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55|回复: 6

采木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7 23: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屈的棋子 于 2017-8-15 07:15 编辑

       木耳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多寄生在枯木上,状如耳朵,故称之为木耳。木耳富含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素可荤,不但是中国传统菜肴中常用的素材,而且具有养血驻颜,祛病延年的功效。我国人民采食利用木耳的历史十分悠久,《吕氏春秋》中就曾提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西汉时期,戴圣所著的《礼记》里就有“食所加庶,羞有芝栭”的记载,芝栭就是指灵芝和木耳。另《唐本草注》也记载:“桑、槐、楮、柳、榆,此为五木耳……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这可能是我国人民培植木耳的最早记载。公元6世纪30年代,后魏末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这部古农学专著中,也曾介绍过有关黑木耳的烹调和食用方法。
   我平时极喜欢吃木耳,但现在的木耳多是人工培育的,虽然形状还和过去的一样,甚至更大更厚实,但味道却和真正的野生木耳相去甚远,而且口感也大相径庭,吃到嘴里不但没有野生木耳的清香味,而且咬起来“咯吱咯吱”地响,就像在嚼一块胶皮。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下雨,因为一下雨就可以去采木耳了,我们那时候采木耳不用出屯子,端个二大碗在房前屋后转上一圈,饭桌上就会多上一道美味。
   要说采木耳我必须先说说那时的杖子。
   三十多年前,我们屯子谁家都没有现在这样的砖围墙和铁栅栏。一般每家一座三间或四间的土坯茅草房。房前是院子,院子里是苞米楼子、厦屋、猪圈或牲口棚子;房后是菜园子,种着茄子、豆角、黄瓜和辣椒。一般每家的占地面积都将近半亩地,为了分清各家之间的界限,也为了防止鸡鸭鹅狗进来祸害园子里的青菜,家家都会在自己房子周围的边界处夹上杖子。
   所说的杖子类似于现在的铁栅栏,但却是用拳头粗细的木头杖条夹成的。夹杖子的木头一般都是柞木,柞木属于硬木,结实,抗腐烂。那时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会去山里打烧柴,烧柴主要是柞树,桦树和苕条。回来后大人们就会忙着分拣,把粗细合适,又比较挺直的柞树单独挑出来,用来做杖条,剩余的垛在房山头留作烧柴。虽然桦木一般都比柞木要直,但桦树的树皮极容易腐烂,所以一般家都轻易不会用它做杖条,当然苕条就更不行了,那是一种小灌木,筷子粗细,最大的用途就是用来编土篮子。
   挑出来的柞树必须经过简单的修剪,掐头去尾,砍去多余的侧枝,变成一根根一人多高标准的杖条。夹杖子前,先在地上挖一溜窄沟,一尺左右深,然后把柞木杖条一根挨着一根立着埋在沟里,齐腰处两边还要横上两根长且直的杖条,之间用铁丝紧紧地把中间站立的杖条压实勒紧,这就是所说的“夹”。
   木耳就长在杖条上,但新夹的杖子上不会生木耳,木耳都长在有些朽的杖条上,而且春夏季都没有,必须是秋天,还要连着几场秋雨后才会生出来。
   秋天到了,孩子们的心思和大人正好相反,大人们担心下雨,那样会对秋收有影响,但孩子们可不管那些,成天仰头看天,巴不得快些飘来一大片黑云,然后好实实在在地下上几天涝套雨。
   一般情况下,孩子们的愿望总能实现。地里的苞米还没掰完,爹娘正起早贪黑地用牛车往家倒弄苞米的时候,雨真的就来了。秋雨下得通常都不大,淅淅沥沥,下下停停,经常持续好几天,这为木耳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孩子们心急得要命,雨刚落下半天不到,有的就顶了爹的草帽,端着大碗采木耳去了。但心急总是吃不了热豆腐,结果孩子们一连走了两三趟街,恨不得挨个杖条趴着瞅,也没看见半片木耳的影子,最后只能两脚粘泥,浑身湿透,失望地回了家。
   奶奶告诉我,秋雨必须连着下上一两天,杖子上才会生出木耳。于是我不得不焦急地等待着,心里长了草,隔一会就去屋外看看天,就怕天上的云被风吹走。
   老天爷最懂孩子们的心,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后才停。我知道木耳都长出来了,于是端个小馍筐雀跃着跑了出去。真的出木耳了!我首先在我家后园子的杖条上发现了木耳,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让我兴奋起来。一个个肥嘟嘟的木耳从柞木杖条上好奇地钻出来,像无数只来探听这个世界秘密的小耳朵。杖条上的木耳通常都是黑色的,有着圆润的轮廓,闪着细腻的亮光,上面趴着几滴未曾落地的雨珠,水灵灵地聚在一堆。木耳也有少量褐色的,没有黑色的硬实,似乎是含了更多的水分,手稍微用力一捏,就会破皮,弄得满手都是粘稠的浆液。
   现在据书上说,鲜木耳具有毒素,必须经过晾晒才能食用,但过去我们经常吃刚采摘下来的木耳,也没发生过中毒的事。经常是这样的,孩子们一边采一边挑出哪些黑亮肥厚的木耳,抖落上面的水珠,掐去根部粘连的木屑,然后直接丢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刚采下来的木耳格外好吃,吃在嘴里很有嚼头,有一股隐隐约约的清香,外加一丝不易察觉的甜味,令人口齿生津,回味无穷。
   采木耳的时候经常能碰到其他孩子,一个个都挽着裤腿,两脚粘泥,手里捧着盆碗或者小筐。大家见面,免不了要相互间亮出自己采的木耳,比较着谁多谁少,哪个大哪个小。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争论着,说笑着,然后就又分散开来,继续自己的工作。
   我后来积累了经验:通常在那些粗大而且接近腐烂的杖条上才会生出更多更大的木耳。我就曾经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地方,是二丫蛋她家后园子的杖子。越过丛生蒿草的边沟,在三四棵小榆树的遮盖下,有十多根胳膊粗细的陈年杖条,每次下雨,那里的木耳就格外多而且大,一色的黑木耳,层层叠叠地从下到上几乎盖住了整根柞木。那一次我不一会就采了满满一馍筐,但还没采完,我于是先送回家一趟,然后又火急火燎地返回来。
   但第二次我却被二丫蛋发现了。她的花布衫上溅满了泥水,手中的那个花瓷小碗里面只装着可怜的几片木耳。当时她正撅着小嘴,努力地趴在她家的杖子上寻找着,然后就发现了我。我正撅着屁股在那几棵小榆树后面忘我地狂采木耳的时候,耳边就忽然响起了她清脆的喝止声。我钻出来,看见她生有雀斑的脸蛋上布满了寒霜,我尴尬地傻笑着,想要讨好她,因为毕竟我是在她家的杖条上才采那么多木耳的。但她还是生气,在那么多木耳的诱惑下,她竟然忘记了我俩平日的交情,逼着我交出我的劳动果实。那次我和她争吵了几句,但最后还是我让步了,我赌气把馍筐里的木耳一股脑地倒进了她的小碗,小碗太小,大部分木耳掉进了脚下的水坑里。后来我俩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见面就互相瞪眼撇嘴,直到小学毕业,我俩才重归于好。
   木耳端回家后奶奶就开始收拾起来,揪去根部,用温水冲洗一下,篦去水分。除去留出当天要吃的一大碗外,其余的都放在秫秸盖帘上拿到屋外晾晒,留作以后年节时食用。
   奶奶用木耳最常做的一道菜是木耳炒鸡蛋。我家养了五只芦花母鸡,是散养的的,白天从来不进笼子里,它们四处刨食,专吃草心中的绿虫和土里的蝲蝲蛄,因此下的蛋营养极其丰富,而且经常连蛋,很少歇窝。奶奶先将鸡蛋打碎搅匀,锅里放豆油,油热了就把鸡蛋放进锅里煎,煎到鸡蛋两面金黄时再放进木耳,用大火迅速翻炒。木耳的里面含有许多的水分,受热后在锅里蹦跳着,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好像新年燃放的鞭炮,同时把香味扩散到空气中。木耳下锅后翻炒几下,就可以放入葱花和盐,然后就可以起锅装盘了。刚炒出来的这盘菜颜色特别好看,黑黄绿分明,黑的是木耳,黄的是鸡蛋,绿的是葱花,而且香味十足,配上新捞的小米饭,简直是人间的美味。
   但鸡蛋是不随便吃的,过去农村的鸡蛋是一年油盐酱醋的主要保障,都会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筐中攒起来,只等逢集的时候拿去城里卖,所以更多的时候奶奶会做荤油炒木耳。荤油是猪的脂肪经过高温熬煮后得到的油脂,那时家家都有一个荤油坛子,平时豆油很少,做菜的时候用的多是荤油。先把荤油舀出一勺放在热锅了,荤油本来是凝固的,遇到热就迅速地融化,冒出喷香的油烟,待到猪油完全沸腾后,放入葱花和蒜片炝锅,再把木耳和青椒放进去翻炒。这样的菜也很好吃,不但有木耳的清香,更有猪油的荤香。
   另外有一种做法是凉拌。木耳放沸水中打一下焯,然后放进凉水中浸泡一会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盐、葱花、香菜、蒜片,倒入少许红辣椒油,有香油的话滴入几滴会更好,拌匀装盘。但这种凉拌的木耳更适合大人们做下酒菜,我不会喝酒,所以就不太喜欢吃。
   转眼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现在的农村早已趋于城市化,各式各样的水泥围墙和花式铁栅栏代替了杖子,哪里还能寻到木耳的半点踪影。就是费力地去屯子南面的山里,也难找到几片野生的木耳了,如今的山已经没有了过去茂密的树木,光秃秃地长着些杂草,有的地方还露出了灰黄的碎石。
发表于 2016-9-28 15: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河套静静地横卧在屯子西,不知道已经有了几百年或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它却彻底地消失了。

唉,这么好的地方
发表于 2016-9-29 07: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的西河套,里面的草甸,各种鱼,各类的鸟,与之人类的相处,是和睦而完整的一体。每次看旗子的文章都如影片一样,温和的笔触,每一件有生命的都会涌出来,昭示着存在的意义。
发表于 2016-9-29 17:22: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许多时候为了自己,获取在无止尽。大自然的报复于是也时时常有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慧妮 发表于 2016-9-28 15:41
西河套静静地横卧在屯子西,不知道已经有了几百年或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它却 ...

是,消失的好地方有许多。人类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但有时我们人类总是按着自己的利益改变自然。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7: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眉 发表于 2016-9-29 07:45
曾经的西河套,里面的草甸,各种鱼,各类的鸟,与之人类的相处,是和睦而完整的一体。每次看旗子的文章都如 ...

谢谢苏眉留墨,祝秋安!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17: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碧云天下 发表于 2016-9-29 17:22
人类,许多时候为了自己,获取在无止尽。大自然的报复于是也时时常有的了……

是这样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2 14:44 , Processed in 0.022127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