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精英 精英之个词,近年来总是被一些人歪用,拿来讽刺一些自命不凡、头衔繁多的知名人物。而实际上,“精英”是泛指在一项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或领导者,简单地说,就是指各行各业中的杰出人才,或者栋梁。 近年来,在翻阅抗日战争史料之中,不由得对一位民族精英的人生经历,生出了颇多感慨。 此人便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名震中外的谢晋元(广东蕉岭人),系黄埔军校早期学员,曾参加过北伐,虽屡立战功,却晋升缓慢(名有“晋”实难晋),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连长、营长,直到淞沪会战爆发时,他只不过才官至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团附(副),军衔中校,远不及他的黄埔同期学友(其中不少人已当上了将军)。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渐渐不敌日寇。10月26日,守卫闸北区的部队奉命“转进”(撤退),为了表示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蒋介石下令留下一师作标志性抵抗。但师长接令后,不知为何,只留下一旅续战,而该旅旅长又将这一“危险工程”转包给了团长,团长无奈,只好找来谢晋元:“老谢,这次只好崇拜托你了!”,谢晋元没有再将重任往下推,而是慨然受命,率452名官兵坚守四行仓库,为迷惑敌人,对新闻界号称八百人(史称八百壮士)。自10月26日起.在谢晋元有勇有谋的指挥之下,守军共击退日军六次围攻(谢亦曾亲手毙敌)。几日来,整个闸北区俱已升起了日本的太阳旗,唯有四行仓库上飘扬的是中国的旗帜!“八百壮士”的壮举轰动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谢一战成名,遂被晋升为上校团长,全体官兵俱被晋升一级,当时以此为题材的一首歌曲随即举国传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11月1日,谢接令率所剩三百九十余人,转移至公共租界,成立“孤军营”,坚持斗争。此后几年内,日寇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谢晋元,均遭严辞拒绝。日寇遂将谢视为眼中钉,后设法收买了两名叛兵,于1941年4月将其刺伤,谢晋元不久因伤重去世。消息传出,举国痛悼,蒋介石亲自撰写悼文,慨叹中民(谢晋元字)之忠勇干练,为国军中所罕见, 事后常常深惜未能早加重用,遂追晋少将军街,并在中央军校内立牌纪念。 谢晋元因四行仓库一战名扬天下之时,国军中有不少将领心中并不佩服,私下议论:四行之战,谢部占据了有利地形,背靠公共租界,日军因怕误击引起国际争端,而不敢动用重炮轰击,只能用步兵持轻武器进攻,防守相对容易,所以四行阵地才未被攻陷,谢只不过是一员福将而已,因而对谢部所受的褒奖曾颇感不服。但这种议论只过了几年,便被无情粉碎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动解放上海战役,在攻打四行仓库阵地时,面对与当年同样的地形,并同样是在没有使用重炮的情况下,摧枯拉朽般地将人员、装备远胜于“八百壮士”的国民党守军,一举击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精英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受些磨难是正常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也就天将降大任于欺也,必先如何如何),但如果长期被埋没,使其不能得志,发挥应有的作用,则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如果到死后才被人们发现其真正的价值,那就是更今人痛惜的悲剧。这种不幸或悲哀如果过多地存在,那么其所在的国家、民族或政党就极其危险了,将会在一片熟视无睹的冷漠之中逐渐走上堕落、衰败之途。国民党在大陆的结局,除了其他重要原因之外,与其政治腐败、任人唯亲或是唯财,而不是唯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应当使我们因此而警醒。因为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有不少精英人物的遭遇与谢晋元相似,有的甚至还不如谢晋元。以官场为例,很多有名望的领导和专家都一致公认 “吏治的腐效是最大的腐效”。近年来,那些被揭落的腐致分子一边犯罪一边升迁的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深思考。 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善待精英,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国家兴旺的福兆,只有精英人物得到的待遇能够使其充分地施展才华,国家才能昌盛,社会才会繁荣。善待精英,不能仅树立一种唯能是举、唯才是用的观念,而是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使人才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合理使用,而完善这个体系的灵丹妙药,就应当是人才选拔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这虽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却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毕竟在已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录用、领导干部的公推公选的改革中看到了曙光。但愿这可喜的开端能将人才选拔逐步带入人尽其才的正途,并最终促进政治文明的完善,使我们尽早实现强国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