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99|回复: 4

黄埔抗战老兵魏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9 10: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埔老兵魏华的故事
顾少俊
黄埔抗战老兵魏华是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乡下人。他今年虽然95岁了,但思路清晰,讲话条理清楚。这位老兵身上有诗人的浪漫,文人的儒雅,军人的果敢。魏华很小时就识许多字,家乡人称他“神童”。
少年时代,魏华憧憬将来做作家、诗人、工程师、翻译家……但一个个玫瑰色的梦被日军的炮火击碎了,他走上了卫国战场。
校长悉心育才
魏华16岁时,以全淮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淮安中学。当时省立淮安中学的校长叫孙为霆,魏华听高年级的学生说,孙校长留过洋,很有学问。
魏华第一次见到孙校长是在开学大会上。孙校长胖胖的,穿中山装。那天,孙校长讲了激励学生们好好读书,报效祖国的话,还讲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举起手,亮出袖口上的三粒纽扣说:“这三粒纽扣代表民族、民权、民生。”然后,指指身上的四个口袋说,“这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接着又指着衣服上的五颗纽扣说,“这五颗纽扣代表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五权。”
最后,孙校长大声地问:“你们知道,中山装衣服上面为什么要钉上风纪扣吗?”讲到这里,孙校长动情了,“同学们,东北已沦陷了,东北的同胞在受苦,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收紧领口是提醒我们,拿起刀枪,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魏华感到孙校长的确有学问,一件衣服都能讲出这么多的道道。真不简单!
在淮安中学,魏华多次听过孙校长的演讲。孙校长的演讲很有感染力。他讲当前形势,讲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这些民族英雄的爱国故事。他要求学生们要像这些英雄那样杀敌报国,把鬼子赶出中国,建设民主、自由、平等、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孙校长的话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魏华的文章写得很好,谋篇布局很合理,这与他从小爱读书分不开。他很小就读过《水浒传》、《七侠玉义》、《封神榜》等古代小说。省立淮安中学有大图书馆。魏华聪明,各门功课都学得轻松,能够有较多的时间涉猎一些课外书籍。他感到眼界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同时,他身上傲气也渐渐显露出来,和同学谈话时,经常当面纠正同学讲话中的失误。有一次,一个年轻老师上地理课,魏华在课堂上提了几个让老师答不出来的问题,让老师很难堪。
魏华一入校,爱才的孙校长就开始注意他了,关心他的成长。孙校长曾找魏华谈过话。孙校长提醒他做人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是有危险的!孙校长给魏华讲《三国演义》里杨修的故事。魏华当时很佩服孙校长的理论,可惜终究本性难移,在他的人生旅途上埋下祸根。
战地医院见闻
抗战爆发后,魏华随校流亡到了武汉。刚到武汉时,他还收到父母的来信,武汉会战后就再也收不到家里的信了。他很担心,不知家里出了什么事。
武汉会战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战地医院慰问伤员。战斗太惨烈了,一批批伤员从前线下来,大、小医院全部住满了。好多伤员没有地方安置,就把他们安置在破庙、教堂里。
几十年后,魏华说那时在战地医院看到的一切,可谓触目惊心。
通往一座临时战地医院的公路是一条高低不平的土石路,运伤员的卡车、担架队连绵不断,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  
医院的地上就铺了一层薄薄的稻草,伤兵们一个个蓬头垢面,满脸灰土,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稻草上沾满尿屎,伤员的绷带也没人及时给他们换,上面被灰尘、脓血染成紫黑色。
手术室的地上全是血,医生站在血泊中给伤员手术,鞋被血染红浸透。手术器具里放着破旧的剪刀、止血钳,绷带是一些被面上撕下来的布条……
一个30多岁的医生是这所医院的院长,由于连日劳累,眼里布满血丝,讲话声音嘶哑。他手上的医护人员不多,很多事情必须亲历亲为,大的手术,大多是他亲自动刀。
有的伤员刚抬上手术台就死了,有的正开着刀就咽气了。尸体来不及运走,往旁边一推,再换下一个伤兵上来。
在医院,魏华和他的同学看到院长给一个胳膊受伤的年轻士兵手术,院长解那士兵胳膊上的绷带时,脓血流了一地,白白的骨头从烂肉里露了出来。魏华和他的同学心头一颤,胆小的发出“啊!”的叫声。
那战士俊俏的脸上因失血过多,显得很苍白。魏华仔细一看,那战士很年轻,可能只有十七八岁,嘴唇上一圈淡淡的茸毛,瘦长的个子,让魏华联想起老家天井里一场大雨后突然蹿高的竹子。
那年轻士兵艰难地从怀里掏出一封家书,托魏华寄到他家。
院长认真检查了一下,吩咐手下人:“给他截肢!”麻醉后,那士兵沉沉地睡去。截肢用的锯子是木锯。那个年轻士兵以后的命运如何,魏华一无所知。
出医院时,一个看守伤员的士兵跑过来对魏华说:“对不起!上级规定,这里的伤员不允许给家里写信。请把信交出来!”
军校点滴往事
在武汉魏华和他的同学天天看报。报纸上天天报道中国军队打胜仗的消息。武汉城里经常举行各种抗日集会,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誓死保卫大武汉!”“中国必胜!”魏华和他的同学一直认为,武汉不会丢。想不到,1938年10月,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宣布放弃武汉。
成千上万的难民向后方转移。一路上,每天都有难民倒在路边再也爬不起来。
在大后方,魏华同时考取武汉大学、黄埔军校。一位老师对他说:“你有文学天赋,到武汉大学选个文学专业,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你不适合做军人。”
魏华想起孙校长的演讲,想起沦陷的家乡,至今不知音讯的父母,想起武汉会战时,战地医院里那个不知名的小战士,说:“东北沦陷了,我的家乡沦陷了。四万万同胞面临做亡国奴的危险。我要做军人,为抗战出力。”魏华选择了黄埔。
1939年,魏华进入黄埔军校本部16期3总队10支队学习。
学校有来自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官。这些教官让魏华明白西方繁荣、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要强大,需要中国这一代年轻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魏华感到肩负的责任。
魏华经常用英语和这些教官对话。有位教官对魏华说:“你聪明,是军中骄子。我很希望你能到西点军校深造。”十八九岁是花的年龄,梦的世界。教官的一句话,点燃了魏华的“西点梦”。为圆“西点梦”,魏华翻烂了一本英汉词典。
在校学习期间,蒋介石经常到校训话。
有一次吃饭时,蒋介石到校视察。当时正值汪精卫叛逃,武汉失守,高层媾和的呼声甚嚣尘上,斯大林也认为中国将亡,蒋介石的心情很不好。一个教官低着头吃饭,不知在想什么,蒋介石到他面前,他也不知道。蒋介石在他桌旁停下来,用手“咚、咚、咚”地敲了几下桌子,口气急切地说:“男子汉!男子汉!!……大丈夫!大丈夫!!……吃饭要把头抬起来,把饭送到自己嘴里,不要用嘴去就人家的碗。”那教官一见是蒋介石吓得赶紧立起来,叫了一声:“委座!”蒋介石摆摆手,说:“继续吃,继续吃……”
饭后,蒋介石训话:“……日军侵占岳阳,又窥视我长沙,形势危急!同学们,你们将要担当起国家危亡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军校学生,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饭也要有吃相……你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蒋介石训话后,学校对学员们的站、坐、行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在骄阳似火的天气里,整齐列队,蚊叮虫咬纹丝不动,整个场地,除了教官手上挂表的滴答声外,一片寂静,一站就是几十分钟。
因前方急需基层指挥官,魏华的“西点梦”没有实现。一年后,魏华和4个江苏籍的同学分到3战区的63师,驻守浙江一带。
邵娃智歼日寇
师长见魏华字写得好,文化水平高,就把他留在师部任作战参谋。后来,李玉堂的第10军在湖南沅陵地区招了大批新兵,缺少教官,魏华就到了第10军第3师工作。
第10军军长李玉堂是一员虎将。南昌会战时,李玉堂率部在江西武宁县境内一个叫棺材山的地方和日军血战三天三夜。这期间,他曾亲手打死一个临阵脱逃的师长。
一次,李玉堂在师部看到文质彬彬的魏华,对他说:“在部队干,要兼有虎气、匪气和侠气。要不然。就是让你到下面带兵,你也镇不住。”李玉堂的话启发了魏华。
魏华长相文气,那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不怎么服他,认为他只会耍嘴皮子,不一定有真本事。
有一天,部队集中所有班长训练,有一个河南籍的班长,他连发几枪都打歪了。他说:“枪不好。”魏华上去,拿过他的枪,对报靶员说:“把靶子后移30米。”随后,他采用立姿射击,连发3枪,枪枪中的。
魏华把枪一扔,一把抓住那班长的衣领,把他拉到面前,厉声问:“服不服?不服,咱们还可以在拳脚上见个高低。”那班长自恃有点蛮力,根本没把魏华放眼里。结果,魏华三下五除二把他打倒在地。
魏华一战定乾坤。那些老兵油子们心中暗暗佩服。
训练结束,魏华回指挥所。指挥所里,参谋长正在和师长开玩笑:“最近进了不少新兵,整个部队快够上一个军的人数了。看来您要做军长了。”谈话间,见魏华在外面。师长招了招手,魏华赶紧上前。师长当胸给了他一拳:“好小子!今天和人打架了。有种!在部队就要这样,没有点虎气,带不了兵。”魏华教训兵油子班长的事,已经有人告诉师长了。魏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师长说:“最近招了不少新兵,你去挑些身手好的,扩充到警卫连。”
参谋长补充说:“编制不变,警卫连的人数扩大一倍。警卫连的官兵不但要个个会舞大刀,还要会使用各种轻、重武器。赵师长已请了武术教官,你负责挑人。”
第二天,魏华下连队挑人时,见一个士兵在和班长吵架。原来班长上个月向一个士兵借了一块大洋,说好这个月还的。这个月,那士兵家里来信说,他父亲病了,急着要花钱。那士兵找班长要了几次,班长欺负他老实,不想还钱。一个刚入伍的士兵一听火了,说:“世上哪有借钱不还的道理,我去找他。”
班长说:“我现在身上没钱,下个月给他。”
“你有钱,我看到了,就在你上衣口袋里。”
“这钱我有用,不能给。”
“不行,你今天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人家父亲有病。”
班长火了:“你小子想造反啊!他又不是你大舅子。”
“我刚来,以前就不认识他,他当然不是我大舅子。”
围着看热闹的士兵们一齐笑起来。
班长有点下不了台了,说:“我不给,你咋样?”
那士兵一手拿起路边的一块青砖,另一手“化掌为刀”,只一下,青砖齐整整地断为两截。
班长吓坏了,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钱。
魏华觉得这士兵浑身洋溢着见义勇为的侠气,没沾一点明哲保身的世故。他担心这个士兵继续留在班上会受到伤害,他动了恻隐之心,再者,这士兵出手不凡,他动了爱才之心。从这两“心”出发,魏华决定把这个士兵调到警卫连。
在警卫连,魏华问:“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
“报告长官,我叫邵娃,河南人。”
“除了会劈砖头,还会什么?”
“跟我爷爷学了点功夫。格斗,二三十个人,我根本不放眼里。如果手上有家伙,五六十个人休想占到便宜。”
“好,有机会时拿出真本事去跟小鬼子干!在我这里要老实点,不许欺负新弟兄!”
“是!”
邵娃是河南乡下人,不但武功好,还会爬树。无论多高的树,他眨眼功夫就能爬到树顶。邵娃离开了那个讨厌的班长后非常高兴,非常感谢魏华,每次看到魏华下连队,都会“嘿嘿”地憨笑,举手敬礼喊:“魏参谋好!”魏华对他印象特别好,感到一举一动憨得朴实。
后来,魏华听说,邵娃的爷爷曾经是太平天国洪秀全手下一位亲王的侍卫,后来太平天国失败后,就隐居到河南乡下。邵娃父母过世早,是爷爷一手把他带大的。爷爷把一身好武艺传给他。
很快,警卫连扩成两个连的兵力。在教官们的严格训练下,这支部队的官兵无论工兵作业,还是拼刺对抗,在全师都是一流的。
不久,部队接到参加长沙会战的命令,在高桥、金井、福临铺一线,第10军与日军的3个师团血战。
战斗惨烈异常,师部和下面各团、营的电话线一次次被炸断,派出去的传令兵一个个被炸死。魏华既要在师部负责参谋工作,又要做传令兵。
师部左边的143高地告急,派出100多名官兵增援,右边144高地又面临失守。
一天大早,师部最后一支警卫力量在师部外面一片空旷地面集结。
一轮红日刚刚露出地平线,四周血色彤红。师长面色凝重,举酒壮行。“兄弟们有什么话要留下来吗?”
队伍前面的王连长欲言又止。师长走上前去:“男子汉,爽快点!”
王连长从怀里掏出一封前几天收到的家书递给师长。王连长的儿子刚出生,还没有满月。
“还有谁有话要说?”
“报告师长。”一个士兵大声说,“请转告我的双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请原谅儿子的不孝。”原来,这个士兵临危的父亲,想见儿子最后一面。
……   ……
站在队伍最后面的邵娃一言未发。
师长问他:“邵娃,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报告师长,俺爷爷说,打仗时只能想杀敌,不能想其它!我没有话要说。”
全场立即响起暴雨般的掌声。
师长把手举到帽檐边 ,大声吼道:“兄弟们!你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你们的子女就是我的子女……”洪亮的声音在旷野回荡。师长大手一挥,“出发!”士兵们狂风般地卷向144高地。
几天后,第10军各阵地先后失守,第3师接到向捞刀河方向撤退的命令。师长命令魏华通知143、144高地上的警卫部队撤退。魏华明白这两个连在师长心中的位置,二话没说,匆匆走出指挥部,先奔向离指挥部近的143高地。
在一处岩石后面,魏华观察143高地。前几天师部派来的100多名警卫官兵,现在只剩下20多人。他们手舞大刀正与数倍的日军拼杀。他们异常骁勇,毫无惧色,砍死一批日军,又涌上来一批。这些中国士兵知道今天已很难生还,只想死前多砍死几个鬼子,个个像疯了一样,刀片飞舞,银光闪烁。挡我者死,逆我者亡。围着的日军多有惧色,止不住地向后移。
一个在后面督阵的日军军官,开枪打死一个后退的士兵,其他日军不敢后退了,舍命地往上冲。最后剩下的几个中国军人已难支将倾的大厦……
魏华强忍悲痛,转身奔向144高地。他登上一处可以俯瞰144高地的山顶,见144高地上只剩下王连长和邵娃两个人。他们在战壕里一会儿在这打几枪,一会儿在另一个地方扔几颗手榴弹,日军摸不清中国军队阵地上还有多少人,一时攻不上来。
突然,王连长的头部被日军一颗子弹击中,一头栽倒。魏华见邵娃把王连长的手枪擦在腰间,然后在战壕里不停地来回奔跑,好像在搬运什么东西。
日军见山顶上没有枪声了,开始慢慢地向山头移动。
魏华突然发现,邵娃用步枪把一件白衬衣挑起,对着山下的日军喊:“别开枪,山上没有人了,我投降!你们都上来吧!”
“那小子要投降!”魏华心里一惊。
“这小子竟然贪生怕死,想当汉奸。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魏华最恨汉奸,他摸摸腰间的小手枪想,“如果手中有一支步枪,保证让那小子脑袋开花。”
魏华对自己的枪法有充分的自信,但遗憾的是没有枪,小手枪打不到那么远。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让他感到耻辱的一幕。
日军冲上了阵地,一个日本军官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邵娃突然拔出手枪,朝着鬼子旁边的弹药堆击发,弹药即刻爆炸。声响如晴天霹雳,惊天地,泣鬼神。阵地上到处烈火熊熊,浓烟在翻滚,弥漫,升腾。许久,停爆了,烟散了,阵地上没有了草、树,没有了虫、鸟,也没有了人、兽,唯有一片寂静。
回去的路上,魏华的脑海里一次次闪过邵娃的形象。邵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想起了什么呢?是想起河南乡下那泥泞、蜿蜒的小路吗?还是想起每次上山打柴回来时,爷爷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他的神情吗?……也许那一刻,邵娃的耳边响起了爷爷的叮嘱:“娃,记住,打仗时只能想杀敌,不能想其他!”很可能,邵娃就是什么也没想,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迫在眉睫,哪有时间让他去想。邵娃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军人。这样的军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状态,用不着想,自会有最适当的对得起国家和民族的举措。不知不觉间,一种难以言表的悲伤涌上魏华的心头。他的眼泪下来了,那泪水中有为自己误解邵娃的自责……
在师部工作的魏华整理战报时发现,长沙会战中,第3师16期的同学共牺牲230余人。魏华找了个小本子,把这些同学的名字一一写下来。
                    鲜血凝就反思
     1942年,魏华再入军校。两年后,魏华分到89军军部工作。89军的军长顾锡九是涟水人。魏华感到很幸运,他从军以来经常遇到老乡,而且这些老乡都是大官。
1944年,89军奉命进入河南对日作战。留在魏华印象中最深的是抗战胜利前的一次战斗。
89军军部设在一个伪装得极好的山洞里。墙壁上挂着战争态势图。图上显示:403高地是89军进攻路上的一颗钉子。军长用红笔在图上403高地周围画了一个圈,对魏华说:“你把403高地上的情况介绍一下。”
魏华说:“军座,据侦察员报告,日军几个月前强征当地老百姓搬运材料构筑工事。后期,他们自己施工。据老百姓讲,日军储存的粮食、弹药极多,山上的日军不是很多。”
“不是很多,是多少?”
对魏华的汇报,军长不太满意,但也没有过分责备魏华。他知道,日军保密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攻打403高地时,军长让魏华到一线指挥。
战斗就要打响了,但403高地上有多少日军,火力配备情况,还是一无所知,魏华心中没有底,但他想:“现在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较抗战初期不知好多少遍了,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拿下这座山头应该没有问题。”
经过二十几分钟的轰炸,圆锥状的山顶被炮火炸平。
炮击过后,1个加强连的中国军人呈散兵线向山顶冲去。战壕里,魏华手举望远镜,看到战士们运动到距离山头不到三十米的时候,岩缝中,巨石后骤然响起轻重机枪的扫射声,成束的手榴弹从山顶落下,只几分钟,100多名中国军人就躺在了山坡上。侥幸退下来的几个士兵满身污泥、硝烟,脸上满是惊恐。魏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巨大的“?”划过他的脑海,“山上究竟有多少鬼子?”
第二天,军部又调一个营的兵力过来,结果两天后全军覆灭。军部再调一个团过来。魏华认为继续进攻是错误的,如果再坚持这样打下去,这一个团官兵的生命都可能断送。现在,这个山头左右阵地都已攻下,眼前这座山头已成一孤岛,对全局影响不大。他向军长建议,派兵把这座山头围起来,把山上的日军困死。
一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胜利的喜讯来得太快了,军部的事务千头万绪,参谋们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一份刚刚送上来的战报进入魏华的眼帘。战报上的几个字让魏华的心一阵哆嗦。他的手颤抖、抽搐。他强迫自己镇静下来,抓紧战报,拿到自己眼前:403高地俘虏日军二十几人。
“二十几个日军让我们付出500多人的代价,这太不可思议了!”魏华的眼里湿漉漉的,战报上的几个字像幽灵一样在他眼前晃动。这是他亲临一线指挥过的战斗。他自责!感到良心上过不去。二十几个日军消灭中国军队一个加强连、一个整营,最后和中国军队一个团对抗一个多月。这让他感到惭愧、难受。他有一种蚀骨的疼痛。
魏华走出指挥部,来到403高地。只见日军构筑的坑道内外许多中国军人进进出出。他们从坑道内往外搬运弹药、食品和其它物资,忙着拆除各种军事设施。
魏华仔细看了看日军在山上的工事,日军的碉堡是由钢筋、水泥、粗木依托地形构成的,既坚固又隐蔽。日军在这些碉堡中储存了极多的粮食、罐头、弹药、药品……他们做了长期固守的准备。大碉堡的周围有若干小碉堡,各碉堡之间有交通壕连接。这些小碉堡和大碉堡互为犄角。这些工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这些坚固的工事让炮火无可奈何。他暗暗佩服日本军人办事的认真。
二十几个日军凭借这些坚固的工事让500多中国军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想到这里,魏华的心再一次颤抖,泪水止不住簌簌落下。
一只大手搭在魏华的肩上,他一回头——是军长。原来军长见他神色不对,出了指挥部,不放心,悄悄跟过来了。见魏华到了403高地,心里全明白了。
“军人流血不流泪。在死者面前流泪,他们不会有丝毫感觉。小小的日本为什么能侵占我大片国土?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许多事情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向前看,医治战争创伤,善待活着的人……”
魏华是幸运的,他碰上了一位好军长。
寸草难报春晖
抗战结束,魏华请假回家探亲。一路上,魏华见到兵火过后,好多村庄十室九空,残垣断壁,骷髅白骨散于茅草丛中,感慨不已。他想起建安七子王粲的《七衷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战争带来的是饥荒、抢掠、瘟疫……还有无数孤儿寡妇的泪。我们应该制止战争!”魏华一路想着。
魏华到了老家才知道,他父母在他考取军校前就因贫困、疾病去世了。望着满院子的篙草,空荡荡的屋子,魏华心如刀绞。这空荡荡的屋里再也找不到让他思念、惦记的双亲了。
看着微裂的墙壁,他想起小时候就着罩子灯在灯下读书时,母亲在一旁做针线活。灯光把母亲的影子印在墙壁上,那一刻是多么的幸福、温馨 。
在淮安上学时,宿舍里是上下床。魏华睡的是上床。有一次,夜里不小心从床上翻身掉了下来,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他很快就忘了。几天后,有个同学和魏华同村,他把这事告诉他父亲。后来,传到魏华母亲那里,魏华的母亲特地从家里赶到学校看他。魏华一个劲地说:“没事。”他母亲不放心,围着他左看右看,最后认为真的没事了才离开。
魏华走进父母的房里,整理父母遗留下来的衣物。在整理这些衣物时,他发现几件新衣服,想起他刚到武汉时,收到母亲的信,信中说给他做了几件新衣服,留给他娶媳妇时穿。看着衣服上密密的针眼,他想起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善良、贤惠,和公婆、妯娌相处得很好。
在一个箱子的底层,魏华翻到父亲一件补满补丁的上衣。有一年暑期,魏华在城里同学家里住了几天,父亲不放心,找到那同学家。那天,父亲就是穿着这件满是补丁的衣服去找他的。他记得,那天在回家的路上,他不耐烦地对父亲说:“我这么大了,你怎么还不放心。”他的潜意识里感到父亲这身打扮丢了他的脸。现在,他为自己当年的粗鲁感到愧疚,为当年的浅薄感到无地自容。
每一件遗物都让他想起一件件往事;每一件遗物都像一把刀子,刺痛他的心。
亲情如火,让他感动,让他念想。那时候家里穷,很多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而父母仍然节衣缩食供他读书。现在他是军官了,可以让父母享福了,而父母却走了,永远地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
1945年的深秋,是魏华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光。老屋后面树上的一片片枯叶在风中坠落,如他悲伤、失落的心绪。
祸根缘起孤傲
抗战胜利了,腐败迅速膨胀、漫延,接受大员“五子登科”。各级官员忙着做生意,炒房产,贪女色。
不久内战爆发,魏华再不愿到前线带兵打仗了,工作非常消极。他称身体不好,一直留在军部。因为他的资历,以及和高层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没有人为难他。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任中校参谋的魏华随部队退到上海。
上海解放后,魏华留在了上海。一天,魏华的一个老乡找到魏华的住所,悄悄对他说:“军座让我接你去台湾,船在浙江省的海边。”魏华摇了摇头,他不想去台湾。抗战后,部队的腐败,让他太失望了。
魏华去了涟水老家。建国后,魏华在老家娶妻生子,做小学教师。1958年前,他先后在涟水的肖波、喻集、成集、城中、西庵等小学教过书。几乎是每年换一所学校。说起原因,很大程度上和他待人处世有关。
魏华天资聪颖,接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又上过军校,再加上他阅历丰富,教学效果特佳。每次乡里统考,拔尖的学生都在他班上。这位戎马多年的军人不懂“中庸”之道,遇事直来直去,锋芒毕露,对误人子弟的教师从不留情面。
学校里有一位教师,他是校长的亲戚,教学不认真,且经常旷课。有一次,他当着许多教师的面,对这位教师说:“做教师,就要做一个好教师,不做一个好教师,就是男盗女娼!”弄得人家下不了台。五十年代的校长还算仁厚,下学期让他换了个学校。
魏华的人际关系在逐步地发生变化:同事先羡后妒,再后来,由妒生恨,于是,他的人生之路半途陷塌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华平常自我凸显,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种子。1958年肃反时,有个叫季平的老师举报他在89军任参谋期间杀害过共产党干部。魏华被判无期徒刑,押到徐州农场劳改。
1975年,魏华在狱中度过18个春秋后,被释放回家。到家中才发现,院中长满了野草,妻子已带着儿女改嫁了。
他去祭奠父母。乱坟岗里父母的坟几乎塌平了。幸亏一位魏华以前学生的家长同情他,在埋葬的地方做了个记号,才使他找到下跪的地方。
一个远房侄子送了一条被子和一些米、咸菜给他,安慰了他几句就走了。魏华熬了点稀饭吃了。然后,把床收拾了一下,躺下了。
躺在床上,魏华怎么也睡不着。
他想起妻子贤惠善良,对他很体贴。每当他在外面遇到不平的事,在家发表高论时,妻子总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如果不是季平的举报,自己的妻子也不会改嫁,自己的子女也会得到好好的培养。
季平的一句鬼话,让他莫名其妙的坐了18年牢。他杀过鬼子、汉奸,从来没有杀过共产党干部。不知当年那个负责人怎么就相信那个叫季平的鬼话的。
他越想越多,越想越气。他下半夜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儿,醒来了,继续想,一直想到金鸡报晓。
“这个狗东西,把我害惨了!”清晨,他怀着满腔愤怒要去找季平,想狠狠地揍他一下。
魏华一口气跑了二十几里路,赶到季平的那个村。
老支书点迷津
在村口,魏华遇到村里的老支书。老支书在这个村做了30多年的一把手。他深察人情世故,办事公正,在村里很有威望。就是因为没有文化,一直没有升上去。
老支书听说魏华是来找季平的,对他说:“季平死了好几年了。”老支书把魏华带到家里,让老伴给他盛了一碗早饭。魏华吃过早饭后,老支书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魏华说:“你坐牢后,季平因为举报有功,不做教师了,先在我这个村做副支书,他自恃比我有文化,上面有人撑腰,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他虚报产量,乡里按他虚报的数额征粮,结果,好多村民饿死,而他却一步步升到县革委会工作。升职后,他和老婆离了婚,另娶一个文工团里的演员做老婆。后来,有人举报他当过国民党的兵,天天批斗他,他接受不了这样的反差,上吊自尽了。”
“报应啊!”魏华感叹地说。
老支书没有随声附和他,指了指村子前面说:“你进村时,经过一座水泥桥吗?”
“是的。”魏华不知什么意思。
老支书接着说:“昨天,有一个村民牵着一头水牛过桥,正巧,有两个小学生也要过桥,牛和两个小学生相向而行。一个小学生在桥边贴着牛肚子过去了,另一个小学生也学着贴着牛肚子走时,可能牛感到有点痒了,身子一歪,小学生掉入水中。我当时在桥头吓了一跳,好在那小学生会水,没有危险。上岸后,那小学生对我说:‘牛轻轻一动,我就感到支持不住了。’我对那孩子说:‘牛的力气很大,但它自己不知道。你要让着它点,等它过桥了,你再过去,不要见你朋友饶幸过去了,也跟着过去。’”老支书看着魏华,接着说,“我们农村有这么一句俗话‘牛不知力大,人不知已过。’读书人看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其实不是这样。季平水平不高,做教师时,老受人白眼。如果你们这些同事能好好帮助他,给他温暖,也许结局不是这样。现在他不在了,他妈妈哭昏了头,一直以为儿子还活着,以前天天在村口等儿子,现在跑不动了,住在村口的小茅屋里。”
老支书的话,让自恃读过很多书,懂许多道理的魏华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浮浅。他想起写年终小结时,季平请他指导一下怎么写,自己不耐烦地拒绝了,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平时,自己也没把他当回事。现在想想,当年太气盛了!魏华决定去看看季平的母亲。
“儿子,门没有锁。”瞎眼老奶奶听到门口有动静,以为儿子回来了。
老奶奶的破木门已经好多年没有锁。老奶奶眼睛没有完全瞎的时候,有时,到街上买点菜,门也敞着,她随时等着儿子回来。她不知道,她的儿子已永远回不来了。
魏华推开破木门,臭味、霉味汹涌扑鼻。屋子中间有一个破木桌,桌上放着几只破碗。门口有一个土灶,锅里的食物有一股馊味。整个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魏华看着眼前这位瞎眼老奶奶,心中生了侧隐之心。他想:“这世上再坏的人,也是某一个慈怀中难舍难分的命根,自己命运的悲剧固然和眼前这位老奶奶的儿子有直接联系,但和那个特殊的年代,自己的孤傲,对同事中缺乏爱心,也有很大的关系。”魏华开始反省自己。当年,孙校长曾给他讲《三国演义》里杨修的故事,告诫他做人不能锋芒毕露。现在想想那话语多么中肯,多么亲切,多么贴心啊!
“多好的校长啊!可惜当年没有听校长的话。” 魏华心中感叹着,“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他的学生,听他的教诲。”
“儿子,你饿了吗?”瞎眼老奶奶见儿子回来,满脸皱纹舒展开来,她的问话把魏华从遐想中拉回来。
“……噢,我在外面吃过了……不饿,您饿了吧?我给您下面条。”魏华不自觉地充当起老奶奶儿子的身份。此时,他全忘了到这个村的目的。他感到,季平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季平的人生悲剧是因为他狭隘的思想、低劣的人品……季平毁了自己的家庭,让自己身处囹圄18年,给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他也毁了自己的家庭和生命……自己的悲剧,对方的不幸,留给魏华许多思考的空间。
离开那个村前,老奶奶拉着他的手问:“好儿子,你这次出门,什么时候再回来?……”
回去的路上,魏华的心胸豁然开朗起来,感到路边的野花特别鲜艳,太阳特别温暖。九死一生的抗战往事,18年的铁窗生涯,劳改农场的种种磨难,都如浮云飘散,不再萦怀。
晚景一片灿烂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涟水学校缺英语老师,请魏华代课。
“我今年57岁了,想不到还能为国家尽力。”魏华激动不已。如同当年听到抗战的号角一样,热血沸腾,决心努力为国家发挥余热。
这位昔日淮安中学的高才生,当年曾同时考取武汉大学、黄埔军校,为圆“西点梦”刻苦攻读过英语,教高中英语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他认真备课,尽心教学。
他的学生对他的教学工作评价很高。
陶兴柳是他的学生,现居南京,他说:“魏老师讲英语课文不看教材、讲稿,边背边讲,一丝不乱。”
有一位在北京高校工作的学生说:“魏老师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任何一点微小的错误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魏华班上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没钱交学费面临辍学。魏华用自己的工资资助那学生上学。那学生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经常来看他。他善意地提醒那学生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我是一个有历史问题的人,你经常来,会影响你前途的。”那学生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在农村种田、放牛。没有您,哪有我今天,我不管您以前是什么人,我只认您是我老师。”
饱经风霜的魏华如涅槃的凤凰变得平和温文了。在学校,魏华和同事也相处得很好。他毫无保留地把教学经验传授给新来的老师。
战争年代他训练过的部队战斗力强,和平时代他教过的学生也出类拔萃,他当年教过的学生有不少在省、市机关工作。离开学校后,这些学生经常来看他,同事也经常上门嘘寒问暖。这一切,让魏华感到很欣慰。最让他难忘的是学生给他过90岁生日的那一幕。
一天早上,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门口站了好多他以前教过的学生,有好几个学生手里拎着大包。他们说:“魏老师!今天是您90岁生日,我们来给您贺寿!”
“今天是我的生日?”魏华自己都忘了。这些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学生,让毫无思想准备的魏华措手不及,激动万分。他赶紧从床下掏出一坛老咸菜放到水里泡着,准备和卜页一起炒上一盘子。然后,他翻箱倒柜找出准备过年吃的几斤檽米淘米煮饭。最后,他让学生在家里坐好,自己拿了几个鸡蛋出去,再回来时,手上拿了一瓶“洋河大曲”。原来,他拿鸡蛋到小商店换酒的。
他的学生把他搀扶到桌旁,对他说:“老师,您不要忙。我们都准备好了。”说着,把带来的大包一一打开:香肠、烤鸭、海蜇……
几个女学生下厨,很快几桌色、香、味俱全的下酒菜在桌上排满了。
魏华想起自己平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岁月感慨万千。那天,90岁的魏华微微有点醉意,他高兴,激动,感叹。原来一个人的人生还可以这样度过!
魏华的脸上一片灿烂……


发表于 2016-2-20 14: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格决定人生。人生无常,因果报应总有轮回。
发表于 2016-2-20 16: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欠抗日老兵一个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2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老春节前归队。
发表于 2022-12-5 20: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86年在涟水陈师中学上初一,当时就是魏老师任班主任,是一位既很严肃又非常和蔼的老师。曾有一次下午自习时间,我和其他两个同学溜到中学的西北角去掏鸟窝,回去后被魏老师叫去,没有严厉训斥,只是让自己好好反省,骚得自己脸通红。怀念魏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17:38 , Processed in 0.02072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