静、再平静,甚至还有荡漾着丝丝沮丧似地自我安慰。叙述的朴实无华是阜宁散文语境的共同特点。孔令玉的《针脚如书》在告诉读者苏北乡间早年做鞋的往事时写道:“先用浆糊把破衣服拆成的碎布片糊在一起,在阳光下晒干,再找来鞋底的样子照看着剪下来,大约有二三十层,然后便一针一线地纳。纳鞋底的活大多数是由姑娘们干的,我至今仍然记得庄上姑姑们那会儿纳鞋底的情景。白天工余,三五成群,坐在田埂上,边休息边掏出花布包里的鞋底开始纳起来,飞针走线,竞赛似的。”其实,语言的朴实是作者心灵平静的外在表现。陆法章是我认识的老同志,现在恐怕已经年过七旬,人活到了这个年龄,肯定早已看透红尘,所以写起文章来的语调也就更加平静。他写《父亲的眼泪》时说:“六岁那年的隆冬,父亲就送我到当地的私塾去读书了。临别时他瞧见济济一堂的孩子,个个都衣冠整齐,再看看我那衣衫褴褛的身子,不禁泪水夺眶而出。” 他就是这样在平静中荡开笔触,勾联出散文的意象。阜宁散文的语境就是这样自然平和、令人信服。这正如里下河水乡的原生态的生活一样的平实无华。我想这恐怕也正是阜宁的散文作家们共同为之努力并极力想促成的一个散文风格。
    从原生态描摹上彰显出里下河水乡的散文风格,是《百篇美文》的主流特征,也是我们中国农村题材散文创作的一个很好的传统。在充分肯定这个主流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个散文集里还有不少好的作品,如《吴组缃先生小记》、《秋水白云留伤痕》、《爱与和谐》、《良知焐暖的文字》、《震撼灵魂的照片》等。这也是《百篇美文》所呈现出的阜宁散文创作的题材丰富多彩之处。

[ 本帖最后由 苏北作家吴光輝 于 2008-7-21 09:45 编辑 ]
发表于 2008-5-29 22: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评得精到,早就拜读过了!
发表于 2008-5-29 2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学习了。
发表于 2008-5-30 14: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光辉

光辉是大家。离开故土是阜宁的损失。吴光辉是阜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09: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谢谢你的鼓励和支持!
发表于 2008-6-1 10: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吴先生对《百篇美文》的介绍,这增加了人们对散文之乡的进一步了解.
发表于 2008-6-9 21: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师一语中的。
发表于 2008-6-10 21: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并学习了!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08-6-10 23: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师是淮安作家 是阜宁的骄傲
发表于 2008-6-16 21: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吴老师的精评! 谢谢你发来博客的地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11 00:31 , Processed in 0.02876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