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 鸟” 留 昆 记
文/苏桃源
曾经有人把进城的外来农民工,形象地比着“候鸟”,这是因为哪里有活干,他们就会飞去哪里,干完了就各奔东西。改革开放以后,我这名“候鸟”也曾飞到海南岛,飞过苏锡常。十七年前,我这名“候鸟”随着家乡苏北阜宁、滨海的推土大军一起南下筑公路,一翅飞到到异乡江南昆山。在完成了土方工程任务后,大批“候鸟”陆陆续续返回家乡和转往其他战场,而我却特别留恋异乡这片热土,最终没有飞走,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留鸟”。 回首往事,几许感怀;时光任冉十八年,青春消逝一首歌。
我来昆山推土方筑公路的时间,为上世纪的1992年夏天,当时老家苏北的天气象蒸笼似的非常炎热,早就去苏南推土方我的邻居侄子此时正巧回家搬兵。夏日里我们农村活儿不多,我这个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在家整天避暑看书无所事事,于是心头一热,何不报名应试,去江南闯一闯,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家里的支持,很快我就和村里的几位民工一拍即合,立即做好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那天上午,我们一行八个人,手推老家特有的运输工具独轮车,头上戴着草帽顶着火热的阳光,赶往阜宁县城乘汽车。在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恰逢正午光景,在树阴下纳凉的人们摇着扇子还感到闷热,有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们这群莽汉,大热天的往外跑真的是不要命了。面对此景人在中途我曾经动摇过,但是那个念头随后一闪即逝,开弓岂有回头箭?怎么能产生半途而废的想法呢?到了车站后,我们和来自其他乡镇的40多名民工会合,将独轮车一一分解拆散后装上顶蓬,然后这辆远看像小山似的大客车,满载着我们这些正逢生命少壮的盐阜之子,告别家乡的土地,带着一路风尘向江南昆山进发。
初来到异乡的土地,放眼远眺一切并没有心中想象的好,当时正逢昆山撤县建市三周年,一幅纸上宏伟蓝图正在交付实施,城乡到处都在搞开发修公路。我们头一站土方工程的地点在淀东,(今淀山湖镇)该镇出入昆山与青浦都是很狭窄的石头子路。淀东给我第一印象则是;小镇小样,其貌不扬,机耕小道,高桥难上。一想起往日的路与桥,我这名推土民工感受深刻,独轮车的载重量大,运行时必须具备道路平坦主要条件。但是,就因为这里的机耕路都铺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子,满载泥土的橡胶轮胎,如果与这些冒着尖的马路杀手来个亲密接触,那么随着“啪”的一声响,独轮车好似在沙滩之上开轮船——进退两难,一旦曝了胎,既影响推土,又花钱去镇上修补。如果碰上一人推着独轮车过高桥更是一难,要先将货物卸下才能过得去。一年多时间,我们完成了这里的土方工程任务后,大部分民工都返回家乡了,而我这名有着书生气的民工则对这个新兴的、靠近上海市的淀山湖小城镇非常钟情,决定留在这里。后来,我把苏北家人一起接来昆山,放下独轮车,买来自行车,到农贸市场贩卖蔬菜,后改做南北干货生意。1997年春天,我看到淀山湖没有蔬菜种子商店这个现实,于是在靠近大教堂的老街上租下店面,从开业的那天至今,我都本着“诚实守信,拒假千里,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人”的经营宗旨,守法诚信经营,深受当地百姓好评。2007年,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成立了我省首个农资协会,我的店很荣幸当选为理事单位;去年年底,我的店被评为协会先进单位。
17年来在昆山,我亲眼目睹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是一名商人,以前每次进货都会去苏州和昆山,感觉很不方便。记得当年卖干货的时候,由于昆山没有批发市场,我总会起大早赶往苏州南门,因没有直通车,中途还得转车或者包车,直到夜晚才回到家里。如今的昆山批发市场,货物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加上各个乡镇的道理四通八达,汽车每10分钟就有一班,人在家中坐,只须一个电话进货之事就可轻松搞定。
我这名生意人在闲暇时喜欢发表点小文章自娱自乐,报道身边的人和事,报道改革开放这里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而昆山的开放融合给了我这个机会。十几年来,《昆山日报》、市电台等媒体隔三差五采用了我采写的小新闻小散文,还先后几次获得市里镇里的征文大赛奖项。今年春天,我这名在异乡有了孙女的半百老汉,一只永不飞走的“留鸟”,在第二故乡淀山湖镇,担任了2009年度《浅水湾》乡土文艺刊物的责任编辑,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将一如既往与淀山湖的文化人一道多出作品,同第二故乡一起与时俱进,做一名传播“开放、融合、创新、卓越”昆山城市精神的播种者。
(本文获得2009昆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的“我们的城市”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昆山撤县设市20周年文学征文大奖赛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