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68|回复: 18

裁缝杨巧玲的故事(外一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6 1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林 于 2017-8-16 10:39 编辑

裁缝杨巧玲的故事   

      跨进老李的家,一眼瞥见大门旯旮的一台旧式缝纫机依然锃亮,有六七成新吧。老李见我盯着它看,便介绍起这台缝纫机的“风花雪月”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李师娘杨巧玲初中毕业走出校门。那时候农村青少年走到社会上时兴学个手艺,有门手艺既是跳出农门的途径也是发家致富的生财之道。学哪门子手艺好呢?当时乡下流行男学“五匠”,女学“女红”。经过一番选择,杨巧玲最后选择了学缝纫。

       那时候人们经济贫困、物质匮乏,还是凭布票买布,每人每年仅几尺布票,除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着以外,常选用耐穿的化纤织物。像的确良衬衫,穿上它,虽然夏天透气性差、不吸汗,但还是很受人们的爱戴。外衣色彩是清一色的“老四色”,即黑、灰、黄、蓝。款式是单调的“老三样”,即:列宁装;中山装(上下左右四个口袋 );青年装(上为一个口袋,下为两个口袋)。大约在八五年后不用布票买布了,人们做的衣服才逐渐多了起来,花色质地也跟着丰富、提高了。

      学缝纫从下手活做起,从最简单的缝扣眼、钉扣子学起,通过师传和自学,一点点积累手工、缝纫技巧。然后才逐步学量、剪、缝、熨。学缝纫是个辛苦活也是个细作活,丝毫马虎粗心不得。那时候不管学什么手艺,学徒工是没有工钱可挣的,还要倒贴学费,四时八节还要给师傅“进 贡”,平常还要多多孝敬师傅,帮忙做些家务活。这样师傅中意你了,才会尽心把手艺绝活传授给你。

      就这样,杨巧玲勤勤恳恳学了两年缝纫,后来进了乡一家小型服装厂干了几年。婚后的杨巧玲凭着自已积攒下的几千元资本,开始了自我创业,开了个家庭服装加工厂。 她凭着一副台板、一把剪刀、一卷皮尺加一根蔑尺和一块划粉做起了老板。 过去裁缝铺,绝大多数为小店铺,有缝纫机一二台,师傅一位,助手二三名。而杨巧玲的服装厂却有缝纫机八九台、锁边机二台、工人十多名,既给人们做衣裳,又加工厂服和校服。裁缝师傅,顾名思义,既能量体裁衣,又能开机缝制,既是服装设计师,又是制衣操作手。尽管那个贫穷的年代,人们不怎么讲究穿着打扮,但随着生活的变更,服装的款式也是变化愈来愈大,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喇叭裤、牛仔裤、百褶裙和全套西装等。很多裁缝师傅都能与时俱进,适时掌握新潮服装的裁剪技术,以适应广大顾客的要求。当然,杨巧玲也不例外。杨巧玲师傅有句口头禅当时常常挂在嘴边告诫“徒弟”们 :“做衣裳好比做人,你做人不精致,做出来的衣裳也不会精致。”
   
      过去裁缝铺子,每年有两个旺季:一是春末夏初,二是秋末冬初,直至春节前夕。每逢旺季,裁缝店铺门口顾客络绎不绝,有的姐妹们结伴同行,有的父母携儿带女,一进店铺就冲着裁缝师傅七嘴八舌地嚷嚷这个装那个装的。凡来缝制衣服者,裁缝师傅均需用皮尺量其肩宽、胸围、腰围、臀围和裤脚、手腕等部位的尺寸并记在笔记本上,再用划粉在布料上标明顾客姓名,同时约好取衣日期。每年春节前两个月内,可以说是裁缝店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其原因一是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为孩子们添做新衣;二是寒冬来临,一些中老年人尚需添加棉衣御寒保暖。

      来来、来,喝酒,李师傅端起酒杯一口干掉,我也随即抿了一口杯中酒。旁边的李师娘这时插话道:现在已没有人做衣裳了,人们都到商城、服装城买成衣穿了,又好看又实惠,随买随穿。主要是现在做一件衣裳的加工费贵了,做还没有买的划算呢。李师傅也从旁补充道:就是呀,过去做一件衣裳最初收个二三元,再后来十元二十元的,加工一套好西服也就二百三百元的。现在呢,唉!不提了……

      衣食住行、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人们每天清晨起床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衣,然后才……好了,关于裁缝铺的故事和话题,今天就说到这里。再见!


当下声声吆喝    
  
      儿时的声声吆喝,上了些岁数的人都能耳熟能详,也都能叫出多种不同行当、手艺人的叫卖吆喝声。比如,比如......儿时的吆喝声无一不是方言俚语,南腔北调、地域性很強。儿时的吆喝声现在回味起来倍感亲切,带有浓浓的乡情,乡土韵味和民族特色。如收旧货的吆喝声:“牙膏皮,乌龟甲鱼壳、长辫子收(卖)哎”,你一听到长辫子,会不会立马想到一个梳着又大又长又粗的辫子的姑娘来?而今的吆喝声是不是全然没了往昔的人文亲情味,听起来商业气息、“铜臭”味很浓呢?你听:“本店商品大削价大清仓大甩卖喽,一百块钱的皮鞋只卖五十,八十块钱的皮鞋买一双送一双喽……”
     
      信息时代一切讲究的是高端,高速、高效。网络设备要高端先进的,道路交通要高速直达的,就连买卖吆喝也要高效省力的。众所周知:当下的吆喝已不再是过去的靠人工嗓子叫卖了,如今的吆喝声借助了高科技产品,发挥了展销模特儿的青春靓丽的优势。商场的商人己不再是商贩,应该叫老板,老总、企业家。每逄商场促销,商家们大造声势,搭平台、请靓模。那美眉们在台上一站,露肩裸脐,挺胸搖臀,扭着扬柳蛮腰边舞边唱,“主持人”则不失时机地“麦喝”。当然,主持人是不要费口舌涶液的,商场门口的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在高声叫卖呢:“大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进来瞧一瞧,挑一挑。朋友们,抓住机会买实惠,错过机会贵几倍!机不可失,不买是你的错,不卖就是我的错……”大街上电子显示屏同样打着大小商家的促销广告语,街道边商店的高音喇叭里竭斯底里的吆喝着:“欢迎光临本商场,全场所有商品一律九块九,件件九块九,统统只卖九块九……”我们再来听听另一类商家的吆喝声:“全场商品大处理,大降价。厂家老板跑了,带着他小三跑了,找他小姨子,小姨子死不认帐,我们拿不到钱,只好以货抵债;赶快过来挑,赶紧过来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吆喝声声,花样百出。置身在当今都市中的人们,是不是该多长个心眼呢!?有首歌词这样唱道:这个世界我来了,任凭狂风暴雨......
      再来说说社区,乡镇、街头巷尾的那些底层吆喝声,同样是扬声器的录音播放。收废旧电器,废品的这样吆喝:“回收旧电视,旧冰箱、旧冼衣机、旧空调噢;坏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卖噢”;做小买卖的这样吆喝:“苹果、香蕉削价卖啦,又削下来啦、苹果十元五斤,香蕉十元七斤”;卖零食甜藕的这样吆喝:“桂花冰糖藕、好吃得不想走,桂花冰糖藕,好吃得不想走……”

       凡世间吆喝声大都名副其实。干什么,卖什么就吆喝什么。虽吆喝的内容不同,但其实质都是共同的,都属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型,这也应了民谚“卖瓜的不说瓜苦”一说。儿时的吆喝声悠然远去,当下的新型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白了,市场吆喝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它是用嗓音还是用扬声器,无一例外都是一种宣传产品、吸引眼球,夸大质量、促进销售的手段。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发表于 2017-8-16 12: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裁缝店少了
发表于 2017-8-17 09: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越来越好了,人们越来越怀旧了
发表于 2017-8-19 17:2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的节奏太快了,怀旧的心有时亦迷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8: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公子留评,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9: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7-8-17 09:11
时代越来越好了,人们越来越怀旧了

呵呵,是的是的。
拙作一篇怀旧,一篇写实。其实怀旧中有写实,写实中有怀旧,故为(外一篇)。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9: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碧云天下 发表于 2017-8-19 17:25
时代的节奏太快了,怀旧的心有时亦迷途了。

那就跟上时代的步伐,尽量少怀旧吧。

问候碧云老师,紧握
发表于 2017-8-20 23:0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顾老师是个五笔党啊。我念职高之前大脚裤也流行,我把裤脚剪开用缝衣针一针一针的挑毛边,裤子自己用剪刀剪洞(同学都说好看),老师不让穿,晚自习穿呗。当年选专业想选电机的,只因想混在女人堆里。《再回首》,已经过去12年了。
发表于 2017-8-21 06: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吆喝声现在只在农村还保存着,但已不是过去的纯人声了。电喇叭重复的录制好,一遍遍地重复,刺耳扰人,失去了传统的特有韵味。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9: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林古木 发表于 2017-8-20 23:07
顾老师是个五笔党啊。我念职高之前大脚裤也流行,我把裤脚剪开用缝衣针一针一针的挑毛边,裤子自己用剪刀剪 ...

“五笔党”,什么意思?不会是某个黑社会帮派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19 06:02 , Processed in 0.02153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