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20|回复: 9

[原创] 百年沧桑话童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9 09: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营,一个小村,一个两千人口的小村,只有在江苏省阜宁县的行政图上才能找到的一个点。 村不大,离阜宁县城很远,在阜宁的西南角,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鸡鸣三县”的地方。南与原楚州区马逻村搭界,西与涟水县禹庄村隔一黄河故道。 农村有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的说法,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城里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童营与马逻田界相接,方言、口音却有明显的不同;童营与禹庄隔一条并不算宽的黄河故道,方言风俗也是明显差异。 没到过童营的人,听说童营这个地名,总以为这个地方肯定是姓童的人家多。其实不然。童营的地名跟姓童的本没什么关系。官方的记载很难查到童营的得名,倒是民间的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故事说古时候这里曾设有三座营盘,连绵几十公里,依次称为上营、同营、下营。中间的同营应是中营,取同心协力之意谓之同营。到现在上营和下营命名的地方仍然存在,而同营流转为童营。而同营南边拴马和骡子的地方现在就叫马逻(骡)。 童营有一条古街,听老人说有几百年的历史,街中心到现在还保留着街心石。穿高跟鞋的女人走在上面,老远就能听到清脆的响声。据说,当年同营的将军对周边的老百姓很好,他战死后,人们很怀念他,集资建了一个寺庙,每逢五、十日人们都从四面八方面祭奠。日子久了,便形成了农历五、十逢集的集市,一直沿续至今。童营小街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也曾风光无限。街上原有寺庙、酒楼,是南北客商会集的地方。街呈人字形,但农村人更喜欢用一个粗俗的名字来称呼——裤衩街。可惜如今这古街早以风光不再。三四米宽的狭窄街道已经容不下膨胀的人流,人们更愿意到邻近宽敞的地方去聚集了。 童营街的地形在平原地区可谓是少见的了,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达十几米,呈三级阶梯式分布。这里最高处就是废黄河堆,堆上住了百十户人家;小街在中间腰上,又有百十户人家;街北地势逐渐下落,又有百十户人家。街北出街口的地方老人们都叫北圈门。现在还有北圈门里外如果年内外死人,都要凑足七个的说法。这北圈门可不是人为分界的,这里就是历史上童营黄河堆决口的地方。 公元1128年开始,黄河泛滥,便夺取了淮河的入海口。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面,黄河多次夺取淮河的入海口,使得淮河最终没有入海口。咆啸的黄河水不知淹没了多少良田、多少村庄、多少生命。康熙35年(1896年)6月,淮水涨。至7月,童营堤决。“滔滔水迸响如雷,长堤一决弗可遏”,决口达178丈,大水直泻而下,浊浪翻腾,波涛滚滚。“童营、唐湾数百里无人烟,既而淮水复溢,田沈水底,附城镇者栖范公堤上如鳞集,而雨复连绵,秋冬不绝。36年,积水不消。”“庙镇四周皆泽国,哀鸿声遍云水乡。艰难稼穑饱鱼腹,几番欲效阮生哭。那堪瘟疫更流行,抢天呼地死欲速。流民逃窜各崎岖,沿途觅食一钱无。”。(《阜宁县志》)这真实地反映了当年阜宁人民遭受的苦难。 官府组织大量百姓围堵缺口,但工程到最后怎么也无法合龙。民间到处传说是水妖作怪。一天早上,负责的官员说夜里有神仙托梦,此处有一水妖,必须在三天内找一叫范保柱的男子打肉桩才可以止水。于是官差们被派往四处寻找一个叫范保柱的男人。第一天过去,无消息。第二天过去,仍无消息。眼看第三天已过中午,所有的人都焦急万分,因为如果再找不到范保柱,水妖就会再次兴风作浪,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灾难。 傍晚时分,一队精疲力竭的官差看着不远的小村庄商量:这是最后一个村子了,应该到回去复命了。走到村口,一个声音令所有的官差一下子振奋了精神:保柱,回来吃饭了。一问喊话的母亲,这家果然姓范。官差们喜出忘外,但当他们见到七八岁的小孩范保柱时,所有的人又都沉默不语了。 几个时辰过后,快马驮着那个叫范保柱的男孩到了童营,在天亮之前,那个叫范保柱的男孩被永远埋在了水底。也许是水妖被镇,也许是洪水被感,童营的决口终于合龙。 为了不让黄河再次决口,官府听从了一个巫师的建议,在决口的坝上迁来了三姓人家:因水妖属龙,迁来龙姓,居住中间;迁来魏姓,住在坝南,说是压龙头;迁来邵姓,住在坝北,说是压龙尾。至于其中奥妙,一般人已说不清楚。这三姓至今仍如此居住。那坝后来被人们称为条龙堆。 洪水已堵。但洪水冲出的一个近一百多亩的大水塘,那水塘就是现在的清水塘。《阜宁县志》载:“清水塘,在童家营(即童营)堤下,康熙35年决河冲决所致,广数十亩,深不可测。”相传,清水塘塘底通海,“有巨鱼潜伏其中”。清水塘是因为塘水清澈而得名。一直到本世纪初,清水塘水一直是童营村民的饮用水。那水喝在嘴里有甜味,口感很好。上世纪末,村里的好事者请来专家进行了检测,结果说水里含有多少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水塘中心取的水可直接饮用。可惜那水再好,现在也没有人饮用了,一是因为村里用上了自来水,二来是水塘被人承包了养鱼,水质难免改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塘归集体所有。七十年代,当时的大队曾试图用水泵抽干塘水捕鱼,可一连抽了多少天,始终不见底。有人就传说是水中有一鱼精作怪,又有人说水底通西边的黄河,水妖和那个范保柱就住在里面。反正水是打不干了。倒是现出的淤泥里有不少大的河蚌。那河蚌也就是稍微大点,但不知怎么传到几百里外就变成河蚌大到可以在里面睡一个人。于是远至扬州一些好热闹的乘车辗转来看这人间的稀奇东西,结果当然是空跑一场。但清水塘因这些传说名声更甚。 清水塘的鱼确实是鲜嫩美味的。由于没法竭泽而渔,所以人们靠鱼叉或鱼网或鱼鸭(鹰)取鱼。大鱼里面有不少,二十年前,经常可以看到几只鱼鸭拖住几十斤重的鱼在水里搏斗的情景。现在的大鱼少了,可能是连年捕的缘故。水塘面积大,鱼的生活环境相当于野生;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正常比其它地方养的鱼要贵点,基本可以卖到野鱼的价格。 童营人曾经以古街和清水塘为荣。然而如今,古街没落了,清水塘的神奇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了。童营人正在以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状态生活着。 街心石上的清脆的达达声偶尔还会响起,清水塘的美丽的景色偶尔还会有人去欣赏,动人的传说或许还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可是,还有人能记住那个叫范保柱的男孩吗? (本文刊于盐城晚报)
发表于 2008-10-29 10: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新散文越写越诡谲,而这篇作品让人看到写作者的内敛和镇定,还有不显不露但又真真实实存在着的底蕴。有一些文人,包括我自己,写作总是带着某种内心无法容忍的目的。 不少人写起某地,都会引用志文,这篇文章同样如此,只是没有大段的照抄不误,没有以他乡史料炫一已之才的私阴;再来看看,不觉得生涩难懂,而且又自然而然的和谐美,这就是说明与文章的风格是一致的。 最后一节写得好! 作者好像是个新人,有实力的新人,不浮躁、不张扬的文学新人,在小地方或静僻处默默生活的人。这类的人容易写出佳作。我羡慕作者上面所具有的东西。学习了!
发表于 2008-10-29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许多我耳熟能详的事,犹如回去逛了一趟。老家在童营南,长兴。小时候,赶五天一集的童营街是一个不算小的愿望,饱口福、眼福。裤衩街啊!
发表于 2008-10-29 2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一个地方,若能写出点趣味,融入点情感,则为精品。
发表于 2008-10-29 23: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在晚报上拜读过,问好,挺喜欢的。
发表于 2008-10-30 1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我也曾经读过,原来,你就是那作者,呵呵,问好了!喜欢这样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各位老师学习.
发表于 2008-10-31 1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越来越少了
发表于 2008-10-31 14: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有时间去童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7: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到芦蒲到童营享受野味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0 06:56 , Processed in 0.01568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