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泪水在脸颊上恣肆流淌,我没有擦拭。这一次,让我感动的是毕业后放弃留城机会,去山村支教的一位女大学生。
在她之前,先后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而她在这儿一呆就是3年。毕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在父母的苦劝甚至哀求下,她也决定回城了。走之前的夜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望去,前方男人们正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读到这里,我原本蓄在眼眶里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脑海中一帧一帧的画面在转换着、播放着。那场景,铁石心肠的人恐怕也由不得不感动。可以说,乡亲们用心铺就的这条世界上最柔软的路,同时也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汶川地震后,那位毅然将450万元卖房款悉数捐出,支持地震灾区教育的上海退休女教师沈翠英。
还让我想起那位靠蹬三轮车捐款支教,感动中国的已故天津老人白方礼。
人心,都是肉长的,谁心里,都会有一块最柔软也最容易被触动的地方。这块地方,我想应该就叫良知和良心。沈翠英、白方礼如此,这位女大学生亦如此。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第3天,那个女大学生又回到了大山里。“她说她不回去,会对不住乡亲们为她铺的那条路,那是乡亲们用一颗颗心铺成的路啊。她回去,也是想认认真真,用心去铺一条路,能让孩子们踩着这条路,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
显然,乡亲们铺就的那条世界上最柔软的路,触动到了女大学生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尽管文章没有披露那个女大学生的姓名,更没有对她作任何外表和形象上的描述,但我却坚信,她是全中国最美丽的女孩之一,更是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也许,她今后的人生之路会很难很苦,物质生活艰苦且不去说,光是婚恋就是个不算小的问题,但我却敢肯定,她的精神生活会很富有、很富足,那些纯朴的乡亲们会视她为掌上明珠,爱她、疼她、宠她。
这篇题为《世界上最柔软的路》的千字文,见于2012年5月7日《扬子晚报》的繁星副刊上。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他们亦唏嘘不已。但他们同时也提了个问题:这样做的人太少了,她是不是太傻了?这样做值吗?
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过去,雷锋是傻子;后来,沈翠英、白方礼也被人称做“傻子”; 现在,郭明义又成了傻子……这些年来,凡是能够做出超常好事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授予“傻子”称号。这对他们,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确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我们自己也做不到。然而,我们做不到并不妨碍对他们的欣赏和羡慕,更不妨碍对他们的敬重和爱戴。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呢?或者说,你可以不理解,但能不能对他们少一些嘲讽多一份尊重呢?起码,你不能说人家是傻子吧?
[tr][td]
[/td][/tr]
[tr][td]
[/td][/tr]
[tr][td]
[/td][/tr]
[tr][td] 参加了一个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
女教师30多岁,有些腼腆,一说话就脸红。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很偏僻的一个山村小学,众人不断称赞她,问她能坚守这么多年,是怎样做到的。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村教书,是受了《凤凰琴》电影的影响,为影片中美丽善良的山村女教师而感动。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学。在这里,她受到了最尊贵的礼遇。白发苍苍的老村长湿润了眼睛,一再代表全村人向她致谢——在她之前,已经有6个教师,来了又走了,最长的呆了不到半年时间。
学校只是简陋的三间屋,三十多个学生,一个操场,操场上一杆国旗。除了她,还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村里家家户户,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孩子来拉她去吃饭。学生们也都很懂事,每天放学后,喜欢黏在她身边。让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手机信号不稳定,有时要跑到山顶才能打出去。她感觉与外面的世界失去了联系。但这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刚去的第一年里,她这样感觉。直到第三年回城参加一个同学会。
在同学会上,她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一位朋友问她,难道你就在山里呆一辈子吗?一下子刺痛了她的心。
走,还是留,从那以后就一直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每次回城,父母都苦苦劝自己,甚至是哀求;自己也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现实需要面对的很多很多。
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老村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老人吧嗒吧嗒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也该回去了,都快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
临走前一天晚上,山里下起了罕见的瓢泼大雨。她一夜未眠,满脑子都是白天时孩子们的泪脸。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一个劲说不让她走。
天亮了。她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妇女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晶莹,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平日一下雨就泥泞无比的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沙,脚踩在上面,不会陷在泥里。抬头望去,前方男人们正在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的,用铁锨铲的,忙忙碌碌。好像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
老村长走过来,说,妮啊,你来这里近三年,我们没能为你做什么,今天你走,我们也只能为你做这些了,铺了沙,让你能好走些。
那天,铺路的男人们一直将黄沙铺到山外。送她的女人们也一直送她到山外。她也一直流泪到山外。
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去了。她说她不回去,会对不住乡亲们为她铺的那条路,那是乡亲们用一颗颗心铺成的路啊。她回去,也是想认认真真,用心去铺一条路,能让孩子们踩着这条路,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
从那以后,我常想起那位山村女教师,想起那个铺路的故事。我想,这一定是。
[/td][/tr]
[/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