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65|回复: 27

[原创] 重组虚幻的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1 0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组虚幻的空间 —— 兼谈阅读与修改远东河马的现代派长篇小说《乱》 吴 茂 华 阅读这部小说前,我建议你们最好读小说家博文:《穿行于现代、过去和未来之间》与《批评话语-------关于作品<乱>(无名氏)一文,的确有引导作用。 那时,我正在屠杀现场,偌大的教堂站满人,射杀时的嚎叫和血腥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使人感到窒息。宪兵还不时地押着被捆绑的少年从门口进来,少年白着眼痴痴望着两边站立的人群,头发胡乱地耷拉着,黑色的汗水沿着头发滴到地面溅起了一个个灰色的水泡。走道上的人默默地相拥着,他们恐惧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不敢言语。”开始的行文就具有震撼力,它预示着一篇小说的最终走向。这样的开始很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宏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在继承和创新的的衔接中,将现实中的读者引入全新的审美体验中。 宪兵捕杀的是少年!扼杀新生代是一个国家的悲哀!过于绞杀新生代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民族所有的东西文化就得不到升华式的发展!“宪兵”一词的出现,对小说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外延。首先时间仿佛不明确,提到了宪兵,在中国历史上用宪兵这个词的时候似乎不多;其次主人公--第一人称的线索性人物似乎是地下工作者,在被通缉抓捕时,怎么还有时间回家热一下饭,既然有电脑,那么这个时代就更不太可能存在”宪兵“这种称呼了。有人说准确的是用“警察”。我想,用“警察”就俗了,把该上升的主题没办法上升。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文体,庐山瀑布等是自然形成的,而金字塔,长城,大运河等是人工杰作,除此之外,《红楼梦》《神曲》《复活》等是人类用思维创造的另一个世界。 我们在这篇小说里不可能去找一个真正存在的历史事件,但它肯定在“另外一个同时存在的时空”里发生过!有人问,教堂屠杀是引喻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我想,可以这样认为。大清的衰落,其实是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而带来的致命伤,我不否认内因所起的作用。当然,再来一次农民起义,可以建立的是另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封建王朝。而当时,世界大势是进化的资本主义取代了保守的封建主义,就是同样有进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也来自西方。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不停地进行博(?)而教堂屠杀正是后来居上的西方文明动用现代化手段(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门户的一个缩影。 同样在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里出现南京的教堂,与《乱》的联席阅读中不难得出东西方文明的极其野蛮的冲突(日本的外侵也是在西方的教唆下进行的,现在的日本也当着西方的发达国家之一)。而严把背景放在教堂里,也暗合了这一点。(去美的严与我同时在1996年5期《小说界》发表短篇小说。而我落后得比封建主义还要远了!) “ 夜持续的沉没,河水的响动繁殖着新的生命,一切腐烂之物将重生吗?”行文以惯有的艺术走向,而它的表象是我们当今的世界,在汉语文化的抵触里,在一个不是那么光明的角落里,文中的人物在不慌不忙地逃亡。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在人海芒芒里,我们都是“内心的逃亡者”(米沃什语),在小说中又是耐心的逃亡者! 被你摘下的花还在, 你的手里释放着香气, 然而花蕊对蝴蝶的梦已终止。 我们就处在这样的时代里,批判与警醒这两大命题是永远的话题,许多小说家是情景的设计大师,同时带着极端的个人经验,当然跟“私人写作”无关。远东河马的看似隐秘的意图用迎合读者口味的细节来逃避道德的压抑,跟西方小说家喜欢把小说场景放在“隐蔽性住宅所透露出的自得和乡土气息”里,(艾恩·瓦特《小说的兴起》是对某种专制时代进行崇高的挑战行为。书写的暗示,实际与发生在那个专政时代的事件平行的。《乱》同时给浮光惊影式的游读者带来这样那样的误读! 小说第一章的语言,典雅,抒情,文字细腻,笔路畅快。在少数朋友和不少网友的阅读中已经得到肯定。 真的有点乱啦,不过,这暧昧的淫乱,这无由头的告密,这慌乱的逃跑...种种的表象究竟要向读者们展示或剖析什么呢? 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英的几丝侠义,“我”的几许玩世不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间的对话很见功力,生活气息浓。小说的文字节制感不错。小说理想主义的重新定位,就是把“这暧昧的淫乱”变得重新圣洁起来。是对人类生活绝妙的反讽! 乱态乱局,乱中有定,“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建议这样改写:要纠正“我”与英之间的暧昧的淫乱,对于英的“小姐”工作经历陈述是必要的。在文中,“我”和英都有特殊使命的人。一开始,是不“乱”的!我的一个熟人,在安利传销,业绩不错。但刚刚被传销组织开除,因为,他跟一个女下线有不正当关系。这一细节,可参考! 我反对中国作家没有目的,就像一个妇产科医生一样纤毫毕现地写出性爱场面,甚至有点迫不及待。为什么琼谣的小说有那么多读者,因为她写的男女爱情的情节。当然,细节要超过情节,但中国作家用得“过”了,反而失去了读者。(尽管男欢女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文革中小说出现的是口号,现在小说出现的是性爱描写。而《绿化树》《人啊,人》《废都》《白鹿原》是成功的作品,但沿着它们的门路走下去,适得其反! 与英接触时,因为文中“组织”关系,你们互相尊重。说得高一点,是使命感的尊重!尽管“我”有嫖客的想法,人类的本能与恶的本源。但英拒绝了!但她的父亲是在监视“我”—— 1 一个平凡的父亲。他希望与自己女儿有肌肤之亲的男人是他的女婿。 2 他是某组织的“探员”,在偷听你们的私生活,如果有疑点,他立即用卫星电话告密!由于时局动荡,“我”和 英要装着过性生活的样子。比如,我是抱着一个枕头(梦幻中的女人),英是抱着另一个枕头(梦幻中的情人,不是嫖客) 3 “我”的主观意识。“我”不由想起我的初恋情人,由于时间的流失,我竟然一时想不起她的名字,但我异常清晰地想起她的摸样!第一次见面时的原生态风景描写,赤裸的人类开始是没有罪恶的!我在使劲想她的名字,最后还是没有想出来,眼前有特殊使命的女人叫英。作为没有办法的联想,就叫她“英儿”。顾城的情人是李英,并写了小说《英儿》。 我们就这样纯洁地过了第一夜,我也没有想到,英更没有想到!而“英儿”是一个传统小说中像林黛玉一样的女子,消失在尘世里。 我看世界小说里《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源氏物语》这一路,用的是柔和的抒情。是柔和得有内在力量的那一种。 追求小说语言的优雅,法国小说的那种准确性的优雅,现代的《追忆似水年华》与古典的《包法利夫人》都有我所说的那种优雅!到杜拉斯《情人》那里显得主观抒情多了,优雅变弱了。在《乱》第一章里,选择形而下的表述,但在文字里思想里要有形而上的飞翔! “而且艺术家的本质越强,那些印象越加深他的悲伤。”(丹纳《艺术哲学》)我作为一个批评者,不需要艺术的激情。我越冷静,才能摸准一部作品的命脉。我是“第三者”,我不可能“在场”。我同样是公众之一,我要让自己的笔尽量远离你的灵魂,远离你磁石般的笔,要远离你的友谊,这一点,更重要!所以,你不会在我的文字里到得福音!但文学最终应该和福音书一样在人间流传下来。 第一章的写作是多么的重要! 人类走错的地方/上帝都不会原谅。 在第二章中,要尽量减少可能的性描写。 茎上为花,茎下为淤泥。写淤泥而展莲花格高品洁。“最明显的缺陷涉及他们不可避免的实验选择。”(艾·阿·瑞怡慈《文学批评原理》) "黄昏,庄夹着新书回到凌乱的家,他没有能看下两页便倒头睡了,屋中没有其他人,半夜起床,翻看着从邻居家借来的两盘黄带,慢慢的他从自慰的快感中寻到细小的快乐(细小的快乐,好词) … …" 这里,要给庄提升一下,是庄在灯下读新买来的哲学,而且读到天明,不知道哪来的精力.为后面的哲学对话打下基础! “小丽白净净的,那老家伙玩舒服死了!”改成“小丽白净净的,那老家伙_____” 庄淫笑着道-----应该为:庄笑得一脸纯真,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分行,写下一段. :“其实没有什么事,我们想在你这里住两天,就两天,就当是从温旧情吧!”凤冷下脸说:“没正劲,我在问正事。”这一段不要. 送到身边的美女都不知道要?如果,凤没有被别的男人睡了这么多年,他现在就想娶她,但事与愿违,现实是不可回避,凤是没有男人一天也过不下去的女人,趁现在的机会好好的玩玩她,不玩白不玩,不玩还有其它男人玩. 庄在脑海里对风是甜美的回忆,要是以前真娶了风,会是怎样的光景?是不是就是自己出车祸?这样写导入自由,与深奥的哲学讨论过渡自然.
发表于 2009-5-11 08: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又没有结束?
发表于 2009-5-12 23: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这样的文章俺看个开头就开始头大!毕竟还是俺的学养不到家。 所以俺,还需努力!继续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俺也没想到会这么酷! 说实话,俺也没想到会让你头大! 如果不喜欢看,也行!问好!
发表于 2009-5-13 14: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贯尊重作家的执著,于是看到象牙塔里的现代派,小说也好,诗歌也罢,会本能地产生戒备心理,短一点的偶尔还会耐住性子瞄几眼,长篇的则瞅个开头立即躲开。以前我还认为,是咱水平低琢磨不透,现在听说,连作者都搞不懂自己都说了些什么。退一步说,搞不懂还可以原谅,只要觉得美就行,可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丑陋不堪,所写的词句语法错误比比皆是,不得不让我藐视它。 这是我的感想,不针对醉里的任何人、任何作品,请勿对号入座。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8: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乱>中一段对话: “文化的开放,是这时代最有伟大意义的开放,我们能读到以前读不到的书,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文章,这点要感谢他们! " “当然首先要感谢我们的翻译界,人类文化史上最优秀的一批作品被他们翻译过来了,使我们有幸目睹了这批作品。” " … … … ” “最近我又购了一批新书,大多数是作者的原著,还有几本没钱购买,我望你也能同我一起去买,那样会便宜些!书商们太黑了,他知道我喜欢那儿本书,就坚持不肯打折,他把我的心理掌握得一清二楚,其实,他们那些书摆放了多年,就是没有人买,他就这样吊着我胃口。” “最优秀的作品从来就是写给少数人看的,所谓的大众性,从根本来看就不是什么好作品。” “讲大众性是错误的,实质是一种利用关系,其本质是反动的." 《追忆似水年华》在法国评奖时,一个要求是发行20万册以上。 《尤利西斯》,是天书吗?在纽约图书排行榜连续22个星期占第一。 它的中文翻译者知道是谁吗?是萧乾! 这两本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发行。 它们的读者是不怎么太少的,而它们可不是被判决放在抽屉里的作品。世界所有大学的文学教材都用的! “连作者都搞不懂自己都说了些什么。退一步说,搞不懂还可以原谅,只要觉得美就行,可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丑陋不堪,所写的词句语法错误比比皆是,不得不让我藐视它。” 世界的多元,文化的多元,现代派的作品同样有经典作品。在这些与古典作品一样伟大的作品目前,一般是没有办法进入的。它同样取决对文学有没有真正的理解,深入细致的判断!伟大的作品就是有多种不可解读性!你说你能读懂《红楼梦》吗?
发表于 2009-5-13 2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的帖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给大众看的,流传千百年,它是好作品。 我不敢说我懂《红楼梦》,但我敢说,它能让具有初中文化的人走进去;即使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也能为搬上舞台的《红红楼梦》掬一把泪。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07: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全文三遍。 在世界所有伟大的长篇作品中,我能看一遍就不错了。 只有《百年孤独》,看两遍。 我最早在小学就看了,看一点点。它具有排斥我的力量! 在20多岁里,我才开始看,三十岁后,看两遍。 唐诗中单首中最好的是《春江花月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是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名句。连小学生念了都讨厌。尽管这么简单,但还有人不肯更上一层楼,把目光向远处看一下,向高处看一下! 文学中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早已经不是以它的销量来作为唯一的标准。 有些人,为什么要坚持多少年前的落后的观点? 那些接受不了的东西,为什么不反思一下。就说传统的东西,又能领悟多少?我看传统方面的著作绝对没有比别人少。就手头有《谈艺录》《管锥编》,谈话的范围就可以广一点。传统中精髓的部分同样值得学习与理解!
发表于 2009-5-14 1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的帖子

  销量当然是暂时的,但流传基本是千古的,文学作品之精华必须由历史来评判。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4: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销量当然是暂时的,但流传基本是千古的,文学作品之精华必须由历史来评判。 [/quote] 说得非常好! 一切优秀的作品必须要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清洗。我为什么要说时间是多么残酷! 表哥的《草房子》一出来,有点轰动。亲友们传得跟神仙写的作品一样。我是等两三年才看的,我就是要等时间来检验它是不是好作品!? 一般流行的作品,当时读者特别多好懂的文章,我不会跟风去看,我要等等去看。等热过去,我要看这部作品还能不能吸引我去看! 我一般精读的是经过时间洗礼的经典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21 04:25 , Processed in 0.03219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