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30|回复: 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 20:4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家文化曾于此雕凿
                ——游江南第一家
坐落于浦江县东面,距县城12公里的郑宅镇,她虽然非处紫陌雅里,而置幽篁深处,然而她以古代冠称"江南第一家″的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的人文景点,加以“青山庭 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自然风貌为特色,实在令人寻味。
古镇的入口,赫然列队的是列朝列代御赐牌坊直戳苍穹。尽管风格各异,但每一个牌坊都有一段令人称慕的故事 。
  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因为郑氏以孝义治家闻名天下,为了表彰郑氏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常被乡民传颂,加以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和旌表,所以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因为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郑义门制定和执行了168条家规,来教育和管束子孙,秩序家庭。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法宝,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向辉煌。
 以后的牌坊的顺次是,“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在此我就不赘述它们的故事了,可以想见它们都是郑氏的光荣。御赐牌坊群显示了“江南第一家”的治家经验,以其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和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受到列朝列代统治者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令人血脉偾张的牌坊群,更让人断定郑宅镇是江南琬琰,浙西珪璋。但"江南第一家″于我仍然是一个"谜″,可是谜底会在哪里?会在老树的枯丫间?会在眼前的一泓水塘?会在初秋的熏风里?…… 好奇心总会让人钩沉探幽,从而撩起郑宅镇神秘的面纱。
  走出列列牌坊三百米左右,醒目可见《郑氏家范》勒刻在路边大石头上。通过介绍可知,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为“郑义门”参酌审定的《郑氏家范》168条,构成了郑氏二十世同居的家庭法典。它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一些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原则。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要求族人不慕宝贵,俭朴勤耕,修桥铺路,拒受不义之财,出仕者以报国为务,不妄取于民,勿玩物丧志等。尤值一提的是明王朝曾以《郑氏家范》为蓝本制定国策,秩序国体。
  由此可以看出,有人认为《郑氏家范》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堪称天下家法第一文典是言之不过的。这样的家庭法典规范的子孙后代怎么不优秀?就《家范》第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而言,"义门郑氏"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可见《家范》树立郑氏子孙的重要作用。于此,"郑义门"被列朝列代皇帝瑾表,是在情理之中,当今浦江县把"江南第一家"作为廉政教育基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沿着弯曲的"十桥九闸″的白麟溪,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绿树掩映下的江南水墨画。午后的阳光下,明清风格墨瓦白墙的中国民间最大的古建筑群体展现在眼前,是那样的雍容典雅。房子临溪而筑,人家临溪而居,安宁祥和。溪边树上的寒蝉亮着嗓子,是报到秋天到来的讯息,还是讲述这里的辉煌,不得而知,但是就凭溪边的绿荫下人们纳凉的情景,可知道暑气并未于此撤退。
炎热的天气没有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行走了一公里左右,便到了木排门的昌三公祠。昌三公祠是明朝"靖难之变"后,建文皇帝避灾之处。明朱允炆因朱棣篡夺逊国出逃,因浦江郑洽家(时官翰林院待诏)忠孝冠天下,于是建文帝躲避其家井中得脱。郑氏后人为纪念三世祖郑洽忠勇,修葺了昌三公祠堂,又供上建文帝像,后又改祠堂名为老佛社,称建文帝避灾之井为建文井,并书对联“枯井念章龙隐迹,合村社寒凤来仪”以铭记。
  于此,不仅历史上建文帝失踪案,可以结案了,"昌三公祠"同时也彰显了郑洽忠君思想深入骨髓,所以就不难想象郑洽"守忠弃孝",携建文帝埋名于福建宁德山中,还与子孙们重塑"郑义门″于郑峡村。就凭这一点,浙江省将"江南第一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全有理有据。
  出了"昌三公祠",跨过白麟溪上以大条石架成的单拱石桥,往东行一公里左右,我们来到了位于白麟溪上游的"郑氏宗祠"。郑氏宗祠大门有明清江南的特点,白色的马头墙拥着以木柱支撑的,上面盖黑瓦的门房。入口墙上书写“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耕、读”楷体大字分列大门两边白墙上。院子里有百年的豫樟参天蔽日,更有宋濂手植的古柏九株,栉风沐雨。郑氏宗祠建于元(后)至元三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宗祠内多庭院,全祠占地6600多平方米,共分五进六十四间,一进师俭厅、二进和义厅、三进有序堂、四孝友堂、五进为寝室厅,两边为忠义祠、仁宦祠、尊贤祠、助祭祠、节孝祠、贞烈祠等厢房。多石柱,从入口到各厅堂皆由石柱撑起,石柱上盈抱横梁,不漆不雕,素朴无华,更多的是古训,祠堂内有明万历《翰林学士宋公碑记》、《文候赐祭之碑》和明崇祯《宋文宪公祠碑记》,还有历代名人楹联匾额三十多块。与之配套的,还有为了纪念七世祖郑铉所建的昌七公祠等。  
  站在庭院深深的祠堂内、院落中,犹如身处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目之所及的都是郑氏过去的岁月与儒家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此,得出郑氏宗祠是“江南第一家”前后几百年的故事发源地的结论的同时,必须承认是儒家文化的营养铸就了"郑义门"的辉煌。曾是当年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今天是古镇人文景点的最核心地方郑氏宗祠,理所当然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带着对郑氏先祖崇敬的心情离开了"郑氏宗祠",来到了位于"郑氏宗词"东边大约200左右的东明书院。书院周围筑有微黄的墙,墙内,樟木郁溢芬芳,禽鸟鸣戏苍翠;植乔木掩石池、埘花卉供游赏。这里曾是郑氏子孙读书之所,也是学者熙攘聚集之地。元代学者吴莱讲学于此,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此讲学24年,世称“正学先生”的明大臣方孝儒师从宋濂并也讲学其中。郑氏子孙在这里不但"明明伦″,而且"明明德",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出世的功夫。东明书院原名“东明精舍”,是一座专门教育培养郑家子弟的学校,由元初的郑德璋所建。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时任浦江知县的何子祥非常重视地方教育,支持郑氏后人创建书院,名为“东明书院”。重建后的书院规模宏敞,有教舍,有操场,也有菜地。内建堂三楹,额曰“敬轩”,前接中庭作讲堂,又有厂厅“居业堂”为学生会课之所。“居业堂”前为天井,南北两厢各十间,北边十间是学生的自修室、寝室和储藏室,南厢十间为教员寝室和两个教室。“敬轩”西侧是宋文宪公祠,分二进,前为三楹间拜厅,后有神龛,内列宋濂及四位山长的灵位。
  于东明书院,仿佛有不绝于耳的读书声在回响。那墙角潮湿的青苔好象凭借未曾风干的记忆,在向人们讲述书院怎样以儒家文化教育郑氏子女立身处世的过去。
  出了东明书院,我们又玩了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等几处富有儒家文化的人文景点,不知不觉地已日薄西山。
  我们便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身边斑驳的砖墙好象还在诉说,这里曾是文教昌盛、诗礼之乡;苍老的古树还在骄傲着"江南第一家″那"教化大行,高概增华有继;儒风漫熏,踵武迢递不绝。″的风釆。此时,"江南第一家″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迷",我宛若悠然见南山,豁然开朗。但我还是被她震惊了。这不奇怪,姑且遑论今天的俗我,便是往昔,高皇伟臣,书儒大家,震而惊之者甚众。何也?原因是儒家文化于岁月的长巷中,以郑家人为载体,以时光为刀斧雕凿出"郑义门″辉煌历史的神奇。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治家治国理出一辙。我们是否可以仿照"江南第一家″治家治国?回望历史,"焚书坑儒″的秦朝二世而终,而以儒家思想成功治国事例比比是。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造成了文化的不自信,对儒学存在合理性怀疑开始,儒学的灯火渐已阑珊,不再当初的斑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试图为其树起挽章。其间,我国出现多少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问题至今还让人不堪回首。铅华洗尽,必见真淳,拷问历史,固本思源。可喜的是以辨证态度的"新儒学"回到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为国策,接着胡锦涛同志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无一不显示儒学思想的光辉。
  不用置疑,以辩证的儒学思想治家治国,"中国梦″指日可待。


发表于 2017-3-4 07:3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治国的儒学理念,是中国的国宝之一,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光大发扬传承,于国于民于社会,都是这个时代该重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7:5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碧云老师说得太好了,谢谢
发表于 2017-3-4 10: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明在不断进步,传统也要取舍。
发表于 2017-3-4 17: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长学问了!
发表于 2017-3-5 16: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游记,内涵深厚,很有可读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9 19:12 , Processed in 0.02335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