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55|回复: 7

《船》进我I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9 18:3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船》进我心
            李永保
     ――浅读单国顺的《船》
  单国顺者,其何许人也,未尝得知。在读了“醉里挑灯”公众号推出的散文《船》及作者简介之后,先是了解他是阜宁人,后是他的《船》驶进我的心里。
    2663字的《船》,全文计13个自然段,作者以“船”为线索,以“船”在作者意念中出现的先后为顺序来组织材料,使得本文层次分明,条分缕析。它很明显地向人们展示它可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1~2节,是文章开头,开门见山,落笔点题,以“说船”总启全文;二部分是3~11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写出故乡的船给作者的感受,暗藏作者对故乡的爱;三部分是12~13,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以议论的表达手法,卒章显志,让人体会到作者的乡愁。再细分,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一层是3~5节,写童年时看船,船曾把作者的目光带向远方;二层是6~8节,由诗联想船,由船想到故乡那诗意的水乡生活;三层是9~11节,写父老乡亲和自己怎样摆弄船,表达出对父老父亲及自己玩船乐趣的怀念。因此,文章不但行文不乱,而且中心突出。但公众号编辑此文时,以(一~四)的形式标明分为4个部分,在这点上,我认为欠妥当,因为造成了思维的混乱。
  任何艺术表现都是要形式的,散文亦如此,形式是要依赖结构的,结构之美能够有力地支撑散文之美。本文整体结构是“总分总”,达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不仅如此,值得强调的是,第二部分结构处理的巧妙。这种巧妙在于以有关船的事在作者意念中出现先后为顺序,给出了三幅让作者感受很深的有关船的画面,突破了诸如“以时间为序或以事情发展为序”等常规,不仅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让人耳目一新。另外强调一下,本部分展出的三个画面,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跳跃出现使得本文呈现流动之美,体现出文章内在的韵律和节奏。
    画要色彩,歌要韵调,散文要笔调。本文以朴素平实的语言,以故乡的“船”为典型的物象,以客观地叙述和描写,围绕“船”书写作者对故乡的感受,让人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爱,这一乡愁。而这一乡愁,是隐藏在文字之中的。由此可以说写作本文的笔调是现实主义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就文章中或抑或扬矛盾句的运句,以及第二部分第二层以民歌歌词诗性语言引起下文,增加文章的韵味美等情况来说,本文足显了浪漫主义笔调的特色。所以,本文的笔调综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现实主义中写实,在现实主义中含蓄,在浪漫主义增味,在浪漫主义中变化。正是综合笔调的运用,使得文章在自然流畅时,有浪花朵朵,又有泉水叮咚。
  散文之美离不开语言之美,本文文字大量的使用是朴素语言,但不影响文字的优美,正如汪曾祺所言“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当然朴素的语言能够巧妙地运用,照样能构造了美好的意境。就本文来说,其他巧妙运用朴素语言的方法不说了,在这里我着重说说前后意思矛盾的语句运用,例如第一部分中“ 船,驶进艺术,驶进幻想,驶进浪漫,它就是诗,是音乐,是浮雕,是梦。而在朴朴实实的生活里,船就是船。”和“我生长在水乡,最有资格说船,因为我看惯了船,也坐够了船;然而我又最没资格说船,因为水乡的男子汉,大大小小的都会弄船,而我不会,真是惭愧。”,这些语句的运用,使语意在或抑或扬之间转折,实现了语言的跳跃之美、转折之美,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也达到了笔调的浪漫美。这种技巧在第8节的开头两句“坐船的感觉是美好的。生长在水乡,坐船那是极其平常的事,就没有什么感觉了。”中又得到了运用,又得到同样的收效。所以在本文没有美句媚词情况下,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象拉家常,很亲切,也很走心。

  文章中诸如“渲染衬托、动静结合、叙议结合”等表达技巧和诸如“比喻、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已做到了文化的自觉,为文章增色不少,在此,我不作赘言。
  凡此种种,使得《船》一方面清新隽永、诗味盎然,另一方方面语言朴质、俗不伤雅。
  《船》不仅因为文笔之美走进了我的心,也因为文中所折射的乡愁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也曾是阜宁水乡的赤子,不过流浪他乡已三十多年了。
  文本是客观的,解读是主观的。因限于水平,解读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请方家赐教。
  附:
           船
         单国顺
          (一)
1 .  船,驶进艺术,驶进幻想,驶进浪漫,它就是诗,是音乐,是浮雕,是梦。而在朴朴实实的生活里,船就是船。
2.  我生长在水乡,最有资格说船,因为我看惯了船,也坐够了船;然而我又最没资格说船,因为水乡的男子汉,大大小小的都会弄船,而我不会,真是惭愧。
3.  有关船的画面,最初映在我头脑的应该是这样的一幅:
4.  一条白亮亮的大河(射阳河),弯曲着身子,静静地躺在平展展的大地上。河很宽。河边有个庄子很大,很高,人们叫它许湾大庄,据说是古代渔民出海的避潮墩,后来曾经是一条街,被日本鬼子烧过。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它仅仅是一个庄子。我的外婆家就住在这个庄子上。那时我看到大河里飘浮着片片白帆。帆影近了,就变得大起来,就可以看到船桅,船上的人,船上的狗。继而船渐渐远去,帆影又变得小起来。偶尔驶来一列驳船,长长的,孩子们喊它“拖队”,我就一条一条地数那拖驳的只数,十三、十四常是煞尾的数字。通常是十三条或十四条半,因为拖驳的最后都要拖着一只很小的船,像是尾巴。拖驳渐行渐远,渐渐地细成一条黑线。外公告诉我,远处,正前方,有一座宝塔,很古,叫朦胧宝塔。我把视线放得远远的,在许多黑影中去搜寻那座宝塔,见到的只是一个黑隐隐的物体,却无法想象出宝塔究竟是什么模样。
5.  这些都是陈年的风景了,后来所有船都变成了机动船,白帆是看不到了,大船驶来是机声隆隆,中小船驶来,也是机声隆隆,有时还要鸣响几声汽笛,把影响扩大到两岸。
          (二)
6.  读大学时,我学过这样的一首民歌:
     小篷船,装粪来,
     惊飞水鸟一大片。
     摇碎满河星,
     摇出满囱烟。

     小篷船,装粪来,
     橹摇歌响悠悠然。
     穿过柳树云
     融进桃花山。
7.  这首民歌所描绘的画面仿佛从我们家乡剪去的一样。我们那里是水网地区,有大大小小的河,也有大大小小的船。最多的是农船,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几条农船。船从小河驶向大一些的河(丹沟河之类),再驶向更大的河(射阳河),或者从大河驶进小河,再驶进我们的家门前。有时是装粪、装氨水(化肥厂制造化肥时流下的废水),从县城装得来;更多的是装着别的什么,比如说交公粮,把一船一船的稻谷,或一船一船的小麦送到粮站。有时也送村人上街。我曾多少次坐过这样的船。
8.  坐船的感觉是美好的。生长在水乡,坐船那是极其平常的事,就没有什么感觉了。船在水道上行驶,近岸长着芦苇,有的小半截埋在水里,还有稾草、蒲什么的,与芦苇一起在水中摇曳。蒲棒直挺挺的,箭一般,有时不免折上一支。水里有水藻。有一种水草的叶,长长的,略扁,像鳗鱼,人们就叫它“毛鱼草”;它总是随波弯成曲线。团叶菜浮在水面上,开着小黄花;还有野菱,叶片肥厚墨绿,一张挨着一张,贴着水面。那岸上有树,柳树、榆树、洋槐树、桑树,还有翠竹,浓绿如烟,又像连绵的云阵。春天当然也可以看到绯红如云的桃花,笑容可掏的样子。傍岸而居的农户少则一家,或两三家,多则形成农庄。那时的农舍多为茅屋,有烟囱。炊烟冒上来,像抖落的绸带。夕阳通红通红的,比孩子用红蜡笔画出来的不知要红多少倍。岸上有行人和劳作的农人,还有狗。狗、人、树,连带茅屋夕阳、天上的云彩,一起倒影在水里,随波晃动,发抖似的。
           (三)
9.  水声潺潺;橹声吱呀吱呀的,古人叫它“欸乃”,让你听出水韵。摇船的都是我的父兄辈,有的还是祖辈,他们是弄船的好手,也是杰出的劳动能手。看他们摇船不紧不慢,悠然自得,你的心也跟着安闲下来。水鸟成群地栖息,有时确实是惊飞水鸟一大片,不过,人们看不出诗意,倒是惊起河里的鲤鱼、噘嘴大白条有意思,呼嗤一下跳上船,连蹦几蹦,鱼就被人掐住了。真是坐收渔利。
夜幕吞没夕阳所有的余辉,天地换上了一副黑面孔。不一会月亮上来了,星星也一颗一颗地睁开眼。星月把自己的形象全部复制在河里。坐在船上看水里的星和月,船行,它们也行,老是跟船保持那么一段距离,生怕船会把它们撞碎。
10.  橹,这摇船的最得力的工具,就像鱼尾一样,在水里摇来摆去,抛出一大朵一大朵的水花。它既是船行的动力,也作用于船的方向。船工知道橹怎么扳,船就该朝什么方向转。橹把在船工手里,就像书画家手中的笔,得心应手,其实不需费多大劲,就可以将船使唤。橹与船发生关系,全在船尾那个枢纽上。这个枢纽,人们称它为“橹支”。橹眼必须套在“橹支”上,橹才摇得起来。我也曾试着摇过橹,结果总是让橹与橹支脱离关系。后来我一直没有学上摇橹。在我离开家乡去读书之后,也就永远废了这个课题。因此,我只能老老实实地承认“不会弄船”,虽然我用竹篙也可以把船撑走。
11.  其实撑船也不那么简单。不会撑船的人,下篙就不那么准,会把船撑得打起旋来,转上一个一百八十度,甚至三百六十度。至于在较宽的河面,或三叉河口撑船,水深,又有风浪,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任它在水里打旋。我就遇到过这种窘境。
玩船,我喜欢。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一种放鸭船,俗称“鸭哨”不足一丈,可容两三人,最好是一人。划船用棹,那可真是“蚱蜢舟”,人踩上去,如果方法不当,就可能把船踩翻;不过,翻了也不要紧,因为它是木制的,再把它翻过来就是了。晃荡,那是不用说的。我们用它捞水草、歼芦花,但主要是玩。有时我们还把小鸭哨划进芦苇丛中,寻找柴莺的窝。那柴莺叫得好切,形体如麻雀而偏大,人们叫它“柴刮刮”,那刮刮的叫声把一片芦苇滩吵得热热闹闹。柴莺的窝做得特别巧妙,三四根较壮实的芦杆连缀在一起,一个碗样的窝就顿在其上.窝里的蛋有斑点与麻雀蛋无异。你一旦接近柴莺的窝,取蛋,那柴莺就会冲近你拼命地刮刮,指责你的罪过。我们做这样的事,今天想来.的确也是一种罪过。这些自由的鸟儿,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吗?
           (四)
12.  家乡的船,远离了我今天的生活,但为了老家,为了兑现那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所激发出来的良心,我还是经常回去,自然也会看到家乡的船。不过,现在的农船已经丢失了它原有的意义,基本上都是做生意的,因而具有了商船的属性,属于个人;船也比过去的大得多。过去的橹也早已从船上退役。如今,船上的动力是机器,所有的船尾部都没有那个“橹支”了。我已十多年没有看过橹,恐怕橹要成为文物了。
13.  现在,“情结”这个词比较流行,常有人用,生长在水乡的我,是不是跟船也有个什么“情结”呢?我自以为不是,只觉得船意味着一种乡情。船令我想起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想起许许多多的父老乡亲。记得在外地的风景区观光,我偏要花上几十元钱去租一条游船,到水里去荡漾一番。在南京的秦淮河,我曾花上十元的门票去坐一下那秦淮河的画舫,去寻找一种感觉,其实那种感觉远不如少年时期在家乡坐船、玩船的感觉来得痛快。虽然如此,每次到什么地方游览或采访,我还是想上去荡一下舟,回味某一种生活的情趣。这也勉强算一种“情结”吧?
发表于 2018-5-9 21:2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出众,评论出彩。耗时少许,获益良多!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23:5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戴诗人。
发表于 2018-5-10 09: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寻常的文字,经过一番点评,刮目相看!祝贺二位!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1:4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昆山好人苏老师,顺祝老师好。
发表于 2018-5-10 14: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不是李老师的浅读能写得出来的评论,真的是深读精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7:1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微人微事文友。
发表于 2018-5-16 1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众号的编辑是按照作者自己分的,这四部分在我看来,分的也不算是“思维混乱”吧。第一部分是看船,第二部分是坐船,第三部分是撑船,最后一部分是念船,你看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3-28 16:41 , Processed in 0.01424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