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44|回复: 1

娘家的路(作品编号0079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4 0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娘家的路
赵长兰
正月初三,我带着儿子兴致勃勃地回娘家,给孩子他舅舅做70岁生日。上车不久,儿子若有所思地问:“妈妈,我们八九年没去舅舅家了,他们村那段倒马坑路修好了吗?”我沉思片刻答道:“新陈年里又是雨又是雪的,真不知车子能不能开进村子里。”
是啊,儿子的担心并非多余,以前那里的路实在难走。
我静静地坐在车子里,滚滚的车轮将我的思绪载入几十年前的回忆中:我娘家郭舍村位于建湖、淮安、阜宁三县交界的水网地区,这里鸡鸭成群,鸟飞鱼跃,芦花飞扬,荷藕飘香,是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唯一让人头疼的就是出行难,晴天路似狼牙钉,雨天烂泥漫过脚。因为交通闭塞,人们足不出户,闭关自守,凭着丰厚的自然资源,无奈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无余的温饱生活。
因为路难行,30多年前,我和你爸爸结婚遇到的那件尴尬事,至今还记忆犹新。76年9月26日那天,是我们结婚的大喜日子,可老天偏偏开了个大玩笑,下起了瓢泼大雨,还好午后雨停了,可是路太烂,实在无法出行,家人只好用小木船将我们送到了三十多里外的镇上,才赶上去阜宁的车。到了阜宁,天色将晚,一打听,轮渡已停止运营,也没有去沟墩的车。虽然婆家沟墩离阜宁只有四十多里路,仅隔一条射阳河,就好像有千里远。我急坏了,如果当天赶不到婆家,多不吉利呀!万般无奈,我们只得调头转身找旅社,旅社变洞房,是奇闻吧!在没有美酒佳肴、没有亲朋祝贺、没有鞭炮声的冷清气氛中度过了新婚之夜,令我终身难忘。儿子听了哈哈大笑,新娘新郎被路弄丢了,还是头一次听说呢!
还是那段路,郭舍到益林,30多里土路,晴天通车雨天停。记得最清楚的是97年暑假,我带着出生40天的女儿回娘家,10天后,你爸爸请假去接我们母女回家。哪知又赶上下雨,这次算是幸运,搭上一条去阜宁的挂浆船,一路上,船棚不停地漏雨,我紧紧将女儿搂在怀里,生怕被雨淋着。早上7点出发,下午3点才到阜宁,又是风又是雨,女儿不停地啼哭,真是活受罪!儿子插嘴说,这么长时间,要是现在去上海,一个来回也够了。
想起这一件件,一桩桩,我心中充满无尽的期盼,娘家到婆家,也就是百十里路,行走竞如此艰难,无形中阻碍了我去娘家的脚步。我常想:哪天能造条公路,让水乡与城镇相连,那该多好呀!
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阜宁大地,也吹进了这个闭塞的村庄。村上的人纷纷走出去,聆听已经唱响的大路歌。从此,人们把“要得富先铺路”的口号变成了行动。在政府的扶持下,村民们自发行动,捡砖、买砖、捐砖,人人动手铺路,使祖祖辈辈走过的土路变成了砖头路。开始还行,几年一过,砖头路又变成了倒马坑路。村民们说,这不行,我们要向城里人那样造路,于是村民们又掀起道路改造热潮,他们按照统一规划,夯实路基,遇河架桥,逢塘填土,不久,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似彩虹伸向远方。如今,通往村头的路上,车水马龙,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村民们欢声笑语,扬眉吐气。娘家的路像有力的臂膀,托起经济腾飞的翅膀,又像一条坚实的纽带,连接起城乡事业发展的希望。看到眼前的一切,又想起嫂嫂几天前在电话里告诉我的事:去年,他家生产的上万斤荷藕,卡车一直开到门口收购,要像以往路不通,难运出,恐怕又要烂在家里了。
汽车不知不觉开进娘家村,舅舅家里早已亲朋满座,车辆一字排开。下了车,儿子惊呆了:这里变化真大,几年功夫,道路四通八达,村上建起了排排楼房,家家装上太阳能,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了现代化生活。儿子感叹道:“道路是人们生活的命脉,是经济繁荣的纽带。妈妈,现在这娘家路你就是天天走也不觉得累,再也不用半路上住旅煽动。听着儿子幽默的话语,我会心地笑了。
沟墩镇退休教师   赵长兰
发表于 2010-4-14 23: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4-6-6 08:11 , Processed in 0.024277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