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71|回复: 2

【范仲淹散文奖】小城烟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1 14: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城烟火

小城很小,小到一句家长里理短顷刻从东街就传到了西街,小城很大,大到走遍世界也塞不下满满的乡愁。小城养育我三十年,还要将我一直养育下去,就像养育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一样,用她温暖的乡音,质朴的民俗,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丰富的艺术,丰盛的美食,培养出一辈又一辈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儿女。

小城是家,小城是喧嚣归来后的宁静,是千万游子心中的那一粒鲜红的朱砂痣,是卸甲归田之后一种超然淡泊,是每一个盐阜儿女的心灵归宿。

那么就请你跟我一起来,请你们跟我一起来,走近她,聆听她,敬仰她,传颂她——

(一)乡音
小城人讲话掷地有声,不似江南的吴侬软语,总是把尾音拖得很重很重,有一种北方汉子的力量,习惯大声说话,可以隔着一方阳台,两家媳妇嘀嘀不休一个上午,可以声音绕过一条街,呼唤小儿快归家,可以大槐树下一张棋盘三里笑声。

小城的方言,每一句都有着自己的语言环境,好像每一句就是一个特定的场景,外地的人乍一听总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城人不说“谢谢”,小城人感谢别人习惯道“难为,难为”小城人向别人抱怨时不用“讨厌,烦人”只一句“不难为他”,就足够淋漓尽致。爷爷奶奶假装生气却万般宠溺的责备小儿“小xia子,不犯嫌(小孩子,不要调皮)”大爷大妈一见面多远就相互招呼“你侬上哪块去呀(你老这是去哪里呀)”。

记得女儿刚刚呀呀学语时,我总是喜欢教她这百讲不厌的白话,我觉得这地地道道的方言比任何一种语言都来得有魅力,她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也许长大以后的很多年,她们会学会很多种语言,但大抵只有那最本土的乡音,才是最有温度的,无论在那,乡音响起,就像听到妈妈呼唤孩子,一声,便足以让一个游子,热泪盈眶!

(二)年俗
小城的年俗有许许多多,自祖辈一代代相传,虽然有很多现在说起来已经是过时过气了,可是,却是小城人最原始的质朴。

过年有年俗,腊月一进,在乡下,那就是要忙年了,准备鸡鸭鱼肉自不必说,都是要用粗盐腌制好,晴朗的日子,一排排挂在门楣两边欢快的晒,然后装在一个大肚子瓦坛里,想吃就割上一块,蒸炒煮十八般都是香喷喷的美味。

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小城人吃白白胖胖的大馒头(其实是有馅的包子)和卷子(没有馅的白馒头,切成四方的长条形),老人们在蒸馒头时是不允许我们这些孩子在一边吵闹的,大人们说那是图吉利——蒸发蒸发(多年以后,我想来想去觉得也许应该读作真发真发,同发,图吉庆的意思)小城人做年糕的少但是会做糯团,糯米粉掺着米粉倒水和起来,包上红豆馅,外面裹上一层白米饭,放在大蒸笼上蒸,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而舞龙是新年必不可少的节目,从乡镇到县城,总会有那么激动人心的几场,随着经济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文娱节目发展进来,给这个传统的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又有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生趣,不仅仅给人民带去了欢乐,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根植。

正月初五过小年,是必须的,在小城民间,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生意人家凌晨三四点就陆陆续续的燃起爆竹来,期盼一年的好运气,好财气,讲究的人家,总是会请一柱斗香在屋前,小时候,我总是觉得它像一座小宝塔,那斗香可以从早上一直燃到傍晚。

小城人说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真的走远了,十五吃汤圆,家家户户早上起来都是要煮上一锅汤圆端上来,每人碗里装上六个,八个,六和八是小城人习惯的吉利数字,小城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固执的汉文化。小时候,最爱的是十五的前一天晚上,大人们在灯光下包汤圆,我们亦吵闹着要学,吵吵嚷嚷,大人们拗不过我们,又要帮着做事,最后总是妥协的拽下一小段糯米团来任由我们胡闹疯耍去。

(三)历史
沧海明珠,说到小城的历史,我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这个词,小城脚下的这片土地已走过三十万个春秋,数度为海,数度成陆,历经沧海桑田,终安一方乐土,现如今里下河千里平原,风光妖娆,麦青五湖,稻香两岸,所谓繁华,最本质的大抵应该就是百姓安居而乐业。

小时候,常常缠着外公讲故事,外公故事里最多的就是小城这片土地上的战火硝烟。外公当过兵后来还去过朝鲜战场,所以,对于这一段段红色的历史,更怀有一种誓死保卫家国的大义禀然。说到那些战火纷飞,想起那些年轻的战友,常常老泪纵横。他总是对我们一遍遍重复,今天的美满生活着实来之不易,那会日本鬼子大扫荡,别说吃的,穿的,安身立命之所都没有。对于过往,我们的前辈,总是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那伤痛里有战士的鲜血,鲜血里长大的孩子和被迫的分离。

而如今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却悄无声息的躺在百度的搜索词条里或者是某一座烈士公墓里,文字重复絮叨的描述一个又一个悲壮英勇的故事,只有在特殊的日子,他们才从小城人的记忆中活过来,一如当年激昂澎湃。更多的日子里,小城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他们在无声无息中日积月累着小城的底蕴,------全国百强县,建筑之乡,淮剧之乡,杂技之乡,散文之乡,长寿之乡,铸造了小城一张张闪烁的地方名片,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她的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特色,小城人用一种质朴的情感尊重并延续着这热血飞扬的红色历史,他们用一种更深刻的智慧和情怀诠释着这片热土-----谨记历史,不仅仅只是缅怀,祭奠,而是从历史里重生,再创辉煌。

(四)文化,艺术
小城自古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散文之乡”,这一殊荣,不仅仅只是几个名家,几段历史就可以摘取的桂冠,而是小城千百年以来,丰厚的人文底蕴,绵长的文化传统铸就而成,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在这片温热的土地上留下他们的诗篇及他们的传奇,留下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瑰宝。

真正的文化和艺术,来自于民间,小城人深谙这样的道理,草根文化根植,每一个执笔之手都有一种文人的担当,他们把乡土之情一笔一划刻进时代的潮流,让小城有了立体鲜活的生命,让小城有了一种超越繁华之后的质朴宁静,让小城有了一种厚重沉稳的底蕴,这种底蕴恰恰又融进了它恢宏的历史,于是,现代与历史在这里碰撞,互融,庙湾古城,喻口古镇,千亩马家荡,悠悠射阳河,让每一座建筑,每一处久远的风俗人情有了生动的思想,文字亦成了家乡的一种载体,栩栩立于世人之眼帘。

小时候,听父辈咿咿呀呀唱戏剧,并分不清究竟唱的是何种曲调,不似京腔,不似侬语,有一种暮色大地的苍凉。读书后,渐渐知晓,这便是家乡最著名的淮腔,一出出戏折是一辈辈的血泪心酸,而如今,她依旧用她古老的韵脚,一句句字正腔圆唱出小城的繁华锦簇,唱出小城的政通人和,唱出小城人祖祖辈辈不屈不挠,用于进取的探索精神。

也许这才是人们赋予小城“淮剧之乡”的真谛!
  
(五)美食

孩童时,在乡下,每到中午听到最多的便是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那吆喝声来自于肩挑货单或者手推小车有点佝背的西庄的大爷。“卖茶干,豆腐,卜页喽!”小城素有硕集卜叶,戚桥茶干,阜宁大糕之美名。

硕集的卜页色泽金黄,柔嫩细腻,薄明如纸,小城人吃百叶,半张百叶裹上刚出锅的油条,配上一碗豆浆就是香喷喷的美味早餐,油条的脆香配上百叶特别的豆香,吃上一口,让你久久回味。

小时候每逢炒茶干,爷爷就会滔滔不绝的打开他的话匣子,讲起小城最有名的“歪子”茶干,起初并不明白到底是个什么形状,妈妈在锅台随手举起一片,“诺,就是这个”,原来就是圆的茶干,大如银钱一般,爷爷说这可是当年乾隆爷下江南吃过的,真真正正的宫廷贡品,听到这里,我们一帮孩子就开始笑闹开来,大声嚷嚷爷爷骗人,又胡乱瞎编,骗我们小毛孩吃饭,后来,渐次长大,却发现爷爷所说都是有史可寻的,想起我们的胡闹不懂事,而那些对于嬉笑爷爷的愧疚却再不能弥补,那些远去的童年,那些远去的人事,而如今,我们各安天涯,却始终忘不了童年味蕾上的幸福,那是——家乡的味道!

爷爷的迁古里(小城人对于古代民间传说流传的一种叫法)总是绕不开的,还有这甜如蜜,柔如云,糯香如郁的阜宁大糕,一样是乾隆爷心爱之品,御赐“玉带糕”。小城人讲究,过年,婚嫁,乔迁等大喜之事,这糕是必不可少的,寓意步步登高,总是要图一个吉庆如意的好彩头。

小时候吃大糕,更喜欢一瓣一瓣剥开来,铁锅里倒上油,煮沸,丢进去,炸至金黄,挑拣在盘子中,稍冷一会,一片入嘴,酥脆爽口,甜而不腻,清香留于唇齿,久久不散,真正是人间的美味!

夜色降临,漫步在弯弯的射阳河畔,万家灯火,小城的呼吸,心跳仿若都在手边,轻轻一碰,散落万般人间烟火!

她有一个好听又好看的名字——阜宁!


发表于 2017-3-23 00: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城故事多,大美阜宁人!
发表于 2017-6-16 2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多来,用作品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4-27 00:10 , Processed in 0.01706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