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42|回复: 11

[原创] 北洋小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9 05: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来,投奔家乡另一网站《鹤鸣亭》,见到书画艺俱佳的才女小刺猬的照片,很是讶异。她竟然深入不毛之地,拍摄我工作与生活过的北洋小学。在之前,我们没有谋面,没有夜谈门前落花,飞雪红炉忆故人来。竟然恍若前世,如在梦中。 对这所学校来说,我仅仅留下一首诗歌,在外面的报纸发了出来。虽是旧作,今充下陈。 我是突然调进的。 北洋岸,或者北洋,在元朝就有集市了。清朝末年,有8家浴城,什么概念?洁白的盐粒堆积如山,在太阳下发出银子的光芒,那些带着白花花的银子的商家云集于此。 繁荣的西街毁于日本鬼子的大火,三光政策之一。另外,一传说,日本军队开来,一妇女遭到强暴,其夫在后半夜,为其揉其肿胀密处,竟有半痰盂(小马子)大和民族的精华。我相信这个故事: 一 电影画面重现; 二 这人家没有人抗日,大难之下,小民苟且偷生多; 三 小民没有钱包二奶,无论一奶遭遇怎样的变故与蹂躏,只有认命; 四 因为这家女人被那么多日本男人玩过,在解放后,这家人一直抬不起头来; 五 其家道败落,子女默默无闻。我在北洋那回儿,见其祖房依旧。不过,现在怕是拆了。 以前,小学古房多,破落。但在上世纪60年代,是全县一流的房子,青砖红茅,青砖青瓦,漂亮极了!而当时共和国的许多乡村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可以看同乡人吾家表兄曹文轩的《草房子》。 小刺猬的摄影,角度选得刁!我到实地察看,大门与学校教室角度偏向,镜头不好取。特别是后被用于寺庙的教室墙上“三元寺”三个字很清楚,也是此照片的“文眼”,墙上的“佛”像一根刺,刺进我的灵魂里,我们的灵魂深处。我那时的出进从小木桥上过,抄近路,难得走正门,学生也是一样。只有在放学排队才走。学校原来就办在寺庙里,在解放前,特别是38年前,能有学校的地方叫凤毛麟角了。我在学校暑假护校,一次遇见一精神抖擞的的老者回访母校—— 38年左右,几个流亡过来的师生栖息在三元寺(也叫三元宫),老者为外地流亡学生,深情回忆老师上课哭了,哭着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在小时候,看《东方红》,听不准歌词,把“九·一八”听成本地话”救一把”。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没有错,当时的中国处在要全世界人“救一把”的水深火热之中。师生唱完,哭完,十几人整体加入各种抗日队伍了,本地没有什么人参加,日本人还没有打到这里,偏安而已。 老者说,一起走的,就他一个活着。官至王震的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政委,后进军区干休所。 老者向我们打听一个叫刘景春的人,他是我同学的外祖父,是盐城最早的几个党员之一,在各种恐怖中,脱党,又进入党内,一生坎坷。为跑北洋与青墩搭界的河桥呕心沥血。桥没有成,人老死了。 老政委惊讶我这个小校工不由自主念出的“出师未捷身先死”,连夸我不简单。 照片中红砖红瓦房,是我刚调进,北洋群众集资而建,是最新的一幢教室。 现在讲集中办学,一个乡镇只有两所学校,一小学,一初中。最近,校车出事情与这样的政策有关。连毗邻的有教学楼的连庆小学也在北洋小学之后砍掉了。我经历过群众为转城镇户口;家长为保留小学;为抓杀人犯而到盐城上访。其间,我的高年级校友北洋人张三在盐城北大桥水果批发市场被福建漳州的张志武所杀,每天早上,在打更人的敲锣打鼓提醒下,群众蜂拥而来,登上去盐城政府请愿的挂浆机船。没有多少人知道漳州是一生善良的冰心先生的老家,还有她笔下传神的漳州水仙花!在盐城见到同是漳州人的女诗人安琪,几次欲言又止。后来在叙事诗《水果批发商的早年生活》有所表达。同时,我的老婆也病死在这所小学里;我的同事张明高英年早逝;同事宋梅林退休后不久患病离开人间;另外的老人走向墓园的也不少;死于意外的也不少。发财的不少,被抓起来的子弟也不少。现在,新修宽敞的柏油马路直通东环路。新落户的油库为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带来机遇,房价也涨了,不少拆迁户新盖了别墅,好像我在的那些年,许多旧屋在风雨飘摇里,根本无人问津。 我是早两年离开北洋小学的,在这里,我有过短暂的教学生涯,有几个有出息的学生在广州上海等地工作。我的得意门生张海涯在上海,难得一见,后来摸到我的博客,在电脑上相认了。在广州法院工作的周良只要回来,就到特庸中学看我。只教了几天书的我,给他们留下挥之不去的师生情谊。 你我都在制度下生活,该来的永远跑不掉。 等到正式撤销北洋小学,居民抢门窗抢课桌,派出所出警,一下子抓了几个人,后来复归于木鱼声声的世界了! 吴茂华 诗 小刺猬 摄影 已经很多年了 三面环水的北洋小学 在一片桑叶下面安居 一年一度的秋风吹过来了 多少擦肩而过的往事 带着薄荷一样的幽香远去 那些摆渡人,白发苍苍 “谁以春蚕与蜡烛的名义 耗尽一生的心血 送走雁阵与冬雪?” 北洋小学,我梦中校园的一侧 一个盛产麦子与水稻的地方 一个盛产棉花与民谣的地方 候鸟们在九月的钟声里飞进飞出 孩子们的声音变成了童话 老师们的语言变成了诗篇
发表于 2012-5-9 06: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比喜欢的文字。老辣,精到。深情倍至。 老吴,我很少在你的文字下跟帖,尤其是诗歌。然这篇散文却是我喜欢的。 你不能停笔。
发表于 2012-5-9 09: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读吴老师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4: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我在努力。 近来,你的诗歌写得不错,共同支持醉里挑灯!
发表于 2012-5-9 14: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我都在制度下生活
发表于 2012-5-9 14: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参与不咋呼。我希望能够写的好一些。
发表于 2012-5-9 21: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桦是我的小老乡,他对此文的评价我亦有同感,关键是此篇文笔朴实,言之有物,不像有的文章空洞无物。
发表于 2012-5-9 23: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我儿时的小学,现在也是废墟一片了
发表于 2012-5-10 16: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小远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她让我们成长,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永恒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2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拍得很不一般,教育为本的口号留在断壁残垣上,三元寺替代了昔日的校舍,把教育改革步入困境体现得淋漓尽致,静下心来,不难听到从校园里传来阵阵木鱼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20 13:50 , Processed in 0.02474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