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81|回复: 2

[原创] 闻石的味道——刘标其人其文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0 17: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4月2日江苏邮电报网络版发表的《漓江之上识“文痴”》,我很是吃惊:和刘标一起“采风”的我,回来后正“休整”着,他的文章竟这么快就发表了,真是个“快枪手”呢!   其实,“快”,对于刘标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比如今年春晚,看了小品《午夜电话亭》,次日上午,也就是年初一他就写出了言论《从<午夜电话亭>想到的》,并贴到博客上。据悉,这篇文章节后第一时间就先后被《人民邮电》、《江苏邮电报(电信版)》采用。   县内认识刘标的人也许不多,知其名的却大有人在。1973年从部队退伍被安置在县邮电局工作的刘标,先后干过话务员、营业员、支局长,在农村支局工作过11年,1986年调县局后,编史修志,又做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市场经营部主任。多工种、多岗位的工作经历,加之勤奋好学,为他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供了机遇,更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不竭的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小试牛刀”发表处女作起,就一发而不可收,这一写,就是30多年。他也从刚开始的通讯、消息写作,逐步拓展到言论、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多个领域,载体当然也是从县、市级,逐步扩展到部、省级和国家级,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长为系统内的写作“多面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他已在数十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1900余篇,累计超过150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获奖。在圈内,他因言论作品多被文友们唤作“言论专业户”,又曾因获奖作品多被誉之为“获奖专业户”。   从多种报刊以及刘标的博客上,我读过他的不少文章。应该说,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行业特点,或者说行业印记。这是他的职业使然,无可厚非。毕竟,他一生工作、生活在邮电行业,也正是邮电系统为他提供了写作的土壤和资源,他以他的笔来对行业进行“反哺”,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要以为行业性强的文章就缺乏可读性,客观地说,刘标作品中除了极少量论文或言论专业特点明显,会让外行读者有“隔行如隔山”之感外,其绝大部分作品,尤其是他写人物、写事件、写人生等的通讯和文学作品,读来让人丝毫没有行业隔膜,其间所闪耀的理性思考与智慧之光,格调清新与文笔之美,往往令人叹服。   我认识刘标时间不长,这次采风其实仅是我和他的第4次见面。短暂的接触,尤其是采风的几日内朝夕相处并同居一室,才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学。他特爱读书,长年订阅《散文》、《小说月报》等报刊。出差随身带书,成了习惯,有了空闲就会看书。他读书的定力更为常人所不及,入书极快,且能不受任何干扰。就说旅行途中吧,不论在行驶的大巴车上,还是在人声鼎沸的漓江游览船上,他都不失时机地看书。说起读书体会,他的见解更独到,他说,你读一本书,从中领悟了章法结构或表现手法,就是收获;你读一篇文章,学会了一个词,或者记住了一个生字,或者说记住了其中的一个精彩细节,都是收获。书读多了,谁能全记住?但这样一点一滴地收获多了,日积月累,知识不就多了?   至于刘标的文章出手快,那是他勤奋和思考的结晶。写作于他,其实是业余爱好,当然就得在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来完成。30多年来,尤其是在还没用上电脑的年代里,那“爬格子”的滋味该是如何?夏夜蚊虫叮咬,冬夜寒气侵体,辛苦自不必说。难怪一位编辑曾来信对他说:“天热了,你当注意身体。我想象不出你忙了一天工作后,是怎样连续不断地写出这么多好稿子来的!”职业敏感让他善于留心观察,捕捉积累素材,待到用时便“手到擒来”,一挥而就。他曾在一篇短文中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在写作上不能企望有捷径可走,也不必急于求成,只有厚积薄发,方能水到渠成。”“厚积”、“薄发”大概是他成为“快枪手”的原因之一吧。而第二个原因,不用说是电脑帮了他大忙。刘标是1996年开始用电脑写作的。他一开始学的就是五笔字型,其打字速度之快之熟练,在单位除了专职打字员,还少有人能出其右,让一些年轻人亦望尘莫及,敬佩有加。而且,我敢说,在县内或者说在同龄人中,刘标的电脑写作是领了风气之先的。电脑写作之于刘标,无疑是如虎添翼,让他的写作更快更好起来,前文提到的大年初一上午写作言论《从<午夜电话亭>想到的》,一篇千字文,他边思考、边打字,个把小时就搞定、上博了。   “时尚潮人”是我对刘标的又一个印象。他在腾讯、天涯、MSN以及新浪都先后开了博客,称得上是资深博主。在他的新浪博客里,现有各类博文247篇(腾讯空间达600多篇),分为议论风生、原创散文、个人日志、人物素描、品评书香、驴行天下、原创小说、纪实文学、论文园地、工作(人物)通讯等众多栏目,且图文并茂,成了我目前几乎天天浏览的博客之一。不过,他的博客名叫“闻石的BLOG”,起初让我很费思量,不解其意,难道刘标同志喜欢闻石头的味道?这次采风中,我借机问了他一下,他一笑,故弄玄虚地让我猜,我哪里猜得到?原来,多年前某报编辑偶然发现在他校对的那期即将出版的报纸上,不同版面中刘标一人的文章竟达4篇之多,这让读者会怎么想?又不能抽下来让报纸开“天窗”,如何是好?于是,该编辑急中生智,在来不及征求本人意见的情况下(那时电话还很不普及),随意取了几个笔名,如江水(江苏响水)、文示(姓名各半),闻石(文示的谐音)等。而闻石这个笔名因为相对较为含蓄,很受刘标喜爱,也成了他使用最多的笔名之一。   刘标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感受是积极的、上进的、阳光的,然而,工作上、生活中的他又怎么可能一路阳光?几十年来,他工作上经历曲折,甚至可以说历经坎坷;生活上亦多有烦恼困扰,甚至从未平静过。他却能始终如一地把阅读和写作当作精神寄托,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委实不易。如今,即将退休的刘标,已是拥有两个孙子的“双料爷爷”,含饴弄孙渐成他的主业。他还会坚持阅读和写作么?答案不言自明。   闻石,原来不是闻石头的味道,而我却分明从中闻到了闻石先生的味道:一个痴迷的阅读者、一个睿智的思考者,一个勤奋的笔耕者,一个执着的文学达人。 我们有理由对刘标充满期待。 (何志宽) 发表于2011年4月7日《江苏邮电报(电信版)》
发表于 2012-5-20 2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醉里,看刘老师写读后感的多,刘老师立意深刻,见解独到的评论大大拓展了我赏析好文的视野,希望以后能多读到老师自己的文章哦
发表于 2012-5-20 22: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老师相当厉害,不管周边环境多吵杂,都能静下心来写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20 13:48 , Processed in 0.01579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