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12|回复: 6

[原创] 诗韵钟声——永远的寒山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6 10: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因为枫桥,毗邻的寒山寺才格外有名?还是因为寒山寺,其附近的枫桥才得以彰显?或者,只是因为张继的一首诗,便使得寒山寺和枫桥融为一体,千古流传?当诗人张继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岸边,在月落乌啼的子夜时分,愁思满怀的旅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随着缭绕的余音从诗人口中喷涌而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我低诵着张继的七言古诗,沿古驿道北行到寒山寺的时候,内心深处的那份悸动正仿若“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再回寒山,也许,只是赴心中一个冥冥之约吧,又或者,只是为了那萦系千年缭绕不绝的千古钟声。

  于是,脚踏娴静缭绕的烟纹,手捧燃香净手后的虔诚,我漫行在寺里的每个角落。眼观,心听,面肃然,每多行一步,我心灵的祈约仿佛就多了一份圆满。

  和诸多寺庙一样,寒山寺有着佛寺应该有的一切建筑格局。步得寺来,经过一片开阔地,便是天王殿,殿里端坐着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口常开,令众人心生欢喜。依次下来便是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楼等等,这些殿宇楼堂皆法相庄严,古朴肃穆,令游人香客肃然敬畏,不敢大声语。

  寒山寺不仅有着诸多佛寺应该有的建筑格局,还有着别处寺院不一定有的钟楼、诗碑、碑廊和历代文人的题咏,及高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文化底蕴。

  提及高僧,寒山寺里有一座寒拾殿,堂上高悬“寒山拾得”金字匾额,匾额前则是一对金身塑像,这便是“寒山拾得”二位高僧了。关于寒山拾得的像,两人皆“袒胸赤足,童颜留发”,寒山右手持荷枝,左手握丝绦,拾得双手擎净瓶,与寒山作嬉戏状。民间传说中,这两位蓬头笑面的僧人便是和合二仙了——传说中象征夫妻恩爱的神名。也因了此,凡是到过寒山寺的未婚男女,都要手燃柱香在寒拾像前拜了再拜的,以祈求和谐合好,爱情美满。

  在寒山寺中,碑刻堪称寒山一绝。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寺中碑刻置放散乱,损毁严重,于是将寺中碑刻集中在今碑廊。南北向的廊中,依次陈列着宋明以来的碑刻十余方,然而碑廊地方较小,不能置放寺中所有碑刻,并且有些碑刻有更适宜的置放地,于是,在寒山寺的长廊之壁,群钟之间,殿亭之地,花坛之侧,均有碑刻措置其间。其风大多雄浑,启禅悟性,令人叹为观止。

  书法是寒山寺的又一特色。寒山寺中,我们可以在多处看到性空法师的题字。性空法师擅长行草,其书法笔力酣畅浑厚,拙扑而又恬静淡雅,观其书法,颇富禅境,涤荡心胸,见性见真,可谓“书中有禅,禅中有意”,徜徉其间,仿若置身世外,万物皆空。

  是梦里的呼唤?还是记忆的溯洄?抑或只是为了千百年前那萦荡心头缠绕着不去的七言古诗?当我沿着碑廊登上钟楼,敲响那座流传千古的大钟时,我不知道响彻云霄的三下钟响是否真能为我祈得福禄寿?导游小姐说只能敲三下,多敲一下便是贪得无厌而转为四大皆空了。其实,三下也好,四下也罢,来次一观的游客们也许只是为了释心头一份积累多年的文化情感吧。来听听钟响,感受一下张继半夜听钟的意境,或许才是人们来此的最终目的。

  枫桥近了,渔火远了,张继远了,寒山近了,在绵延了一千多个春秋之后,深沉洪亮、清越悠扬的寒山钟声,依旧以无可阻挡的魅力回荡在新旧交替的岁月,回荡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房!

  这——便是永远的寒山寺!
发表于 2008-7-26 1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通,理顺,读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理性,同时又让人敬畏和仰慕的寒山寺!不能不给您精华!----谢谢作者,并期待您的今后的佳作!

[ 本帖最后由 斜阳 于 2008-7-26 11:13 编辑 ]
发表于 2008-7-26 1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寒山寺,永远的文化情怀,充满文化的气息,和内心的虔诚,写得好!
发表于 2008-7-26 23: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斜阳 于 2008-7-26 11:12 发表
文通,理顺,读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理性,同时又让人敬畏和仰慕的寒山寺!不能不给您精华!----谢谢作者,并期待您的今后的佳作!



斜阳老师的点评很恰当,我也喜欢读这样的文字.
问好新朋友!
发表于 2008-7-27 19: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同感    古寺寒钟西门枫  诗人去远   故物依然   诗人的诗歌必不是为了流传而作的  所以得以流传
发表于 2008-7-28 2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耘平仄 于 2008-7-27 19:41 发表
恩   同感    古寺寒钟西门枫  诗人去远   故物依然   诗人的诗歌必不是为了流传而作的  所以得以流传
支持这样的观点,无心插柳的心态!
发表于 2008-7-29 11: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说寒山寺的成名与张继与这首诗无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12 01:13 , Processed in 0.02307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