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河海洋

[原创] 蹲门望归的传说(作品编号:035)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9: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分析家 于 2008-8-20 20:26 发表


错了,读“城”
学习,学习啦!!!
发表于 2008-8-21 1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河海洋 于 2008-8-20 18:01 发表
谢谢,我也数了一下,确实是第五篇,充个数吧...


参赛只选前二篇啊,
发表于 2008-8-21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文采横飞.不过,如果我写,我不会扯上奥运.还有"蹲门"在什么地方啊,是不是大纵湖?
发表于 2008-8-21 17: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蹲门"在东台,海边的小渔村,读“城”门。
发表于 2008-8-21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凄美哀婉的传说,让人为之动容,作者的延伸更让故事的流传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今日的社会和谐更是传承了悠悠中华传统 美德。
只是觉得后面两段文字和前面衔接似乎有点牵强,主题散了一点,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
发表于 2008-8-21 2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秋梦寒 于 2008-8-21 20:30 发表
一个凄美哀婉的传说,让人为之动容,作者的延伸更让故事的流传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今日的社会和谐更是传承了悠悠中华传统 美德。
只是觉得后面两段文字和前面衔接似乎有点牵强,主题散了一点,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

同感,请河老师再斟酌。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地有泉 于 2008-8-21 17:03 发表
写得不错,文采横飞.不过,如果我写,我不会扯上奥运.还有"蹲门"在什么地方啊,是不是大纵湖?
多了个尾巴。哈哈,常常会犯同类毛病,似乎想要表达的太多。谢谢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我来读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21: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到此为止。也行!

蹲门望归的传说(作品编号:035)
??亭湖/河海洋
??
??古老的中华文明中,璀璨着无数关于“孝”的故事,就我的家乡黄海之滨的这片古盐碱地上,就流传着许多这样的传说,感动过王祥卧冰救母,听着董永卖身葬父,昨日又闻蹲门望归的祈盼……
??蹲门是位于古范公堤以东的一个小镇,据说故事发生的年代,只是海边的一个小村落,十几户人家,就这样散落在一片盐滩上,出海捕鱼是他们最主要的生存途径,无论风雨,无论酷暑,继续着海滨人家男人打鱼,女人织网的日子,风平浪静地过着逍遥天外的日子,不过,谁又能料着苍天的心思呢?一曲风云变幻注定是要多雨多浪,既然也是多险的。
??古语有母以子贵的说法,而在普通人家,子又多以孝母来感恩生命的一遭。在蹲门这样的小地方也同样如此。淳朴的乡风,孕育了孝和顺的赤子。一位村落上出名的孝子N,其母爱吃鱼,而N则每日勤恳捕鱼,内心只期望日日看到母亲吃鱼的幸福,拳拳孝顺之心可昭日月。就是在一个连绵烟雨的日子,为使母亲能够吃上喜爱的鱼,他勇猛地破浪而渔,在大海的面前,人又是何其渺小,恶浪滔天而来,席卷而去,连同海面上的一切埋葬大海深处,当然也包括贤孝之子N,风继续吼,浪继续卷,太阳以浓云为幕,不忍触目这份残忍。从此,村口潮海的方向,多了一位耄耋老妪,躬驼了身板,蹒跚了双腿,望穿了迷目,哆嗦了手指的方向,烙印成一尊望子早归的塑像,把子孝母爱浓缩成历史的画卷,在蹲门传扬,在黄海的涛声里传诵。人们把老妪脚下的一双凹陷的脚印,从此命名为蹲门。因此,蹲门的扉页上,天然地增添了这个感动天地的美丽传说,它关于孝,也关于爱!
??朋友讲完这个美丽故事的时候,我的双眼不禁湿润,盈满感动。羊跪乳,鸦反哺。为子之孝而感动,为母亲的爱而感动,也为这方人杰的土地而感动……,多少笑谈风雨中,多少辛酸话古今,感叹像蹲门一样的地方,感叹如打鱼的赤子N一样的孝子!无论在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我们都期望这样的故事永远传唱,永远被当下的人们演绎,这也许就叫做文明,因此,我相信文明的力量,也同样相信文字的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孝蹲门,想换个题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醉里挑灯文学网 ( 苏ICP备15038944号-1 )

GMT+8, 2025-7-9 13:16 , Processed in 0.01102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