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47|回复: 5

[原创] 诗歌评论二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9 17: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想和道德边缘的挣扎

诗歌流派和思想流派




中国没有最纯碎的诗歌,这个国家的诗歌都是流派性的,从30年代的汉园三诗人到90年代的第三条道路,这当中诗歌流派的混乱和革命,没有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揭竿起义,相反让本来盛产诗歌的中国诗歌一步一步的走下了低谷,这其中有政治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可是文化不应该带上最纯粹的政治因素,诗歌流派混乱的现象,只有让最纯粹的诗歌越来越混乱,也越来越不道德。诗歌已经开始走向白色恐怖,开始泛滥了。

注定成为思想者的人,不一定成为文化人,注定成为道德家的,不一定成为思想者。在诗歌革命里,90年代的诗歌流派表面上好像开始了诗歌革命的高潮,出现了众多的流派诗坛,比如圆明园诗派,撒娇诗派,他们诗群,整体主义,莽汉主义等等。我承认,任何一个诗派都有自己立体的思想围墙,他们一直都在围墙里面辛勤的耕耘,中国诗歌需要这样的耕耘。但是,诗歌流派,如果注定在立体的围墙里面耕耘,是否能收获到墙外的春色么?围墙里面的呐喊是否可以传以千里、震耳欲聋么?这是一个疑问,如果围墙里只有三两家茅舍,那岂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了,食担三千,饿死一年,这样的诗歌革命只能是一时之兴趣,冲不出围墙,注定只能在墙里叹气,要等红杏出墙,千年难得一遇。

诗歌应该有道德的,道德的根源来源于思想,思想诞生一切,不管腐骨还是傲骨,有思想必然有诞生,道德诞生于思想之上,如果诗歌不道德,那么人品将不道德。所以诗歌不应该注重形式流派,应该提倡思想流派,腐骨入青山,傲骨当人前。有一定思想境界的诗歌,我们不要苛求诗歌的衣衫是否褴褛,是否露骨,但是思想的光芒,足以让我们低头佩服。现在网络诗歌非常流行,网络可以畅所欲言,这丰富了诗歌的流通速度,这是可贵的,思想需要交流,诗歌本身是秘密的,不需要交流的,如果用现代诗歌来交流互相称和,其实是没有理解古代诗歌文化的作用,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自我的抒发,就比如日记一般,所以如果看不懂诗歌,不理解诗歌,是很正常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就是诗歌思想的作用,所以,划分诗歌的思想流派,其实是有益于对诗歌的理解,比如道家的、儒家的、政治的、歌功颂德的、自然的、爱情的、这是一种思想,而不是形式。

现代诗歌流派的划分,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思想,这是不道德的,是不明智的。世界大同,为何物质不能大同,因为物质区分于客观和主观,文明大同,诗歌就不应该大同,诗歌大同,那就是整个人类思想的缺陷或倒退。这是非常可怕的。




觉悟应该超越思想承载的范畴

诗歌的觉悟和思想的承载二合论


诗人,这个社会形态是很神秘的,世界各国的诗人,其情感在大同上是统一的,而在小别上,却有各自的不同,国情,深厚的国土文化以及一个民族对于语言文字的表现方式,都影响着诗人对于自身的诗歌的主流。在雪莱的诗歌里,你看不到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色彩,那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色彩,对一个民族处于低谷中的呼唤,他是自由的,自然的,令人产生纯真地生活下去的想法。所以拜伦说,雪莱是自然中的一只鸟。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一般而言有两种:一种是知觉经验,一种是逻辑思维。其实还有第三种,那就是“觉悟”。对于很多诗人来说,如果他的诗歌不能有效地打破“物我”之间的障碍,那他一定是要去和词语革命,甚至成为语言的奴隶,这是可嘉又可悲的精神,但要打破“物我”界限,仅靠知觉经验或逻辑思维是很难凑效的,要靠觉悟。
诗歌的觉悟是什么?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诗歌革命就一直持续着,当然,诗歌的革命最开始是在白话和古文之间展开的。五四诗歌在诗界提倡白话新诗,废止文言古诗及旧格律体,学习西方自由诗体,形成五四新诗体,也有借鉴民歌形式写的民歌白话诗。五四著名诗人如胡适、闻一多等,都是白话诗歌的“革命者”,胡适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诗歌的觉悟从语言开始,那是单纯的“物我”,是“形我而非神我”,就好像装修了房子,必须要先装修门窗,这是一个整体的点缀。它的效果就等同于梳妆,有了它,要光鲜得多。诗歌的语言从古代的韵律到现在的形而上,后现代主义,以及被许多文学研究学者批判的“诗歌没有语法”,是“文字的冰河纪”,也许,这在某种程度上摒弃了中国文化中优良的传统。可是,在语法逻辑严格的规范下,要产生天马行空自由大胆的诗歌,我承认肯定有,但是至少分量是不多的,广告讲究的是视觉审美,诗歌讲究的是思想和意象。那么这个意象的层次里,就是诗人本身的觉悟,以及觉悟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主题。
在佛教华严宗的教理中,有所谓“理事不二”之说,其实这和诗歌研究上讲究的觉悟和思想承载有很多相似。佛教里有一句“千江有月千江映,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意思是一月当空,千江皆见,然后每一条河流见到的月色,却是不同的,有树的影子,有船的影子,有河水的清浊等等因素的影响,引用到诗歌上,其实就是一首诗歌,如果诗人的觉悟超越了诗歌本身,那么所有的读者就是个体的,而不是整体如一的。万里无云万里天,那就是诗歌本身的主题思想了,是爱国,还是爱情,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研究的,云在多也是一片天,无云也是天。诗人的觉悟可以是超越诗歌本身的,但是诗歌本身的思想承载却是唯一的,这是诗人自身的情感理论和情怀因素决定的。所以,诗人的觉悟在诗歌的思想之外,而诗歌的思想却在诗人的觉悟之中。
悟空的这首《两岸的菩萨,都听说了》和淼森的《七色蛊》系列,正好是从觉悟和思想的二合转承中结合而来的。悟空将诗人本身物化了,也“圣”化了,诗歌空了,诗人在思想的“空”里看到了红尘,看到了世相,将人的本身欲望剖析的很彻底,不管万物,欲望是不可能灭亡的,在本性面前,人可以装饰,但是掩饰不了本能的需求,万象朦胧,可是本源却是真实的,“脱掉僧袍,我就是一个光膀子的男人”,男人就是本源,代表了社会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这是诗人在这首诗歌里要传达的思想,但是诗人的觉悟却在这思想之外,因为诗人明白,所以才有这样的思想传达。
淼森的《七色蛊》系列,看似海棠,却非海棠。女人的逻辑永远是神秘的,女人写诗,那么诗歌更是神秘的。我不知道这一定论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我看了这么多女性诗歌,我认为,像惠特曼的诗歌里,张扬的是一个诗人用内心缜密的情感思维书法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热爱一个国家可以热爱到如此痴迷的地步,这是我在惠特曼的诗歌里懂得的。那么淼森的诗歌是什么呢?是大自然的,是女性独立的,有哀愁,有优雅,用颜色来表达这一系列的诗歌思想的主题,诗人的觉悟是建立在对万物中的一物而自我美化,情感化,像一个窗台,外面是花园,你可以随时看到四季的花,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主人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哪一种花,这就是诗歌的觉悟。


[ 本帖最后由 画村 于 2008-7-29 17:2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29 1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还叫悟空的诗歌


一觉醒来杯已空
攀上窗台的牵牛花
正由红变紫呢


芦苇也罢,蒲草也罢
运河生就的水草
我都爱呢


一路念叨着
贫僧沿河而下
两岸的菩萨都听说了


脱掉了僧袍,我就是
一个光膀子的男人
你呢,小东西


那条木鱼闲了多时了
以香客身份出现的我
忍不住给了它两爆栗

@
钓起一条鱼,不如卡住
一条鱼,直至要它
长出窈窕的腰肢

@
拣起一朵榴花,放在触手可及的
枝叉上,可以肯定的是在我走后
它还会以别的名义坠落

                  ――――― 还叫悟空《两岸的菩萨,都听说了》
发表于 2008-7-29 17: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是否要让更多的人看懂?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诗歌是属于老百姓的,理应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才好”。但同时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写诗,究竟是写给谁看的?”,如果能界定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只要让看诗的对象看懂就可以了。比如:如果诗歌只是一种情感日记的话,是给自己看的,自己懂也就可以了;如果诗歌是写给恋人看的,那么要让恋人看懂就足够了;如果诗歌是写给大众看的,那么我认为要让更多大众看懂才叫好……
发表于 2008-7-29 1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江有月千江映,万里无云万里天”。诗歌,往往就是自我思想情感的抒发,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形式。对于诗歌的思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是很正常,但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那些较能看懂的诗!
祝好画村!
发表于 2008-7-29 18: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文也!
醉里难得一见的好文!
新诗在中国的确是新诗,发展的历史一百多年吧,五四一代,80年代前后,还有就是90年代到现在。前两个是创造与飞跃时期。现代的诗歌好象把诗歌写坏似的。政治和文化双重的游离,使诗歌也产生了游离。
发表于 2008-8-5 21: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拣起一朵榴花,放在触手可及的
枝叉上,可以肯定的是在我走后
它还会以别的名义坠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2 03:15 , Processed in 0.013425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