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63|回复: 2

[原创] 老家的土油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0 17: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家的土油坊
罗浩 很小的时候,在老家的土油坊推油,是我最喜欢的事。 那是七十年代末,刚刚包产到户,农民种地的热情很高。除了种小麦,保证口粮之外,还种不少油料作物,滋润生活。比如胡麻、油菜、芸芥等,有的还种蓖麻、麻子、荏,但种植面积最广的还是胡麻。常言道:胡麻不算粮,成了比麦强,它比较稳产,炸出的油也纯正清香。 一到秋末上冬,地里的庄稼拾掇完了,进入农闲季节,庄稼人就盘算着杀猪冶酒,推磨做油,准备过年。于是我就乐颠颠地手执红柳条,吆着驮胡麻的牲口,跟着大人们去油坊。 所谓油坊,其实就是在一孔巨大的窑洞里,安装一些简单但必需的设备。土炕连着炒锅,炒锅连着蒸锅,再进去是三四个人合抱过来、五六丈长的木油梁,靠窑仗有梯架形的“木山”,当地是地滑车,窑顶装天滑车,都是绞起油梁的工具;地面的宽展处,是一台直径两米多的大石磨。 一到熏得焦黑的油坊,大人们就把油籽灌进炒锅上方的油斗里,拔出插销,给炒锅里放满油籽,文火慢炒。经炒的油籽发热冒气,手捏微烫,就倒上石磨,套上三四个牲口推起来。推下的油籽,酥糟糟的跟干鸡粪一样。为了早点吃到油馍,我总是拿着红柳条,跟在牲口屁股上,“得啾、得啾”地赶,一圈一圈,竟不嫌头晕。 油籽推下来,就倒进蒸锅,旺火猛蒸,直到蒸锅热气腾腾才停。这时候,就到了最关键的环节——包油,一般都由经验丰富的“油把式”来包。把蒸好的油籽倒在大石盘上,一层一层摊平整压瓷实,形成一尺四五厚的圆坨,再用备好的冰草把外围一圈圈包扎紧密。这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如果包不紧、锤不实,抬不到油梁下就会散开,或者等上起油梁重压出油时,油籽就会从冰草缝隙中挤出,这叫“叭渣”,就得重包,费时费力,出油率也会大打折扣,这是推油最忌讳的事。 包好的油坨在油梁下的底石上放平稳,油梁朝窑口悬空的一头就慢慢放下。这时,油坨其实就成了支点,重力全部落在上面,只听见“汩汩汩”的响声——出头油了。或许是快要吃到油馍了吧,我往往蹲在油坑边上,看着铅笔粗的油注淌下来,觉得那声音如同山涧泉水,那么的悦耳动听,撩人心弦。 头油的响声渐响渐弱,就得取出油坨,砸碎再蒸,继续头油的过程,连续三次,叫做二油和三油。三油出到最后,油梁已不能压出油了,就要“打山”——光着上身的壮汉抡圆大石锤,把一些木楔不断的逼进油梁与窑顶的空隙,加大压力,于是那诱人的汩汩声就再次响起。 出完头油,不等大人吩咐,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背来的蒸馍,一刀两页,炒锅里倒上新油,炸起油馍来,等大人们出完三油,我已吃的满面油光,肚皮圆挺了。剩下的早已放到当炕,笑嘻嘻的孝敬他们。于是满窑里就都弥漫在浓郁的油香和自足的笑语里…… 如今,土油坊已走出了人们的生活,电动的榨油机已遍布城乡,人们拿上三两升油籽,不用赶牲口,不用打山,蹲在一边抽烟说闲话,清亮的油就炸了出来,省时省力。但那巨大的石磨、粗壮的油梁、吱嘎作响的滑车、汩汩流淌的油注、打山人浑圆的臂膀以及他们充实的笑意,都无一不深深地储藏在心底,每每想起来,心里还是香喷喷暖烘烘的。 地址:甘肃省环县职业中专 邮编:745700 电话:(0934)3336903
发表于 2009-12-10 22: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香的回忆@!
发表于 2009-12-11 13: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很详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5 04:32 , Processed in 0.01586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