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5|回复: 6

[原创] 人心都有最柔软之处----读《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9 18: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凭泪水在脸颊上恣肆流淌,我没有擦拭。这一次,让我感动的是毕业后放弃留城机会,去山村支教的一位女大学生。   在她之前,先后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而她在这儿一呆就是3年。毕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父母的苦劝甚至哀求下,她也决定回城了。走之前的夜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望去,前方男人们正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读到这里,我原本蓄在眼眶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脑海中一帧一帧的画面在转换着、播放着。那场景,铁石心肠的人恐怕也由不得不感动。可以说,乡亲们用心铺就的这条世界上最柔软的路,同时也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汶川地震后,那位毅然将450万元卖房款悉数捐出,支持地震灾区教育的上海退休女教师沈翠英。   还让我想起那位靠蹬三轮车捐款支教,感动中国的已故天津老人白方礼。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心里,都会有一块最柔软也最容易被触动的地方。这块地方,我想应该就叫良知和良心。沈翠英、白方礼如此,这位女大学生亦如此。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第3天,那个女大学生又回到了大山里。“她说她不回去,会对不住乡亲们为她铺的那条路,那是乡亲们用一颗颗心铺成的路啊。她回去,也是想认认真真,用心去铺一条路,能让孩子们踩着这条路,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   显然,乡亲们铺就的那条世界上最柔软的路,触动到了女大学生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尽管文章没有披露那个女大学生的姓名,更没有对她作任何外表和形象上的描述,但我却坚信,她是全中国最美丽的女孩之一,更是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也许,她今后的人生之路会很难很苦,物质生活艰苦且不去说,光是婚恋就是个不算小的问题,但我却敢肯定,她的精神生活会很富有、很富足,那些纯朴的乡亲们会视她为掌上明珠,爱她、疼她、宠她。   这篇题为《世界上最柔软的路》的千字文,见于2012年5月7日《扬子晚报》的繁星副刊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他们亦唏嘘不已。但他们同时也提了个问题:这样做的人太少了,她是不是太傻了?这样做值吗?   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过去,雷锋是傻子;后来,沈翠英、白方礼也被人称做“傻子”; 现在,郭明义又成了傻子……这些年来,凡是能够做出超常好事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授予“傻子”称号。这对他们,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确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我们自己也做不到。然而,我们做不到并不妨碍对他们的欣赏和羡慕,更不妨碍对他们的敬重和爱戴。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呢?或者说,你可以不理解,但能不能对他们少一些嘲讽多一份尊重呢?起码,你不能说人家是傻子吧? [tr][td]

世界上最柔软的路

20120507

曹春雷

[/td][/tr] [tr][td]

[/td][/tr] [tr][td]

[/td][/tr] [tr][td]

  参加了一个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女教师30多岁,有些腼腆,一说话就脸红。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很偏僻的一个山村小学,众人不断称赞她,问她能坚守这么多年,是怎样做到的。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村教书,是受了《凤凰琴》电影的影响,为影片中美丽善良的山村女教师而感动。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在这里,她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白发苍苍的老村长湿润了眼睛,一再代表全村人向她致谢——在她之前,已经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学校只是简陋的三间屋,三十多个学生,一个操场,操场上一杆国旗。除了她,还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村里家家户户,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孩子来拉她去吃饭。学生们也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喜欢黏在她身边。让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手机信号不稳定,有时要跑到山顶才能打出去。她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刚去的第一年里,她这样感觉。直到第三年回城参加一个同学会。

  在同学会上,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一位朋友问她,难道你就在山里呆一辈子吗?一下子刺痛了她的心。

  走,还是留,从那以后就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每次回城,父母都苦苦劝自己,甚至是哀求;自己也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现实需要面对的很多很多。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老村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老人吧嗒吧嗒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也该回去了,都快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

  临走前一天晚上,山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望去,前方男人们正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去了。她说她不回去,会对不住乡亲们为她铺的那条路,那是乡亲们用一颗颗心铺成的路啊。她回去,也是想认认真真,用心去铺一条路,能让孩子们踩着这条路,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

  从那以后,我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这一定是。

[/td][/tr] [/table]

发表于 2012-5-9 21: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2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代人特别容易感动。就以本文而言,虽然发表了,但编辑在给我的邮件和短信中先后说:“这是典型的《读者》体,真假都不知道,你也相信。”、“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天真。”我就十分不明白了,难道像《扬子晚报》这样的报纸,能够允许以小说的虚构来写散文么?谢谢你的点评和理解。
发表于 2012-5-9 21: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感写得很感人,我想,不论此文真假,文字就要宣传真善美,让文字来感染人心。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21: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读后感倒是比原文还长了几百字,说好,真的很惭愧啦。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07: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有了后续故事:原作者曹春雷先生几乎第一时间在网上搜索到我的文章后,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并进行了转载。我给他发纸条告知编辑的疑问并询问故事的真假,他回复说:“如今国人对什么都怀疑了,呵呵,也难怪,现在什么都有假的,但我这篇是真的。问好,远握! ”特地发在这里,以飨读者。
发表于 2012-5-11 22: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文章,大道理! 很多的时候,我们本来很是纯洁的世界观会被现实的“繁华”所俘虏。其原因就是我们尽失了我们原本内心的那条“柔软的路”。谢谢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20 13:53 , Processed in 0.01790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