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26|回复: 4

【醉里飞花令:红色故事】一名老党员的《干部鉴定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5 14: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闻石8071 于 2021-6-6 13:39 编辑

 
  干部鉴定表图片.jpg

  这份纸质泛黄的《干部鉴定表》,是我母亲的遗物之一。
  母亲病故于1994年12月31日,享年74岁。在善后整理遗物时,我发现了这份《干部鉴定表》,便一直珍藏着。因为,它不光记载着母亲的革命履历,也记录了母亲某个阶段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更承载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这份《干部鉴定表》,是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制作、中共淮阴地委组织部翻印的,填写日期为1964年4月26日。填表时,母亲的职务是灌南县周集公社妇女主任。其中有一段这样描述道:“……63年党委把(我)分工到周集大队工作一年时间,对(和)干群相处很好的,从未闹过意见。能和社员打成一片,带头劳动,帮助(参加)生产队种玉米、拉犁、排涝、丢种、栽山芋、收割等农活;另外,关心社员极(疾)苦,访贫问苦逐户到,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借钱给宋禾联家买粮食、张开浪家种菜,陈渝浓(此处名字不清楚)家老婆住院治病无粮吃饭,我买了斤半卷子(馒头)、二斤大麦差(糁)子送给她吃。对上级发下的钱、粮、物,首先和大队支委研究,提出主道(导)意见,以解决贫下中农和重点困难户,包括六属……”
  母亲建国后由组织上安排,参加过为时3年的扫盲学习,文化程度恐怕仅相当于初小。这段文字中有错别字多处,个别字句不连贯甚至难以辨认(标点符号大多是我加上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从中解读母亲的工作和生活。仅就这段文字而言,我发现母亲的3个特点,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党员干部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生产劳动。母亲当时已43岁,又是公社分工干部,她完全可以袖手旁观,动嘴指挥,可她却坚持和社员一起劳动,包括拉犁这样的重农活,连农村妇女都很少参加,她却参加了。二是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自掏腰包帮助社员度难关,以现在的眼光看,她所掏的钱也许极其有限,但在最困难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微薄的捐助可以说是救人于水火之中的举动了。三是工作作风民主,遇事依靠大队党组织并和队干部商量,不主观、不武断。
  我的少年记忆也能佐证母亲上述所言之不虚。其实,那时我们自家也很困难。当时家里上有外公,下有二姐、大哥和我在上中学,在供销社当经理的继父,则还要承担着在双港老家的奶奶的生活费。而父母由于长年劳累、饥饿,积劳成疾,都患有较为严重的肝炎病。家里尽管如此困难,却并没有影响母亲对贫困农户的关心和资助。我记忆中最典型的事情是,如果她在冬天被分工下乡,那么,她下去时所带的被褥行李、穿的中袄或大衣,回来时肯定全没了,都留在了“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农家了。这几乎成了她下乡的惯例之一。要知道,那时农村人穷得好多人家都是一家数人合盖一床棉被,有的甚至没有棉被,只是盖着棉絮。送棉被、棉衣,其实就是雪中送炭呢。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母亲在填表时也做了检讨。恰恰是这份检讨,让我从一个侧面窥见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的高风亮节。
  母亲写道:“对本部门业务工作抓得不及时,(有)部署无检查,一年当中只检查7个大队妇女工作情况,特别(是)基层妇代会工作有些放松,还有朱浦、必(毕)圩等大队未有搞结束。”应该说,这段文字由于文化的局限,母亲的表述是不准确的。一年检查了7个大队的工作,哪能说是“有部署无检查”?和后面的内容连起来看,也就还有两个大队没搞结束,没结束和没搞应该不是同一概念。那时,自行车极少,即使有,母亲也是不会骑的。所以,她下乡都是步行,最远的毕圩大队离公社20多里路,也只能走着去。这样的工作作风,现代人看来也许是天方夜谭,但却是那个年代干部的真实写照。我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  
  母亲在检讨自己的时候还写道:“多吃多占。如在63年检查工作时,走那大队就吃那大队,粮钱都不把,约有20斤。同时,又挪用公款50元,才还15元,缺35元没还。”母亲不是完人,工作中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母亲深知,不管什么年代,干部多吃多占都是令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所以,她才有勇气向组织上坦陈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母亲的性格,这些少缴的钱和粮票,她当会如数补缴。检讨中提及的挪用公款,我推测是母亲用词不准所致。她不是财务人员,不经手公款,哪有挪用的机会?根据我的回忆和理解,母亲所说的挪用其实是预支了工资。当时,我们姐弟3人上学,我和二姐又在外地住校,这样,每到开学缴学费时,家里就“闹饥荒”。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都会预支下个月的工资,然后逐月在工资中扣5元,扣完为止。预支工资,在那个年代是有工作的人缓解家庭经济危机的普遍做法,不足为怪。母亲把预支工资提到挪用公款的高度来认识,是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但我却以为是过于苛求了。读到这里,回想当年艰苦岁月里母亲所承受的艰难,我不禁眼湿。
  此外,母亲对个别队干部救济分配不当、私分劳动粮等以权谋私行为,说“我未很好帮助处理”,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并自我批评。与现在一些领导干部遇事拖拉推诿、踢皮球相比,我欣赏母亲勇于担当的精神,这其实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起码的品质。母亲做到了,我有理由为此感到欣慰和骄傲。
  当年我收藏这份《干部鉴定表》时,曾纳闷地想过过:本该交给组织上的这份表,怎么会收在家里呢?现在想来,可能由于母亲文化低,填表时经常出错和涂改,这份表就权当草稿纸了。可事后她又舍不得丢了这份草表,就随手保存了下来。她无意中保存下来的草表,如今成了儿子的珍藏,恐怕是她始料未及的。
  捧读这份年代久远的《干部鉴定表》,我的思绪被母亲带到了更为遥远的过去:母亲毛兴祥,1921年5月出生于山东郯城一个雇农家庭,年幼随父乞丐讨饭13年,当过5年雇工,又在地主家做佣人、当奶妈(奶妈就是产妇生孩子后,相当于把奶卖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吃,自家的孩子却吃不到)。如果不是共产党,母亲也许会一生在贫困和死亡线上挣扎。母亲于1947年入党并投身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因积极组织妇女从事做军鞋等支前活动,受到通报表彰,其事迹《响水革命史》中有专文记载……
  母亲的这份《干部鉴定表》其实只有6个页码,除去很多空白处,实际字数不超过2000字。然而,我阅读这份表的过程却是缓慢的、根本无法一次读完。因为,读着读着,我的脑海中就一幕幕地放起了“电影”……
  1946年一个风雪交加之夜,二姐出生在玉米杆搭建的窝棚里,没几天,母亲就舍她而去,给地主家孩子当奶妈……
1947年3月21日,已经参加革命一年多、年仅26岁的母亲,在党旗下宣誓,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先后担任三份乡贫农团长、滨淮区、六套区、响水区、小尖乡、周集人民公社妇联主任……
  1949年春在盐城张庄盐城干校学习3个月,麦收后即参加土改工作队,到淮安县农村从事土改工作……
1950年起,在盐城工农干校脱产学习文化3年……
  1963年,在年已43岁并身患肝炎的情况下,和社员一起拉犁耕种、排涝、收割……
  1959年至1965年期间,被多家学校、机关邀请做忆苦思甜报告,控诉旧社会的苦难,歌颂共产党的恩情。她的苦难经历,曾感动过成千上万的人……
  通过这份《干部鉴定表》,我得以走近母亲,走进母亲,我的心灵不仅一次次受到极大的震撼,更是一次次经受着心灵的洗礼,一个老党员、老革命的光辉形象,在我面前巍然屹立。
  我忽然感到,我读到的哪里是一份普通的《干部鉴定表》啊?这分明是一本教科书,一部革命史,记载和描述着一个贫苦农民的苦难史,一个共产党员的成长史,一个老革命的奋斗史。其中所展现的优良品质,所闪耀的精神光芒,不正是我们党历来所倡导的、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先锋模范作用么?不正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么?不就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前进方向么?
 
  离休证封面.jpg 离休证央内页.jpg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举国上下都在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庆祝。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我从母亲的这份表中还发现了另一个事实:母亲出生于1921年,正好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也就是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的同时,也将迎来我母亲100周年的诞辰日子。这,对于我,对于我们家庭,无疑是双喜临门啊!
  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不禁升腾起一种沉甸甸庄严感,我不仅能更深地体会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也更加思念和怀想我的母亲。伴随着这种感觉的背景音乐在我脑海中渐渐回荡、渐强直到轰然响起:“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用自己的心,用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把这首歌唱给党听,也唱给我的母亲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你听到我的歌声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21-6-6 08: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前往公众号,聆听我市著名播音员王海莉女士的深情朗诵,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22-2-3 10: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老娘是老党员,而且是有新旧社会对比经历的老党员,对党的感情是现在的党员不能比的,他们那代人真的是死心塌地地跟党走的一代,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家庭,现在想来,我们还是以他们为骄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2-2-4 07: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zhang52 发表于 2022-2-3 10:01
您老娘是老党员,而且是有新旧社会对比经历的老党员,对党的感情是现在的党员不能比的,他们那代人真的是死 ...

是你,网上查了你的父亲,离开报社后去新华社天津分社当领导了,难怪我仅知其名未见过其人了。
发表于 2022-2-5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闻石8071 发表于 2022-2-4 07:48
是你,网上查了你的父亲,离开报社后去新华社天津分社当领导了,难怪我仅知其名未见过其人了。

谢谢老哥关注。那个年代人员调动频繁,进了新华社后更是如此,他先后去过四川分社、新疆分社,最后落脚天津分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5 06:25 , Processed in 0.028918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