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23|回复: 3

[原创] 奥运金牌与诺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5 15: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运金牌与诺奖
野泉
本年度诺贝尔奖陆续公布,除去在“中国国情”中易生歧议的经济、文学与和平奖,截止2007年,在物理、化学、生物与医学方面的521名获奖者中,美国就有271名,甚至人口与经济总量较中国比重更低的印度、阿根廷、巴基斯坦都曾获奖。(2009年第42期《瞭望》周刊)而一个拥有13亿人口,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泱泱大国,在其本土,竟然与诺奖无缘。 看着诺奖的消息,让我想起了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的金牌最终领先美国队,国人们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扬眉吐气。 在中国内地,虽然至今无缘诺奖,然而,在海外,在诺奖得主中,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华裔已有8名。这说明,国人的智商与聪慧一点儿也不比外国人差。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何以华人在海外则可以,在海内就不行了呢?说到底,环境使然。古语云:“桔逾淮则为枳”。诺奖得主的成长依赖必要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能够为学术创新提供自由空间的教育与科研体制。 科学发现、科技创新是由触发灵感引起的一种行为。而灵感靠出题考试是考不出来的。灵感的产生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和无选择性。比如,牛顿是座在苹果园里,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万有引力”思想的;能量与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第一发现人——迈尔,是一名船医。他是在做船医时,发现每当轮船行驶到非洲热带地区,船员患者静脉里的血比在欧洲要红。由此才引起了他对能量守恒与转化的思考…… 竞技体育的金牌对一个国家来讲当然是重要的。但诺奖作为科技人文领域的“奥运会金牌”更为重要。因为诺奖与创新有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说到诺奖,我们该不忘钱学森的一句问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老去世了,诺贝尔奖揭晓了,教育部部长也换人了。这些,都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拷问:不能让“钱氏之问”无解啊! 通讯联系:江苏省淮安市健康东路8号温州花苑A1—505室陶洪仁邮编:223001
发表于 2009-12-25 20: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忧国忧民,天下与共。
发表于 2009-12-26 17: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2-26 19: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数的事实证明, 我们的教育肯定出了问题, 期待教育改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15 06:33 , Processed in 0.01057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