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26|回复: 1

[原创] 梨园诗话之二、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4 1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单国顺 于 2016-9-8 15:21 编辑

1、写诗词如同为人处世,应该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一个人一生精力毕竟有限,而这一生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只做好一件事就足矣!
2、在诗词世界里,同其他事物一样,真理与谬误常常只有一步之隔。矫正过度,便会走向它的反面。这尤其是我们网络诗词作者需要警惕和注意的。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诗词名家,也会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辛稼轩堪为一代词学大师,可后人却讥其"掉书袋"。因此,我们诗词作者,不要指望一下笔就成锦绣华篇。对诗词创作如此,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不要过分苛全责备。特别是我们某些网络诗词作者,目空一切,认为杜甫、老毛诗词也很一般这是非常不好的学风,我们要正视前人和今人。既不要盲目崇拜,但也不要全部否定。要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此方为学诗词之正途也!
4、诗人词家,众观历史,显达者少。所谓诗穷而后工,是也!作为诗词作者,我看还是需要有太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概才好。
5、创作诗词,切忌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人云亦云,徒传声筒而已!当然这主要是指诗词的内容。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想说的话。如同做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苏东坡、巴金之所以伟大,就在与敢说真话。
6、诗词作者,创作作品出来,飘逸也好、婉约也好、苦涩也好,哪怕文笔生硬,只要是真情流露就好。诗人,最可怕的就是为了某些肮脏的利益而出卖自己的灵魂。中国的文字狱之所以长盛不衰,这与文人间的检举、揭发不无关系。为讨好上级,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者,不一而足,文革期间犹甚矣!
7、出世和入世这两种理念,一直折磨着中国文化人,诗人也不例外。为人为诗不可不有出世之念,但却不可真出世也!逃避尘世不是诗人的作为,相反我们要热爱尘世。在人间沉沉浮浮,感受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我们方能窥视为人为诗的真谛。
8、颜之推在《家训》中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有某些网络诗词作者,初写诗词,对诗词了解有限,就胡乱攻击诗词的格律和声韵,而所谓某些网络诗词名家,更是自以为是,认为杜甫不过如此而已!自己俨然天下第一,鼓吹自己的一套理论,害人又害己,这恐怕是网络诗坛上最坏的一种学风。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写诗填词,亦须遵循如此三境界、三步骤也!
10、赵翼《论诗》道:"大凡人才,必创前所未有而后可传也。"余亦有《论诗》绝句道:"今人不拾前人唾,立异标新始到家。"诗词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创新上。词在唐中晚期,还只是诗余,许多诗人不屑为之,可到了宋代却大放异彩,几乎没有诗人不会填词的。诗词只有不断革新,才能获得生存的位置。与时俱进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任何艺术都应该遵守的规律。
梨园诗话之三
1、明代严嵩的《钤山堂集》、阮大铖的《咏怀堂诗集》及其名振一时的《燕子笺》,论文学成就,并不逊色于明末四公子,为何他们的笔墨难传,就在于他们的德行为人们所不耻。现代汪精卫的《双照楼诗集》中有五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多么豪迈昂扬,堪为绝唱。然而后来汪精卫变节成为一代大汉奸,诗再好,也遭到了读者的唾弃。作为诗人,品德和气节应放在第一位。
2、宋代费衮《梁溪漫志》记载了苏轼的一则趣话:"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在诗词上,锐意创新,追求时尚,自然不是坏事;若保守固旧,不逐潮流,也未必不是好事。
3、余有词句曰"笔涌风雷卷浪涛,胸怀天下格尤高。"一个胸襟广阔,心忧黎民的诗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也不会失去一颗赤子之心。屈原惨遭流放,却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杜甫身居草堂,仍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有鼠目寸光、一叶障目的诗人,才会对诗坛的不同于己的声音表示愤慨和不能容忍。
4、只有坦荡无私的诗人,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地对待自己,以及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东坡因为"乌台诗案"下狱,皇帝不相信东坡不会不忠于自己,就派人夜探监狱,发现东坡面色红润,酣睡不醒。皇上终于在死刑簿上没打圈,而是改判他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在网络诗坛上,有各种不同的实践体和初入门的诗词爱好者,以及种种对旧体诗词的非难和不同看法,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封杀他们。对他们要多点鼓励,多点善意的批评,而不是打击,讥讽。这是余添列多家旧体诗论坛版主的一点深刻体会。
5、苏辙在《上枢密使韩太尉书》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流,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周览天下和交游豪俊是不可缺少的。
6、苏轼曰:"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诗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意,这便是诗词对诗人的最好奖赏了,又何必斤斤计较别人的褒贬呢?余最开心的事便是享受诗词创作带来的快乐。
7、尤袤谈读书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陈继儒谈读书道:"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己读书,如逢故人。" 如今网络旧体诗坛上,不少诗词作者所读之书寥寥,却信口开河。没读过《人间词话》,却大谈王国维的词论,诚可笑也!作为诗人,也应通览古今,不奢望学富五车,起码诗词常识要知道吧!
8、俞樾在《春在堂随笔》有言:"著书之家,千虑一失,往往有之。" 在网络上,我们发表诗词很便捷,但也很容易出错,何况写诗填词又是即兴下笔,难免遣词造句失误。还有比如错植别字,或是漏打了某个字,或是填词时断句有误,自是常有之事。当然,有错误也不用担心别人挑错,反而应该欢迎人家来批评指正。知错即改,重新发贴,善莫大焉!
9、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在网络诗坛上,不少诗词作者一临屏动辄十首、二十首,作品数量自然可观,但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10、陆贾在《新语》中道:"世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 作为诗人,持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害的。明代前后七子大都强调诗必盛唐词必宋,所以明诗暗淡无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厚古薄今,或是厚今薄古都有失偏颇。不薄古人爱今人,这才是我们今天的诗词作者应有的认识。
11、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唐宋诗时道:"唐诗如贵公子,举止风流;宋诗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揖宾,辞容鄙俗。" 如此贬低宋诗自是浅见,但也说明诗无达诂,自古至今,没有分别。对诗词等文学作品的评价从来就是不一致的,这不是队列,强调步伐统一。诗词等文学作品是不能用简单的一道命令来指导的。而如今网络诗坛上,不少诗词作者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诗词的平仄、押韵等问题,古代的就不说了,须不知这个问题在今天的诗坛上也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中华诗词学会就这一问题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对于我们普通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还是少谈点大理论,多解决点诗词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是加强修炼内功的好,而声韵等这些外在形式,不过是为我们的思想服务的一种工具而已!我们不要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在诗词的大道上,要看清方向,不要误入歧途。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诗不必人人皆作。" 如果我们确实不是真情流露,或是有感而发而非发不可,还是谨慎下笔妥当。写些没有什么新意的步韵和诗唱酬赠答等诗词,还是不如不写的好。网络诗坛上时有几十人之多的作者步同一诗题,气势声势是出来了,但又有多大意义呢?
</P>

23ΧΧ
发表于 2009-2-14 11: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单国顺 于 2016-9-8 15:21 编辑

</P>

85w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5-2 08:31 , Processed in 0.01790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