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48|回复: 3

[老邓记忆]起房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响水河人说盖房不叫盖房,叫起房。响水河有风俗,老子要给儿子起房。这风俗不仅响水河有,中国农村都这样吧。
二十年前,在乡村教书的胡老师,也为两个儿子起了房。起房的时候,兄弟俩都读着书,长子大品读初三,次子二品小学六年级。
起房,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今,胡老师和老伴,还津津乐道于数说他们这辈子所做的大事,其中两件重头的,就是起房。
老伴说,起了两次房呀,一草一瓦。草房那年,老太爷还在世,坐在小顶头的茅草屋里不出来,拿木棍击打地面,骂,败家啊!一间小顶头搁不下你们,你们是住新房的命吗?骂完了哭,生把眼哭瞎了。起瓦房那年,老太爷没了,没人哭闹了,顺顺溜溜,就起好了。那是村里的第一间大瓦房呀。
老伴骄傲地说着,胡老师不住地点头,间或帮衬一句,如果老太爷在世会是什么样呢?
恐怕硬吓,就会被吓死的了。老伴撇了撇嘴,说。
按说,大品二品,哥儿俩,胡老师应该起四间,一家两间,好分。可胡老师起的是三间,这怎么分呢?
这是个矛盾,谁都看得出来,谁也没弄明白。邻居牛四爷问了,胡老师笑而不答。牛四爷很没面子,转身对别人说,他家也想起四间的,可起得起吗?三间的钱,起码八成是借的。
牛四爷说的没错,胡老师确实借了不少钱。有句话叫,盖一次房,背十年债。十年啊。十年当中,省吃俭用,每月都计算着,攒多少钱,先给谁家还去,谁家的钱还可以缓一缓。另外,也不是有钱就可盖房的,许多程序都得走。最繁的是批宅基地。为批宅基地。胡老师不知跑了多少趟村长家,送了多少条“大前门”,最后才批下来。
接下来,要夯地基。要备料。买砖、买瓦、买水泥、买沙等。哪样都得操心。最操心的,倒不是这些,而是跟邻居的关系。主要是地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请村干部左一回右一回的拉线、调解,最终才确定下来,打上石灰桩。
真正开始起房了!胡老师特地向学校请假一个月,忙前忙后照应。他身量不高,一派斯斯文文地儒雅,但那几天,特别气势,叉着腰,屋前屋后、上上下下地看,还指指点点,说几句保质保量、注意安全之类的话,有点像工头。
块块红砖带着温度,层层码上去,块块红瓦,沐着暖阳,次第盖上去。胡家的瓦房,终于立起来了。在响水河村一片灰蒙蒙的茅屋之中,仿佛旧衣上加了块新补丁,尤为扎眼。
胡老师高兴啊,屋前屋后,转了几圈,然后,把大品二品哥儿俩喊到跟前,指着瓦房,说,这可为你们盖的。
胡老师说,你们兄弟俩,按说我要盖四间,一家两间。可我为什么要盖三间?我有我的道理。你们俩,起码要有一个考上学校。这是硬指标。这房子是给没考上学校的,考上学校的,住公家的房子,就不需要这房子了。但我不偏心,这三间瓦房,我花了3000块钱,到时候,我要再拿出3000块来,作为奖励。
胡老师喝了一口水,接着说,如果你们都考上学校,这房我们就卖了,钱一分不少平分给你们在城里安家。
兄弟俩认真听着。大品很懂事,说,行,听爸的。又说,如果我考上了,奖励的钱我不要,都给小弟。
大品这话仗义!他在学校成绩拔尖。那时候都兴初中毕业考个小中专,既省事,又多拿几年钱。大品有雄心,想考高中,再考大学,到大城市发展,最起码能留在县城。因为小中专毕业也只能回乡做个教师,或者供销社会计什么的。二品的成绩不算太差,比起大品就差得远,全年级能排到30名。而那个乡村学校,每年最多能考上10个中专。也就是说,如果那个学校能考上30个中专,二品还能凑合。可能吗?天上不能掉馅饼。
胡老师对大品的话非常满意,笑着点头。却冷下脸问二品:你也要表个态的。二品底气不足,只是嗯哪一声。胡老师却不饶,大声训斥二品:你要跟你哥多学,你哥是榜样,一面在你面前扑扑拉拉飘扬的旗帜!
二品吭哧半天,举手喊了一句口号:向胡大品同志学习!
……可最终的结果与初衷相差甚远。大品落榜了。原因是大品在县中恋爱了。恋爱这个东西像一粒种子,有了土壤,就愣头愣脑地破土而出,蓬蓬勃勃,其势不可阻挡。后来二品上了县中,校长还在会上谈起这件事。他敲着桌子说,早恋是毒药,碰不得呀,一碰就全完了!好好的苗子让毒药给毁了!而二品,平时成绩一般,关键时刻冲了上去,稀里糊涂考上大学,最终留在县城。这是个意外。后来,二品的班主任经常拿他举例教育学生:不要灰心,都有希望,我教过一个学生,叫胡二品,成绩差得稀溜稀溜的,最后也泥上墙了!
胡老师辛辛苦苦为儿子起的瓦房,两个儿子都没有住。大品到南方打工去了,几年后回来,在街上起了个小洋楼,把胡老师也接了去。那三间瓦房,卖了。当年花3000块起的,卖了8000块。二品大学毕业后,到政府上班,虽然吃了公家的饭,却没住上公房。正赶上单位房改,不再分配公房。二品先在单位的宿舍里猫了几年,后来自己买了房。胡老师要把卖瓦房的钱给他,他坚决不要。胡二品想,自己工作了,再要父母的钱有点说不过去,再说自己在城里买房带装修得花几十万,自己首付一些,又在银行贷了款,利息低得很,也不差这8000块钱。
现在,二品每次回乡,看着小街上高楼林立,村里清一色的青砖青瓦,想起小时候家里起房的情景,总是忍不住感慨万端。
发表于 2009-6-3 20: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平常常的事,到了作者嘴里就变得特别顺溜了,呵呵。
发表于 2009-6-23 14: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房子是我们这儿方言,实际上应该叫“砌房子”。
发表于 2009-10-25 07: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9-5 07:43 , Processed in 0.01778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