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35|回复: 9

玩小龙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4 09: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苏北响马 于 2017-1-15 08:17 编辑

玩小龙船
苏北响马
       玩小龙船,雅称跑旱船,也称荡湖船、玩花船、划水船等,它是我国许多地区都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旱船”本意是陆地上的船,南方多水的地方称为“湖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为“花船”。苏北盐阜地区,特别是我们响水县,独称其为玩小龙船。称其“小”,显示它玲珑可爱。舍“旱”、“湖”、“水”,而冠之以“龙”,是为了状其形色,取“龙”字显得有气势,有威风,符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在汉字的词语里,凡带“龙”字的词都威风八面,如:龙王、龙舟、龙颜、龙胆、龙灯、龙宫、龙骨等,这些词无不嚄唶孔武,昂藏威猛。不称其“荡”、“跑”、“划”,而称其“玩”,是为了突出其搞笑的特点,何其准确生动?因为玩小龙船的全部过程,复杂而有趣,非“荡”、“跑”、“划”所能涵括,着一个“玩”字,诙谐的意趣尽出。足见我们这一称谓“俗而能雅,赋而可风”。
       玩小龙船在我县广为流行,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的书上说此种民俗源于大旱年间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我认为此说不靠谱。据笔者考证,这种民俗起源于船民们的祭祀活动。船民们为了祈福,在重要的节日里,把劳动过程抽象化,把劳动工具艺术化,大家聚在神庙里演绎热闹一番,以求得神祇的保佑。由于这种表演形式自由开放,易于上手和上口,于是便悄悄的流行并传布开来。
       响水的玩小龙船是玩单船的,以说唱为主,以舞蹈为辅,且舞且唱且说,有程式而不拘于程式,自由活泼,幽默风趣,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如今的农村,稍有讲究的人家,遇到结婚、过寿等喜庆大事,都要请龙船班子来玩上一场,这样做不仅主人有面子,乡邻有想头,最重要的是更能把喜庆大事办得人山人海,热热闹闹。中国的喜庆离不开人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喜”字写得再大,音乐放得再响,没有人的光顾,缺少人气是肯定喜不起来的。如果有龙船玩,“镗、镗、镗”锣鼓家伙一敲,红女白婆,苍髯黄髫,纷至沓来,大家围成一圈,前排坐,后排站,皆引首以观,灿然而笑。那人气就立刻有了!
       为了把这种民间的歌舞形式介绍得清楚一些,笔者不得不分层次来说。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就会枝蔓丛生,肢解了艺术的完整性。
       先说玩小龙船的道具。小龙船的框架是用秸秆、窄竹片、竹篾子、铁丝等材料扎成的。船亭顶端的造型或楼阁、或屋厦、或帐篷,形式不拘,但大多为四方形的,装饰以色泽鲜艳的绸花、纸花或流苏等。船亭四角有四根彩线分别系于船头船尾,彩线上饰以彩旗。船舱前后左右都留有窗口,中间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间。船舱有两条丝绦,扣在船的骨架上,船娘行船时,挂于双肩,这样全船15斤左右的重量,全落在船娘的肩上,表演起来不会很累。船身用绸布围起,绘以水纹,长短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为宜。船长2—3米、宽1.5米左右、高1.8米左右。另外,以2米左右的细竹竿作为船篙,它是船老大手中重要的道具,它必须弹性十足,软不拉几的,这样船老大用起来才顺手。船老大还有一把半秃的芭蕉扇子,和济公手上拿的差不多。道白时拿在手里用来打岔,时不时地扇两下,显得不单调,行船时则插于腰间,有的直接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
       角色中,船娘的服饰要鲜艳亮丽,大多数是上身着水红绸衣,下身穿水绿绸裤,上下对比中突出一个“艳”字。头饰以盘头戴花为主。面敷春粉,胭脂点颊。船老大的服饰以搞笑为意,头上大多戴狗头帽,狗头帽的顶端的绒球故意弄得长一些,半垂于脑前脑后,头动则绒球前后摆动,以增加幽默色彩。船老大的裤子要特别肥大,褂子要尤其短小,上下也形成对比,突出一个“丑”字。在眼鼻部位画上白圆圈,两颊敷上胭脂。一般还要在鼻子下面按上一个活动的短胡须。这个短胡须是猪鬃做的,猪鬃缠绕在铁丝上,约一寸宽,比日本鬼子人中留的小胡子要宽两倍。铁丝的两头是环起来的,夹在鼻孔中间。嘴向上吹气,小胡子就会向上掀起,连连吹气就会连连掀起,煞是卖笑。
       伴奏乐器为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等。锣鼓点式有:急急风、慢长锣、慢纽丝、游西湖、太平春、醉八仙等。二胡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龙船班子有两把二胡,这样声场就要洪大一些,有的龙船班子,还配一把三弦。这就使伴奏的音色更动听了,因为在二胡的绵长的声线中,穿插弹拨乐叮叮咚咚的碎琼断玉之声,无异于在米线中加入了剁椒,那滋味立马上了境界。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龙船班子五人足矣。船娘和船老大负责表演,另外三人负责锣鼓和伴奏,锣鼓打完了,即刻抄起二胡等器乐来伴奏,其中有一个主胡要下场子,在龙船的外侧,跟着跑奏。
       下面谈谈玩小龙船的唱白。玩龙船这种民间歌舞全国各地都有,都以各自的方言来演唱各地民间的小调。响水县玩小龙船所唱的都是本地民间流行的俚曲民歌,如五更行船、十劝郎、三十六码头、四季游春、王妈说媒等。歌词有传统的,有新编的。新编的内容大多要顺应形势发展,有宣传计划生育的,有批判包办婚姻的,有劝人戒赌的,有劝人致富的,有劝人孝敬公婆的等等,总之所唱内容不能违反传统的是非观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他们新编的歌词里,是看不到他们自己的思想和主体意识的,他们的社会角色注定了他们只能给主流价值观作宣传和点缀,所以玩小龙船这种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从思想性方面来说是苍白的,它只能靠无崖岸地渲染自己的艺术性而获得生存的空间。
       一般扮演船娘的都是俊俏的已婚妇女,三十岁左右最为适宜。唱腔或圆润婉转,或高亢清丽,都要有自己的特点。如南河八墩班里的王兰英王三姐以圆润著称,唱腔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听上去觉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不畅快。南河镇新南班子的张子琴张大嫂以高亢出名,她的唱腔能低能高,以高为主,能够越唱越高,在你认为不能再高的地方,忽然又拔了一个尖,在新境界中又作回环转折,真真如花坞春晓,好鸟脆鸣。听来就像五脏六腑,用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伏贴,无一处不舒坦。船娘好不好的标准全在一个“唱”字上,舞的功夫不是主要的。
       船娘和船老大多以干哥哥和干妹妹相称,夫妻相称的也常见,这得要看所唱的小调了。如果唱的是《三十六码头》,则一个是干哥哥,一个是干妹妹,剧情是私下恋爱,一齐私奔。如果是《十劝郎》,则是已婚夫妇,剧情是妻子劝丈夫学好。
       玩小龙船的宾白是很自由的,非常讲究语言艺术,体现为三个字“学”、“斗”、“谐”。“学”就是要模仿动物、器物发出的声音和别人说的话;“斗”则是船娘和船老大之间的斗嘴,结果常常以船老大认错为结局。“谐”是利用汉字谐音多的特点,故意装聋作哑把别人的话听成另外的话。响水方言叫“罩话”。如:
老大:干妹子,你大真是个触嘅佬!
船娘:干哥哥,我大怎干你了?
老大:我第一回到你家去,吃中饭的时候,死老鬼突然对我说:
           你必须站着吃,才有味!我轰嗵站起来刨了一大口,还是
           那味!
船娘:干哥哥,你听错了,我大是叫你蘸着大椒吃的。
……
船娘:干哥哥,你爱我吗?
老大:爱死过去了。
船娘:你也爱别人吗?
老大:也爱。
船娘:你不老说我是你的一切么?
老大:对,你就是哥的一个小妾。

……

       本地玩小龙船的宾白说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黄色的元素,响水方言叫“辣谶”。这虽说有点庸俗,但老百姓倒听得有滋有味,不以为忤。说它黄色,其实也只是雾里看花,雾是月色下浓雾,黄色,只是一抹淡淡的嫩黄色而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南河镇王集街有幸听了著名的淮海锣鼓戏大师侯瞎子说唱的《大周娘娘》,那真是艺术加黄色,但侯先生在黄与不黄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听了之后觉得:“我全听到了,但侯先生并没有说。”这和绘画艺术是一个道理,裸体画的美与黄色之间,也只是半步之遥。但这半步就是大师和庸才之间的遥远分野。
       东北的二人转和玩小龙船同属于民间歌舞,所以情形是差不多的,你到他们的剧场里听,那是很黄的,和媒体中出现的二人转大相径庭。孔夫子说食色性也,说明圣人是最能洞悉人性的。话再说回来,如果龙船班子唱的说的尽是“素食”,观众就会起哄要上点“荤菜”。本地最黄的小调要数《十八摸》,它有粗口版和文口版两种,文口版只有一两句黄的,整个唱词写得很文很美。粗口版则是赤裸裸的,到嘴到肚,叫人浮想联翩。龙船班子选择什么版本要视场合和观众而定了。
       下面说说玩小龙船的舞蹈及其程式,笔者认为这是该艺术最独特的地方,得多说几句。
       玩小龙船的舞蹈是围绕“船”字做文章的,船娘和船老大都有舞蹈戏份,但后者要大得多,船娘的出彩之处在“唱功”,船老大出彩之处在“舞功”。因为船老大定位是丑角,所以他的“舞”时时刻刻都要体现着滑稽和搞笑。一个龙船班子吸引人眼球的,第一是船娘的俊俏和嗓音,第二要看船老大逗趣的功夫了。好的龙船班子这两样缺一不可。
       玩小龙船开场之前得敲一通锣鼓,大约要持续20分钟,主要是招揽观众。一般农村某家办红白喜事,前村后庄的男女老少很快就知道了,因为农村闲人多,红女白婆凑到一块都会打探些家长里短,议论些村事民情,消息传播很快。所以村民们早就心中有数了,只等那锣鼓响。锣鼓一张嘴,村南村北、庄东庄西,老人小孩、姑娘媳妇、七瘸八瞎,纷沓而至,靠得近的搬凳子,离得远的空手人,从四面八方向玩小龙船的地方汇集。
       一般开场前的锣鼓打是“急急风”,特点是锣声大、鼓点密,有催促观众的意思,告诉你快点走,演出要开始了。打锣鼓也能凸显一个龙船班子的艺术水平和装备水平。首先锣鼓家伙要当手。鼓要中号的,鼓皮要蹦得紧,这样的鼓打出的声音是“咚咚咚”,响亮而激越。锣也要大,好锣应该是加镍的黄铜锻打而成的,这样的锣,声音脆,共振好,穿透力强,余音持久。其次打锣鼓的人要在行。打的花样要多,配合要默契,力量充足,有激情。满足这些条件打出的锣鼓当然好听。
       我们南河镇新南村十队的王全玉王四爷一脸麻子,海称“四麻爷”,他身材高,力量足,打得一手好锣鼓。以前我常听说没亲眼看过,2006年王三奶过寿,我看到他打一通锣鼓真是精彩绝伦,鼓点有力、节奏清晰,激情四射,时而幽咽凝涩,时而澎湃激越,真是收放自如,随心所欲。一通锣鼓打完之后,赢得很多夸赞声。杨二太爷说:“四麻爷好手段,这鼓击得声声在节。32年我在上海滩天蟾戏院听荀老板唱《铁弓缘》,他们的锣鼓打的也不过如此!”村里的唐会计说:“看四麻爹打鼓,引得我都想上去擂几槌,你看他打鼓时身上的每一块肥肉都在动,这鼓能不好听吗?六十五岁的老人家了,还这么精神,啧啧!”我递眼偷看,只见四麻爷个个麻坑里集满了汗水,有的挂不住流了下来,有的则盈盈欲滴。
       一通“急急风”打完之后,该来的观众就来得差不多了,演出就开始了。人们自动围成圆形场地。小鬏在最前面席地而坐,如果是冬天则在屁股下面垫把稻草。小鬏的后面是坐矮板凳的,矮板凳的后面是坐大板凳的,大板凳后面则是站客。如果人太多,外围也有站在板凳上看的。后来的小鬏挤不进去,有树的则上树有墙的则爬墙。如果场地小了,班子里就有一个人出来圆场,抱拳道:“各位有老是少请往后面去点,让我们好走船啊!”
       乐队所在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喜事摆在东面,寿丧摆在西面。因为东方在五行中属木,主生发,有荣物之象。西方属金,主刑戮,有肃杀之象。在农村,期颐老人过世叫“喜丧”或者叫“寿丧”,子女儿孙悲戚之情略微淡一些,哭是要哭的,但并不顿足泣血,哀嚎不绝,因为老人能活百岁,这是很大的福分了,去世也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子女在感情和心理上的负担要少了很多,所以有些人家寿丧也可以玩龙船的。
       玩小龙船“舞”的部分大致可分为“起船”、“荡船”、“搁船”、“撬船”、“颠船”、“拉船”等几个部分。这些动作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经过船老大的夸张和变形,从而艺术化地再现了船民们的劳动过程。船老大表演的步法灵活多变,各种招式、花样的变化都有约定,基本舞步为“十字步”、“碎步”、“垫步”、“弓箭步”、“马步”、“趾步”、“矮步”、“挪步”等。船娘进船后,用背带将船身背起扎牢,双手用力少许扶握船框,船身便于作前行、后退或旋转运动。
       “起船”又名“开船”。锣鼓声中开船,船老大先马步弯腰,脸对着地面,双手交替往上拉,演绎起锚时往上提锚索的动作,锣鼓打的是“醉八仙”,节奏鲜明,船老大双肩随着锣鼓节奏做前后晃动,嘴唇上的小胡子也随着节奏掀起。接着,船老大下蹬成马步,屁股几乎要舔到地面,头扬起,双手平胸,交替做升帆的动着。随着节奏每只手要拉一下,一只脚和屁股都要同时动一下。这就要考验一个船老大的身体协调性了。表演得好的,就会显得滑黠可爱,令人捧腹。起船后,船老大就会手持五尺竹篙做撑船动作圆场,也叫“边撑”、“打场子”。船娘则碎步圆场,二人配合默契。
       “荡船”时船老大手持竹篙撑船变摇橹状。锣鼓打的是“游西湖”,慢节奏的,配合二人“十字步”荡船。荡船一圈,锣鼓停,船娘和船老大开始插科打诨,引众人发笑。随后,两人对唱。演唱曲牌如:四季游春、三十六码头、小五更、八段锦、十劝郎等。唱的时候主胡要在船的外侧跟着跑奏,运动中要把活做得干净,这要考验主胡的功夫。
       “搁船”就是船搁浅的意思。船娘和船老大说唱毕,令船快行,龙船圆场一周。龙船突然上下颠簸,船娘与船老大依次下蹲,模拟“大波浪”。船动不了,这时船老大用手势或用竹篙向锣鼓手暗示,锣鼓声嘎然而止,船搁浅。这中间船娘要做好“颠船”的动作,让龙船的头尾上下起伏。接着船娘和船老大相互指责,于是又来一段说唱。内容主要是由眼前的事故,追忆到过去发生的家庭事件。
       “撬船”就是把搁浅的船撬起。船娘和船老大说唱一番后,准备行船。船老大走到船头把船篙插在船下面,顶在自己的右肩上,做撬船的动作。这时候锣鼓要打出节奏来,船老大随着鼓点每撬一下肩膀就抖动一下,船娘和船老大动作要一致,脚底走的是碎步。优秀的龙船班子会把这一段表演得精彩绝伦的,观众也很过瘾。船老大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船撑入深水。又是一阵快行船,接着船入漩涡,连连打转,船老大手忙脚乱。这时,船身起伏跌宕,频频倾侧,船娘惊慌失态,场上锣鼓点愈发紧迫。船老大只能用纤绳拉船,这时候船老大面朝黄土背朝天,拉的时候要做出艰难的动作,每走一步屁股都要动一下,这样可以制造出良好的搞笑效果。
       上面所述是我们响水地区玩小龙船的大致情形,因为各个龙船班子的特长和绝活各各不同,所以笔者所述可能和现实中的表演有所出入,热忱希望读者能补充完善,使我县这一民间艺术能有完整详尽文字表述。笔者写这篇文章时检索了各大视频网站,结果只找到一个玩小龙船的视频,而表演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我希望我县的拍客能用最好的器材,挑选最好的龙船班子,拍摄一部完整的玩小龙船视频放到各大视频网站上,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人欣赏这种艺术,而且有利于它的保护和传承。
       当今,玩小龙船依然深受响水民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即使在现代工业经济的环境中,在现代城市化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它的传承很让人担忧,虽然周边的几个县市把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年轻人不愿意学,即便是农村的年轻人也不愿意。这就需要文化部门动脑筋,想方法,理顺传承机制,把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1-14 10: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龙船的内容接地气,口语化,亲切自然,贴近大众。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不羁 发表于 2017-1-14 10:29
小龙船的内容接地气,口语化,亲切自然,贴近大众。

谢谢!
发表于 2017-1-14 11:1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流的文字,造就了一流的龙船;一流的“玩"法,演绎了乡风的灿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1: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斜阳 发表于 2017-1-14 11:13
一流的文字,造就了一流的龙船;一流的“玩"法,演绎了乡风的灿烂!

一流的评论!
发表于 2017-1-14 21:4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写活了旱龙船,学习了!
发表于 2017-1-15 07:17: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精彩演绎,文章妙手。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7: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海鸥 发表于 2017-1-15 07:17
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精彩演绎,文章妙手。

感谢赏读!
发表于 2017-1-16 13: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功力不凡。看来作者为写此文花了一番心血,介绍全面详细,顶起顶起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3: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林 发表于 2017-1-16 13:15
欣赏佳作,功力不凡。看来作者为写此文花了一番心血,介绍全面详细,顶起顶起

感谢赏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13 02:10 , Processed in 0.034307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