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24|回复: 5

四世同堂【编号:16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30 16: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盐都王霞 于 2012-6-25 16:27 编辑

四世同堂
                                                                                          王霞
      吉艾,西区水乡小村。夫家任氏,乃庄中唯一四世同堂家族。
                                                                                   ——题记
                                                                                 
一、
     爷爷,在附近几个村子里,算得上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到全庄子人的敬重,人称任老太爷。
     爷爷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爷爷的父亲,盐城县志里记载着他的名字,当时是全县有名的扫盲积极分子,同时还负责为孩子们种花花。这样的家庭,经济比一般乡邻要好点。可那是一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即使这样的家庭,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到了上私塾的年龄了。那时的私塾,一年一斗米,许多人家的孩子都上不起。爷爷私塾念了两年多,就赶上了日本侵华,村里也来了一帮小鬼子,所有人都忙着与小鬼子周旋,后来的学上得时断时续。八年抗战之后,又是三年内战,再加上村子内的帮派斗争,原本还能撑着的日子,变得一贫如洗。家里常年看不到米面,只得吃糠噎菜。
     到了结婚的年龄,爷爷结识了身为党员的奶奶。革命战士觉悟高,奶奶不嫌弃爷爷的穷,只重他的人好。当时家里实在太穷,眼看结婚的日子就要到了,可连件像样的褂子都没有,急煞了全家人。后来,还是同村的小学校长,借了一件半旧的灰布大褂给他,救了急。但,说好,只能给他穿一天,第二天,校长要穿着它去乡里开会呢!
     可天不遂人愿,当天去接新娘时,偏偏下起了大雨。爷爷又为难了,那会儿都是泥路,一逢雨,路面泥泞不堪。新做的一双布鞋,肯定穿不成了。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借来的褂子淋湿了。最后,爷爷索性在身上裹了一层塑料布,挽起裤腿,把一双新鞋揣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冰凉的泥水里,一路滑到奶奶家。
     在崇尚子多福多的年代,爷爷奶奶陆续生了十多个孩子,最终存活下来八个。常听奶奶说,那时孩子多,也不当一回事。夏天晚上出去乘凉,一趟领出去,八个。回家时,数一数,八个,不少,就打道回府。常常是换了孩子也不知道,到第二天吃饭时,才能发觉。
     一家十口人,挤在两间茅屋里,常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后来,斗地主、分富财,分得了三间半旧的瓦屋。爷爷如获至宝,围着屋子看了几天,乐了几天。
     家底子穷,孩子又多,日子日渐艰难,但这一切也练就了爷爷的一双飞毛腿。为了生计,爷爷的一双腿一天到晚,不得消停。那时,近距离的路程都靠一双腿,稍远的可以乘船。爷爷穷得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哪还能乘船呀。盐城市那会儿还叫盐城县,老家离县里有近百里的路程,爷爷一天能跑个来回呢!跑路时,还舍不得穿鞋,光脚跑省鞋呢!
     现在,爷爷每每去市区,都赞叹不已:不得了,不得了,变化太大了!这一条街一条街的,都像喜喜蛛网了。以前整座城只有一条小街,牛的一泡粪从街东头一直拉到街西头呢!
二、
     公公是家里的长子,也是唯一留在爷爷奶奶身边的。
     公公是建国后的第二年出生的。历经数年的天灾人祸,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一切刚刚从头开始。不幸的是,几年后,又碰上三年自然灾害。民以食为天,可村里的人却天天在为吃发愁。家里的姊妹多,公公家常常是一家十口人一锅粥喝一天。一锅粥里,只看见几粒米,其余全是胡萝卜、红薯片、菜叶子。直到现在,他还不待见这些食物。
     爷爷是重视教育的,在那样的艰难的情况下,硬是咬牙让家里的几个男孩子念到了高中毕业。可公公高中毕业正是文化大革命之时,大学停止招考。他从22岁一直等到25岁,等得心中的花儿都谢了,最后,无奈之下只得臣服于命运的安排,回家务农、结婚、生子。
     28岁,农村中的大龄青年了,该结婚了,可家中什么都没有。婆婆的娘家那边人笑话他,拖这么大才结婚,怕是没有钱带新人吧!奶奶东拼西借,终于凑了点钱,勉强给一对新人做了一套新衣服。公公穿了一件崭新的中山装,婆婆穿了一件艳红的新袄子,那是他们结婚时最大的奢侈了!
     家里的长子,无论在哪方面都是要吃点苦的。结婚一个月,就被分家分了出来,住在一小间红砖房里。一盆米,一口锅,两只碗,开始过日子。
     那是一个凭力气挣工分的年代,起早贪黑,捞河泥、沤草塘。一个文弱书生,在生活的历练下,彻头彻尾地成了田头一农夫。上天厚待勤劳能干的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他们在红房子边,接了间厨房。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们搬离了红房子,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公公后来离开田地,进工厂、跑采购、搞运输,日子越来越好过。公婆家成了村里第一家有自行车的,第一家买电视的,第一家有洗衣机的。
     后来,公公又回到村里做了村干部。在他的号召下,家家捐砖头捐瓦片,村里通向村外修起了第一条砖头路。村里人从此下雨天外出不再遭罪了。
     公公好脾气,他的自行车成了全村的交通工具。谁要是去镇上了,谁要是出去走亲戚了,甚至谁家要带新媳妇了,只消说一声,但用无妨。
     这辆古董级的自行车,公公一直舍不得处理,常常念叨它的丰功伟绩:迎进了多少新媳妇,送出了多少大学生……
三、
     老公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农村经济也开始起步发展。
     老公是吃着白米饭长大的。那时,餐桌上虽然不够丰富,但菜是菜,汤是汤了。隔三差五的,就能有个荤腥改善改善伙食。父母手头不紧时,还能给个零嘴钱。那时,水果糖一分钱一粒,牛奶糖二分一粒。麻花、馓子、大饼,不常有,但也能吃得上嘴的。那时,最盼望的是溜街窜巷的货郎担子,找双坏皮鞋、捡点废弃的塑料薄膜,总能换些灶糖、糖葫芦解解馋。
     后来,日子一天天地就跟老公的身高似的,节节攀升!
     结婚时,老公花了近四千元买了一套西服。爷爷捏在手里,不停摩挲,叹道:“一套衣服,一年的庄稼呀!”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行有车,食有鱼。”这些曾经以为是童话里的故事,而今在孙子身上都成为了现实,爷爷倍感欣慰。每到节假日,爷爷都要到村口那条水泥路边,等待回家团聚的儿孙们。
四、
     儿子和侄子这一代,是穿着巴拉巴拉、喝着牛奶、骑着玩具电摩、摸着电脑成长着的新生一代。用老人的话说,就是“长在蜜罐里独苗苗,还嫌蜜太甜”。
     一日,儿子回家问:“妈妈,老师说我们是早晨七八点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什么意思呀?”
     突然,有点恍惚,好熟悉的语言呀!小学时,老师在我们耳边说过同样的话语。
     
     四世同堂的任世家族,每一代人身上都承载了一段流光岁月,每一代人都是一个时代的影子,四代人合写了一部家乡发展史。
发表于 2012-5-30 18: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时间不看到这样的“豆腐账”了。
其实,记好豆腐账,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王霞发表过文字,又做老师,知道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
也就是说,没有深广的阅读量,是没有这样的文字。不过结尾,与学生作文点题了,可以省略:“而如今,我们的孩子又将承担起家乡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一代又一代的生生不息,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家乡的健康成长,就是祖国的健康成长!”

其实,你写下这么多,已经包含了这些!

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别人再去记豆腐账,就俗套了,甚至是危险了。

你先生姓任,我的一个朋友也姓任,差点把姓读错。也是写文章的一个高手,现在在上海乎?

    问好,祝福!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8: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盐都王霞 于 2012-5-31 08:13 编辑

回复 2# 吴茂华

谢谢吴老师!这文章写了好多天了,不断写,不断改,我一直为后面这结尾纠结,今日听到老师的指点,这纠结终于有了着落!删了后,感觉清爽多了。再次真诚谢谢吴老师!
发表于 2012-6-1 13: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吉艾,西区水乡小村。夫家任氏,乃庄中唯一四世同堂家族。
                                                   ——题记

这样古文式样修稿,更有韵味。文字风格不同。
往下读,也顺手,亲切,随和。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20: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吴茂华

呵呵,果然有韵味多了,谢谢吴老师!
发表于 2012-6-13 10: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世同堂,好大的幸福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9 09:53 , Processed in 0.02408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