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16|回复: 3

读《雷蒙德.卡佛:—位作家的一生》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6 22: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带着灰色封皮书穿过法国梧桐树下的十全街。如果没有历经年月遗存的两边悬铃木,这条江南老街势必要失去9倍的底色。街上同时也因走过在春末旧病复发的借书人,生机嫩绿而又显颓废,富于文艺气息。因为拥有书,生命看上去势必更长久。可满街的人谁知道谁借了本好书,无意转到图书馆人物传记书架发掘的好书。
   由于书,作家的一生的精彩,特意记住了借到的日期,4月16日周末下午。回来后,几乎要一口气读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家务和杂事。晚间坐塔瓦床边继续品读,并特意备了纸笔,以便随手记一些心得。儿女问是什么书,给她看灰色封面,让上小学2年级的她试读。她拿起书,完整漂亮地读出书名,并把书拿到手提起来作掂量分量的动作说:“给我看看他的一生吧,好沉!”
   很有意思,迅速记下了女儿所说,是的686页,够沉的。卡佛的学生曾回忆说,他身材魁梧,身高6英尺。村上春树极其推崇卡佛小说,甚至把卡佛当作最重要的导师,但他见到卡佛时,还是觉得有些意外。他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身材如此高大的作家,尤其是他看到卡佛喝茶时的样子,形容他“看上去好像是在一个错误的地方做一件错误的事”。
   第二天带到公司,利用午间和上班窥看了些,晚上继续奋战,直到第三天夜。最终,阖书品味:“一生做了许多错误的事,够惨淡,够肮脏,够失望,最不应该写小说。”
   “他要是成为作家,会像作家吗?”——
此刻作为间接员工,他站在嘈杂的阿特拉斯空压机声中开始追悼性地回忆,从毕业之际。农村出来的他有中国穷苦人固有的节俭和美德,他不敢像卡佛一样,早婚,不断换工作和住所,面临失业破产,酗酒,不被打垮。尽管电子工厂很多,身体原因,工厂这么低的门槛他都难以跨越。仅能跨进招工制度松散的环境恶劣的工厂,规避社会歧视,幸运地谋生,在一家工厂守口如瓶地呆下去。
   卡佛呢?从高中就立志写小说,做任何谋生的事总一心二用沉思在小说的思考或构思中,读了大量文学书籍,一直坚持学习文学相关的大学专业。即使狗一样的活着,坚持,总是在开始,找寻优美迷人的,能让自己重打精神,想望起温饱生活带来的东西。而小说从来就不能带给他生活中的改变。
而他从事工厂体力,为失业或再换工作不成功所恐惧着。比如SARS病毒爆发的2013年春天,他跳了一次槽,前脚刚进厂,后脚所有工厂关闭了招工通道,并强化了体检。所以从一开始,他也一心二用,却在证券投资上。一点一点积蓄并日积月累的买进股票,写投资笔记,研读沃伦.巴菲特传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尝试投身证券行。直到2013年,35岁的焦躁之年,他意识到跨过这个节点意味渐老,随后而来父亲的病死,才重新唤醒了他真正文学的想法。随即加深经典文学的阅读,2014年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当然了,以前在思考证券之余也写些东西,包括毫无意义可言的网络小说。
   “要学卡佛屌丝一样地逆袭吗?”——
   年轻时候,卡佛在自己的袖珍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现在就想得到它。”那时候的他多么渴望成功,追求自己的梦想,却想不到经历过这么一段长长的,灰暗甚至龌龊的人生。最后写作,变成了为拯救长夜漫漫的自己。
    现在年近40,当他深信写诗极为重要,即是其精神濒临崩溃时。所以他不期待所谓的卡佛逆袭,“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按一处叫《读书》栏目的2016年所记:有趣的是,卡佛的中国追捧者可不是什么贫困之士。对这种错位,栏目上说:“卡佛的作品和当下一些中国人的生存颇有契合之处,如处于社会边缘、生活空虚无趣,感情稀薄却疲于奔命等。”
栏目上不曾想,却有一位标准的底层,他在这年的过半读着卡佛小说。
   再写些什么心得?他注意到卡佛的极简,不单纯是语言、结构层面上,若有所得或一头雾水的流水账,也应涵括微小事物、日常事物,甚至是无意义的生活细节。中国为何缺乏卡佛式的经典,甚至卡佛式真实?改革以来,中国有庞大的打工者阶层,而卡佛写的是美国底层,并非什么“高明的小说”。
国人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决心,哪怕从事写作,先没取得什么成绩,却觉得有种宏大的抱负。对于“微小事物、日常事物,甚至是无意义的生活细节”,总下意识上升到社会层面的阴影下,而非回归到生活本身的一小撮灰尘或简单的满足上。是过往刻骨铭心的历史后遗症带来的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小时候的乡下村子蔽塞,文盲愚昧的父辈,竟能左一句“斯大林”,右一句“赫鲁晓夫”,最后“尼克松”,更何况知识分子呢?假如某人此刻真实的想法就是写作,不想工作,过上一种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实际写出的却免不了要刻意表达成为布罗茨基式的“无所事事”的东西。可归结为文化制度、宗教精神、民族性格层面的这些差异,诱发文学的“真实”嬗变?
同时,国内当代作家们在卡夫卡的荒诞表现、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博尔赫斯迷宫、加缪的局外人、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等等等沉浸得太深。我们是不缺这样的新闻,真实而无须虚构。我们生活其中,另一方面我们慢慢疏忽和不习惯了“真实的真实”,哪怕谈论性爱的单纯,疏忽和不习惯了“他不关心全人类只关心他自己”。甚至不屑于,也遗忘了“在场”。
以上是他所深思,但并非评论家的优越评论。至于汲取到了卡佛什么?说不出。是否意味着他要模仿卡佛?走进40的人,还要去模仿谁吗?不必了,是试着关注自己的时候,时不我待了,自己一生有多少页……外面有人在打开音乐依次听张学友版《My Way》,邓丽君及《燕尾蝶》版。
                       2017.5.11                             
发表于 2018-1-19 10:2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除了悟性,少不得痛楚。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0:0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碧云天下 发表于 2018-1-19 10:25
文学,除了悟性,少不得痛楚。

所言极是,问好袁老师!
发表于 2018-1-24 07:2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西方正典的阅读,是通向另一座文学大门的途经,我跟在北京见面过的徐则臣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0 19:44 , Processed in 0.01741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