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13|回复: 20

[原创] 河滨诗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 18: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O六
凡酿酒、制酱、发面均需要酵母,利用酵母以引起化学变化。以前乡下人发面虽没有现成的酵母,但酵子是少不了的。酵子就是含有酵母的面团。写诗需要不需要有像酵母一样的东西呢?我想肯定是需要的。那么,诗的“酵母”是什么呢?大不好说,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意”大概能算诗之“酵母”吧。
二O七
现在的人牙齿坏了,大概不会想到去装金光闪闪的金属牙齿;坏牙、缺牙,自然要修补,但尽量要让假牙贴近自然 的色彩,更显“本色”一些。然而在过去,几十年前,装金牙曾是一种时尚,是富贵的象征,有些人以此为炫耀。近读钱钟书文选,他在一篇有关诗的书评里谈到诗中的字句妆点,用了装金牙这个奇妙的比喻。他说,“(字句)妆点不得法,便像——对不住,像门牙镶了金,有一种说不出的刺眼的俗。镶金牙的诗充分地表示出作者对于文字还没有能驾驭如意。他没有能把一切字,不管村的俏的,都洗虑了,配合了,调和了,让它们消化在一首诗里;村的字也变成了诗的血肉,俏的字也变成了诗的纤维:村的俏的都因为这首诗而得到了新的面目,使我们读着只觉得是好诗,不知道有好字。”钱氏的文章写于1933年。“镶金牙”的诗是不会有好诗的,但偏偏有人喜欢在诗中“镶金牙”,过去和现在,都有。
二O八
掌故专家郑逸梅的《文苑花絮》里有一篇《也来谈谈修辞》的文章,他认为诗是尖端的艺求,就得加以尖端的修辞。文中讲了郑的老师胡石予先生修诗自课,所著《半兰旧庐诗集》稿本,累数十册,郑经常去翻阅,胡不以为忤,且把自己修改处,指给郑看。如原句:“绚丽云霞云彩美,冶诗天地一炉宽”,胡氏说:“下句佳,上句差,配不上,因此把上句改为:‘载客江湖孤舟稳,’虽尚不惬意,但较原句稍胜一筹。”又指示说:“‘江湖冷落无人迹,梅竹萧骚有岁寒,’也是上句庸弱,改为,‘河山索寞无生气’。又:‘蚀残兰草还防雪,隔岁梅花剩落红,’下句改为‘腊后梅花有病红。’又:‘荒江老屋诗千首,春鸟秋虫梦一场’,先后倒一下,改为‘秋虫春鸟新诗卷,老屋荒江旧草堂。’”如此修改,足证诗需要尖端之修辞。
二O九
古今的人们常将一些思想内容相似、气势或风格相近、艺术水准差不多的名诗进行并举,以此来评价诗作和诗人。比如说,有人把同是唐朝诗人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古风》第一首并举进行对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短短22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茫然的情绪。诗人站在高处瞩望,但见其宇宙的变化却无所依托,无所把持。诗中出现了哀戚的诗人形象。李白的《古风》第一首,虽然是在议论、评价先秦以来的诗歌,却不是一般的文艺批评,而是诗人以诗的历史发展为对象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它,可以看到诗人的志趣和抱负。以上两个诗人都想有所为,而远大的抱负似乎又同现实产生了某种矛盾,目标难以实现,一个产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哀叹,一个产生“吾衰竟谁陈”的感慨。 梁衡很赞赏辛弃疾的著名词章《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可怜白发生。”梁认为,“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当然,也有些诗歌太突出太独特了,几乎找不出有跟它相提并论的第二首,比如说屈原的《离骚》。鲁迅曾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说成“无韵之离骚”。诚然,只有《史记》方可与《离骚》相仲伯,然而《史记》已属于诗歌外的世界。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句话有点逻辑错误,顶峰之上再也无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虽然古今的诗家或论者过高地评价了这首诗,但细想一下,的确也很难找出哪首诗与之并举。
二一O
家乡多鸟鸣,有独鸣,有合鸣,有时东西南北皆鸣。众鸟好像得了十万条理,专门找人诉述似的,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偶尔回一次老家,总被鸟鸣所感动,总觉得是真正回到了大自然的怀胞。鸟鸣声虽繁而乱,却不嫌其嘈杂烦耳。这时我总想起还在读书时写过的一首小诗《飞鸟》:“村东绿树斜,村西修竹直。东去复西来,飞鸟自不歇。”这首小诗大约写于1981年,无存稿,仅留在记忆中。也没有收入我已出版的诗集《红草集》。虽从来没有重视过这首小诗,但不知为什么,对它始终留有鲜明的印象。
二一一
作家孙犁也是写过旧体诗的,可能写得极少,据他自己说,“不习音律,偶有尝试,常常失韵,不敢再作”。在北京及青岛养病时,孙犁写了一些旧诗,“文革”中被其妻投入火炉,“其他文字或可惜,诗稿之焚,从未在心中引起遗憾(孙犁语)”。孙犁对诗稿被焚不觉遗憾的主要原因大概是,他觉得自己的旧体诗不合格律,终究不是件完美的事。但,我们感到很可惜,尽管他的诗可能不合音韵格律,然而肯定是有他自己的特色的,就像他的小说、散文那样有他自己的语言风格。一个能形成某种创作风格的作家,无论他写什么,难免打上某种“风格”的烙印。
二一二
何其芳是以写新诗名世的,1963年起,他开始发表旧体诗——七言绝句,1975年开始“学作旧体七言律诗”。直到1977年病逝,所作虽无多,却不乏精品。如七律《杜甫草堂》:“文惊海内千秋事,家住成都万里桥。山水无灵助啸咏,疮痍满目入歌谣。当年草屋愁风雨,今日花溪不寂寥。三月海棠似待我,枝头红艳竞春娇”。(作者自注:第三、四句,杜甫定居成都后,写好诗很少,他的精彩作品多是出于颠沛流离之中,成为颠沛流离生活的追述。)何其芳有《效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中第一、二首为:“溯源纵使到风骚,苦学前人总不高。蟠地名山丘壑异,参天老木自萧萧。”“刻意雕虫事可哀,几人章句到风雷?悠悠千载一长叹:少见鲸鱼碧海才。”第一首是说,写诗贵在创新,要别开生面;开出生面就有好风景。第二首是说,不要在雕章琢句上下功夫,作者呼唤那种能掀天揭地的力作出现。
二一三
乌鸦和脱皮剩骨的蛇并不是很美的意象,起不到任何赏心悦目的作用,但苏轼在诗中用它们来比喻转动状态和静止状的水车就不一样了:“翩翩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无锡道中赋水车》)。水车,在现在的农村,作为一种退役的农具恐怕早就不存在了。但一定年龄的出生于农村的人,头脑里不会没有水车的印象,它转动起来,一片一片,翩翩联联的,多像衔尾而飞的鸦;当它处于静止状态时,那种硬瘦的模样,活像脱皮剩骨的蛇,难怪江南一带的人叫水车为“龙骨车”。苏东坡的比喻惟妙惟肖。看来比喻用得好,作为喻体,即使原来不算美好甚至丑陋、僵硬的物体,也可以变得美丽、生动、可爱起来。
二一四
传统诗词向把“起承转合”视为不变之章法,虽不必拘定于第几联第几句。“起承转合”属于传统诗词的结构问题。现代诗当然也讲结构。有论者认为,现代诗与传统诗比较,更强调结构的包容力和形式的开放性,基本不用那种平稳有序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也有不用“起承转合”的。正因为有了不遵常规之章法,诗词才有了几多变化。
二一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诗是阶梯上的软垫。 二一六 有人说,杜甫是属于那种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的人;他虽然当官,却没有干出一件有建树、有影响力的大事来。诚然,杜甫除了诗歌之外,还真的没有做过一件对当时的政坛、对社会有轰动效应的事情,至少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但他用诗歌树起了一座高峰,他用诗歌记录了一段连史书都没有如此细节的历史,并且把诗歌的艺术推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这件事够大的了。杜甫即使没有做过其他大事,就凭诗歌,他就能成为历史的巨人。我们何必苛求古人。 杜甫是属于那种善于担事,还是属于那种得退就退,甚至有点怕事的人呢?我们不知道。《石壕吏》诗,杜甫以精巧的艺术构思省略了许多在诗中不便和不必出现的情节或细节,但人们仍然会问:当时你杜甫干什么了?那些如狼似虎、凶神恶煞的小吏不会没有发现你这位朝廷命官吧,对石壕吏抓走这位烈士的母亲(有两个儿子战死了)、应该在六十岁以上的老太婆,你杜甫在现场就没有说什么吗?
二一七
意象派诗人庞德说,“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了一个意象。”他的代表作也是意象派的代表作《地铁站上》只有两句:“人群中出现的这些脸庞/黑树枝上的花瓣。”这首诗成功地呈现了一个意象。庞德从在地铁站上对人的脸庞的感受开始,到写出并修改这首诗,历时一年多。 好的意象该是发光的,有的就像太阳、月亮,有的就像星星,再小的也像萤火虫。 在我的感觉中,李贺的《苏小小墓》中“幽兰露,如啼眼”这个意象很不错。生前快乐的苏小小死后以鬼魂再现人间,因久居幽冥世界,“无物结同心”而生忧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啼眼”可传苏小小哀伤的内心世界。诗以美丽的“幽兰露”来喻美丽的苏小小之美丽的眼睛,让美进行碰撞。这个专利属于李贺。李贺短短的一生曾在诗中呈现过许多奇特的意象,这只是其一。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被鲁迅曾经引用过来说明夸张的诗句,我感觉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象,切时尤其切地,状燕山雪花之大有此喻足矣。人们不一定要记住该诗人的多少诗作,只要记住这一句,就等于记住了该诗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二一八
某翁应人所约,写有关辞旧岁庆新年的诗作。诗成,苦于老面孔、无新义,问法于我。我说,有一法可用,不妨一试,就是将诗中所有抽象的词语和句子摒去,换成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写一些具体活动着的人和新鲜事。这不能算写诗之诀窍,理当如此。我把我数年前写的《春节回乡书所见》送给他看:“春在村头喜在眉,腊梅花下试春衣。老翁席上斟佳酿,邻女户前打手机。婚嫁轿车红影过,迎亲庄户彩云归。不忙稼穑忙收拾,明日村姑出国飞。”此翁看后惊叹不已,感到新鲜有味。事实上,我的这首诗绝非上乘之作,仅是知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如此而已。
瘂弦说,诗,虽然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类型,但同样也应讲求细节的艺术。
写除夕之夜的,我记得宋朝女诗词家朱淑贞有一个绝好的句子:“一夜西风急转东。”除夕标志着时令之变化,由此句可知。当然,也非是风向就在这一夜急遽变化,朱淑贞所写乃 诗家语耳。纵观泛滥成灾的应时应景之作,大多是网罗概念,堆砌词语,作者们有点像拙劣的工匠在作业,缺少的是真正诗人的情怀。只有用诗人的情怀去感受,才会觉得“一夜西风急转东”。
二一九
雪,是自然界寻常之物,孤立地看,它是一种气象的呈现,意味着寒冷,而它在诗人的诗中出现,就不免带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与作品相应的风格。盛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雪的尖端之作,白雪带有诗中所洋溢的浪漫主义气息,“散入珠帘湿罗幕”,使“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气候出现奇寒。诗中通过描写白雪,展示了辽阔的边庭奇特的风光和戍边将士所处的特定环境,一个强大国家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知不觉地从中发散出来。这种白雪是有精神、有质感的。 中唐诗人卢纶有《塞下曲》诗,其二云:“月黒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大雪为战斗的场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并使之笼上了一种特殊的气氛;雪也带有英雄气质。 写雪最具震憾力的作品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雪是北国风光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雪装备了山、原,而使之呈现跃跃欲试的情态;“红装素裹”,红日白雪交相辉映,别有大美不胜收。江山因雪而倍增妖娆,英雄为多妖江山而竞相折腰,北国的雪真是天赋秉性,为时代健儿——风流人物壮志气,壮行色。 雪一旦脱离了特定的背景,而成为闲适文人笔下闲咏之物,它就失去了一种分量感。诗人在那里“为赋新诗强说愁”,煞费苦心地废笔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自然失去了一种精神风貌。咏絮才女谢道韫有吟雪名句,当其堂兄谢朗把纷纷白雪比成撒盐空中时,谢道韫随口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第一次把纷纷扬扬的飞雪比成因风而飘转的柳絮。在这样的句中,飞雪既无内涵,也无任何性格可言。 其实把飞雪比柳絮也非恰当,下雪的状态是由上而下地降落,着地速度快,风仅能改变雪的垂直下降,而不会使它回旋;柳絮则不同,欲下又被风扶起,在空中回旋半日而不肯落地,它离开枝头后的状态是飘转。雪比起柳絮来是有重量的。
二二O
女作家铁凝(如今是中国作协主席)以前写过一篇散文,叫《我要执拗地做诗人》,文章里说,她早年确实写过诗,她把这些诗让真正的诗人看过,他们翻着她的诗,称赞的却是她的小说。诗没有被诗人承认,于是专心致志地写小说,但她总是“怀着几分敬重和神秘去看待诗人们”,“同样的文字,总觉着在他们手下变得奇妙得多了”。当写诗成了遥远的故事之后,一次她去某一旅游区观光,车行山道,“忽然又想起了诗这个奇妙之物”,于是从旅行袋里摸出本子和笔,摸黑在本子上写了起来。当时她有一种感觉,就是诗的文字一定是飘浮不定的,故要把它笔录下来,不然明天一定会一古脑忘掉的。请欣赏铁凝此刻写下的部分诗行:“韦唯让世界充满爱/路标在藐视崖壁/茅草模糊了山的阴门”;“伟岸总是向后退/向前的是渺小/伟岸不动声色/渺小在跳跃”。 当时,“四周顿时的肃穆使得谁也不能再作别的选择,你脑子里萌发的只能是诗”。这一次铁凝成功的不是写了诗,而是成功地找到了关于诗的答案:“诗要的是肃穆,在惊心动魄中的肃穆。这肃穆便是人对那个习惯了的自己的逃离,因为那个习惯的自己肯定是个奔腾着的自己。原来只有一个逃离了自己的自己,脑子才能顿时拓出一席天真的空白,大自然尽可在这空白里涂抹勾画,于是你看见了高的月近的水,水边的破碗和山所包容的一切。平时你尽可以没完没了地处理你身边的大事、小事、悲事、喜事、难事、易事,包括你的作小说,你唯独不会做诗,便是少了这肃穆赠予你的天真的空白。”
二二一
张以礼(1898—1972),字振维。阜宁(现滨海八滩)人。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中国文学系。1927年至1928年任阜宁县教育局长。后任南京东方中学国文教员,海州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兼文牍、阜宁县立中学校长、南京中央军校历史教员、成都中央军校历史教官、重庆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53年后调四川省合作干部学校、重庆职工学校任教。台胞宗人单绳武有一篇关于张以礼师的回忆录(载台湾《阜宁人》),中录张格律诗九首(三首五律,二首七绝,四首七律),诗中反映抗战形势和旅川所见。中有一首《抗战胜利》的七律,颇似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诗云:“旌旗飞舞太平洋,鞭炮喧天我欲狂。梦中故旧知谁健,别后林园想已荒。流泪八年归葬父,快召五弟共登堂。一家骨肉将团聚,喜极无言泪夺眶。”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认为是杜甫的“平生第一首快诗”,张诗也可以用一个“快”字来概括,诗中难抑抗战胜利带来的狂喜之情。我从单绳武的该篇回忆录里将九首张诗录出,全部用进《湖海诗存》(盐城市湖海文艺社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二二二
像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韩愈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些名句,在当时就曾无情地嘲笑了那些自不量力的群小之辈,也好像是为后来一些不地道的人专门准备似的。有人通过诋毁鲲鹏的形象,来诋毁伟人毛泽东,把老杜和退之这样的诗句奉送他,是再恰当不过了。 鲲鹏,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由大鱼变成的大鸟,原出《庄子· 逍遥游》。古代诗人为了寄托远大的志向和抒发博大的情怀,常以鲲鹏暗喻。李白就特别喜欢鲲鹏,他的《临路歌》里有句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余风激兮万世”,《上李邕》也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又能簸却沧溟水。”李白还专门写过《大鹏赋》。正宗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也曾突发磅礴之气,豪语惊人:“九万里风鹏正举!”毛泽东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也像李白一样喜欢大鹏的形象(凡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皆喜欢用大物巨象来赋诗),加之他天赋雄才大略,以天下为己任,非借大鹏不足以表达怀抱,因而鲲鹏成为毛泽东诗词里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合理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鲲鹏成了胸怀天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历来受到人们的首肯。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前我读过这样的一篇评论文章(谁写的,我已记不得了),以鲲鹏为话题,一再诋毁毛泽东。其作者说,鲲鹏虽大,却在水里做不了王,水里的王是龙;在天不能为尊,天上鸟类的王者是凤。鲲鹏是属于那种不伦不类的动物。持此论者,充其量只能说是那种在屋檐下飞来扑去的蓬间雀之辈。此论固不值得一驳。
二二三
陆游谓:“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并举数例:“何人更向死前休”,韩愈诗也;“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诗也;“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杜荀鹤诗也;“事向无心得”,章碣诗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龚霖诗也;“忍事敌灾星”,司空图诗也;“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朱湾诗也;“在家贫亦好”,戎昱诗也。今观陆游诗,不少也成后世之所道俗语,如:“老去人间乐事稀”(《初夏行平水道中》)、“死后是非谁管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四首》)、“死去元知万事空”(《示儿》)、“功夫在诗外”,等等。
二二四
诗词或联语,有时将其中的某字位置调动一下,便横生无限趣味,产生截然两样的效果,并让人有一种妙手偶得的快感。清纪昀曾将唐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造成“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以嘲庸医,其幽默辛辣分明可感。清末西太后把持朝政,清政府政治腐败,向列强割地赔款,屈膝求和。西太后过生日时,还让全国人民贴同一副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 ”。时人将“一人有庆”改成“一人庆有”,“万寿无疆”改成“万寿疆无”,以讽刺西太后只顾自己享乐,而不顾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 处于盐、淮、扬三市交界处的一片广大湿地,是古射阳河的部分遗存,如今滩荡相连,有“八八六十四荡”之说。其中在建湖境内有一个九龙口,是荡区风光的经典范本。这里形势独特,群荡中九条河流在此交汇,举托起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屿,形成“九龙抢珠”的势态。此岛与水共沉浮,与水面永远保持那么一段距离。岛上有九龙楼。九龙口风光天然形成。碧玻璃一样的水面,曲折有致;芦苇、水藻、野鸭、水鸟、红日、白云、蓝天……这里已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风景区。06年夏天,我和中学时的同学结伴到此游览,难免为美景所陶醉。同学某君借毛泽东词句“风景这边独好”来赞叹。我随即说:“风景这边好独!”虽是一字易位,却于义全然翻新,等同再造。 当时我想,“这里风景好独”是一个不错的游记散文标题,回去写一篇有关九龙口的游记,即以此为题。但终因懒惰,没有落笔。
二二五
“豆棚瓜架雨如丝”,看来是一句很不错的诗,有人知道这句诗,却未必知道它的出处。我早年读诗甚少,生逢“文革”,本是书荒的年代,尚不知道中国古代是诗歌的海洋,有让你浏览不尽的诗词瑰宝,竟于无意中得到半部《聊斋》(上半部),自然对其上王士祯的题诗印象深刻:“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诗是称赞蒲公《聊斋》的,单就这句诗来看,是描写环境的,属于景语。这是讲故事或是写故事的环境。也可以说是诞生故事的环境。试想一下,在某一个或数个暮雨潇潇的傍晚,于豆棚瓜架之下出现一个或一群美丽的精灵,由花妖狐仙幻化的绝色女子,能不有一个个让人三叹有余哀的故事?后来它们都被收归于蒲公的生花妙笔之下,是蒲松龄占有了这些妙龄女子。 即使脱离蒲公创造故事的那个凄清环境,“豆棚瓜架雨如丝”仍然是句好诗。它把诗的情调嫁接在农家田园生活的环境之上,让人想到一种生活的场景,并由此产生一种感觉或印象,还让人有点迷恋,有点缠绵。后来人可能也觉得“豆棚瓜架雨如丝”的诗意甚好,有点喜欢它,也引用它。记得已故作家刘绍棠有一长篇小说,就用“豆棚瓜架雨如丝”作书名。可惜我没有读过那部小说,不甚了解小说家用此作书名是出于何种考虑,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让它增加一点诗意。
二二六
人有大悲者,莫过于金瓯不全,身将死而报国之壮志未酬、死不能归葬于故乡也,故而能在将死之时发悲歌而感天泣地,如陆游之“但悲不见九州同”,于右任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能生如此大悲者,非慷慨悲歌之士,有以天下为己任之襟怀者不能也。陆游与于右任,能异代同悲,伤心泪隔世而同流,心息相通也。凡心息相通者,又安能不为此等诗所动!
二二七
有些诗其实很中性,作者既不反对什么,也不赞成什么,没有鲜明的爱憎态度,也就是有人所说的无主题。(其实有些诗所谓的主题是他人或后人强加的,并不是当时作者的意思。)中国古代有许多诗歌都是中性的,孟浩然的《春晓》,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喜无怨,也不揭示什么道理,只是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共适与和谐。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很中性,里面没有揭露的成分,好像也不是在歌颂,只是在诗意化地叙述故事。中性诗其实很美。偶然兴起,我戏作题花诗一首,自认为也是属于中性的。诗云:“春潮并起有花潮,灼灼娇娇向世昭。露色露姿露心迹,欲红欲紫欲燃烧。枝条昨日看含吐,风雨明朝耍大刀。独把花锄林黛玉,人收硕果李和桃。”花要表现自己,有什么不好?但我绝没有赞美的意思。
二二八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中国人很要面子,一般不会向外人道及自己的子女是如何的不行,怎么的不中用,即使孩子智商一般,甚至比一般还要差些,他或她也认为自家的孩子聪明。这没办法,中国人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很佩服古代的陶渊明,他有一首《责子诗》,把自己的儿子不肯学习,不求上进以及弱智的情况全都暴露出来了。他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阿宣行志学(十五岁为志学之年),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陶渊明这些儿子智商实在不怎么样,有的还很低下,十三、四岁了,竟不知道六和七。有人说过,中国古代的诗人好饮酒,长作醉乡侯,故子女的智商都成问题。他们就曾以陶渊明和李白的子女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说。当然,这个结论有点站不住脚,个别的例子是有的,但肯定不是普遍现象。这里,我们要说的是陶渊明这个人很真,他做人老实,写诗也老实,孩子不行就是不行。孩子们是如此不争气,也只好由他们去了,“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看来,陶渊明在教育子女方面是个失败者,一个成功的诗人,却是个不成功的父亲。
二二九
南京有个扫叶楼,在清凉山西南麓,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诗人龚贤的居处遗址。龚贤其人很有民族气节,颇得时人和后人的景仰,古今有关写扫叶楼和赞美龚贤的诗定然不少。因为我不止一次登过扫叶楼,所以对有关扫叶楼题材的诗词格外留意,也曾读过部分这类题材的作品。其中台湾王道先生的《登扫叶楼》我颇喜欢:“无地消尘虑,来登扫叶楼。古人不可见,江水自东流。蜗迹侵诗脚,蛛丝绣佛头。暮烟山薄暝,归鸟赴乡愁。”诗中的“古人”应该是指龚贤。“蜗迹侵诗脚,蛛丝绣佛头”这两句很有意思,真实的描绘中不乏幽默。诗人有诗人的眼睛,他人不太注意的地方,诗人却看得认真,看到细微处。从这两句诗上看,几十年前的扫叶楼还是有点凄凉的。到我登扫叶楼的时候,正是百废俱兴的时代,扫叶楼面貌焕然一新。虽没有看到佛头,却看到一尊龚贤的石像,其深思高举、洁白清忠,使人想到了屈原。蜗迹蛛丝那是没有的。时见落叶飘下来,但来扫叶的已非龚贤那样的高士,而是清洁工。我曾写《扫叶楼》七绝一首:“借得山坡半亩园,栽花种竹隐高贤。楼前落叶年年有,扫帚谁来养浩然。”
二三O
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般认为这是顾城的代表作。我曾想出各种理由来降低这首诗的价值高度,比如说,从生理角度讲,眼睛是父母给的,而非黑夜;黑眼珠是东方人的外表特征,它的功能为人类所共有。但与愿望相反,这两行诗句反而在我的头脑里越来越鲜明。其实我也明白,诗是不讲生理科学和道理的。如此看来,真正的好诗,具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和庄严的力量,即使你想否定它,它还是在你的头脑里生下了根。 黑夜是黑暗的象征,中国人不太喜欢黑夜,但并不等于不喜欢黑色。黑色表示庄严、肃穆、敬重。凡属庄重的文字常用黑体字。余秋雨写过一篇散文,叫《黑色的光亮》。他认为,黑者,墨也,是墨子的代称。墨子是讲兼爱的,对一切充满爱心。他主张非攻、尚贤和尚同。余文充满了对墨子的崇拜之情,也包含了对现代社会人生的批判与警示作用。其实,余氏是想通过墨子来倡导一种精神,一种长期以来为中华民族忽略的精神,即“黑色的光明”。余氏用“色彩”阐释和区别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他将庄子视为飘逸的湛蓝色,将法家看成沉郁的金铜色,将孔子说成堂皇的棕黄色,将老子当成缥缈的灰白色。然后又说,“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他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这就是墨子。余秋雨的这篇散文,可以看成是对顾城诗的别解。顾城创作这首诗,是有特定背景的。它的蕴含量大,我们很难从哪方面去限定它的含义,他的黑色的眼睛里是否也包含着墨子样的博爱精神呢?
二三一
我写过一首五律《早春》:“晓行迎料峭,弱绿未遮枯。砖缝花如米,草尖雨馈珠。小红点细木,渔缆系杨株。农贸问青菜,近来价格殊。”有人对我诗中的“小红点细木”多不理解。我也从未作过解释。其实,我写的是早春的一种小灌木。这种小灌木是长在道旁花池里的,属观赏树。它们群拥着,枝条细密,被人修剪得整整齐齐。早春时节,它的枝条上缀着一点点细圆的红珠子,比最小的豌豆粒还小,故我称它为“小红”。我原以为那是花骨朵儿,后来才知道它是刚萌生还未及舒展的叶子。这种灌木的叶子呈血一样的红色。我家后面的道路旁就有此物。这种小灌木最可爱的时候,不是在它后来开花的那会儿,而是在这初春时节。 像我这种“小红点细木”式的只有自己清楚而别人不了解的诗句,在他人的诗里也有。面对“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这样的诗句,难怪连王安石都说作者写错了,有多少人知道“明月”是一种鸟、“黄犬”是一种虫呢?
二三二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是杜甫后来的回忆,至于那首咏凤凰的诗,具体内容是什么,到底“吟”得怎么样,谁也不知道。我想,肯定不错,如果吟得不够好,不会这么深刻地留在杜甫的记忆中,杜甫也不会感到如此自豪。同是七龄的骆宾王,写过一首《咏鹅》的少儿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对这首诗,人们赞叹了千余年。料想杜甫的咏凤诗,也不会比这首诗差到哪里去。从“思即壮”上看,七岁的杜甫写诗的基本功已经是很不错了。 杜甫,人称老杜,有别于后来的小杜(杜牧)。杜甫之“老”,倒不是他出生的年代早,若论此,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著名诗人,比他更老。杜甫之“老”,主要因为他的诗的老成、老辣,所谓的“沉郁顿挫”,换成一个字,就是“老”。“老”,同时也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三三
知名学者和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里有一篇散文叫《夜雨诗意》。在文中,他讲了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璧》。书共6册。字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还把表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的词语分门别类,并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这书我也有,也是线装,6册。但我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时常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汇的多方汇集”。据余氏讲,他翻来翻去,发现有关“夜雨”这一名目下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这是真的。经他这么一提醒,细想一下,古人有关写夜雨的诗章和诗句还真不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情境俱美,清人心脾。因为这首诗,我也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巴山夜雨》。影片反映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故事,一艘在川江中行驶的客轮,一个被遣送的诗人和一船默默帮助诗人的善良的乘客,还有一江夜雨风光…… 听雨,是诗人和文人的诗意化生活特色,是诗人和文人对美感的收录。“光听着窗外夜雨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都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过去有许多诗人和词人都写过听雨,雨声揉合着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清照听雨时的凄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川入梦来”,这是陆游听雨时的豪放…… 我少年时听雨,也无诗情也无诗意,只是觉得无聊中的好玩。暴雨如注,天地连成一片,哗哗之声直撞人耳。我用双手把耳朵捂起来,忽而放开,再捂,再放开……听到的是一声“呜—哇—”,又一声“呜—哇—”,全无所思,全无所念。多年之后,我读到汪曾祺的一则短文,他少年时也是这样听雨的,捂起耳朵,放开,再捂,再放,听到的也是呜—哇—,呜—哇—。 余秋雨喜欢夜雨,尤其喜欢秋夜的雨,不然他不会叫秋雨。许多人喜欢心雨,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心雨》,缠缠绵绵的,不少人爱唱;我不知道心雨是怎么回事儿。我喜爱的是雨后放晴的那会儿,满目晴朗,空气清新,经雨水洗涤的草木植物越发鲜亮……
二三四
诗人偶得一遇,万金不足以抵其值,极可能出惊世名篇而流传永远。有此一遇,诗家幸甚,文学史幸甚。唐高宗时,洪州官吏于滕王阁大宴宾客,年轻的诗人王勃路过其间,参预宴会,即席成滕王阁序一篇、滕王阁诗一首,千百年以来,推为经典。如此机遇,竟被王勃这后生赶上,也是命中注定。杜甫六岁观公孙大娘西河剑器舞表演,也算得了一次奇遇。“剑器”、“浑脱”为当时自西域传来的两种健舞,当属于武舞,“浏漓顿挫”,与南朝宫庭传袭下来的“采莲曲”“后庭花”等轻舞形成对比。杜甫晚年在夔州(四川奉节)尚且作诗回忆:“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公孙大娘的舞蹈艺术,对扩大少年杜甫的眼界、激发他的想象力,无疑起了莫大作用。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遇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写出了不朽名篇《琵琶行》…… 诗人之遇,大有大遇,小有小遇,皆可出佳作,甚至能影响自己一生。总的说来,诗人之遇,可遇而不可求。 奇遇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缺乏;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有几次奇遇的,但大多数人缺少王勃、杜甫那样的才情,写不出好作品来,甚至根本想不到写诗作文。 附记:2000年元旦,被称为“千禧”,千年才轮到一次,被我们这几代人遇上,也算幸运。记得为纪念“千禧”,我也写了诗,好像是七律。因上文提到“诗人之遇”这个话题,忽而想到我所写的那首诗。查阅本人诗集,竟无此诗,可能是写得不够好,编集时被淘汰了。全诗已无印象,仅记得其中两句:“昔闻一夜连双岁,今有五更接千年。”录此,以备忘。
二三五
以诗骂人,对他人施以人身攻击者,最为人所不齿,其龌龊行为令人发指。历史上有大奸大恶之人,有的诗文写得很不错,比如说蔡京、秦桧、严嵩等都有文学才华,还有那个阮大铖,不但诗写得好,传奇(剧本)也写得好,其《燕子笺》很有名,他们虽然做了许多坏事,但没听说过他们用诗骂过人,去污辱别人的人格。 现在大家都知道鲁迅文章的厉害,富有战斗性,却很少知道那时的仇者是如何地嫉恨他、攻击他的。有一个文坛小丑叫林庚白,写了封攻击信给鲁迅,信后还带有讽诗一首(七律),谩骂鲁迅是北洋教育部的官僚和绍兴师爷,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信和诗发出后,林庚白余恨未消,当天,于疯狂之际又迫不及待地写出了第二封信和第二首诗,肆意发泄对鲁迅的仇恨。 我们且来看看林庚白第二首诗是怎样来谩骂鲁迅的:“刀笔儒酸浪得名,略谙日语果何成?挟持译本欺年少,垄断书坊是学氓!垂老终为吴蔡续,失官遂为段章争。曾闻艺苑呈供状,醉眼镰锤梦亦惊。”这首诗几乎集一切反动文人对鲁迅攻击诬蔑之大成,又是刀笔吏,又是学阀、学氓,连鲁迅会日语也成了攻击的靶子。还把鲁迅与段其瑞、章士利之争歪曲为因个人“失官”而引起的。最后仍忘不了给鲁迅扣上一顶红帽子。同一天投出两信两诗,如此丧心病狂地谩骂、攻击鲁迅,可见其人丑恶之态。 四年后,林庚白在上海《晨报》上发表诗话,借评鲁迅诗为名,行歪曲诬陷鲁迅之实。鲁迅有“月光如水照缁衣”诗句,林庚白据此说,“缁衣句,殆以鲁迅常御和服,纪实而云耳”。无中生有地捏造“鲁迅常御和服”。还在鲁迅诗句“梦里依稀慈母泪”上大做文章。你鲁迅这个“布尔什维克”,作出来的诗句怎么会有士大夫阶级的意识与情绪呢?这与反动派咒骂鲁迅是“领取卢布的赤奸”毫无二致。 然而,鲁迅终究是鲁迅,高山景行;林庚白类的小丑终归是小丑,无聊且无耻。
二三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中的燕子寿命最长,从王谢两家贵族全盛时的晋朝,飞到刘禹锡写诗的中唐。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销楼中燕”(苏轼《永遇乐》),燕子楼中的燕子最冤,主人张盼盼死后,燕子就这么被锁着。 有时,诗句中的燕非燕,乃是见证沧桑变化的符号,是寄托思古之幽情的物象。
发表于 2008-3-2 19: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道视觉盛宴,读之,颔首不已。这是一道明前茶,清新自然。娓娓道来,如听长者回忆,又如师哲讲义,品君文,有散文、诗的韵味。
发表于 2008-3-2 23: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下子难得看完 好文章 深刻深入 慢慢学习着!! 问好并远握!
发表于 2008-3-3 0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今天晚上看不完了 睡前再提一下 明天接着看 呵呵!!
发表于 2008-3-3 11: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太多了,今天不能细细赏阅了~问好!~
发表于 2008-3-3 14: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博学,令人敬仰! 文中列举了近现代诗人和唐宋诗词等名家的作品,并作了深入、透彻的解析,引人入胜,读之受益匪浅。问好!
发表于 2008-3-3 16: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搜古罗今,扬扬洒洒,深入浅出,阅而不倦。全文共多少?能否交代一下写作背景?
发表于 2008-3-3 16: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悔寻梦人 于 2008-3-3 16:12 发表
搜古罗今,扬扬洒洒,深入浅出,阅而不倦。全文共多少?能否交代一下写作背景?

我看到单老师这本书的初稿了,厚厚的一本,听他说断断续续写几年了。
发表于 2008-3-4 0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如果楼主是一条大河 我就是一条鱼
发表于 2008-3-4 07: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精有理。 如果楼主是河,楼上是鱼,看样子我只能算作浮萍了。人和人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11 00:15 , Processed in 0.030352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