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52|回复: 2

[原创] 又闻新米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4 18: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闻新米香 因病手术,老家来人探望。大姐手拧半袋米,笑眯眯地对我说,带点新米子给你们尝尝,这是蟹塘里长出来的,没打药的米呀!哦?!没打药?我惊喜万分:仿佛病一下子全好了。温暖的“绿色”溢满了全身!慢慢解开米袋,抄起一把晶莹剔透、粒粒似玉的大米,一股扑鼻的米香沁入心扉,仿佛一下闻到了孩时的新米香。 在那物质匮乏、衣食全忧的年代,于农村“农药化肥”乃属陌生的稀罕物,但有一再熟不过的名词——“新米子”,倒是深深烙在了乡村孩子的心坎上,挥之不去,馨香犹在。那种渴盼那个期待,远远超过如今孩子对 “肯德基”的向往。那时,计划经济,凭票购买,有啥吃啥,吃饱就行。多以五谷杂粮、山芋萝卜、青菜瓜果为主食,大米实在是一种奢侈品!一人每天几两米,可每人每顿吃起饭来一碗又一碗的,是那种叫“大二碗”,可盛半斤米饭的碗。每次盛饭时,总在母亲“监督”之下,盯着你饭碗,重复那句:你不能浅些呀!话完,跑到灶台,用饭铲将锅里糁子饭翻了又翻、楦了又楦:似乎“多”了起来。然后,叹口气,道:米坛子又见底了。 在青黄不接、东借西还时,只盼稻子快快成熟。那时有 “早稻”和“双季稻”, “伏天”收 “早稻”。自水汪汪的稻田里,割运到打谷场上,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虫飞蚊舞。牛伯伯与牛及“翻场”(将稻把翻拔,好使牛与牛伯伯重复碾稻)人忍受饥饿酷暑、蚊虫叮咬,挥汗如雨,日夜鏖战在那。牛号声响彻广穹田野,稻香人汗四处飘逸。可打下的稻谷要完“公粮”,给城里人先吃,农人自己要等到收“双季稻”才可吃上“新米子”。但母亲总设法让我们提前吃一顿“新米子”。母亲起早贪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生产队分得的早稻草,一根一根地拣,找出残留在稻草上的稻穗,一粒稻一粒稻地捏,捏到饱满的就一粒一粒地抠下来,用碓臼舂出几把米来。在某个繁星满天的凌晨,母亲会给我们一意外的惊喜:一股浓郁扑鼻的新米粥香,将我们从梦中“拽”醒……俗话说,“早稻”难吃,粥香味咸。听母亲说,吃新米子粥之所以不要咸菜,因新米子被汗“泡”过,汗咸味。细细品尝,浓郁的粥香中果夹淡淡咸味。 一般地,吃“新米子”都赶在中秋节前。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大团圆,毫不吝啬地煮上两顿新米子粥吃。喷香的粥香溢出草屋,飘向旷野,爬上大树,滑过河岸,流向远方……在平时,不可能吃纯白米粥的,除非过年过节或有病人。如果偶尔有人端个“白粥”碗出现在乡村邻间,那简直成“特大新闻”而议论纷纷!印象特深的一次,母亲用特小的锅为病重的祖母熬了一小锅新米粥,特别的香,特别诱人!我们一个个更加饥肠辘辘而垂涎欲滴……直至今日,那小锅里散发出的粥香和自己不断咽回口水的情形,记忆犹新,宛若昨日! 一晃,我们长大了。不知何时,“新米子”一词,渐渐被人遗忘。又一晃,我们来到了城市,再也闻不到儿时的新米香。是因农药化肥过多,只能“陈谷新做”,还是米饭米粥吃腻觉不出其味?又不知何时,人们的饮食发生飞跃,鸡鸭鱼肉取代了大米的主导地位。从 “饭多菜少”到“菜多饭少”, 从“量”到“质”之变, 追求“绿色食品”,注重“口感”和营养搭配,五谷杂粮又成“时尚”。各种高科技“新米”品种,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人们随时随地可吃上称心可口的“新米子 ”,使生活充满幸福香甜。
发表于 2012-12-24 22: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戚老师的文章忆苦思甜,情真意切,在日子越来越好的今天,越来越觉得那是美好而又遥远的记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08: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林老师夸奖!是呀,我大多文字都是追溯过去。就像大前年春节晚会一小品“粮票的故事”……哈哈! 祝林老师冬天快乐,永远年轻!决非“步步惊心快中年”文中所言。其实,女人及早知道爱自己,完全可以活出比男人更精彩的精彩!你还很年轻,我都50岁了,已站在更年期“中点站”,还想大声高喊:“拒绝”更年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21 04:23 , Processed in 0.01794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