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36|回复: 1

【原创】陪狗与陪妈,谁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 13: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下这个题目,有的网友可能感到诧异。母亲的份量在儿女们的心中应该是至高无尚的,这难道还有疑问吗?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未必如此。
  
近日,和朋友在网上聊天诉说了一件事:朋友家邻居有四姊妹,三女一男,父亲英年早逝,儿子与其母相依为命,但苦于生计,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实际上成了“留守老人”。平日,姐妹们也算“孝顺”,经常回家陪伴老人吃饭,但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天,刚吃完饭,其中一个女儿大言不讳地说:“哎呀!对不起,我要回去啦。我的‘甜甜’(狗名)在屋里好孤单的……”,说着便扬长而去。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事后,母亲和朋友私下议论:“你看啊,我在女儿心中的份量还不如她的那条狗……”
  
听了这个故事,我颇有感触,如骨哽喉,不吐不快!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孝越来越形式化是人类的悲哀”。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孝顺父母的人,以为能养活父母就行了,而牲畜中的狗和马,也都是人饲养的。如果对父母不尊敬,没有感恩的心态,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身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曾经有一则公益广告便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过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不来的电话,母亲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一位老人恐怕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挤出时间回家陪伴。
  
常言道:“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悉心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父母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家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之时,多花点时间陪伴,多尽一份孝心。
  
我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陪狗的份量可以超过母亲,那么,这样的人还谓之“人”吗?
  
孝不在于形式,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与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女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失去了年轻力壮时的自信与豪气。眼花了,腿却不灵便了,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都会觉得自己做不好,此时,儿女便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大树。能影响孝的天平摇摆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孝由心生。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将对父母的爱心与孝心深系于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才是孝子。

我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
发表于 2017-10-5 08: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9 00:40 , Processed in 0.01620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