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00|回复: 1

江秉钧:22年出版了14本书,78岁老人加入中国作协(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0 1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足十平方米的书房内,中间摆放了一张简易书桌,两侧的书架和地上,均堆满了老人的作品和文稿。20多年来,老人就是坚持在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里写出了不少好作品。老人说:“我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从写作中得到享受,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

老师的点评,萌发了作家梦

1956年,江秉钧还是个读高二的青年。这年,他的村子里出了个稀罕事儿!当时的大丰有很多南通地区迁过来的启海人,在那个年代,大丰当地人和启海人是不通婚的,谁知自己的邻居居然打破传统,娶了个启海人做媳妇儿!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开学后他运用这个题材编写了一篇小说,写完了整整一个作文本。忐忑中他将其作为习作交给了教国文的丁老师。

“当时发下作业本我一看,丁老师竟然从头至尾,在我上交的作文上细细批改,还不时写上眉批‘精彩!’‘很好!’,后来还单独找到我夸奖我有天赋,今后只要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出乎意料的肯定使得江秉钧显得欣喜若狂,老师的教诲和鼓励点燃了他的作家梦。

此后过了很多年,他时时想起老师的教诲,并将这篇习作进行整理修改,写成了影视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婚事》,上海影视公司曾派人来大丰洽谈,欲拍影视作品。

刨根问底,寻找烈士足迹

江老个人求知欲很高,做事儿也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不抛弃不放弃。1979年,江老受邀编写县志,当编写到方强区这一块儿时,他陷入了深思:大家对方强烈士这个名讳也算是家喻户晓,连这地方都用烈士的姓名命名,可烈士陵园里却没有任何关于方强的个人资料。那么,方强到底是哪里人?他生前为党和国家做了什么事?他的真实背景是什么?有没有后代?

江秉钧决定去彻查烈士背景,树立起一个鲜活的烈士形象给后人悼念敬仰。可是从何处下手让他犯了难,这时来自上海的一条线索让他兴奋起来:一位老新四军战士曾收到过烈士之子袁抗生的一封书信,称自己和老母已回到老家屯溪(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听这条消息,江秉钧和谢天德(和江秉钧一起编写县志的同事)立即启程前往屯溪,问遍地县机关,甚至到屯溪市公安派出机关排查户口来询查自名为“袁抗生”这位方强烈士之子,可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刚刚开启的希望之门就这样又重重地关上了。

虽出师不利,高度的责任心却催促着江秉钧必须要找到烈士之子。他与谢天德认真梳理着这一路的寻找,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位老同志听见他们的谈论后说他可以提供些帮助。二人大喜过望,原来这位老人的组织曾要求他搜集过这位烈士的资料。他们从老人手上的档案中,找到了袁抗生,辗转又寻得了烈士遗孀居住在上海的周淑贞,获得了方强烈士的全部事迹。经过江老的仔细撰写编排,《方强烈士——袁文彬》一书以及许多关于方强烈士生平事迹文章向全国作了宣传。

22年,共出版14本书

1960年7月,江秉钧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从事过共青团工作,担任过中学语文与政治课教师、学校政工组长,1973年被调回大丰市委党校从事干部理论教学研究工作,直到1992年退居二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突然闲下来会很失落,但江老却没有。他觉得,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写作,可以自由支配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正式决定进行文学创作的江老感觉灵感不断涌现,常常会有写作的冲动,即使半夜三更只要有所感悟都会毫不犹豫起床。老先生认为写作是一种享受, “有感悟就写,写不出来从不勉强,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江老孜孜不倦地写作,22年间出版了14本书,著有长篇小说《蝴蝶帕》、《故乡人》,小说集《地委书记的讲稿》、《月光下》,影视文学剧本《风流天子——隋炀帝》、《我们村里的喜事》、《大丰序曲》,人物传记《方强烈士——袁文彬》、《革命志士传略》、《大丰烈士》,文集《南岸涛声》,诗集《南岸诗歌》等,参加过省市县一些重要著作的编写,还多次在《扬州日报》、《盐阜大众报》、《人物》、《名人传记》、《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散文、小说、传记、政论文……

线索和题材,均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江老也不例外。据他介绍,他写作的线索和题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首先和他年轻时长期外调工作有关,刚毕业的江老,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外调,阅览了无数档案资料,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熟悉了国情与农村的生活,使他增长了见识。其次他和亲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坎坷不平的遭遇,使他对生活感悟很深。第三是他从事的普通学校和后来的党校教学工作,也给他的创作奠定了文字和理论基础。

江老是在1973年调到大丰市委党校工作,原先党校四周都是农场,性格随和开朗的他很快和当时下放到党校附近农场的知青打成一片。1977年,江老创作的长篇小说《蝴蝶帕》就是以知青为题材,描写他们的爱恨纠葛,揭示“有权就有一切”观念的祸害。

江老先生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教育意义,长篇小说《故乡人》就是以一个记者的角度,叙述了故乡人文革前后巨大变化。抨击“权力至上”,“金钱至上”所造成的世态炎凉,给后人以警示。

虽是娃娃亲,却相濡以沫五十余载

78岁的江老,和75岁的老伴李圣芳是“娃娃亲”。双方父母在江秉钧14岁那年,便定下了二人的亲事。虽是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老两口却是相濡以沫了五十余载,回想起两人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甜蜜。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但更多的是,经过岁月洗礼后,更为坚固的爱情、亲情。

他们认为老年人有事儿做做很重要!要多运动,动动脑子,生活作息有规律。“这是保证精力充沛,思维清晰的基本条件。”说罢,他还给我们演示了自己发明的脑部操。江老说常常边敲边想稿子,健身又动脑,每天坚持这样运动。

为了写作的需要 ,江老在退居二线后,特地读了三个月的老年大学,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写作、编辑稿子、发送邮件等 。成千上万字的书稿,他都是自己在电脑中写成打印成稿,然后送出去出版印刷的。

现在的老人还在每天坚持创作中,他计划在八十大寿的时候修订出版正在写作的回忆录《南岸夕照写真情》。在有生之年,他还想出版写了二三十年的《偶想随笔集》。他笑着说:“我没有写到具体什么时候的打算,能写多久就写多久,争取多留点东西给后人嘛!”
发表于 2014-8-30 1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尊敬的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13 08:03 , Processed in 0.02300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