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35|回复: 22

[原创] 谁能在春天里打动了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7 08: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茂华 “文学的存在与乡村的本质有一定的联系,真正的文学一刻也没有抛弃过乡村。作家眼里乡村消失的过程就是文学成长的过程。”我这个人爱挑剔,尤其是熟人的文字。接到长青赠书,顺手一放。也不知过几日,某夜翻开,读到上文,心头一震——多么相仿的念头。我不止一次说过,写作是一种残酷的职业!它能耗尽人一生心血,最后熬出来有几人?作为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见证人,对故土的稔熟,对家乡人的亲情溢于言表,这些一一会在长青笔下还原,在还原中升华。
我不能说长青的散文一下子打动我,但至少在今年有点寒冷的初春,有一次回家的感觉。因为我和他的家乡相隔不远,有长饮一河之水的感觉。文字就这样的奇妙,这本书不但散发出墨香,更透出一种清澈质扑的泥土香。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那种泥土香里成长起来的!
长青恋好文学已久,而真正出道才几年,就有一百零五篇散文编辑成集,最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面世,在其自序里,长青坦言自己的经历比同龄人复杂,也让他深深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那么轻易得来的。像《永远的高三》《母校二十年忆》《再忆范老师》等篇目,还有文中不断出现的父亲和母亲——这都是长青成长中离不开的风景。
文中较为出色的文字,是长青对故土一草一木的倾心之情。
“在某一个冬日,躺在铺着菖蒲编织的席上,做一个雪地飞鸿的梦。”
“乍暖还寒,河水涨腻,草木扶苏,偶尔头顶上飞过几只说不出名字的鸟。疏朗的天空,有鸟倏尔穿梭,于是苍穹不再单调。”
“父亲用一种老农惯常的目光看看天,看看地,然后轻轻叹一口气。从他的目光中,我能读出那年麦子的命运。春风拂面的早晨,我会踏着露珠走进麦地,淡淡的清涩味沾满了人一身。在弯腰折麦秸的一瞬间,怀拥着一胸含苞欲放的麦子,我轻轻地拨开它们,撩起麦裙。即刻,青青的麦秸尽收眼底。麦秸太嫩,做出的麦笛不响;太老,麦管形不成舌簧,唯有不青不黄的那种,才可配做材料。麦笛的声音悠长、悠长——回荡在田野上空,唤回了离家的牛犊,安静了啼哭的婴儿,寂寞的乡村在麦笛声中渐渐热闹起来。麦地的露水也是别具一格的,上半部分是湿透了的,露珠一直垂到叶子的末端,湿润不已的叶子独自承受着自然的重荷。而下部分则是干燥如初,土壤还是冬天的痕迹,透过这个迹痕,依然可以看到土垄高低起伏,别看上面的麦穗整齐划一,麦子其实在各自的位置上作了调整,不知是谁在暗暗地使唤着它们?”
“菖蒲对于孩子的诱惑是在夏季的夜晚,想起蚊子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菖蒲。乡村的夜晚有多少蚊子是没法说清的,尽管想尽了办法寻找驱蚊的方法,但总不见效。无非是用燃烟或是蒲扇这样机械的方式。孩子喜欢把菖蒲的肉穗晒干点上火,长长的干肉穗易拿又不易一下燃尽,干肉穗燃起的烟驱蚊效果好,我也搞过,不过那时并不在意它的效果,只觉得好玩。孩子是喜欢玩火的,水和火在大人们的管教范围内最为禁忌的。然而,拿着带着火星的菖蒲穗可以在大人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东奔西跑。通常,孩子是一刻也不会歇着的,他们手拿燃着的肉穗互相吓唬,有时在眼前旋成一个红色的圆圈,我敢说在任何一个农村孩子的记忆中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人在和日子一起奔跑中燃尽了菖蒲的穗,那些未来得及用上的都成了灶房里的柴草,化成了饭香,化成了乡村大地上空的云朵。”
“谁也不能够想象田螺背着房子上路的滋味。”
······
这样亲切的句子,比较难读到。
故乡的毛驴,故乡的河水,故乡的芦苇,故乡的麦地,故乡的锣鼓,故乡的老屋,故乡的桥,故乡的马灯,故乡的盐场,故乡的洗澡堂,故乡的端午节——它们似乎排着队,一一出现在眼前,在回忆中,常常惊异地发现,隐匿于个人心灵深处的关于世界的游光碎影,往往奇迹般地影响着我们日后对整个世界的感知。
我们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种事物的陈述,都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陈述。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时空背景之下,会得到不同的经验。而长青颇具潜质,有着与众不同的捕捉人物与细节的能力。像《麦客老郎》《灯村》《佩翠的爱情》《心疼的村庄》等篇对底层人物刻画是见了功夫的。因为读后,心留余香。尤其是对平民温厚的理解和关注。
是啊,那一代人会渐渐老去,你也别指望能改变他们。而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仅仅是回忆,他们是我们卑微生活的导师。而能改变往昔生活模式的是朝气蓬勃的我们。
用这种心态写作的人会得到承认的。几年来,《人民日报》《今晚报》《雨花》《滇池》《钟山》《中华日报》(台湾)《文汇报》(香港)等报刊上纷纷出现了长青的名字。同时,被《读者》《教育文摘》《学院文摘》等转摘,并入选教材。对于多年投稿不辍的长青来说,这也是一个恰当的回报。毕竟在文学之路上,长青洒下更多的是汗水。
从乡村走进城市,是人类崭新生活的起点。告别农耕文明,进入所谓的工业文明,并为此付出代价,就连偶尔的一次郊游足够让城里人兴奋上好几日,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还乡,更不是原汁原味的还乡。
仅有个人的体验是不够的。最近,长青读书很“杂”——也许他可能明白感性思维带来的东西毕竟是浮萍,而理性思维才是通往文学天堂的灯盏。尽管长青在《音乐的灵魂》《手的力量》《孤独的舞者》等篇作了努力,我们还是看到与一些优秀的散文仍然有不少的距离。
集子里有不少文字质量平平,这也是为文之忌。
这本书出来不容易,我一般不喜欢自费出版的书。出一本书,是长青一段时间写作的见证。书出来了,读了,转眼就会过去。
谈几件旧事:
一次去盐城某诗人家,送去礼物,泛泛几句,出来了。因为你那时没有“文”名,人家不肯为你“浪费”时间。
在省城,怀着好心情去见某作家,结果扫兴而归。
某次送一文章与我,左改右改,最后还是没有发表。恰巧我有一文,有点地方与你某文吻合,我们一起著名去发表。后来……
也许这个春天已经过去了,但在这个春天里,在一本叫《开往春天的地铁》的散文集里,有几篇文字肯定打动了我。
纸上还乡的感觉真好!
现代文明不断向前,它甚至武断地隔开了我们与生于斯长与斯的故乡之情。然而,我们也不能回头。但我们会在回望乡村时,觉得眼睛还是潮湿了,而这样的泪水——是游子献给故乡最好的礼物。
发表于 2009-5-7 08: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标题不错,可是内容太短了,没有相对完整的表达什么信息,建议完善。
发表于 2009-5-7 09: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老师在不停的写呢,应该还没有结束,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有一段,现在三段了!不急!
发表于 2009-5-7 09: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
发表于 2009-5-7 18: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这一篇介绍文字,给我的触动不小。 我要好好写下去,向文中的长青老师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09: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在写作中,得到天涯与凡尘的关注。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17: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青,专攻文学批评学,在省城读研后,现为某专业杂志主编。事务忙乱,少有文面世。
发表于 2009-5-15 09: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佩服茂华先生为人为文的态度,向您学习
发表于 2009-5-21 09: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没有读过吴长青老师的散文,希望能学习到!
发表于 2009-5-21 14: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看出来.我也没有水平看出来. 我不知道,看题目就能看出问题来! 求教!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4 12:50 , Processed in 0.019437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