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10|回复: 4

[原创] 禅 ? 参禅 (“残记”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2 1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一整个冬天,都在搜寻有关“禅”的书藉。 静虑、冥想、三昧、禅定…… 凝视、入定、止观、三摩地、四禅八定…… 无为法、平常心、吃茶去、生活禅、无心是道…… 那冬始,我为“禅”所缠。 穷尽纸上文字之后,终于决定要以身试法。 秋天,九华山祗园禅寺客堂。近三支香过后,终于等来了仁德禅师召见。 大师赐坐。随即亲手托热茶一杯,示我接茶。 我起身近前接杯,师递茶并问:“从哪里来?” 我原地站着,顺口答:“从青阳来。” 师一板脸:“鬼话!明明看你从沙发那边来的。” 我一愣。没等我回神,大师又问:“到哪里去?” 我刚答完“回青阳”;转念意识到似有不妥,有些尴尬。 大师一笑:“茶很烫,回茶几边要紧!” 我回坐沙发,心有所省:是啊,此时最要紧的是回到座位! 禅学重“当下”,当下时、当前事,这不就是“当下”吗? 正思衬间,大师又发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又是一愣:当下,我没动,如何回答? 师紧逼:“怎不说话?听居士介绍你很聪明呀。” 情急之下,我突然想到金刚经中句子,顺口拈来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大师双眼一瞪:“胡诌!无所来,你怎会坐在这;无所去,你在这生根啦?!” 我大惊:对呀!无来、无去是道理上的,事相上说不通。 至此,我没法回答,开始满身火热,脑筋飞速转动着。 大师却站到我面前,紧追不放:“你不要低着头,抬头答话,从哪来,到哪去?!” 抬起头,我更紧张、更急迫。浑身出热汗,满脑子是棉花。 大师也显出焦急不耐烦的样子:“我诚心帮你,还不赶紧回答!” 我更加急迫了,感到热汗变凉,脑子里的棉花化成水了。 大师再逼:“要上晚殿了,你不回答,大家都等着哩!!” 这时,我真的急了! 就在刹那间,仿佛一盆凉水从头浇下,仿佛没有头了、没有身子了、没有大师了、没有紧迫了……明明朗朗之中,就像柔风化在光影中! 待我回过神来时,大师早已离去。知客师告知:大师离开已一刻多钟了,吩咐不必叫觉我。 我站起来时,感到身心异常轻松自在。 此时我这才明白—— 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问答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必须让这个手段压迫你,哪怕是绝命也不放松! 如此将你的身心沉没、融化、消歇……直至剩下赤祼裸、明明朗朗却又了无一执的境地。 至此你才真正觉知:这个无滞、无住的一念,才是当下心。 当下一心,方入禅门。 然后你就能明白:其实参禅、般舟、止观、持咒、手印——一切的一切,终极目标不都是指向它吗? 可它就在当下一念心处,就是那样的! 多年之后,学佛教“唯识”理义,方知当年被仁老禅师“喝”入的境相叫“现量境”。那样的境界里,身心满溢轻安、任运与灵明的觉受。而此时过后,当你再次回到现实中,好一阵子,无穷的烦恼习性,无缘无故在心底涌现,在潜意识里与 “自我”发生恶战。犹如天兵忽降,置你于生死抉择般的困惑悲苦境地!当年的日记,因虫蚀与霉斑变得破旧不堪,翻开中间的几页,往事依然鲜活如昨—— 其一 告别仁老和尚后,身心祥和安逸。原先沉压在心底的那许多牵挂、隐忧、企求、畏怖、自尊、私欲……一时间全溶化了。念思无力提起 ,心底下空荡荡的,被祥和而清凉的月光一般的东西充填着,并直往肢体里、又由内而外透析。我一路上不住地看自己身体,因为老觉得毛孔对外放光,看了、却什么也没有。四五个小时车行,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到家已晚上十点,却毫无倦意…… 昨夜绵绵躺着,懒洋洋无杂入梦,轻柔如絮,感觉婴儿一般,被光与云拥托着,飘来荡去,安适无比,整夜如此! 早上太阳光刚透进窗棂,我就睁开了眼,感觉象刚躺下一样,无睡起的惺忪,唯觉清醒异常。穿上衣服、打开门,当我举步将要跨出门坎、到门外场地上时,我突然对着门外的景象一阵炫晕,五脏六腑顿时要翻腾起来了。我呆在门口,意识中预感:我的心灵深处,即将发生大动乱。 我强制自己迈动步子,那时象是踩着光星、“飘”进了饭堂。当我站在父母、大哥面前时,二十多年朝夕相伴的亲人们,不知怎么一下子变得陌生了! 我胡乱吃了早饭就赶紧躲到后院去。 我倚在坍断的院墙上,独自经受一场从未经历的心界大战。独立默坐时,眼前景物明暗闪烁,一念又一念、自内心深处漾起“真实的我呢?!”的自省,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完全被否定的、无家可归的感觉,就象在慈母身边娇养大的孩子突然听说自己是路边拾来的孤儿;又象是正在半空中欣赏浮云,突然发现脚下没有了梯子……可事实上比这还要糟。怎样描绘才切实呢?——明明白白活了近三十年了,定格了的肉身、感观、情趣、记忆、外境、父母兄弟、师长朋友……多么真切、具象、固实的一切,一时间竟象水面的倒影、被一颗石子打破了;象一场美梦醒来,一切归于梦,连自身也是梦中残留的影子了。当你反观自身、自心、自我——深心处直觉到这只是个虚妄的影子,一股莫名的无依、无托、无归、无着……拧成一股畏怖的力量,在心底里发威,要将闪烁中仅有的影子般的“我”,逼向彻底的无助、坍塌、悲切……我拼命地摇头,不觉间泪流满面,直感到五脏六腑直往下坠、坠向地底、坠向遥远不可及的清冷的虚空;呼吸变成了虚空中柔柔的清风。我影约地意识到,如此以往,心身又将虚化、进入昨日在大和尚处领略过的境地了……赶紧猛摇头,站起跺脚,转身回屋找事做,从柜顶上搬下宣纸,用斗书抄写《金刚经》,屋子里纸积如山…… 细细想来,这几天,真是在经历一番生死的较量,如同是毁灭旧有的身心及心外之境、之事、之知,为那个闪灭不定的“我”重新安立地位。几天来,一次又一次重复这种状况,一次又一次经历巨浪拍打、雷劈电击般的震撼与撕扯。可尽管困惑无依到极点,我并不绝望。因为“绝望”的主体已经模糊了,那是一次根本上的否定,此时再赋予这个被否定了的“我”任何绝望或希望,本身就是荒谬的。既然没有了立足处,哪还有“深渊”可言? 无主但不恐怖 悲切但不绝望 痛苦但不奢求 困惑但不狂乱 今天早晨,一睡醒来,拉开窗帘,一阵清爽的风,带着稻香扑鼻而来。举目窗外,我顿然心弦一颤,那是心灵深处的最后一次抖颤!于一刹那间,我直感到心底一沉、突然停止了呼吸,足有几十秒钟。那一口气停在下下腹处,似乎一切都凝滞了。徐久,才反抽上来一口清淳而香甜的气,那是我有生以来最畅快、最甘美的一吸。与此同时,身内身外、心内心外、一切的一切,突然间一齐平息下来了,宁静下来了,安定下来了。 那种感受,无以言表,搜来搜去,只找到四个字大致可以形容:天下太平! 也就在那一刹那,突然确立了“我”:原来,过去、现在、未来,不离刹那当下间;“我”之所依,就是此时、此地那当下一念。那明明朗朗却空寂无可执的当下一念,竟可含摄无边虚空;无边虚空、无量物事,也就在当下一念中展开。还别需什么能依、所依?心悬之处,也就是所依之处;纷杂物事之处,也就是歇心息妄之所! 再面对一切时,一切都恢复了本有的宁谧。我对着窗外的浮云,静静地、坦然地、会心地一笑。
再次面对仁德禅师,内心异常平静。 师顺手拿起茶几上的紫砂茶壶,取下盖子放在茶几上,托着那把壶示我:你猜猜,这把壶值多少钱哪? 我答:要好几百元吧。 师说:这就是妄想分别,一百人会有一百个答案。 突然,大师一翻手,迅雷不及掩耳地将茶壶拍向茶几上的壶盖,“嘭”的一声脆响,紫砂壶碎成了一堆渣沫,有几块飞溅到天花板上。 师父正襟危座,我楞呆了。 约过了十几秒钟,大师才开始发话:问你,当茶壶“啪”的一声碎了,你在想什么? 我答:“在想为什么打破茶壶呀?” 师说:对,所有人在此都会打一个“问号”,大家的念头归到一处、没区别了,这叫“平等念”。但这仍旧是妄想。 师又问:“在茶壶破碎了、而‘问号’还没产生之前呢?那一瞬间,如何? 我答:“呆了,头脑空白了。” 师立即反驳:“不对!明明看你瞪大眼睛、两眼放光,怎么就呆了呢?真呆了, 怎会忽又生出个问号?” 我突然明白了师父的用心—— 壶碎、问号未生前,那一瞬间的心相,正是昨天早上我推开窗子后,那几十秒钟内的境界——明明朗朗、却了无一执! 大师进一步开示: “刚才,打破茶壶的一瞬间,你已经领受了,我且问你:这与前几天接引你、你体验到的那十几分钟的境相有什么差别?” 我答:前次师父让我无人、无境,叫“人境”两夺;这次我体验到的是人境俱全而心无所挂,这叫“人境俱不夺” 大师说:“这还不能完全用临济宗“四料简”来套。你心里面明白二者的区别就好。但要知晓,这些都还谈不上证悟。依心境说,这只是“无所住心”相,心在——却又无所住,这两头本来是矛盾的,常情下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将两者圆融起来;但当你进入前面体验到的那个境相中,“心”与“无住”两边就圆满统一起来了——明明朗朗却了无一执。你如能领会,在出境后通达道理根本,并学会如何运用于日常行持,那才算真正受用。前次的境界,让你透入根本,让你将顽固的本性打乱,松动“我执”的根基;今天的境界,是让你再从境中透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行走坐卧中来,到生活中来破执障。你要重新从今日的境界入手,将那‘明明朗朗却了无一执’的境界,打成一片,再融会到每一时中、行走坐卧中来,这就叫坐亦禅、行亦禅。 我问:“怎样才能尽快打成一片呢?” 师答:“一是在生活中正观,就是以禅定中领纳的空性智慧(般若智慧)来观治妄想执著;二是借助坐禅、闭关等功用来涵养打开。” 而后大师进一步明示:“真正的行者,时时不离、不迷当下心,当下一念之中,烦恼现起,般若智慧(空慧)早已伺候。所以,烦恼与菩提同归一处,无烦恼时,也无所谓空慧起用,故云烦恼即菩提。明理之后,如果转不过身来,心志衰弱,偏于隐居独善,容易退转至单纯自利。要是这样,也很难自利,一者,越坚固的习性,越是隐蔽幽深,你避离尘境,其实是帮它掩盖,根细不断,终受其害;二者,空性虽入,空慧虽得,若功用不纯熟、定力不足,烦恼现行时,不能自觉启用慧观对治,反误大事。” 大师语重心长地告诫:“要乘机起修,切莫懈怠。一面要通过坐禅、适时闭方便关等培养定慧力;一面不要逃避尘世生活烦恼,而是积极融入生活,由此销磨烦恼障碍,方得大利。诸多老禅修,偏于空静,终年禅堂度日,身心未得根本大转,凡身将灭时,方知诸障尚存,如此解脱尚难,又何以成佛作祖?后生当慎!“ 最后,大师再次教我以憨山大师的”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自勉。 下午,辞师下山。途中随吟一偈记之: 根身梦泡本如如, 来处去处即当处; 帘下何待思转身? 十字街头梦已苏!
发表于 2009-12-22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山那边是海,好久不见
发表于 2009-12-23 1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意深邃。心平气和。
发表于 2009-12-25 14: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老大快把后面几篇发上来啊 等不及了呢!!
发表于 2009-12-26 1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5 06:40 , Processed in 0.0143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