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获奖感言
文/苏桃源
作者简介:苏尚海,江苏阜宁人,笔名苏桃源,万里情缘,小苏北,昆山市淀山湖畔的个体经营户,高中文化。现为中国散文之乡阜宁县散文家协会会员,昆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淀山湖镇文联理事。
最近几年,我这名来自苏北阜宁的业余作者,经常参加第二故乡昆山市的市镇两级征文大赛,可以说是牛刀小试,小有收获。特别是2008奥运之年,正逢改革开放辉煌30年,我写作的征文分别获得淀山湖、昆山、苏州一二三与优秀等共四个奖项。另外我所经营的苏诚种子店还获得“2008昆山市先进单位”荣誉,家人戏称我抱回“五个福娃”,好开心哦!
去年是祖国60华诞, 举国上下普天同庆,全体华夏儿女一起祝福祖国。5月份开始,我的第二故乡昆山市的征文大赛陆续开展,先是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有奖摄影大赛,我拍摄的《台企献爱心》照片有幸评为优秀奖,获得MP4月光宝盒一只。接下来,中国移动昆山3G杯“歌唱祖国”征文大赛举办,我的征文《老母鸡换‘机’的亲历》,很幸运地获得二等奖殊荣喜获800元移动充值卡。这些卡领回后,立马派上了用场,本人与儿子、媳妇、女儿的手机全部有了“小金库”。打这以后,我经商居住所在地淀山湖镇举办了“我心中的淀山湖”征文大赛,我又有两篇文章获奖。当年6月,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在<<昆山日报>>上刊登“我们的城市”,昆山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撤县设市20周年征文大赛启示,看到启示,我仔细揣摩禁不住跃跃欲试。对于主办方运用“我们的城市”这个主题,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选题视野非常开阔,广大作者可以张弛有度,从不同角度,尽情抒发自己对昆山这座和谐魅力城市的爱恋之情。
要说参加征文大赛不想得奖那是假话,但要说纯粹为了得奖而写那也不对,于是我这名来自苏北阜宁,在第二故乡昆山经商生活了18年的业余作者,凭着自己对于第二故乡的真实感受,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候鸟’留昆记》情感散文。写作该文的目的主要是积极参与征文活动,展示自己自以为是的一点微薄知识和才华, 对于能否得到奖项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用情写出更好的文章以飨在昆的朋友与文友,从而不辜负主办方和朋友文友们的支持与厚望。
时间过去了近半年,我早已将市文联这个“大衙门”征文之事忘记了,因为自己当时还不是昆山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会员,作为一名局外人门外汉,写此征文压根就没有想到能得奖。又因为昆山这座城市,是全国百强县之首,文化方面的投入比例很高,正因为有了如此良好的文化创作环境,之所以昆山市的文艺创作海阔天高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我耳濡目染这里的一大批像中原马车、万芊、老铁、黄劲松、盛永明,与我同住淀山湖的玲珑诗芸等作家作者的大量作品,经常出现在国家级和各省级的报刊上。每当看到这些熟悉的身边作者名字,总是让我这名外乡人心动, 读他们的文章时,被精彩的诗句情节所吸引而特别感动,于是,受这种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我在生意闲暇,经常投笔抒怀,一篇篇小散文也经常出现在昆山与我家乡阜宁的报纸刊物上。
那是一个难忘的中午,邮递员往我店里送报纸时特地呈上一信封,上面的字体是昆山文联的。小心翼翼打开后,原来是通知我前往市里参加征文颁奖仪式的。当头一回打听路人,好不容易七转八拐找到位于噢灶馆附近,柴王弄糊涂搂文联所在地的领奖现场,听到文联主席宣布的获奖名单中,我的《‘候鸟’留昆记》荣获三等奖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赶紧猛掐一下自己的耳朵,很疼,没有错是真的。本次征文共收到近300篇文章,获奖比例又不是很高,能得到这个荣誉,真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哪怕得个优秀奖心里也很满足的。一个人啊!就应当知足常乐!
获奖的感觉真好很开心,我觉得自己的水平有限,自己名不见经传与文联的领导评委之间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居然也能得奖,除了运气好之外,我也想不出别的理由加以解释。大凡得奖者都要发表获奖感言的,一般都是感谢之类,比如奥斯卡颁奖晚会,获奖者一般都要从妈妈开始一直感谢到家里的小猫,然后幸福地抱着个小金人下台。但是,我与他人那天在文联的获奖感言,相信都是真情的,是发自肺腑的,没有掺入任何杂念,当时的场合除了感谢感恩感激之类的言语,实在找不出其他的词头。“昆山的山好水好人更好,生活在这里,让我这名作者,一名普通的文化人感到自信自豪和无比骄傲。但是,在以后的创作中,我绝不能骄傲”,正如一等奖获得者昆山蓝鸿女士真情感言那样,我也是。
2010-3月于昆山淀山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